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 《莊子·胠篋》

2021-02-13 法治文化研究

陳鼓應按:胠(qu)篋(qie)篇,寫出聖智禮法的創設,本用以防盜制賊,卻反被盜賊所竊,用為護身的名器,張其恣意之欲,而為害民眾。所以主張莫若絕棄聖智禮法,以免為大盜所乘。「胠篋」,就是開箱的意思。取篇首二字為篇名。本篇起筆便描繪大盜小賊的竊用聖智禮法。最顯著者,莫過於當世田成子之流,不但盜了國家,連「聖知之法」也一併竊了去。「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禮法終究為強有力者所獨佔,用以裝修門面,維護既得權益。禮法繩小民有餘,防大盜不足。本篇自開頭到「是乃聖人之過」一章止,雄論滔滔,文辭激昂有力,餘文則為復贅。篇中有「聖人生而大盜起」、「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名句,順文而讀,有其深意在,並非故作驚人之語。出自本篇的成語有:盜亦有道、唇竭齒寒、竊鉤竊國、絕聖棄智、延頸舉踵等。

將為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為守備,則必攝緘縢,固扃譎,此世俗之所謂知也。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縢扃譎之不固也。然則鄉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

故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聖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齊國鄰邑相望,雞狗之音相聞,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餘裡。闔四竟之內,所以立宗廟社稷,治邑屋州閭鄉曲者,曷嘗不法聖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殺齊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邪?並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處堯舜之安。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十二世有齊國,則是不乃竊齊國並與其聖知之法以守其盜賊之身乎?

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至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至聖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龍逢斬,比幹剖,萇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賢而身不免乎戮。故蹠之徒問於蹠曰:「盜亦有道乎?」蹠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觀之,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蹠不得聖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則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聖人生而大盜起。掊擊聖人,縱舍盜賊,而天下始治矣。

夫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蹠也。為之鬥斛以量之,則並與鬥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以信之,則並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並與仁義而竊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故逐於大盜,揭諸侯,竊仁義並鬥斛權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盜蹠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之過也。

故曰:「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聖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擲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鬥折衡,而民不爭;殫殘天下之聖法,而民始可與論議;擢亂六律,鑠絕竽瑟,塞瞽曠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聰矣;滅文章,散五採,膠離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毀絕鉤繩而棄規矩,攊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彼人含其明,則天下不鑠矣;人含其聰,則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則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則天下不僻矣。彼曾、史、楊、墨、師曠、工倕、離朱者,皆外立其德而爚亂天下者也,法之所無用也。

子獨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慄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戲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若此之時,則至治已。今遂至使民延頸舉踵,曰「某所有賢者」,贏糧而趣之,則內棄其親而外去其主之事,足跡接乎諸侯之境,車軌結乎千裡之外。則是上好知之過也!

上誠好知而無道,則天下大亂矣!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畢弋機變之知多,則鳥亂於上矣;鉤餌罔罟罾笱之知多,則魚亂於水矣;削格羅落岊罘之知多,則獸亂於澤矣;知詐漸毒、頡滑堅白、解垢同異之變多,則俗惑於辯矣。故天下每每大亂,罪在於好知。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亂。故上悖日月之明,下爍山川之精,中墮四時之施,惴耎之蟲,肖翹之物,莫不失其性。甚矣,夫好知之亂天下也!自三代以下者是已!舍夫種種之機而悅夫役役之佞;釋夫恬淡無為而悅夫口啍之意,口啍已亂天下矣!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2009年版,本篇詳細注釋請看本書中冊第276-291頁。

中國政法大學法治與文化研究中心

專注中國法治進程,讓法治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合作及投稿郵箱wangjinxiax@163.com

小編 | 巖泉來客

相關焦點

  • 莊子寓言精選-胠篋大盜竊國
    原文將為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為守備,則必攝緘藤,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謂知也。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藤扃鐍之不固也。
  • 000099《莊子·胠篋》誦讀:智慧的副作用
    000099《莊子·胠篋》:智慧的副作用 盜亦有道。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 清風典歷 | 竊國者侯落罵名
    子我者,監止之宗人也,常與田氏有郤。田氏疏族田豹事子我有寵。子我曰:「吾欲盡滅田氏適,以豹代田氏宗。」豹曰:「臣于田氏疏矣。」不聽。已而豹謂田氏曰:「子我將誅田氏,田氏弗先,禍及矣。」子我舍公宮,田常兄弟四人乘如公宮,欲殺子我。子我閉門。簡公與婦人飲檀臺,將欲擊田常。太史子餘曰:「田常非敢為亂,將除害。」簡公乃止。田常出,聞簡公怒,恐誅,將出亡。田子行曰:「需,事之賊也。」
  • 《莊子.胠篋》
    原文將為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為守備,則必攝緘縢,固扃譎,此世俗之所謂知也。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縢扃譎之不固也。
  • 莊子處世哲學:維持一段長久的關係,不必太用力
    莊子猶豫再三,披上打著補丁的粗布外衣,踏著草鞋,來到監河侯家裡,打算借點糧食。監河侯見莊子來借糧,說道:「行。我馬上要收封邑的稅金了,到時候我借你三百金,怎麼樣?」惠子與人交流的態度率直真誠,這讓莊子心中欣賞。但洞察世事、為人犀利的莊子,看到惠子追求道而迷失於言辭詭辯,總忍不住諷刺惠子。惠子沒有因為莊子的犀利而惱怒,反而在莊子的鋒芒之中看到了他的才華。
  • 嚴復《闢韓》:秦以來之為君,正所謂大盜竊國者耳.國誰竊?轉相竊之於民而已.民之自由,天之所畀也.民至於能自治也,將悉復而與之矣!
    「「國者,斯民之公產也,王侯將相者,通國之公僕隸也。」「是故君也臣也」。這就是說: 人民本是天下真正的主人,國家是人民的公產,王侯將相是全國人民的公僕,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     嚴復痛斥「秦以來之為君,正所謂大盜竊國者耳」!公開把從秦始皇到當代二千年以來的國君,統統指叱為竊國大盜!
  • 我所理解的仁義——跟著杜保瑞教授學《莊子》
    本次學習了《莊子》外篇,是我再次對莊子有了新的認知,建立了一個新的思想體系,原本認為儒家孔學仁義是無懈可擊的,沒想到這節課莊子這樣說儒家仁義的。本次課程講外篇中三篇:《駢拇》《馬蹄》《胠篋》。從《駢拇》中可以理解到真正的生命本性是自然的、純樸的、自然而然的。
  • 林語堂:老子和莊子是我們國家最大的幽默家
    老子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因此,他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又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老子對孔子的批評雖很尖刻,但他的語調還是很婉轉柔和,是從他的鬍鬚裡面發出來的。跟亞里斯多德同一時代,且為老子傑出門徒的莊子,他那種粗壯豪放的笑聲,卻使歷代均深受其影響。
  •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蔣凡過後,阿里P9高管代考被舉報引討論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阿里人的價值觀在動搖說起阿里的價值觀,最為經典的莫過於2016年的月餅事件和今年的蔣凡事件。這兩件事算是極端對比,考驗著阿里人的價值觀取向。2016年,阿里內部舉行了一個搶月餅活動,幾名程式設計師就自己寫了程序,自動搶月餅。
  • 一天一篇文言文:《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鰷(tiáo)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 出自莊子的5句諷刺語相當實用
    莊子身為老子之後的道家代表人物,他的精神境界也是相當超脫,做到了逍遙物外,看透生死。但豁達的莊子在自己的書中,除了表達順其自然的觀點,也會借寓言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進行諷刺,因此還留下了不少經典語句。渾沌鑿竅。這句話裡牽扯到三個人,「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
  • 【覓文記】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上)
    我寧遊戲汙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這段話談到了莊子的籍貫以及名稱,和曾經擔任過的職務,然而卻沒有提到他的家庭出身。有些資料上稱莊子是沒落的貴族,但卻沒能舉出相應的證據來。《史記》的列傳中還提到了莊子所作幾篇著作的名稱,同時稱他的思想主張乃是老子觀念,並說他詆毀儒家,由此可以看出,司馬遷並不讚賞莊子的思想。
  • 為什麼說「中國人的文化上永遠留著莊子的烙印」?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戰國中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學的創立者,與老子並稱「老莊」。莊子在哲學思想上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觀點,使道家真正成為一個學派,他自己也成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道家之祖」。
  • 東方思想:莊子·道家哲學
    莊子其人與精神追求 《史記 老子韓非列傳》記載: 莊子者 作漁父、盜蹠、胠篋,以詆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 莊子和涸轍之鮒的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莊子家裡畢竟貧窮,有一次他的家裡已經斷了糧,揭不開鍋了,向來穩重的莊子也開始著急了,畢竟人不能餓著靜靜等候理想世界的到來,至少還得有點兒裹腹的食物以讓自己能夠生活下去不是。於是無奈之下,莊子就想去向自己的朋友監河侯借些糧食來周轉接濟一下。於是莊子就去找了自己的朋友監河侯,只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監河侯倒是也答應了,只不過監河侯是這麼說的,他說:「好啊,借糧食沒問題,不過,你得等我收了租錢,才能夠借給你糧食,你看可以嗎?」
  • 智者的言說——《莊子》敘事的巫史化特徵
    作者:李洲良(北京語言大學教授)  在莊子之前,中國已形成了悠久的巫史傳統,至戰國中期因莊子的出現而復興。這一復興不是對殷商文化的一次簡單復古和回歸,而是將中原理性主義精神融入殷商巫祭文化的一次螺旋式上升。莊子通過巫史化敘事寄寓著對人心、人生、社會、自然的獨特理解,蘊含著深厚的莊子之「道」。
  • 原來毒舌的鼻祖是莊子他老人家
    反於宋,見莊子曰:「夫處窮閭阨巷,困窘織屨,槁項黃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萬乘之主而從車百乘者,商之所長也。」莊子曰:「秦王有病召醫。破癰潰痤者得車一乘,舐痔者得車五乘,所治癒下,得車愈多。子豈治其痔邪?何得車之多也?子行矣!」
  • 當代視角下對莊子思想的再認識
    作《漁父》《盜蹠》《胠篋》以詆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莊子思想以道為中心,主要分為道論和德論兩個部分。莊子的道論包括「逍遙」境界和「齊物」之法。「逍遙」境界是一種理想中的精神世界;「齊物」是進入逍遙境界的方法和途徑。與道論緊密聯繫的是莊子的德論,德是道在現實層面的落實和體現。《莊子·德充符》曰:「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