莊子妻子去世,他為何鼓盆而歌?這正是道家生死觀:生不喜死不懼

2020-12-23 好玩的國學

相對於倡導道德主義人文倫理的儒家,道家更具有哲學的高度,在探索人的心靈方面更為深刻也走得更遠。

生與死對人生至關重要,這是對每一個中國哲學學派來說,都需要去思考並給出答案的問題。

儒家重視現實即此岸生活,因為儒家並不認為在現實的世界之外,還有個彼岸的世界。雖然儒家重視祭祀,但並不意味著他們確定鬼神的存在,祭祀只是儒家強化尊天敬祖情感的儀式。儒家強調,生命的所有意義在於活出一段金光閃閃的人生,人活著意味著義務與責任,為國家社會為他人為自我的價值理想而奮鬥。即使面臨死亡,也要選擇有價值地死去,這叫做死得其所。用司馬遷的話說,要死的重於泰山,而不是輕飄飄的鴻毛;用林則徐的話說就是,「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讓死亡給自己的生命抹上閃亮的底色。

佛家認為世界本來就是虛空,人生來就是受苦的,正因為如此,人執著於此岸莫如去彼岸享受輪迴之後快樂的來世生活。因此,他們並不看重生死,因為死不要緊,不過是在來世換了一個時間和形式而已。

中國文化儒道佛三家中,對人的生死觀研究用力最深最多也是最深刻的,還是道家。

老子的哲學落腳點基本上是以政治為主,他渴望教會統治者清靜無為不折騰,如此「上無為,則民自化」,民自化則民性復歸淳樸守一,如此則世界自清涼無事。

而莊子則將老子的政治哲學全面深化為人生哲學。莊子所要探討的是如何在一個兵荒馬亂人情涼薄生命朝不保夕的世界,保持人的主體獨立、心靈不被異化,從而獲得精神上的逍遙無待的問題。莊子將老子的哲學推進到了心靈哲學的層面。

既然莊子致力於拯救人的靈魂,那麼他必將面對於人而言至關重要的問題——生命的起源是什麼?生是什麼?死是什麼?如何處理好死與生的關係,在人生的最後一刻,我們將如何面對死亡。

關於生命,莊子提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論斷「身非汝有」,你的生命並非是屬於你的,它來自於大自然的造化。雖然生命的誕生充滿了偶然,但又存在著必然,這個必然就是道。也就是說,道賦予了我們以生命,因此道的意義就是生命意義。

莊子說,「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莊子告訴我們,大自然給我形體,用生使我操勞,用老使我清閒,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稱善我生存的,也同樣稱善我的死亡。生老病死全是自然之規律,所以順應自然之道安時順世,才是我們對待生命的正確選擇。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面對死亡呢?

莊子的妻子去世了,莊子先是哭得很悲傷,後來又坐著鼓盆而歌。莊子是無情郎嗎?顯然不是。面對朋友惠施的批評,莊子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莊子說,自然之氣聚在一起就形成了生命;散開就是死亡,生死不過是氣聚散風雲流轉,猶如花開花落月圓月缺,在道的驅動之下自然而然的過程,那麼面對死亡,我又有什麼可以懼怕的呢。

莊子說「萬物一也」,顯然是說從齊物的觀點來看,生與死其實沒有區別。何止是生死,就是人們執著於心的富貴利祿是非榮辱同樣也沒有區別。這就是莊子的齊物論。莊子認為齊物是人們面對生活尋求解脫的靈丹妙藥。

齊萬物,讓人寵辱皆忘;

齊是非,讓人放棄爭短論長;

齊生死,讓人生不喜死不懼;

齊物我,讓人不再汲汲於功名富貴;

齊人我,讓人既尊重自我又尊重別人的選擇;

齊吾我讓人忘記小我走向逍遙的大我。

其中最為重要的還是齊生死,因為只有看透了生死才能洞徹生命的本質,唯有洞徹生命的本質才能內心澄澈,才能走向無所待的逍遙之境。

大智慧的莊子,用一句話就點明了齊物與生死的關係——「萬物一府」、「死生同狀」。

「萬物一府」是萬物一體不分彼此,這自然包含了生與死的關係。「死生同狀」是說生死沒有任何區別。

通過莊子論證的過程,我們能清晰地發現莊子的生死觀。

首先,莊子認為死生不過是氣散氣聚的過程,是自然而然的法則。

第二,莊子認為人生於天地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從絕對的時間來看,彭祖的八百歲與朝生暮死的菌類,長壽與短壽也沒有任何區別。

第三,生與死不過是大道循環而已。莊子說「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生命乃是一種超越時空的永恆存在,它是連續的生生不已的。生是生命的顯性狀態,死乃生命的隱性狀態。因此生是死的延續,死是生的開始。

在這個基礎上,莊子提出了「死生如晝夜」和「死生無變於己」的論斷。生死就如同白天與黑夜一樣自然,因此面對生死的正確態度是,既不悅生也不畏死,活著就要開心,死了就放心而去,沒有什麼值得焦慮的事情。

對於人生,莊子絕對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他看到的是文明對人性的異化,人類為了仁義道德與富貴利祿而蠅營狗苟,從而喪失了生命的本真。「小人則以身殉利,土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

人為了利益名譽,為了仁義道德,不惜生命去追求虛幻的東西,這是對生命本身的極大誤解與浪費,人們戴上了黃金的枷鎖,在仁義道德的刀尖上艱難行走。被物束縛靈魂不得解脫,這是一種痛苦的狀態。而真正的哲人會放棄一切世俗的追求,無待於外無己於內,方能達到精神的逍遙。

人永遠無法擺脫物質的束縛,但精神卻可以遊於九天之外。人如果能夠拋棄一切世俗的想法就能實現「無己於內」,拋棄包括對生的留戀與死亡的畏懼,就能實現無待從而獲得人生的解脫。

莊子曾經與骷髏對話,骷髏說死亡是比南面稱王更快樂的事情,莊子曾經評價朋友子桑戶的死亡,他說死亡是人生的徹底的解脫。

莊子有抑鬱症是有自殺傾向者嗎?顯然不是。縱然貧困潦倒,莊子依然於漆園自得其樂,依然在濠河的春天裡怡然自得。他不厭世,相反,他對這個世界愛得深沉。正因為他深愛著這個世界,他才決心做一個拯救人精神淪落的布道者。

人唯有突破生死才能真正實現「無己」,而「無己」是逍遙的根本條件。因此莊子並不倡導自殺,他本人也絕不會自殺,他只是告訴我們:對待生死要像看日出日落花開花謝一樣自然。「死生命也」,而對待命運的正確態度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既不悅生惡死,也不悅死惡生,放下生死執著,方能達到逍遙之境。

相關焦點

  • 莊子鼓盆而歌
    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
  • 莊子鼓盆而歌的心態,正如離卦九三「日昃之離」反映出的樂天知命
    提到樂天知命、隨遇而安,鼓缶而歌,讓我想到了莊子,他曾經就在妻子去世時鼓盆而歌。莊子鼓盆而歌莊子,姓莊,名周,他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重要人物,是莊學的創立者,和老子並稱老莊,他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
  • 道家智慧:從「相忘於江湖」,看莊子如何處世?
    眾所周知,老子與莊子是道家思想的兩座高峰。進一步的說,老子主張「無為」而天下治,治大國如烹小鮮,而莊子的思想格調則更願意「相妄於江湖」,詮釋的是一種「逍遙」似的解脫。如莊子的妻子去世,好友惠子來弔喪,他卻鼓盆而歌,即:「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
  • 莊子的老婆去世,莊子鼓盆而歌,老鐵惠施不解,莊子曰:你懂什麼
    有一天,莊子的老婆死了,莊子的老友惠施聽聞後過來悼念,惠施本以為莊子肯定會很傷心,畢竟他們夫婦感情挺深。但他剛到莊子家門口,就聽見裡面有歌聲。莊子看起來一點也不傷心,而且在家裡「鼓盆而歌」,惠施一看這也太奇葩了,你老婆為你生兒育女,操持家務,死了你不失聲痛哭也就罷了,為什麼還在這裡又唱又跳的,有這麼開心嗎?於是他質問莊子:「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白了惠施一眼,你懂什麼?
  • 鼓盆而歌
    鼓盆而歌原文:莊子妻死
  • 莊子臨終前與弟子的對話,非常「無情」,卻也洞悉生死之謎
    此時,莊子在臨終前對眾弟子說了一句話,很「無情」,但也可以說藉此打破了生死之謎。從提出到妻子去世,再到自我彌留,莊子的「生死觀」莊子原本是楚國的公族,但因戰亂而逃到了宋國。儘管博學多識,但他並不打算仕宦,最終選擇隱居著書。在這段時間內,莊子對道,對人的生死觀,也形成了自己的看法、觀點。
  • 莊子的目光穿越了千年,我們能否像他一樣,瓦解生與死的界線?
    對中國影響最大的儒家、道家,卻有著不同的見解。孔子的生死觀有三個。其一是「自古皆有死」,有生必有死,生死就是天地的常理;其二是「未知生,焉知死?」強調人生最重要的,是活在世間的一切努力,換言之,孔子對死後的情況是「存而不論」的;其三是「不要為求生而傷害仁德,要犧牲自身來成就仁義。」
  • 儒家講道德,道家講自然,楊朱講放縱慾望
    因此,在死亡終將到來之際為,正義獻出生命是儒家君子的道德理想,這來自於孔子的「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求仁」,來自於孟子的「捨生取義」。儒家認為人生必死但道德之光將永存。因此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之說。崇高的道德理想主義瀰漫心中,儒家君子可以寧靜地面對死亡,這正是王陽明的臨終遺言「我心光明,夫復何言」的境界。
  • 道家如何對待感情與理性?聽聽老子莊子的看法
    一)感情與理性似乎是相對的,這是很直觀的看法。比如看一部小說,主人公可能暴虐無常,理性來講,懲罰他是完全合理的。而文中涉及到他的許多細碎小事,卻又可能令讀者共情,因而最後即便知道價值的判斷,也會同情地希望他能被寬恕。這便是感情與理性的不同。
  • 儒釋道三家的生死觀,同與不同,漲知識了
    02道家的生死觀:順應自然,與道同體,苦在自然之未能順道家:生和死無非都是一種自然現象。道家生死觀的基本觀念是「生死氣化,順應自然」。照道家看,生和死無非都是一種自然現象。老子討論生死問題的言論較少,他認為如果人不太重視自己的生命,反而可以較好保存自己,這和他所主張的「無為」、「寡慾」思想相關聯。他還說:「死而不亡者壽」,王弼注說:「身沒而道猶存。」照老子看,「道」是超越的永恆存在,而人的身體的存在是暫時的,如果人能順應自然而同於道,那麼得道的人就可以超越有限而達到與道同體的境界,所以老子說:「從事於道者,同於道。」
  • 莊子:生死看淡,不服就幹,一場關於死亡的辯論,揭示人生大境界
    莊子的快樂觀:生死看淡,不服就幹「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於是莊周在堂屋裡停好了妻子的靈柩,派自己的兒子去門口迎接前來弔唁的人。這時候這個莊子的兒子就比較鬱悶:母親去世了,這本來就令人傷心,雪上加霜的是父親可能經受不住打擊,精神開始變得不正常起來。他正自擔憂,只見迎面而來的是父親平生最鐵的基友惠子,趕緊上前迎接。
  • 你接受死後妻子改嫁嗎?《今古奇觀》之《莊子休鼓盆成大道》
    第一個,年少時得疾病去世了,續弦第二個,因有過錯被他休了。現在是第三任妻子,姓田,原文中說:「肌膚若冰雪,綽約似神仙。」有這媳婦莊周當然很高興。有人讓他當官也不去了,直接「挈妻歸宋,隱於曹州之南華山。」和嬌妻隱居過好日子去了。就這麼一個有學問,有嬌妻,生活也不錯的人,應該是很幸福的。
  • 莊子哲學:大富大貴 or 回歸本心?
    01研究者多認為,莊子是春秋一代霸主楚莊王的後裔,莊子時代的莊家已經不負盛世,但他的生活曾經也不算差。他曾當過漆園吏,掌管當時的重要戰略物資,只是後來落敗了,甚至一度窮困潦倒。據說,他的衣服穿了幾年還在補著穿,鞋子的後跟磨光了還在拖著穿,妻子經常跟著他處於半飢餓狀態,最終他的妻子是在貧病交加中去世的。儘管生活窮困潦倒,但他還是不在乎得罪當時的權貴。莊子不得已到監河侯家裡借糧,但監河侯回答說:「等我收到市邑的租金後,就借給你三百金,你說好嗎?」
  • 《莊子》霸氣的7句話:直衝雲霄,直抵心靈,這才叫大格局
    「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忽然眼前若有大鵬從眼皮上方疾馳而過,它的翅膀比天上的雲還壯闊,這隻大鵬不是別人,而是那個笑傲人間的莊子。莊子的境界從來沒有大,只有更大。每每讀起《莊子》,甚是享受,享受之餘,又給人以智慧的洗禮,這就是莊子,有趣又有料。他不像人生導師,而像一個翩翩起舞的智者,讀者觀賞之餘,卻領略人生百態。
  • 「適來適去,安時處順過生活」聽《莊子》寓言故事
    莊子的這則寓言說什麼呢?「話說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來弔喪,大哭幾聲就出來了。」老聃的弟子們感到很奇怪,便問秦佚說:「你不是我們老師的朋友嗎?」秦失說:「是啊。」弟子們又問:「那你怎能這樣草率的弔唁呢?」秦失說:「這樣沒什麼不對啊!從前我認為你們和老師都是超脫世俗的人,現在看來也不是啊!
  • 莊子臨死前說了一句話,道破天道奧秘,道出人生最高境界
    莊子卻說:「把我扔在野地裡,卻害怕那些飛禽把握吃了,那你們如果把我埋在土裡,不怕螞蟻把我給吃了嗎?你們這是想要把我從飛禽嘴裡面搶走送給螞蟻啊,可真是偏心呢!不僅是對於自身,莊子之妻去世,莊子鼓盆而歌,也是一種對生死的看透!
  • 惠子死后庄子講了一個《運斤成風》的故事……
    莊子給親友送葬,經過惠子的墓。他回過頭來對跟隨的人說:郢地有一個工匠,在幹活的時候,有一點像蒼蠅翅膀一樣薄的白泥飛濺到他的鼻尖上。於是他讓另外一個叫「石」的工匠幫忙削掉白泥。這位「石」匠人揮動斧子快的像一陣風,一下就削掉了鼻尖上的白泥,卻沒有傷著鼻子,郢人站在那裡臉色毫無改變。
  • 「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應該如何理解這句話?
    很明顯這是對文言文的世俗化,因為我們上溯根源,就會發現莊子的本意確實要高邈得多——原本是基於道家生死觀的認識,而並非淺層情感希望、失望之中的變化。「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出自《莊子》外篇《田子方》。我們要真正理解這句話,首先得搞清楚莊子的生死觀。
  •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為何特別排斥孔子的仁義思想?
    不過,有一個學派一向憤憤難抑 ,這就是道家學派。道家學派的創始者是老子,他的道家思想繼承者、發展者是莊子,老子和孔子像是孔子和孟子一生的敵人,主要以反對儒家的仁義禮智當作自己的任務。其實,這並不是道家學派對儒家的孔孟兩位儒家大師有何觀點,事實上,聽說老子曾經引導了孔子。老子和孔子思想異同,一般是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故而道家學派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就非常反對仁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