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讀|地緣政治博弈與貨幣實力的衰變:聊一聊「盧布區」解體

2020-12-23 南京江北新區

1991 年 12 月 21 日,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等 11 個原蘇聯加盟共和國領導人在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籤署了《阿拉木圖宣言》,從法律上宣布了蘇聯的解體。五天後,蘇聯國旗從克裡姆林宮上空落下,標誌著蘇聯的正式解體。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在 1990 年代出現了持續的經濟衰退。俄羅斯的發展環境在蘇聯解體後變得更為複雜:一方面蘇聯加盟共和國雖然取得了政治上的獨立,但依然沒有脫離蘇聯舊有的經濟體系,如流通貨幣沿用蘇聯盧布。儘管各國在取得獨立後先後成立了自己的央行,但「盧布區」國家的貨幣發行依然掌握在俄羅斯中央銀行手中,蘇聯盧布以區域貨幣聯盟的形式繼續存在。另一方面,「休克療法」破壞了俄羅斯的經濟基礎,蘇聯解體後其經濟加速衰退,俄羅斯不僅缺乏支撐「盧布區」的經濟實力,也沒有能力扭轉經濟能力持續衰落的趨勢。

「休克療法」帶來的高通貨膨脹給俄羅斯經濟帶來了沉重打擊,居民工資降低了 2/3,工業生產和建設規模減少了 50%,機械製造和居民日常生活用品投資甚至減少了 80%—90%。1998年8 月 17 日,俄羅斯聯邦政府宣布國家主權性債務危機,俄羅斯經濟出現結構性崩潰。當下需以新的視角重新解讀這段歷史。

01

兩極體制下的蘇聯盧布

美蘇兩極爭霸的地緣政治格局下,世界貨幣市場形成了美元體系和盧布體系分庭抗禮的局面。戰後,在美國的主導下,西方國家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形成了以「雙掛鈎」為核心的資本主義國家間結算體系,並試圖吸引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加入。為了保護國家的貨幣主權,蘇聯選擇拒絕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並將盧布與美元的匯率定為 1:1,同時建立了社會主義陣營的金融體系——「多邊清算協定」,即以轉帳盧布(transferable Ruble)為中心的貨幣區。

蘇聯盧布的貨幣權力弱於美元。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對日本和韓國等國的戰後援助、「布雷頓森林體系」以及「石油與美元掛鈎」等金融秩序安排,將美元滲透到世界其他國家的經濟系統中,形成了對貨幣流通區域國家的控制力和影響力,具備一定的貨幣權力。而社會主義經濟體系中的盧布,發揮的作用更多是一種計價功能,是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結算與清算工具,並沒有像美元一樣形成對貨幣流通區域的強有力控制,貨幣權力較弱。

赫魯雪夫時代的改革失敗進一步弱化了蘇聯盧布的貨幣權力。蘇共二十大後,以東歐國家為代表的社會主義陣營國家開始探索新的改革道路,甚至出現了「去蘇聯化」趨勢。在蘇聯內部,赫魯雪夫上臺後,在否定史達林模式的基礎上推動改革。由於不尊重客觀規律,赫魯雪夫改革失敗,蘇聯陷入了經濟衰退,盧布本就微弱的影響力和控制力進一步被削弱。蘇聯無法以「貨幣手段」制裁推行改革的東歐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只能直接用軍事手段幹涉東歐國家的改革,隨即爆發了 1956 年的「匈牙利事件」和 1968 年的「布拉格之春」。蘇聯用軍事幹涉勉強維持了社會主義陣營在東歐的統治秩序。

勃列日涅夫時代,美蘇爭霸進入了「蘇攻美守」的階段,盧布與美元的博弈也呈現出了強勢盧布的局面。1950 年代,美蘇兩國在地緣政治領域的博弈聚焦於韓戰和越南戰爭。兩場戰爭後,美國的經濟實力消耗嚴重,財政赤字大幅增加,無力維繫美元與黃金自由兌換的制度安排。1971 年,美國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與此同時,中東戰爭爆發後,石油價格大漲,蘇聯在西伯利亞發現特大油田,石油產量超過美國,外匯收入大漲,盧布快速升值,盧布與美元的兌換比例曾高達 1:2。

盧布強勢的背後實際上是美蘇爭霸過程中的蘇聯在政治博弈中暫時處於優勢,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素。石油價格上漲和發現大規模油田帶來的外匯收入增加不是貨幣權力走強的核心因素,過度依賴石油的單一型經濟結構無法實現對盧布的「託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會成為外界攻擊盧布的致命弱點。到了 1980 年代,石油在蘇聯外匯收入中最高曾達到 54.4%。在這樣的背景下,盧布走強所帶來的負面效應越來越明顯。一旦人為操縱石油價格下跌,盧布就會走弱。

1980 年,裡根總統上臺後,通過政治施壓逼迫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增產,世界石油價格開始走低。蘇聯內部則由於商品經濟不發達和農業領域改革的失敗,出現了嚴重的食品短缺。1980 年代,蘇聯一半的外匯收入用來向其他國家,尤其是社會主義陣營以外的國家購買糧食和食品。但是,蘇聯的對外貿易以美元計價,實際上,蘇聯已經被捲入了以美元為核心的金融秩序中。從 1985 年起,世界油價開始大規模下跌,到 1986 年,已經從 1985 年的 30 美元每桶下跌至 12美元每桶。面對美國通過石油美元發起的新一輪地緣政治博弈,蘇聯無法承擔石油價格下跌帶來的巨大外匯損失,以盧布為核心的社會主義貨幣體系陷入流動性危機。

1985 年戈巴契夫上臺後,美蘇之間的博弈進入了新的階段,美國逐漸進入攻勢,蘇聯進入守勢。進入 1980 年代中後期,美國總統裡根推出了「星球大戰」計劃,開啟新一輪的軍備競賽,與美國的外部競爭進一步消耗了蘇聯經濟,阿富汗戰爭則使蘇聯財政赤字激增。從國內來看,經濟改革陷入混亂,自由化和私有化引發惡性通貨膨脹,蘇聯盧布出現了大幅度貶值。

由於盧布的大規模貶值,加盟共和國開始採取「去盧布化」的政策。隨著對加盟共和國政治控制力的下降,蘇聯在貨幣政策領域賦予了加盟共和國更多自主權,貨幣權力變弱,蘇聯盧布對加盟共和國的影響力和統治力被削弱。而與蘇聯經濟捆綁較弱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在政治上脫離蘇聯。

1989 年東歐劇變之後,盧布匯率大幅貶值,僅 1990 年前 6 個月,盧布與美元的匯率直線跌至20:1,到了 1991 年 7 月,甚至跌破了 50:1 的關口。1991 年底蘇聯解體後,蘇聯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甚至突破了 169:1,僅為年初的 15%。隨著蘇聯地緣政治空間的壓縮,美蘇力量懸殊,蘇聯無力再扭轉盧布的弱勢地位。至此,盧布衰退出現了階段性的變化,已經無力與美元在世界範圍內抗衡。

02

「盧布區」時代:獨立國協國家間的博弈

隨著蘇聯的解體,蘇聯建立起的金融體系逐步走向崩潰,盧布再也無力扭轉對美元的弱勢地位。美蘇爭霸的兩極格局結束,俄羅斯已經無力與美國抗衡,盧布體系蛻化為「盧布區」,引發俄羅斯與其他加盟共和國之間瓜分蘇聯政治遺產、逃避蘇聯解體所帶來的經濟負擔的博弈。

(一)俄羅斯與其他國家圍繞盧布的地緣政治經濟博弈

作為蘇聯的繼承者,俄羅斯希望繼承盧布的發行權和對「盧布區」的金融控制權,各加盟共和國則希望繼續享受蘇聯時期的貨幣優惠政策,保障自己「搭便車」的權益。至於蘇聯解體後遺留的大量債務,俄羅斯表面上宣布繼承蘇聯的全部外債,實際上通過擴大貨幣發行量,將盧布貶值的壓力輸送到了各加盟共和國。圍繞蘇聯解體後的政治遺產和經濟負擔,俄羅斯與各加盟共和國展開了激烈的博弈。

蘇聯解體後,15個原加盟共和國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開始從經濟領域與原蘇聯進行切割,以獲得更多利益,並儘可能降低損失。首先,原加盟共和國開始建立獨立的中央銀行,發行主權貨幣。1992年 1月,烏克蘭發布了庫邦,用於取代盧布在烏克蘭的流通功能;1992年 10月,烏克蘭發布臨時貨幣——烏克蘭盧布,並規定與盧布的兌換比率為 1:1;隨後正式發布了本國貨幣格裡夫納。1992年,白俄羅斯央行也推出了信用憑證,用於彌補市場上盧布供給不足的狀況。1993年,拉脫維亞正式決定發布主權貨幣——拉特。立陶宛也發行了主權貨幣裡特。其次,原加盟共和國中央銀行拒絕向俄羅斯央行遞交帳戶和統計信息,這就意味著俄羅斯無法掌握「盧布區」各成員國的金融信息,俄羅斯央行在「盧布區」貨幣體系中的領導權大打折扣,俄羅斯央行失去「盧布區」信貸管理中心的職能,在一定程度上標誌著「盧布區」開始瓦解。此外,原加盟共和國以「搭便車」的投機心態繼續留在「盧布區」,通過俄羅斯央行授予的非現金貸款權力努力擴大信貸額度,將蘇聯盧布視為輸出國內通脹風險的工具。

俄羅斯央行承擔了貨幣發行中心的職能,繼續管理「盧布區」的現金髮行量,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維護和協調「盧布區」的貨幣政策,例如,為原加盟共和國提供了以蘇聯盧布為標準發行非現金貸款的權力。然而,雖然俄羅斯繼承了「盧布區」的領導地位,但俄羅斯在「盧布區」發行盧布的利益基礎不再是服務整個「盧布區」的經濟發展需要,而是服務於俄羅斯的國內經濟發展。1992年,俄羅斯開始推行全面的市場化改革,物價暴漲,在未與其他加盟共和國央行溝通的情況下,突然增發貨幣,但被物價上漲抵消,「盧布區」市場還是陷入貨幣供給不足的狀況,甚至出現了流通困難。為了推動市場經濟活動正常進行,一些國家不得不臨時推出盧布的「替代品」。

顯然,在蘇聯解體初期的地緣政治博弈中,無論是俄羅斯還是各加盟共和國都試圖制定有利於各自國家的貨幣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盧布區」貨幣流通混亂。經過考量後,各加盟共和國試圖恢復「盧布區」的秩序。1992年 5月,前蘇聯國家銀行協調委員會在塔什幹會議上通過了「盧布區」各國貨幣協調原則,各國央行基本同意。但是,各加盟共和國國內明顯出現了分歧,各國政府予以否決。

在各加盟共和國的擠壓下,作為貨幣的管理終端,俄羅斯需要承擔大量風險,而俄羅斯央行並沒有蘇聯國家銀行那樣強大的控制能力和風險轉移能力。為了維護俄羅斯本國利益,1992年 7月,俄羅斯央行出臺了對「盧布區」國家信貸限額機制,根據信貸使用情況,原加盟共和國以不同的折扣率對蘇聯盧布進行交易。這意味著蘇聯盧布不再是統一等值的貨幣。隨後,俄羅斯央行提出了加入「盧布區」的新條件,即原加盟共和國需要拿出貸款額一半額度的美元和黃金作為抵押,並規定新發行盧布的價值是舊盧布的三倍。新發行的盧布與原來盧布之間無法實現等值交換,原加盟共和國的盧布資產無形中縮水到三分之一。更重要的是,上交硬通貨從本質上來看,是在向莫斯科上交國家對貨幣的管理權。與此同時,俄羅斯取消了對原加盟共和國的能源貿易優惠,將其調整至世界平均水平。這樣能源出口國就會有大量的貨幣盈餘,能源進口國則會出現貨幣供應不足。由於俄羅斯不願在轉移支付援助中承擔過多責任,原加盟共和國在「盧布區」的貿易環流中出現了嚴重的貨幣盈餘和貨幣不足問題。傳導至國內,則相應面臨著通脹和緊縮壓力。為了打破這種惡性環流,很多原加盟共和國選擇逃離「盧布區」貿易環流,建立本國的主權貨幣,通過融入世界貿易環流來調整國內的貨幣問題。

但是,很多原加盟共和國並沒有做好應對蘇聯解體的制度構建準備,支撐各國貨幣體系運行的金融體制沒有及時構建,沒有發行和流通本國獨立主權貨幣的能力。一些國家企圖利用蘇聯盧布轉移國內的高通貨膨脹,仍有 10個原加盟共和國使用盧布。留在「盧布區」的原加盟共和國需要向俄羅斯央行呈報通貨數據。1992年 10月,留在「盧布區」的原加盟共和國代表在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籤訂了保留「盧布空間」的協議,包括共同協調貸款、貨幣、預算、稅收、關稅和價格等,但是協議更多停留在書面,不具備法律效力。

(二)1993 年「新盧布區」改革

1993年,俄羅斯的經濟惡化趨勢雖然有所緩解,但是形勢依舊不容樂觀。與 1990年相比,1991—1993年期間,俄羅斯工業生產量減少了 37%。1992年俄羅斯的通貨膨脹率高達2508.8%,1993年雖然大幅度下降,但是依舊高達 840%。1991年,蘇聯遺留的外債已經是當時國民生產總值的 10%左右。按照協議,俄羅斯需要在 1995年 1月底前還完外債。與此同時,1993年的前 7個月內,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財政赤字已經達到 1.9萬億盧布,已佔國內生產總值的 3.5% ,接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規定的全年 5%的要求。俄羅斯的經濟實力已經無法為「盧布區」的「搭便車」行為埋單。

1993年 7月,為了解決原加盟共和國「搭便車」問題,俄聯邦政府發行俄羅斯版盧布,宣布:「至 1992年年底發行的紙幣,即蘇聯國家銀行和俄羅斯銀行 1961—1992年版鈔票,從 1993年7月 26日中午 12時停用。」規定俄羅斯盧布只能內部自由兌換,不能用於對外支付,並宣布廢除蘇聯盧布。俄羅斯新盧布成為一種國家控制的貨幣,不再具有跨區域流通的功能。新的盧布改革引發了俄羅斯國內和「盧布區」各國的強烈不滿。摩爾多瓦、喬治亞、亞塞拜然、土庫曼斯坦決定發行本國貨幣,但是亞美尼亞、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繼續留在了「盧布區」。1993年 9月 7日,決定留在「盧布區」的這些國家與俄羅斯籤署了《關於建立新盧布區的框架性協定》。

隨後,哈薩克斯坦等留在「盧布區」的國家開始與俄羅斯確定新盧布和舊盧布的兌換比例,俄羅斯提出加入「新盧布區」的國家需要用黃金和外匯儲備購買新盧布,無力支付的部分以債務的形式存在,並需償還高額利息。這樣一來,留在「新盧布區」的國家非但不能「搭便車」,還需要額外給俄羅斯繳納一定額度的「保護費」(利息)。隨後,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退出「新盧布區」,發行本國貨幣。而亞美尼亞和塔吉克斯坦正處於戰亂,無暇顧及發行本國的貨幣,因此還繼續留在「新盧布區」中。1993年,塔吉克斯坦將俄羅斯盧布規定為法定貨幣。因此,從貨幣實力上來看,1993年是盧布實力轉換的重要節點。1993年俄羅斯發行俄羅斯盧布前,大部分原加盟共和國依舊使用蘇聯盧布。

圍繞「盧布區」的利益和負擔,俄羅斯與各原加盟共和國之間展開了博弈,都以本國利益為基礎採取相應的貨幣政策,引發了「盧布區」的混亂,並損害了本國經濟。經過短暫的博弈後,俄羅斯和各原加盟共和國央行試圖維護「盧布區」的秩序,但是獨立後的各原加盟共和國更加強調「國家利益至上」,否定了各國央行的努力。此後,各國維護本國利益的趨勢越來越明顯,1993 年俄羅斯進行盧布改革,除亞美尼亞和塔吉克斯坦外,其他原加盟共和國脫離了「盧布區」,「盧布區」基本解體。

03

後「盧布區」時代:盧布貨幣實力的持續衰變

1993年,俄羅斯「新盧布區」改革,「盧布區」出現了大規模的「退群」後,原蘇聯的地緣政治空間進一步收縮,盧布的等級再次出現實質性衰退,「盧布區」區域範圍內的貨幣博弈演變成國家範圍內的「貨幣主權」自衛戰。俄羅斯面臨的政治博弈不再是爭奪外部地緣空間,而是維護國家的獨立與主權。

(一)1993—1995 年:「盧布區」最後的自救

俄羅斯試圖通過其他類型的措施維護獨立國協國家內的貨幣流通,1994年 3—4月,俄羅斯央行提出了在獨立國協國家構建支付聯盟的建議,並起草了關於雙邊貨幣兌換的初步方案,提出了建立支付聯盟的基本原則:

第一,參與國在商業交易中獨立決定結算的形式、比重、價格和支付貨幣;支付聯盟參與國的貨幣與其他貨幣均可以被用於結算。

第二,逐步創立一種新的共同貨幣。

第三,參與國政府和央行必須發布促進外匯市場發展的外貿和貨幣方面的法規,而在外匯市場上,一國政府必須能夠買賣支付聯盟另一參與國的貨幣以及其他國家的貨幣。

第四,參與國應保證其公民有機會使用本幣換取外匯以滿足經常性帳戶交易的需求;而非本國公民也應享有擁有本國貨幣的機會,以用於在該國購買商品和勞務的支付以及同第三國的結算。

第五,匯率決定應建立在貨幣交易所或銀行間貨幣市場的供求基礎上。

第六,參與國採用一種協調機制來規範對非本國公民銀行帳戶餘額的使用,並且規定非商業交易(特別是社會支付)中的結算程序。

從原則的內容可以看出,1993年原加盟共和國退出「盧布區」後,俄羅斯依舊在通過建立支付聯盟重建原蘇聯地區的地緣經濟空間。但是俄羅斯的提議只得到了一小部分獨立國協國家的響應,很多獨立國協國家持觀望態度。1994年 10月 21日,獨立國協國家首腦在莫斯科籤署了建立支付聯盟的協議,但是協議並未得到落實。

1995年 5月,塔吉克斯坦宣布發行本國貨幣,俄羅斯「盧布區」最後一個國家退出,俄羅斯盧布不再具有跨區域流通的功能,完全成為僅限國內流通的國家主權貨幣。塔吉克斯坦使用俄羅斯盧布作為法定貨幣的初衷是改善國內嚴重的通貨膨脹狀況,但是這一時期,俄羅斯也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俄羅斯盧布急劇貶值,反而加劇了塔吉克斯坦國內的通貨膨脹。

(二)1995—1998 年:美元—盧布貨幣戰

1995年 5月後,俄羅斯盧布成為「主權貨幣」,流通範圍是俄羅斯國內。但是俄羅斯盧布仍具有獨立地位,不受外國貨幣的影響。然而,經過國內一系列經濟改革,俄羅斯國內問題十分嚴峻,俄羅斯盧布已經很難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甚至出現了「去盧布化」和「美元化」現象。為了抑制國內的通貨膨脹,維護俄羅斯盧布的流通,俄羅斯開始向「美元」借力,從內部形成對美元的依賴。當國際金融危機傳導至俄羅斯國內時,盧布根本無力應對,不得不宣布國家主權債務違約。

俄羅斯國內嚴重的「美元化」標誌著盧布最後的地緣空間也被美元「滲透」,而採取「固定匯率制度」則意味著盧布已經開始受控於「美元」。1995年 7月,為了應對國內嚴重的美元化問題,俄羅斯也採取了固定匯率制度,俄羅斯盧布開始與美元掛鈎,受美元影響,貨幣實力進一步被削弱。1990年代初,以自由化為核心的「休克療法」誘發了俄羅斯國內嚴重的通貨膨脹,盧布大幅貶值,為了規避盧布風險,投資者開始大量使用美元交易,俄羅斯國內的美元化問題日趨嚴重。1992年,外幣(美元)資產與貨幣總量的比率為 53.7%,外幣資產與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比率高達 97%。為了穩定貨幣幣值,抑制通貨膨脹,1995年 7月,俄羅斯採取了「匯率走廊」制度,規定了美元和俄羅斯盧布的兌換界限。實施「匯率走廊」制度後,通貨膨脹的確得到了抑制,如表 2所示,1997年降低到 11%,俄羅斯盧布的幣值基本保持穩定,美元兌俄羅斯盧布的匯率只上升了 1.1%。但是,從本質上來看,盧布的堅挺是俄羅斯央行通過耗費大量外匯儲備行政幹預的結果。實際上,俄羅斯並不具備實行固定匯率制度的現實基礎:一方面,俄羅斯社會生產進一步萎縮,與 1990年相比,1991—1993年期間,俄羅斯工業生產量總體減少了 37%。(11)另一方面,俄羅斯對外貿易下滑,黃金儲備不足,1998年 7月,俄羅斯黃金儲備只剩下 480噸,約合 46億美元。俄羅斯央行外幣的資產端在急劇萎縮,而債務端卻在不斷擴大 ,危機一觸即發。如表 3所示,俄羅斯國家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在不斷擴大。

1998年金融危機成為盧布崩潰的致命一擊。1997年 11月,席捲亞洲的金融危機蔓延到了俄羅斯,1998年 2月,俄羅斯股市狂跌 10%—20%,俄羅斯盧布匯率也逼近最低值。危機初期,俄羅斯採取了一些救市措施,政府開始提高債券利率,央行也幹預了外匯市場,俄羅斯消耗掉了140億美元的外匯和黃金儲備。1998年 5月,俄羅斯金融市場又開始出現動蕩,俄羅斯盧布兌美元匯率急劇下跌,而俄羅斯的外匯儲備已經見底,央行無力幹預外匯市場。一方面,俄羅斯央行主席謝爾蓋 杜比寧試圖堅定消費者的投資信心,對外宣稱「俄羅斯盧布不會貶值」,並將再貼現率從 50%提高到 150%;另一方面,俄羅斯也開始向國際組織尋求幫助。7月 13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承諾給俄羅斯 226億美元貸款,俄羅斯股市出現短暫平穩。但實際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大部分貸款被金融工業集團瓜分,或者通過資本投機行為逃至國外。

國際石油價格暴跌 33%,俄羅斯外匯收入大幅下降。俄羅斯央行外匯儲備又進一步萎縮,已經沒有多餘的金融資本來抵抗危機。8月 17日,俄羅斯央行宣布提高俄羅斯盧布「外匯走廊」上限,美元與俄羅斯盧布的兌換比率由 1:5.1—7提高到 1:6—9.5,俄羅斯盧布急劇貶值。隨後,政府也宣布暫停償還 1999年 12月 31日前的國債。俄羅斯金融市場陷入了癱瘓,債券市場停盤交易,銀行也不再提供美元兌換業務。「8.17」聲明後,俄羅斯銀行資本在半年內損失高達60%左右,上市股票市值已從 1997年的 1000多億美元降至 1998年 10月的 50億美元。商業銀行數量由 1996年的 2300家驟減至 1476家。俄羅斯國內的金融崩潰加劇了俄羅斯盧布在國際市場走低趨勢,與美元的匯率從 6.2:1跌至年底的 20:1。至此,面對國際美元資本的圍剿,盧布作為主權貨幣最後的國際信用也喪失,在與美元的博弈中,盧布徹底潰敗。

04

結語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與 1990年代俄羅斯經濟持續衰退的進程相伴隨的是盧布貨幣實力的不斷衰落。由此可見,主權貨幣實力的弱化是國家實力衰落的一個重要表現,而貨幣力量的弱化也會加速國家實力的衰落。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採取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增加了市場的金融風險,同時削弱了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貨幣的宏觀調控參與也變得非常有限,對外採取緊盯美元的外匯政策也削弱了貨幣對外獨立調節外匯市場的功能,抵抗外部風險的能力下降,貨幣實力進一步被弱化。

貨幣實力的弱化又進一步加劇了俄羅斯的經濟衰退,俄羅斯貨幣與美元的穩定兌換比例並不是基於經濟實力,從而消耗了大量外匯和黃金儲備,國內的資產進一步萎縮,加劇了經濟的衰退。

大國競爭的背後是經濟實力的競爭,而貨幣實力是國家經濟實力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對內,強大的貨幣力量體現了一個國家內部的宏觀經濟調控能力,可以推動經濟健康發展;對外,強大的貨幣力量是國家維護經濟安全的第一道防線,防禦外部風險的重要屏障。在經濟轉型和金融發展長期滯後的雙重約束條件下,面臨加速開放的經濟體,出於穩定的需要,保持適度的國家控制力,對於金融穩定和經濟安全是非常必要的。

(素材來源/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 編輯/趙陽 江北新區融媒體中心)

相關焦點

  • 集刊| 亢升 陳翠峰:國際地緣政治中的蒙古國戰略地位研究
    國際地緣政治中的蒙古國戰略地位研究【內容提要】 在科學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 地理因素在國際政治中的作用似乎有所減弱, 可事實是, 世界大國圍繞地緣政治的鬥爭與博弈仍在持續增加。那些被視為地緣政治樞紐的地區和國家, 歷來是大國較量的主陣地, 因此也備受關注。
  • 人生如棋:聊一聊古代關於圍棋的詩歌
    在很多詩詞中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關於圍棋的詩歌。人生如棋,步步皆思量人事三杯酒,流年一局棋。青山不厭三杯酒,長日惟消一局棋。人生如棋,一步走錯,滿盤皆輸,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人生又似一局棋,從一開始就要思量接下來應當如何落子,走一步當算十步,不僅要著眼於眼前,也要統觀全局,只有不被暫時的得失所迷惑,才能最終掌控全局。與友對弈,其樂無窮山僧對棋坐,局上竹陰清。映竹無人見,時聞下子聲。
  • 以色列加棒激化東地中海資源地緣雙博弈
    以土背向而行表明,圍繞東地中海資源掌控權與地緣話語權的爭奪可謂「按下葫蘆浮起瓢」,欲罷而不能。  隨著「東地中海」項目的推進,以色列、土耳其、埃及、利比亞、希臘、賽普勒斯等區域國家間的矛盾將趨激化,因歐亞能源版圖改寫而撬動的美歐與俄羅斯戰略博弈將更加複雜,環地中海地區的局勢也將更加撲朔迷離。
  • 學問 重新疆保蒙古衛京師:內亞視角下清朝的地緣政治思想
    「新疆建省」——疆域均質化實際上確立了國際公認的主權國家邊界,這是一個地緣政治的後果,成為近代中國國家建構的先聲。同時,也可以視為乾嘉時期在天山北路推行郡縣制的延續與推廣。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得勝圖清朝是被動進入「萬國公法」的體系,雖然已經具有主權國家的形式,但是清朝是依託「帝國」形態進入這一體系的。
  • ​富景筠:商業理念還是地緣政治——歐美在歐洲對俄天然氣進口...
    在有關俄歐天然氣關係的地緣政治思維上,美國已不僅僅著眼於俄天然氣是否會對歐洲能源安全構成威脅,而是更多地將俄天然氣視為助長其對外行為能力的重要工具加以限制。隨著歐洲對俄天然氣進口依賴增強與美國經濟制裁力度加大,美歐俄面臨經濟制裁與國家治理的困境。這一困境可能導致跨大西洋夥伴關係的裂痕加深。歐盟能否通過地緣政治轉向應對不斷加劇的天然氣地緣競爭,取決於其將經濟力量變為政治意圖的現實可能與效果。
  • bro,聊一聊貨幣制度吧
    01貨幣制度的概念貨幣制度,是一個國家在歷史上形成的並由國家以法律形式規定的貨幣流通的組織和管理形式02貨幣制度的構成要素第一,貨幣材料的確定。第二,貨幣名稱、貨幣單位和價格標準。第三,確定本位貨幣及其鑄造與流通。第四,信用貨幣與紙幣的發行與流通。第五,確定國家的金準備制度。
  • 張文木:國家戰略能力與大國博弈﹝九﹞
    二戰之前的地緣政治特點是大歐洲壓迫美國,二戰之後美國翻了身,翻身的根本的原因是美國對歐洲版圖做了大「手術」,即在二戰中將東歐讓給了蘇聯並由此大大壓縮了歐洲的地緣政治空間。換言之,邱吉爾說的「鐵幕」實際上是美國與蘇聯合夥拉起的,目的是為了擠壓歐洲。
  • 肖方昕 張曉通:中國在非洲鐵路建設的地緣政治風險及應對
    在「地緣政治回歸」的背景下,中國在非洲的鐵路項目表現出顯著的地緣政治敏感性與脆弱性,面臨三個層次的地緣政治風險。首先,西方國家基於「地緣政治想像」,對中國在非洲的戰略意圖產生質疑,並試圖通過多種渠道平衡中國影響。其次,區域內衝突外溢風險高,以及各國間利益協調與地緣經濟博弈,對中國積極參與區域互聯互通規劃構成挑戰。
  • 中美博弈最後誰會贏?
    本篇,渠梁從最樸素的視角,聊一聊中美兩國的未來。01,兩段歷史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二戰後,美國成為全球霸主,出現過兩個挑戰者。一個是蘇聯,在軍事和政治上挑戰美國,蘇聯在頂峰時GDP大概接近美國的一半。
  • 【妖精樹洞】聊一聊那些冷門角色的萌點!
    日本人的姓難道不都是兩個字嘛「的錯覺關於這個稍微口胡一下各東方角色的名字是不是應該讀作話說,這麼讀起來還真是別有一番風味。所以,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那些冷門角色被大家所忽視的萌點吧!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故事!
  • 2012,「貨幣」與「戰爭」?
    貨幣與戰爭之間不能劃等號,但是二者之間的互動卻構成了世界政治的節律,當人們從戰爭轉向貨幣的時候,和平或許是可能的。    2012年最大的亮點是瑪雅人關於「末日」的說法是個「謊言」,人類一如既往翻開了2013年的日曆。
  • 【妖精樹洞】聊一聊那些你被東方感動的經歷
    大家好呀,這裡是夜極又是一周一次的樹洞時間了呢在開始今天的話題前,先讓我們來回顧一下上周的精彩留言吧~隙間直通車:【妖精樹洞】聊一聊那些你希望能成為自機的角色以下是公眾號的口胡日常~夜極:@全體成員 今天的樹洞話題,聊一聊你被東方感動的經歷
  • 【北非研究】地緣政治視角下的馬格里布地區現代國家構建
    一、外族入侵與馬格里布地區地緣政治的演變地緣政治作為一個學術概念,在不同學者中有不同的理解,主流觀點認為地緣政治是指「國際政治中地理位置對各國政治相互關係如何發生影響」。客觀而言,地緣政治是一個動態過程,且不同時空背景下對各國政治的相互影響程度各異。具體到馬格里布地區,斯皮克曼(Nicholas J.
  • 蘭德報告:俄羅斯對美國的地緣挑戰
    第三,俄羅斯希望藉助歐亞經濟聯盟、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和獨立國家國協等區域組織,來擴大其對周邊國家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從經濟角度來看,俄羅斯一直在力推歐亞經濟一體化,即在蘇聯的歐洲地區和亞太地區建立歐亞經濟共同體,其根本目的是成為世界經濟多極中的一極。
  • 大國地緣政治角力:印軍為什麼多次越境阻擾我國公路建設
    按:現在的法德已經沒有直接的地緣版圖衝突,原因很簡單,因為歐盟經濟一體化讓兩國經濟深度融合,從而極大的化解了地緣政治矛盾。中國也希望通過建設亞洲經貿一體化來化解地緣政治版圖的衝突,但是因為美國的阻擾與挑撥,至今也沒能達成東協十國+東亞三國經濟一體化的協議。
  • 蘇聯解體後,本是兄弟的烏克蘭和俄羅斯為何反目成仇?
    但實際上,在蘇聯解體後,烏克蘭卻選擇和俄羅斯決裂,轉頭就倒向了北約陣營。是什麼樣的原因才使得烏克蘭如此這般?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聊一聊「烏克蘭大饑荒」。烏克蘭地處東歐平原,地理位置優越,環境適宜,是歐洲主要的糧食生產國,號稱歐洲糧倉。
  • 靜待美國解體
    文中簡述分析了美國正在喪失自身的軟實力,隨後將是地緣政治地位岌岌可危,其主要根源在於國內積弊。還有社會凝聚力下降,還有川普如若連任將失去盟友,川普的言論令美國國內政治辯論的性質與基調愈發糟糕。 說白了一句話:美國將因為川普而解體。
  • 風聲鶴唳,西方國家集體增兵印太,地緣政治進一步惡化?
    二戰結束之後,是兩極格局,前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結束,世界多極化趨勢日益加強。2020年黑天鵝事件頻發,世界各個力量中心也在不斷演化。從最近種種跡象來看,明年將是印太地區演化年,印太地緣政治會不會進一步惡化?當地時間12月6日,日本產經新聞消息,往年美國和日本軍事演習發生變化,法國已經和美日兩國達成意向,法國要派出軍艦前往印太地區,參加美日法三國軍事演習。
  • 克裡米亞戰爭,地緣與信仰的帝國博弈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奧蘭多·費吉斯的《克裡米亞戰爭:被遺忘的帝國博弈》,洋洋灑灑幾十萬言,將150多年前發生在克裡米亞半島的那場戰爭場面呈現出來,也將19世紀中期整個歐洲的國際關係作了細緻入微的刻畫。費吉斯努力還原克裡米亞戰爭的整體面貌,將其置於黑海、「東方問題」,乃至整個歐亞大博弈的背景下去理解和闡述。他批評很多英國人只是關注克裡米亞戰爭的細枝末節,而沒有能力和意願去呈現戰爭所具有的歷史意義,原因之一是英國在這場戰爭中扮演的角色比不上法國,無論戰場表現還是後勤補給,英國軍隊都落在法國後面,在戰後談判過程中,也是法國起了主導作用。
  • 「印太」 的建構與亞洲地緣政治的張力
    顯然,「印太」概念的流行與「亞洲北約」的重啟,都是近年來亞洲地緣政治變化的結果,也是塑造未來地緣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對此,中國應該採取何種政策應對? 本文將就以上問題逐次展開討論。一、「印太」 的概念建構與現實發展國際政治既是權力博弈,也是概念建構間的博弈。概念建構參與並塑造權力博弈的進程和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