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傳統文化】器物文化之帶鉤

2021-02-17 金石齋


近日朋友圈被上圖188萬錯金銀帶鉤刷屏,究竟何為帶鉤呢???


       帶鉤,是古代貴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帶的掛鈎,古又稱「犀比」。多用青銅鑄造,也有用黃金、白銀、鐵、玉等製成。 流行於各地。它們不僅形式多樣,而且多採用包金、貼金、錯金銀、嵌玉和綠松石等工藝,斑駁陸離,多姿多彩。

在戰國中晚期的使用相當普遍,出土及傳世皆很多,很多帶鉤製作考究,鑲金嵌玉,雕刻銘文,美不勝收。帶鉤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皮帶卡,主要用於鉤系束腰的革帶,多為男性使用。人們使用帶鉤,不僅為日常所需要,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尤其王公貴族、社會名流所用帶鉤甚為精美,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價值。

帶鉤是身份象徵,帶鉤所用的材質、製作精細程度、造型紋飾以及大小都是判斷帶鉤價值的標準。

在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遺址,曾多次出土玉帶鉤,大多出於人架下肢部位。商周時期的腰帶多為絲帛所制的寬帶,《詩·曹風·鸕鳩》:「淑人君子,其帶伊絲。女子的長腰帶名綢繆,打成環狀結易於解開的叫紐,打緊死結不好解開的叫締。因在紳帶上不好勾掛佩飾,所以又束革帶。開初革帶兩頭是用短絲繩和環繫結,並不美觀,只有貧賤的人才把革帶束在外面,有身份地位的人都把革帶束在裡面,再在外面束紳帶。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華夏民族採用銅帶鉤固定在革帶的一端上,只要把帶鉤勾住革帶另一端的環或孔眼,就能把革帶勾住。使用非常方便,而且美觀,所以就把革帶直接束在外面來了。古文獻記載春秋時齊國管仲追趕齊桓公,拔箭向齊桓公射去,正好射中齊桓公的帶鉤,齊桓公裝死躲過了這場災難,後成為齊國的國君,他知道管仲有才能,不記前仇,重用管仲,終於完成霸業的故事。《淮南子·說林訓》所記,「滿堂之坐,視鉤各異」,都說明革帶已經露在外面。在這種情況下,革帶的製作也越來越精美華麗,後來不但把帶鞓(tīng音汀)漆上顏色,還鑲嵌金玉裝飾。從考古發現的材料證明,早在西周晚至春秋早期山東蓬萊村裡集墓就有方形素麵銅帶鉤出土秋中期的銅帶鉤在河南洛陽中州路西工段、淅川下寺、湖南湘鄉韶山灌區、陝西寶雞茹家莊、北京懷柔等地墓葬均有出土。山東臨淄郎家莊1號春秋墓和陝西鳳翔高莊10號春秋墓曾出土金帶鉤、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大墓有玉帶鉤、銅環與玉瑗、玉璜和回形玉飾組成的佩飾同出。到戰國時期,也有帶鉤與環同出的情形,如河南汲縣5號戰國墓鐵帶鉤與骨環同出,6號戰國墓青銅嵌綠松石的帶鉤與羊脂玉環同出,安陽大司空村131號戰國墓人架腹部有銅帶鉤與玉髓環套合在一起。因此腰帶帶鉤的功用就有數種,一種是橫裝於帶端用來搭接革帶兩端的,一種是與環相配直掛在革帶上勾掛佩飾的。另有一種較長的衣鉤可裝於衣服肩部勾掛衣領或裝於衣領勾掛衣服肩部,這種衣鉤至今仍在和尚的袈裟上使用。

商周時期的腰帶多為絲帛所制的寬帶,《詩·曹風·鸕鳩》:「淑人君子,其帶伊絲。」鄭箋:「謂素絲大帶,有雜色飾者。」大帶又名紳帶,《禮記·玉藻》說紳帶的長度「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紳即絲帶束緊腰部後下垂的部分。女子的腰帶也用絲質,下垂部分名襳褵(Xian音先,li音離)。

《漢書·匈奴傳》顏師古註:「犀毗,胡帶之鉤也,亦曰鮮卑,亦謂師比,總一物也,語有輕重耳。」又引張宴說:「鮮卑,郭落帶瑞獸名也,東胡好服之。」郭落帶即突厥的革帶,鮮卑相當蒙古語的〓obar《〓·五爪虎》,因鮮卑人崇拜它,把它用作本部族的名稱,並鑄其形於革帶上作為裝飾。

        帶鉤的結構為鉤頭、鉤柄、鉤體,基本形制側視為「S」形。鉤體中部或下端有鉤柄,固定於皮帶的一頭,上端的鉤頭,鉤掛皮帶的另一頭。


帶鉤的發展:

初始期

在新石器時期的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一種長方體玉出現於墓葬屍骨的下半部,屬於腰帶的一部分。器型多呈長方體形或扁長方體形,有長型和短型之分。長度在3-8釐米之間,通體光素無紋。一端有孔,為兩面對鑽而成,可穿繩結系,其作用相當於帶鉤的鉤鈕。另一端琢磨成彎鉤狀,鉤頭向內彎曲,末端稍尖圓,可鉤系腰帶。雖與常見形制不同,但作用應該是鉤掛,相當於春秋戰國以後的帶鉤,這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玉帶鉤,是古玉帶鉤製作的初始狀態。

夏、商、西周三代沒有發現玉帶鉤,一直到春秋時期也僅出現有鉤首、無鉤鈕的帶鉤。說明這段時期玉帶鉤的形制仍未完備。

發展期

戰國時期,玉帶鉤的器形已經基本確立,即由鉤首、鉤身和鉤鈕三部分組成,並且普遍使用。這時玉帶鉤已進入了發展期。此時雖然帶鉤紋飾內容變化比較豐富,但形制基本相同,時代特徵明顯。其器型多為長條形、琵琶形。長度一般在4-8釐米之間,8釐米以上較少。通體感覺簡潔明快、稜角分明、光澤度強。鉤首一般高昂,常見雕有龍首、獸首、鳥首等。頭形較小,鉤身較寬,大多素麵或陰刻細線紋飾。多數帶鉤在鉤面兩側的邊沿和鉤首頸背兩側的邊沿都切削成微微的斜坡度,既對稱得體又平整美觀。鉤背有方形鈕或圓形鈕。一般情況下,鉤身的側面與鉤鈕的側面在同一平面上,即鉤身與鉤鈕同寬。

鼎盛期

西漢時期是古玉帶鉤發展的鼎盛期,玉帶鉤的製作在繼承戰國時期器型和技法的基礎上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一般來說,西漢時期的玉帶鉤選料講究、琢磨細緻、刀法簡練、質量上乘。同時數量也比較多。這一時期,玉帶鉤大多通體光素無紋。鉤首頭形也雕琢得非常簡潔,有的僅存輪廓,有的只是刻劃幾刀而已,但都粗獷有力,規整潔淨。即使有的鉤身有陰刻紋飾,也是非常簡單、挺拔、有力。有的僅在鉤面琢磨幾道弦紋,或在兩道弦紋中間壓鉈斜磨,形成縱向凹槽,看似凸脊一般。值得一提的是,西漢時期玉帶鉤的鉤面開始出現了淺浮雕蟠螭、鳳鳥等紋飾。

衰落期

        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是古玉帶鉤製作的衰落階段,數量銳減,類型單調。這說明此時玉帶鉤的實用意義在減退。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唐宋時期。期間出土的玉帶鉤,造型也與漢代近似,鉤面刻有紋飾的,凸起得很高。如晉墓出土的浮雕鳳紋帶鉤,鉤首較小,腹較寬,呈琵琶形,式樣較美觀。

回升期

        到了元明清三代,玉帶鉤的製作開始回升,出土和傳世的數量很多,並且都造型優美、技藝高超、玲瓏奇巧、頗有神韻。這表明玉帶鉤這時可能已由實用性逐步轉向了玩賞性。此時期玉帶鉤一般都有花草、動物的浮雕和立雕,鉤首多為龍頭形,以龍螭紋相組合的龍帶鉤最為精美。所以元明清三代多數玉帶鉤的基本形制有許多相似之處,然而只要仔細加以比較,在具體部位上各自仍具有較明顯的時代特徵。

元代龍帶鉤鉤首整個頭形瘦長,面額比較平整,向前平視。從側面看,龍頸稍厚,龍嘴多數閉口,少數微微張口,龍嘴口部上下較平直。鉤面蟠螭,雙肩上聳,前腿同時向前伸,呈爬行狀,後腿一彎一伸,顯矯健有力,整個螭身緊貼鉤面。龍帶鉤鉤首龍頭與鉤面蟠螭的距離,一般來說元代要比明清時期稍遠。

明代龍帶鉤鉤首比元代稍大,頭形稍短,龍頭微昂,前額稍隆起。從側面看,龍頸稍狹窄,龍嘴都張口露齒。鉤面蟠螭開始站立於鉤面,呈騰空之勢。鉤首龍頭與鉤面蟠螭的距離稍近。

到了清代,龍帶鉤鉤首龍頭昂起更加明顯,有種兇猛感,龍嘴的口部上下微傾斜。鉤面騰空的蟠螭紋飾較圖案化。清代晚期,蟠螭整個形象似乎很笨拙,無神韻。


古代帶鉤的使用方法大致有三種:

第一,比較普遍的是將鉤鈕嵌入皮革製成的腰帶的一端,讓鉤體正面向外,鉤首鉤掛在腰帶的另一端穿孔中,這種使用方法在河南省三門峽上村嶺戰國墓中的出土的舉燈銅人像、河北省易縣燕下都遺址發現的戰國銅人像以及陝西省臨潼秦始皇陵出土的武士俑等人物形象上都可以見到。
  第二,是在寬的皮帶上將兩個以上的同樣大小的帶鉤並排使用,以便增加牢固性。
  第三,是有些貴族使用腰帶時,為顯示身份,不在腰帶上穿孔,而是將皮革腰帶的一段裝置上一個玉環或者是銅環,然後將帶鉤的鉤首掛在環上。這種用法既美觀又華貴,還可以保護腰帶。

帶鉤的用途:

       帶鉤,一言以蔽之,就是古人所系腰帶的掛鈎。古代帶鉤首先是實用品,主要用來結帶之用。有關帶鉤是實用品的文字和實物,歷史上都有大量記載,在大量古墓挖掘中也得到印證。帶鉤一般都被系在主人腰間隨葬,可謂跟隨主人寸步不離。這充分印證了帶鉤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實用品。

在陝西漢陽陵漢景帝的陵墓中出土了大量僅有兩釐米長的小型帶鉤,在一座墓葬中出土數量如此之大、體型之小的銅帶鉤,在其他墓葬中還沒有出現過,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後來,考古人員從同時出土的大量無臂陶俑身上找到了答案:這些陶俑當年身穿鮮豔絲綢衣裳,隨著歲月流逝,木製手臂和絲織衣裳已蕩然無存,只剩下赤條條的陶身。據此推斷,原先每個陶俑身上應該都有一個系腰帶的小帶鉤,衣裳木臂腐爛,帶鉤脫落俑體,但實物保存至今。這又一次證明帶鉤是人們的生活必需品。

另外,有一些帶鉤,其紐本身就是一個印章,這種帶鉤也叫帶鉤印,一物兩用,既是帶飾,又是印章,帶在身上十分方便,真是一舉兩得。1979年,河南固始縣侯古堆一號墓出土一枚玉帶鉤,長僅2.1釐米,鉤首如鴨頭狀,鉤身遍琢蟠虺紋、渦紋和S型紋。這種帶鉤既具實用性,又是禮品,也可作為紀念品,也是一鉤多用。

戰國時期的帶鉤,材質高貴,工藝精美,製作十分考究。形式有多種變化,但鉤體都作S形,下面有柱。按其形制有九種類型:

第一種:體像螳螂之腹,鉤短,作龍首或鳥首形,下有圓柱,近於一端,柱頂圓形。

第二種:腹作方形,鉤短作獸首形,下方有方柱,近於一端,柱頂較城粗大。

第三種:身短鉤長。

第四種:身長方形,鉤短,柱方,柱在中央。

第五種:腹寬有一短鉤,背有柱。

第六種:體作圓形、細長頸、短鉤,下有圓柱。

第七種:體作動物形。

第八種:體作琵琶形。

第九種:直線鉤狀。


       帶鉤的材料有玉質的、金銀的、青銅的、鐵的。工藝製作除雕鏤花紋外,有的在青銅上鑲嵌綠松石,有的在銅或銀上鎏金,有的在銅、鐵上錯金嵌銀,即金銀錯工藝。1951年在河南輝縣固圍村5號戰國墓出土的包金嵌琉璃銀帶鉤,長18.4釐米、寬4.9釐米,呈琵琶形底,銀託麵包金組成浮雕獸首,兩側纏繞著二龍,至鉤端合為龍首,口銜狀若鴨首的白玉帶鉤,兩側有二鸚鵡,鉤背嵌三縠紋白玉玦,兩端的玦中嵌琉璃珠,玲瓏透剔,包金鑲玉,文飾繁華,雍容華貴,現由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1965年在江蘇漣水三裡墩戰國墓出土的交龍金帶鉤,端為獸頭,柄陰刻二夔龍,鉤身透雕成獸形,原嵌有黑色料珠,系用鑄造、透雕、剔刻法製成的。此件長12釐米,重275克。現由南京博物院收藏。另1件長7釐米,重56克。在山東曲阜魯故城出土的猿形銀帶鉤,通長16.7釐米,猿作振臂回首跨進狀,身微拱,極為生動。目嵌藍色料珠,通體貼金,背面有一圓鈕。1978年在湖北隨縣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4個金帶鉤,各長10釐米,是用鑄造法製作,鉤似鴨首、鼓腹、光素無紋,腹下為一圓鈕。現由湖北省博物館收藏。河北邯鄲百家村戰國墓的兩次發掘中,就出土銅帶鉤60件,形制多樣。四川昭化出土1件戰國金銀錯犀牛帶鉤,全體布滿花紋。1957年河南信陽長臺關戰國楚墓發現5件金銀錯鐵帶鉤,2個圓柱形,3個扁條形、滿身嵌錯金銀三角雲紋和斜條捲雲紋,扁條形帶鉤中有2個鑲有黃金和青玉,每條鑲三角形與方形黃金4塊,方形玉3塊,金與玉相間排列於帶鉤背部,金塊表面浮雕幾條互相纏繞的蛟龍,鐵表面呈青黑色,很少鏽蝕。1978年在河北平山中山國王陪葬墓曾出土玉帶鉤。以上所介紹的,都是華夏地區所使用的帶鉤的情況。我國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吸收北方遊牧民族騎兵的服式來推行服裝改革,強化軍隊的戰鬥力的故事,已在前面敘述。過去研究中國服飾史的學者,常說我國古代的帶鉤是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從胡服中吸收過來的,此說從時間上推算是講不通的,因為趙武靈王比齊桓公晚300年,是戰國中期的人,而帶鉤在春秋中期已普遍應用了。

在我國北方居住的匈奴、東胡等族也在革帶上使用一種類似帶鉤的金屬裝置,即在鞓上裝一種鬥獸紋銅飾牌而用銅鐍扣結。鐍是有舌或有喙狀突起的環狀物,可用來固定帶子。匈奴帶鐍在相當春秋晚期的墓中已有發現,內蒙古杭錦旗桃紅巴拉和毛慶溝匈奴墓中都出土過圓形帶鐍,當中有供穿帶用的孔,前部有喙狀突起,尾部有鈕孔。這種鐍每條帶上只出1枚,其作用相當於帶扣。國內外出土很多匈奴、東胡式銅器(也稱鄂爾多斯式銅器)中的透雕帶扣,很多都鑄有喙狀突起和穿帶子的孔,這種突起物常因使用損耗而不十分明顯,加上透雕的鬥獸紋極為繁複生動,因而往往被人忽略,而把它們當作單純的飾牌,年代可從春秋晚期延續到東漢。這類革帶在用鐍扣結和鞓的裝飾牌等方面都與中原革帶的帶鉤不同,因而是另一系統的帶飾。在古代文獻中稱它們為鮮卑、師比、胥紙、犀毗、私紕頭等。


       帶鉤,是古代貴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帶的掛鈎,多用青銅鑄造,也有用黃金、白銀、鐵、玉等製成。帶鉤起源於西周,戰國至秦漢廣為流行。魏晉南北朝時逐漸消失取代。 1951年11月,在輝縣市固圍村的戰國墓中出土一件包金鑲玉銀帶鉤,其工藝精湛、清新、華麗,美不勝收,是精美罕見的古代藝術珍品,藏中國歷史博物館。此帶鉤為白銀鑄造,通體鎏金,全體長18.4釐米,寬4.9釐米。鉤體鑄出浮雕獸首和長尾鳥,獸首分列鉤身前後兩端,作相背對稱排列,形似牛首,雙耳作扁環狀,長尾鳥居鉤體左右兩側,體修長呈S形,盤曲逶迤迴旋,尾部作歧出的分尾形,並以爪、尾、反覆虯結,點綴鳥體,使裝飾效果突出。鉤體正面嵌飾白玉共3枚,玉塊表面線刻谷紋,自前而後大小依次遞增,在玉塊中心,各鑲一粒豐球形琉璃彩珠(俗稱蜻蜓眼)。鉤體前端又鑲入用白玉製成鴻雁首形的彎鉤作鉤首,其上用陽線雕出口、眼等細部,側看恰似一曲頸昂首的鴻雁。鉤身局部還鑿飾小點,以黑漆勾線、點睛、突出輪廓,豐富了色彩層次,顯示出戰國時我國古代金屬工藝的高度水平。

        帶鉤既是實用物又是高貴的裝飾品,所以造型千姿百態。儘管良渚文化時期、商周時期都有帶鉤出土,但帶鉤大量使用主要是在戰國秦漢。

戰國秦漢玉帶鉤主要有四種:一、琵琶形短鉤,背面較平,有一個圓形鈕,鈕上有渦紋,鉤頭細小,呈鳥頭或獸頭型,鉤腹上凸,多飾小雲紋。二、長形扁擔鉤,鉤身較長,截面扁方,微上凸,似扁擔,鉤頭略細,琢作獸頭型。耳、鼻、眼、嘴刻畫細緻。三、方柱形短鉤,鉤較短,鉤身似方柱,呈腹部上凸的弧狀,向鉤頭方向逐漸變細變窄,鉤首為獸頭式,造型簡煉,整體呈方形,鉤身多光素,無紋飾。頸部或有凸起的橫線裝飾。四、寬腹帶鉤,鉤身短而寬,鉤腹整體似為方形,局部帶有鏤雕。

明清時期的玉帶鉤,大都是琵琶形、如意形,鉤首有龍有鳳,有鳥有獸,鉤身上常常有圓雕鏤空各種奇異的怪獸,或鑲嵌各種寶石。由於這一時期帶鉤的實用性已經退化,主要以把玩觀賞為主,所以選料考究,體型厚重,鉤頭精雕細刻,十分繁瑣。鉤身上常常鏤雕螭龍、異獸,十分生動。這一時期,由帶鉤演變出來的帶扣大量出現。帶扣一般鉤身較短且寬,有方有圓,上面圓雕鏤空螭龍或素麵。一半帶鉤,一半帶環,兩面對稱,各帶一鈕。同時利用巧雕,在鉤身巧雕出各種動物的精美造型。

金屬帶鉤主要以銅帶鉤為主,出現在春秋戰國到秦漢。銅帶鉤造型可分為兩大體系:一是以中原為主,形狀基本上以琵琶形、∽形為主,鉤首為龍,鉤體鎏金鎏銀,錯金錯銀,構成各種精美圖案,有些還在鉤身雕刻各種圖案、浮雕、鑲嵌寶石、松石、玉,使帶鉤更顯珍貴。另一個系列就是內蒙、河北、遼寧一帶的帶鉤,這類帶鉤特別注重造型,內容豐富多彩。這類帶鉤造型奇特,鉤身有虎龍獅豹,有牛羊馬犬,飛禽走獸,昆蟲,飛蝶,水禽,也有人物造像,樂器、兵器、工具,雙人舞蹈,二人撫琴,人物摔跤,真是包羅萬象。

       帶鉤既是實用品,又是裝飾物,所以選材造型、工藝十分考究。帶鉤的用料十分豐富,有金、銀、銅、鐵、玉、翠、瑪瑙、骨木牙雕、瓷石琉璃等多種多樣,審美、收藏的價值都很高。帶鉤的製作、工藝十分考究,也十分複雜。概括起來有鑄造、鍛造、焊接、模鍛、鎏金鎏銀、錯金錯銀、包金包銀、雕刻、鑲嵌、彩繪。一件精美的帶鉤,要用十幾種材料,幾十道工序,十幾種工藝才能完成。玉器的各種加工工藝在帶鉤中都有反映。青銅器中鎏金鎏銀、錯金錯銀、鑲嵌鏨刻、木刻牙雕等工藝在帶鉤製造中都有運用。有些複雜的帶鉤還採用失臘法鑄造。


       帶鉤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藝術價值以及其小巧價廉的特性是導致其收藏熱不斷升溫的重要原因,但在此類表象問題之下,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古代帶鉤的自身用途屬性決定了保存完好的存世帶鉤越來越少,這也是其在市場上緊俏的一個核心因素。

儘管品相完好的帶鉤數量有限,精品更是難得,但是長期以來,收藏帶鉤的人為數不多,對帶鉤研究不夠,國內也鮮見有關帶鉤的專著,因而市場價位總體並不高,與其實際藝術收藏價值尚有一定的落差,從而為帶鉤的升值提供了很大的上漲空間。

以玉帶鉤為例。玉帶鉤發展一般分為三個時期。早期是戰國和漢代;第二個時期是宋代到明中期;第三時期是明中期到清代。市場上以元明清三代玉帶鉤為多見,並屢屢拍出高價。2001年12月,在北京翰海拍賣會上,一組五件清代白玉龍首帶鉤拍出6萬6千元,時隔三年,到了2003年,仍然在北京翰海拍賣會上,一件估價7千元的明代玉羊首帶鉤以6.2萬元成交,高出估價數倍。在國外,一件戰國白玉帶鉤曾拍出120萬元高價。金屬帶鉤也分為三個階段,戰國—秦;秦—漢;漢—南北朝。當前戰國銅帶鉤,素麵、品相一般、體小者,一般1000元~3000元,有工、有花紋,5000元~10000元一件,有花紋、鑲松石,3萬元~5萬元一件,品相好的精品十萬一件。在中國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都有不少帶鉤屬一、二級文物。

       帶鉤引起大家興趣的時間較短,所以上世紀90年代之前,市場上基本上沒有仿品、贗品。90年代以後,市場上才開始出現偽品。帶鉤基本上分為兩大類,一是以銅帶鉤為主的金屬類帶鉤;二是以玉帶鉤為代表的非金屬類。所以作假與防偽都是圍繞著玉帶鉤、銅帶鉤進行的。

在市場上還能見到仿戰國、仿漢代的玉帶鉤。玉帶鉤防偽斷代與一般玉器防偽斷代辦法是一致的。近幾年,隨著玉料大幅度升值,特別是和田玉料價格飛漲,用新玉作舊作偽的玉帶鉤已經少見了。另外,一般素麵銅帶鉤市場價位不高,所以作偽者粗製濫造,稍有收藏經驗的人都能識別真假。銅帶鉤作偽最多的是老體新工。所謂老體新工,就是老的素麵青銅帶鉤上錯金、錯銀、鑲嵌綠松石。

在老體上錯金錯銀,首先要在老素麵帶鉤上劃線、設計圖案。按照圖案線條刻畫溝槽。為了不破壞老體外麵皮殼,一般溝槽加工就十分粗糙,線條不直,圓弧過渡不大自然,溝槽寬窄不一,所以錯金錯銀線條不夠流暢自然。另外,古代錯金錯銀用料都是金葉銀葉,而作假者為了降低成本,用金粉、銀粉加強酸澆鑄而成,因而線條寬窄不一,圖案不甚規整。用金片、銀片錯的圓形或寬帶圖案,用放大鏡可以看到錯金錯銀圖案斷面如同一捲紙的斷面一樣,有一圈一圈的條紋,用金粉澆鑄沒有一圈一圈的條紋。有些作偽者錯金錯銀不用金葉銀葉,而用銅葉、鋁葉代替,因而錯出的圖案死板,沒有光澤,灰暗,更沒有皮殼,因而一看一目了然。

另外,有些原來鑲嵌綠松石的帶鉤,因年久腐蝕,松石全部脫落,作偽者為了賣高價,自製綠松石片補上,以新充舊,粗看跟原裝的一樣,真假難辨。古代帶鉤上面鑲嵌的綠松石,按照圖案貼好之後,都是整體打磨,因而銅帶鉤鉤體本身與錯金錯銀片和每片綠松石最後都在一個平面或弧面上。而作偽者把綠松石補上之後,因怕破壞鉤體與錯金片的皮殼,一般不再打磨,因而新貼的松石互相凸凹不平,與原帶鉤鉤體也不在一個平面上。同時,因貼上去的綠松石是一片片分頭打磨貼上去的,在燈光下可以看出每片綠松石打磨的痕跡都不是一個方向,而是像用蘆葦編的蓆子一樣,每片松石打磨的痕跡各不相同,松石表面也沒有皮殼。


        帶鉤收藏剛剛起步,有關專門介紹帶鉤的專著,國內還沒有出版過一本。臺灣收藏家王度出版了一本《帶飾三千年》,專門寫的是帶鉤和帶扣,但該書僅請專家寫了序,其他都是圖片,共600多張。漢以前銅帶鉤只有一部分,且精品不多。其中還有一些銅帶鉤,是在老體上錯金錯銀的冒牌貨。由此可見,專門研究帶鉤的學者不多,有關帶鉤書籍更缺,有關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就更談不上了。

         對於收藏愛好者來說,可以將帶鉤收藏重點放在六個方面:一、材質好,特別是和田玉帶鉤,金銀等貴重金屬帶鉤。二、工藝精,錯金錯銀、金鑲玉、鑲嵌寶石。三、造型奇,特別是有人物、動物造型。四、文化含量高,有文字,有特別標記,與著名人士、歷史事件有關聯的帶鉤。五,與帶鉤有關的帶扣、帶板和帶飾精品。六,有科技含量的帶鉤。

       關於收藏多看實物,多實戰。看的實物多了,就有了感性認識,就會少吃虧,少上當,少交學費。當然,收藏除了看實物,勤實踐外,還要玩贗品,看偽品。因為現在作偽的人,已經不是那些偷雞摸狗之輩了,都是「大內高手」,甚至有些就是專家、教授、研究員。「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們完全按照真品,採用高科技手段仿造,不僅外觀尺寸與真品一樣,就連化學成分、材料工藝都是一致的,一般人很難識破他們的作偽伎倆的。現在作假、售假已成為一個行業,在古玩行裡,最新市場上出現了什麼假貨,這批貨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出自哪位「大師」之手,行裡人都清清楚楚。有些古玩店,就是這些贗品的經銷點,有些古董商就是這些贗品的推銷員。如果在市場見到幾件完全一樣的東西,就要特別小心,有可能就是仿品。「有比較才有鑑別」,只有對真品、假貨都有了深刻了解,才能準確辨別真偽,買到真貨。

想要了解更多資訊,敬請關注本平臺。


相關焦點

  • 弘揚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品格,使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的東方五千多年之久,仍然充滿生機。
  • 嵐山一中|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傳統文化
    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傳統文化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為認真落實《教育部關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及《中共教育部黨組共青團中央,關於在各級各類學校推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長效機制建設的意見》,圍繞我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團委特組織此次「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傳統文化」暨元旦假期文化自信主題教育活動。01堅定文化自信,拒絕「洋節」倡議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
  •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加快建設文化強國
    二  按照中華民族農曆紀年傳統,這一年叫作「庚子」,這使人們不得不聯想到過去的幾個「庚子年」,從而更加真切地體會到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深刻含義。在神州大地上,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的發展歷程,孕育和滋養出偉大的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百折不撓。
  • 弘揚歷史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前言我們中國擁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大國。各種傳統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使我們文化自信的出處。弘揚傳統文化,就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運用於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之中,中共中央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反覆強調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提高民族道德素養,更好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傳統文化的定義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各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2020-12-04 14: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推進傳統文化落地生根 平度成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志願者協會
    6月22日上午,平度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志願者協會成立大會召開,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郭爽,市政協副主席劉明娟,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呂強,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志願者協會會長劉成愛等領導出席會議。郭爽代表平度市委市政府對協會的成立以及新當選的會長、副會長、秘書長和全體會員表示祝賀!向推動我市經濟和文明發展的志願者致以崇高敬意!
  • 弘揚傳統文化,爭做文化傳承人(圖)
    老師正在指導學生捏泥塑膠東在線12月24日訊(通訊員 王嚶堅 王力立) 近日,萊州市匯泉社區聯合「雙報到」單位匯泉學校共同組織開展了「弘揚傳統文化,爭做文化傳承人」主題新時代文明實踐手工泥塑活動,特別邀請了天道志遠教育的老師來指導學生捏泥塑。
  • 弘揚傳統文化 促進全民健身
    弘揚傳統文化 促進全民健身 2020-12-16 11: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文明】渝北青少年:探尋非遺之美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文明】渝北青少年:探尋非遺之美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2020-12-15 15: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弘揚傳統文化要理直氣壯、注重方法
    羊城晚報訊 記者朱紹傑報導:19日至30日,廣東省政協文化和文史資料委員會的十位委員連續十天輪值網上「委員會客室」,通過線上答疑和交流讀書心得體會的形式,與廣大網友一起走進中國文化,領略文化之美。
  • 展現美食特色,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武科大文化才藝秀
    「向上向美,力行力新」是武漢科技大學沁湖文化的八字內涵,昨日,武科大於南苑食堂舉行的沁湖魚宴更是將這一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為展現美食特色,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武科大學子特意帶來文化才藝秀,為魚宴增「香」。
  • 傳承傳統文化 弘揚詠春技藝(4)
    新華社照片,廣州,2020年11月22日傳承傳統文化 弘揚詠春技藝11月21日,廣州市番禺區盧氏本能詠春拳訓練基地的學員在練習「鐵腿斷木方」技法。具有200多年歷史的詠春拳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的國家級武術六段詠春拳教練盧彥敏,自幼師承詠春拳名家盧繼甜,並取多家之長融於詠春拳傳統技法之中,使傳統詠春拳得到更好的傳承發展。盧彥敏從事詠春拳傳承40年來,到過13個國家進行國際武術文化交流與推廣,為詠春拳培養出了300多名弟子。
  • 濟寧: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走在前列—努力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期間視察濟寧,並在孔子研究院發表重要講話,對濟寧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出殷切期望。溫潤而關切的話語在濟寧市久久迴蕩。
  • 弘揚傳統民族文化的方法有哪些
    文化在不斷傳播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與大眾的風俗習慣行成融合,進而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終成為大家墨守成規的習慣。 隨著我們步入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興起,快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習慣,西方文化的傳入,在不斷地改變著個人的思想觀念,傳統文化在這樣的浪潮衝擊之下,變得搖搖欲墜,似乎隨時都有可能被西方文化所淹沒。
  • 海南人如何看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傳承與弘揚,這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12月6日,為更好地探討這一話題,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一場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研討會」 在海口市瓊山區海南海世界貝殼文化博物館舉行。對此,海南大學教授、海南微思維區域經濟研究院院長鍾哲輝也就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抒發自己的看法,他從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為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提出全新需求、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階段是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的必要條件、海南特色性地方文化為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提供可靠動力、海南地方性社會組織為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開創實踐範例等四個方面,表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王桐月:弘揚傳統文化,爭做時代新人
    出於愛好,她又陸續學習了古箏演奏、繪畫、書法等,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立志做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人。假期時間,王桐月不斷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登門拜訪了省級非遺項目「錦灰堆」傳承人,詳細請教了錦灰堆的歷史由來、藝術特色、發展變遷等,為過往遊客進行講解展示,帶動更多人喜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做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弘揚者
    5年來,陝西文物系統深刻領會新時期博物館社會角色和職能定位新要求,以「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為使命,以破解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為問題導向,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目標導向,以服務「堅定文化自信」為結果導向,在推動將博物館教育貫穿國民教育始終、拓展博物館教育的廣度和深度,優化博物館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增強博物館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等方面勇於探索實踐,取得積極成效
  •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杜絕追捧洋節——老山頭鄉中學
    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深入貫徹落實愛國主義精神,2020年12月24日上午,老山頭鄉中學開展以「弘揚傳統文化,杜絕追捧洋節」為主題的宣傳教育活動。       我們要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體現自身文化特色,彰顯華夏文明悠久厚重的歷史,自覺抵制過「洋節」,過好中國傳統節日,守護我們的民族傳統,保持我們的文化基因,認同並支持中華民族復興大業。這是每一個華夏子孫對民族、對傳統、對文化的尊重。
  • 記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自覺踐行者葉孫德
    為往聖繼絕學    ——記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自覺踐行者葉孫德
  • 多形態傳承文化魅力 愛奇藝持續以優質內容弘揚傳統文化
    其中,愛奇藝榮獲「年度文化傳承優秀案例」。組委會評議認為,愛奇藝持續以優質內容弘揚傳統文化,向用戶展現刺繡、劍文化、京劇等傳統文化的多種形態,傳承文化魅力。據報導,《鬢邊不是海棠紅》是由惠楷棟執導,黃曉明、尹正、佘詩曼領銜主演的民國傳奇情感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