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復《闢韓》:秦以來之為君,正所謂大盜竊國者耳.國誰竊?轉相竊之於民而已.民之自由,天之所畀也.民至於能自治也,將悉復而與之矣!

2021-02-08 幾道學堂

點擊上面藍字「幾道學堂」,進入「學堂」點擊「關注」,即時收到本號群發的最新信息。

  為了救國圖存,尋求富強之路,嚴復勤奮學習,艱苦譯著,勇於進取,敢為天下先。(習近平《93嚴復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序言》)

    每個中國人都應該記住嚴復!(李克強 2015.4.24.於福州嚴復故居紀念館)

歡迎每個中國人關注,

謝謝轉發每個中國人!

歡迎每投稿、留言。

投稿\留言信箱:yanfu2221@sina.com.  466419855@qq.com.

【幾道學堂按】

     闢韓,即駁斥韓愈的《原道》。

    《闢韓》明確指出:「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國者,斯民之公產也,王侯將相者,通國之公僕隸也。」「是故君也臣也」。這就是說: 人民本是天下真正的主人,國家是人民的公產,王侯將相是全國人民的公僕,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

     嚴復痛斥「秦以來之為君,正所謂大盜竊國者耳」!公開把從秦始皇到當代二千年以來的國君,統統指叱為竊國大盜!

     嚴復又犀利揭出:帝王將相的權力是「轉相竊之於民而已」。「既已竊之矣,又惴惴然恐其主之或覺而復之也,於是其法與令蝟毛而起,質而論之,其什八九皆所以壞民之才,散民之力,漓民之德者也。」竊國大盜既已竊取了國家權力,又害怕人民覺醒而推翻他們的統治,於是制定多如蝟毛一樣嚴苛尖刻的法令,愚昧民才,消散民力,墮落民德,以維護其統治。

      嚴復指出:「民之自由,天之所畀也」,人民公僕的職責,就是要「 去其所以困吾民之才、德、力者,使其無相欺、相奪而相患害也,」,使人民的力、智、德全面發展,獲得自由;並且要「悉聽其自由」「至於能自治,保障人民自由、民主自治的權利。  

    【正文】嚴復五篇政論之第三篇

嚴復:闢韓

(1895.3.12-14,光緒二十一年二月十七日至十九日,天津《直報》)

往者吾讀韓子《原道》之篇,未嘗不恨其於道於治淺也。其言曰:「古之時,人之害多矣。有聖人者立,然後教之以相生相養之道,為之君,為之師,驅其蟲蛇禽獸而處之中土。寒,然後為之衣;飢,然後為之食。木處而顛,土處而病也,然後為之宮室。為之工以贍其器用,為之賈以通其有無,為之醫藥以濟其天死,為之葬埋、祭祀以長其恩愛,為之禮以次其先後,為之樂以宣其湮鬱,為之政以率其怠倦,為之刑以鋤其強梗。相欺也,為之符璽、鬥斛、權衡以信之;相奪也,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為之備,患生而為之防。」如古無聖人,人之類滅久矣。何也?無羽毛、鱗介以居寒熱也,無爪牙以爭食也。如韓子之言,則彼聖人者,其身與其先祖父必皆非人焉而後可,必皆有羽毛、鱗介而後可,必皆有爪牙而後可。使聖人與其先祖父而皆人也,則未及其生,未及成長,其被蟲蛇、禽獸、寒飢、木土之害而天死者,固已久矣,又烏能為之禮樂刑政,以為他人防備患害也哉?老之道,其勝孔子與否,抑無所異焉,吾不足以定之。至其明自然,則雖孔子無以易。韓子一概辭而闢之,則不思之過耳。

而韓子又曰:「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則失其所以為君;臣不行君之令,則失其所以為臣;民不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則誅。」嗟乎!君民相資之事,固如是焉已哉?夫苟如是而已,則桀、紂、秦政之治,初何以異於堯、舜、三王?且使民與禽獸雜居,寒至而不知衣,飢至而不知食,凡所謂宮室、器用、醫藥、葬埋之事,舉皆待教而後知為之,則人之類其滅久矣,彼聖人者,又烏得此民者出令而君之。

且韓子胡不云:民者,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相為生養者也,有其相欺相奪而不能自治也,故出什一之賦,而置之君,使之作為刑政、甲兵,以鋤其強梗,備其患害。然而君不能獨治也,於是為之臣,使之行其令,事其事。是故民不出什一之賦,則莫能為之君;君不能為民鋤其強梗,防其患害則廢;臣不能行其鋤強梗,防患害之令則誅乎?

孟子曰:「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此古今之通義也。而韓子不爾雲者,知有一人而不知有億兆也。老之言曰:「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夫自秦以來,為中國之君者,皆其尤強梗者也,最能欺奪者也。竊嘗聞「道之大原出於天」矣。今韓子務尊其尤強梗,最能欺奪之一人,使安坐而出其唯所欲為之令,而使天下無數之民,各出其苦筋力、勞神慮者,以供其欲,少不如是焉則誅,天之意固如是乎?道之原又如是乎?「嗚呼!其亦幸出於三代之後,不見黜於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不出於三代之前,不見正於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

且韓子亦知君臣之倫之出於不得已乎?有其相欺,有其相奪,有其強梗,有其患害,而民既為是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與凡相生相養之事矣,今又使之操其刑焉以鋤,主其鬥斛、權衡焉以信,造為城郭、甲兵焉以守,則其勢不能。於是通功易事,擇其公且賢者,立而為之君。其意固曰,吾耕矣織矣,工矣賈矣,又使吾自衛其性命財產焉,則廢吾事。何若使子專力於所以為衛者,而吾分其所得於耕織工賈者,以食子給子之為利廣而事治乎?此天下立君之本旨也。是故君也臣也,刑也兵也,皆緣衛民之事而後有也;而民之所以有待於衛者,以其有強梗欺奪患害也。有其強梗欺奪患害也者,化未進而民未盡善也。是故君也者,與天下之不善而同存,不與天下之善而對待也。今使用仁義道德之說,而天下如韓子所謂「以之為己,則順而祥;以之為人,則愛而公;以之為心,則和且平。」夫如是之民,則將莫不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職分之所當為矣,尚何有於強梗欺奪?尚何有於相為患害?又安用此高高在上者,朘我以生,出令令我,責所出而誅我,時而撫我為後,時而虐我為仇也哉?故曰:君臣之倫,蓋出於不得已也!唯其不得已,故不足以為道之原。彼佛之棄君臣是也,其所以棄君臣非也。而韓子將以謂是固與天壤相弊也者,又烏足以為知道者乎!

然則及今而棄吾君臣,可乎?曰:是大不可。何則?其時未至,其俗未成,其民不足以自治也。彼西洋之善國且不能,而況中國乎!今夫西洋者,一國之大公事,民之相與自為者居其七,由朝廷而為之者居其三,而其中之犖犖尤大者,則明刑、治兵兩大事而已。何則?是二者,民之所仰於其國之最急者也。昔漢高入關,約法三章耳,而秦民大服。知民所求於上者,保其性命財產,不過如是而已。更騖其餘,所謂「代大匠斲,未有不傷指」者也。是故使今日而中國有聖人興,彼將曰:「吾之以藐藐之身託於億兆人之上者,不得已也,民弗能自治故也。民之弗能自治者,才未逮,力未長,德未和也。乃今將早夜以孳孳求所以進吾民之才、德、力者,去其所以困吾民之才、德、力者,使其無相欺、相奪而相患害也,吾將悉聽其自由。民之自由,天之所畀也,吾又烏得而靳之!如是,幸而民至於能自治也,吾將悉復而與之矣唯一國之日進富強,餘一人與吾子孫尚亦有利焉,吾易貴私天下哉!」誠如是,三十年而民不大和,治不大進,六十年而中國有不克與歐洲各國方富而比強者,正吾莠言亂政之罪可也。彼英、法、德、美諸邦之進於今治者,要不外百餘年、數十年間耳。況夫彼為其難,吾為其易也。

嗟夫!有此無不有之國,無不能之民,用庸人之論,忌諱虛驕,至於貧且弱焉以亡,天下恨事孰過此者!是故考西洋各國,當知富強之甚難也,我何可以苟安?考西洋各國,又當知富強之易易也,我不可以自餒,道在去其害富害強,而日求其能與民共治而已。語有之曰:「曲士不可與語道者,束於教也。」苟求自強,則六經且有不可用者,況夫秦以來之法制!如彼韓子,徒見秦以來之為君。秦以來之為君,正所謂大盜竊國者耳。國誰竊?轉相竊之於民而已。既已竊之矣,又惴惴然恐其主之或覺而復之也,於是其法與令蝟毛而起,質而論之,其什八九皆所以壞民之才,散民之力,漓民之德者也。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必弱而愚之使其常不覺,常不足以有為,而後吾可以長保所竊而永世。嗟乎!夫誰知患常出於所慮之外也哉?此莊周所以有胠篋之說也。是故西洋之言治者曰:「國者,斯民之公產也,王侯將相者,通國之公僕隸也。」而中國之尊王者曰:「天子富有四海,臣妾億兆。」臣妾者,其文之故訓猶奴虜也。夫如是則西洋之民,其尊且貴也,過於王侯將相,而我中國之民,其卑且賤,皆奴產子也。設有戰鬥之事,彼其民為公產公利自為鬥也,而中國則奴為其主鬥耳。夫驅奴虜以鬥貴人,固何所往而不敗?

(本文錄自《嚴復合集·嚴復文集編年(一):闢韓》,臺灣辜公亮文教基金會 1998年版。原文繁體切換為簡體。)

秦以來之為君,正所謂大盜竊國者耳


相關焦點

  •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 《莊子·胠篋》
    所以主張莫若絕棄聖智禮法,以免為大盜所乘。「胠篋」,就是開箱的意思。取篇首二字為篇名。本篇起筆便描繪大盜小賊的竊用聖智禮法。最顯著者,莫過於當世田成子之流,不但盜了國家,連「聖知之法」也一併竊了去。「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禮法終究為強有力者所獨佔,用以裝修門面,維護既得權益。禮法繩小民有餘,防大盜不足。
  • 嚴復:最前衛的守舊者(國家命運·世道人心·連載100)
    他的學生侯毅在《洪憲舊聞》中,曾追述嚴復與「某君」,即楊度關於籌安會的一番談話,嚴復說:「故世俗所謂革命,無問其意在更【主民】抑君主,凡猝然盡覆已然之局者,皆為僕所不取。國家大事,寧如弈棋,一誤能容再誤乎?且果決復舊之議,又有故君新君問題,此會苟成立,天下恐從此多事矣。」
  • 嚴復:與熊純如書(上)
    比者,欲將大學經、文兩科合併為一,以為完全講治舊學之區,用以保持吾國四、五千載聖聖相傳之綱紀彝倫道德文章於不墜,且又悟向所謂合一爐而冶之者,徒虛言耳,為之不已,其終且至於兩亡。故今立斯科,竊欲盡從吾舊,而勿雜以新;且必為其真,而勿循其偽,則向者書院國子之陳規,又不可以不變,蓋所祈響之難,莫有踰此者。
  • 竊國大盜袁世凱的另一個身份,中國新式陸軍之締造者
    「竊國大盜」袁世凱,被後人指責最多的就是他打著「擁護共和」的幌子,巧取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繼而逆歷史潮流稱帝。但同時也必須承認,袁世凱有任事之才、治軍之能,由他訓練出的北洋六鎮精兵,成為了中國新式陸軍的先驅,而他本人就是中國新式陸軍的締造者。
  • 論世變之亟
    為了救國圖存,尋求富強之路,嚴復勤奮學習,艱苦譯著,勇於進取,敢為天下先。(習近平《93嚴復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序言》)每個中國人都應該記住嚴復!既為其中之一物,謂能取運會而轉移之,無是理也。彼聖人者,特知運會之所由趨,而逆覩其流極。唯知其所由趨,故後天而奉天時;唯逆覩其流極,故先天而天不違,於是裁成輔相,而置天下於至安。
  • 莊子寓言精選-胠篋大盜竊國
    然則鄉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故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聖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齊國鄰邑相望,雞狗之音相聞,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餘裡。闔四竟之內,所以立宗廟社稷,治邑屋州閭鄉曲者,曷嘗不法聖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殺齊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邪?並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處堯舜之安。
  •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精品收藏)
    凡事所可常用,故庸又為常。洪氏震煊中庸說:「鄭君目錄云:『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注『君子中庸』云:『庸,常也。用中為常道也。』二說相輔而成。不得過不及謂之中,所常行謂之庸。常行者即常用是也。故贊舜之大智曰:『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用中即中庸之義是也。古訓以庸為常,非平常之謂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鄭君亦注云:『庸猶常也。言德常行也,言常謹也。』
  • 《論語》晨讀,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在回答子貢「今之人臣,孰為賢」問時,孔子講只知道過去有齊國的鮑叔,鄭國的子皮,理由是他們分別舉薦了管仲、子產[微笑]而對哀公問「當今之君,孰為最賢」,則勉強推出衛靈公來,一是他能「愛而任之」他能幹守信的弟弟,二是對「見賢必進之而退與分其祿,是以靈公無遊放之士」的賢士林國,受到他「賢而尊之」,三則「有士曰慶足者,衛國有大事,則必起而治之,國無事則退而容賢,靈公悅而敬之」,四則
  • 史林|蔡元培、毛澤東等人幾乎都受到嚴復這個思想的啟迪
    作為近代中國最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和文化大師,嚴復可稱得上是第一個傳播西方現代思想的中國人。梁啓超在《清代學術概要》中就認為,「西洋留學生與本國思想界發生關係者,復其首也。」嚴復認為,「群之治亂強弱,則視民品之隆汙,主治者抑其次矣」。
  • 佛法為人生之必要
    然使國與國常相戰爭侵伐,則大地莽莽刀兵之劫至無時,國群家資之為身命所需要者,仍無以保全,則太平大同之世界又尚矣。  推至太平大同之世界,庶乎完成保持身命之需要矣;然旱潦不時則饑饉洊至,陰陽失調則疾疫流行,其所以困厄身命者猶在,才可寄其希望於化學、農學、物理學、生理學、醫學等等進步以免除之耳。
  • 梁啓超:論自由
    然則今日吾中國所最急者,唯第二之參政問題,與第四之民族建國問題而已。此二者事本同源,苟得其乙,則甲不求而自來;苟得其甲,則乙雖弗獲猶無害也。若是夫吾儕之所謂自由,與其所以求自由之道,可以見矣。 自由之界說曰:「人人自由,而以不侵人之自由為界。」夫既不許侵人自由,則其不自由亦甚矣。而顧謂此為自由之極則者何也?自由雲者,團體之自由,非個人之自由也。
  • 《讀書》專稿︱兩種自由,兩種啟蒙
    前者主張 「人權者出於天授者也,故人人皆有自主之權,人人皆平等。……故人民當有無限之權,而政府不可不順從民意 」;而後者則主張 「天下無天授之權利,惟有強者之權利而已 ……故政府當有無限之權,而人民不可不服從其義務 」。這個看法與我們今天對盧梭、斯賓塞的認識大異其趣,卻與嚴復的觀點殊無二致。嚴氏正是以斯賓塞 「社會有機體 」比附甄克思 「軍國社會 」,並以此批判盧梭 「民約論 」。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君正》44法度者,正之至也
    《黃帝四經》對儒墨思想也有所吸收《經法》篇《君正》章,君之正政【原文】法度者,正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亂也。而生法度者,不可亂也。[省]苛事,節賦斂,毋奪民時,治之安。無父之行,不得子之用;無母之德,不能盡民之力。父母之行備,則天地之德也。三者備,則事得矣。能收天下豪桀(傑)票(驃)雄,則守御之備具矣。審於行文武之道,則天下賓矣。號令闔(合)於民心,則民聽令;兼愛無私,則民親上。【譯文】法令、制度,必須至公至正的存在。
  • 以西方近代思想,解讀「老莊道家哲學」,嚴復發現了什麼?
    而嚴復註解《老子》、《莊子》最大的特點,就是以西方近代思想學說,來與老莊哲學相觀照、相印證。比如:《老子》第五章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嚴復認為,這可謂將達爾文的進化論包羅無遺。其批語說:「天演開宗語」,「此四語括盡達爾文新理」。
  •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中庸:①中,謂之無過無不及。庸,平常,處事不偏不倚,不走極端。②最新解釋,中庸不是走中間道路,和稀泥,而是不怕走極端,又不是一走極端就非永遠走極端不可,能撤回來,還能翻轉到另一個極端,在極端之間自由往還。譯文孔子說:「中庸之道作為道德標準,該是最高的了!人們缺乏這種道德已經很久了。」
  • 蕅益大師直指大學中庸之心源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說個明明德於天下。便見親民止善。皆明德中事矣。正其心者。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也。誠其意者。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也。致其知者。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也。格物者。作唯心識觀。了知天下國家。根身器界。皆是自心中所現物。心外別無他物也。是故若欲格物。莫若觀所緣緣。若知外所緣緣非有。方知內所緣緣不無。若知內所緣緣不無。
  • 路史之黃帝、帝鴻、少昊紀
    傍行天下未嘗寧居先之德正而後之以威刑必不譓者從而徵之是以麾之所擬而敵開戶身五十二戰而天下大服焉乃達四面廣能賢稽功務法秉數乘剛而都於陳。師於大填學於封巨赤誦。復岐下見岐伯引載而歸訪於治道。於是申命封胡以為丞鬼容蓲為相刀牧為將而周昌輔之。大山稽為司徒庸光為司馬。恆先為司空建九法七相翌而下服度。猶且蛩蛩常若僃盜豫若天令令人知禁風后善乎伏羲之道以為當天而配上臺。桓常審乎地利以為常平。
  • 《以史觀詩》之七三:」哿矣能言,巧言如流」:贊能將善言如流水般陳述之人
    《小雅·雨無正》:「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唯躬是瘁。哿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處休。」
  • 詩經·小雅·節南山之什·雨無正「第一百九十四篇」
    彼有罪而飢死、則是旣伏其辜矣。舍之可也。此無罪者亦相與陷於死亡、則如之何哉。周宗既滅,靡(mǐ)所止戾(lì)。正大夫離居,莫知我勩(yì)。三事大夫,莫肯夙夜(yuè)。邦君諸侯,莫肯朝夕(xu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