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加棒激化東地中海資源地緣雙博弈

2020-12-26 光明時評

  作者:馬曉霖 浙江外國語學院教授

  7月28日,土耳其迫於外界壓力宣布,在與希臘進行進一步磋商前,將暫停在東地中海兩國爭議水域勘探和開發天然氣。但是,當天彭博社曝光說,以色列政府已批准與賽普勒斯、希臘籤署的「東地中海(EastMed)」輸歐天然氣項目。以土背向而行表明,圍繞東地中海資源掌控權與地緣話語權的爭奪可謂「按下葫蘆浮起瓢」,欲罷而不能。

  隨著「東地中海」項目的推進,以色列、土耳其、埃及、利比亞、希臘、賽普勒斯等區域國家間的矛盾將趨激化,因歐亞能源版圖改寫而撬動的美歐與俄羅斯戰略博弈將更加複雜,環地中海地區的局勢也將更加撲朔迷離。

  彭博社報導說,「東地中海」項目規劃的天然氣管道總長1900公裡,預計耗資60億美元,旨在將以色列和賽普勒斯在東地中海盆地開發的天然氣途經希臘導入歐洲。經三國政府多年磋商,今年1月在雅典籤署啟動「東地中海」項目建設的備忘錄並引發軒然大波。這個所謂的商業項目,也被視為東地三國抱團取暖、共抗土耳其的地緣同盟,以色列內閣批准協議,意味著已改變此前謹慎的外圍角逐東地中海策略,而深度介入了這盤混雜著多方經濟、政治和安全利益的複雜棋局。

  新世紀前後,隨著能源價格攀升、天然氣潔淨能源需求旺盛以及勘探開採技術的升級,東地中海的能源潛力被逐步發掘,成為天然氣供應新藍海。1999年起,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賽普勒斯和埃及等區域國家陸續發現具有商業開發價值的海上天然氣田,探明總儲量接近122萬億立方米。2019年初,以色列、巴勒斯坦、賽普勒斯、希臘、約旦和埃及等國在開羅成立「東地中海天然氣論壇(EMGF)」,將激烈角逐中東地緣利益的地中海大國近鄰排斥門外,卻邀請歐盟和美國等遠親作為觀察員出席。

  東地中海天然氣同盟的「遠交近攻」無疑凸顯和加劇了土耳其的孤立態勢,也刺激了土耳其的攻勢外交。隨後,土耳其不僅派軍艦幹擾賽普勒斯等國海上勘探,還派兵跨海深度介入利比亞戰爭,通過庇護處於下風的民族團結政府,換取對方籤署兩國海上邊界協定。這份利益置換雙邊協定,不僅使利比亞作為「小型世界大戰」的局勢更加複雜,也給土耳其更深介入東地中海權益爭奪包括油氣資源開發提供了便利。土耳其的新舉動又刺激了其與東地中海國家歷史與現實分歧與摩擦,推動東地中海國家聯手「爭氣」並與土耳其「鬥氣」。

  土耳其與東地中海國家既有舊仇又結新怨,亂麻纏身。土耳其與希臘間原本就在愛琴海存在島嶼、領水、大陸架和民族歸屬紛爭;土耳其支持的北賽普勒斯分離勢力宣布獨立,至今與中央政府分庭抗禮;土耳其與埃及的矛盾因「阿拉伯之春」而爆發,雙方圍繞對穆斯林兄弟會的態度和地區勢力範圍而明爭暗鬥;土耳其與以色列反目,始於正發黨執政後採取「東進南下」戰略,一改傳統超脫政策而徹底倒向巴勒斯坦並與伊朗戰略靠近……

  如今,所有這些傳統地緣矛盾之外,土耳其與地區國家又增加了海洋資源爭奪新摩擦。

  2018年11月,俄土合資海底天然氣管道工程「土溪」項目竣工,強化了歐洲通過「北溪1」和「北溪2」雙管道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現在,東地中海油氣爭奪已遠超地區國家利益之爭而升級為大國逐鹿。由於該地區油氣資源存量巨大且與歐洲近在咫尺,一旦完成商業開採和輸出,將局部改變歐亞大陸能源供需格局,對地中海沿岸國家均為利好,但不利於俄羅斯的長遠利益。

  長期倚重波斯灣和俄羅斯油氣資源的歐洲將獲得廉價而安全的能源,擺脫傳統東向海陸能源供應的地緣風險。一旦東地中海油氣供應國上升為主要供應方,天然氣40%來自俄羅斯的歐盟,將極大擺脫對前者的能源依賴而獲得更大政治話語權,也將進一步削弱前者經濟實力,確保美俄和歐俄戰略博弈天平向西方傾斜。

  如今,圍繞東地中海油氣爭奪,美歐明確站在土耳其對立面而力挺東地中海諸小國,共同打造「能源+地緣」雙層聯盟,進一步揭示了大國爭奪環地中海地區的矛盾根源性。隨著東地中海天然氣由勘探和規划走向實際開採,地區國家、域外大國複雜的經濟和政治利益糾葛,不僅會使原本混亂的中東各種爭端由陸地向海洋擴展,還將呈現向整個環地中海區域蔓延的趨勢。

[ 責編:孫曉 ]

相關焦點

  • 爭奪能源與海上邊界 東地中海能源博弈又升級
    資料圖片   本期看點   去年底以來,圍繞東地中海的油氣勘探活動,土耳其與希臘的爭端持續數月,甚至有上升為軍事衝突之虞。   近期,土方再度出動勘探船進行勘探活動,引發多方激烈博弈。
  • 東地中海:油氣與戰意
    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何塞普·博雷利8月28日說,為應對土耳其持續在地中海東部海域勘探石油和天然氣,歐盟準備在不久後舉行的峰會上討論對土耳其施加新一輪制裁。  正在發生的事態表明,年中以來圍繞東地中海油氣資源的爭鬥仍在盤旋上升,原本就不睦的歐盟與土耳其關係被再次撕裂,並危及北約的內部團結。
  • 中東劇變以來環地中海國際關係的變化及影響
    近年來,東地中海局勢日益緊張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外界普遍擔心相關國家間爆發武裝衝突,當前東地中海地區集中了環地中海的絕大多數矛盾與衝突。除了敘利亞戰爭和利比亞戰爭、數百萬難民問題、愈演愈烈的非法移民問題、恐怖主義威脅上升等問題外,東地中海地區的油氣資源和地區主導權競爭也日益上升。其中,土耳其、北賽普勒斯與希臘、賽普勒斯之間的矛盾最為尖銳。
  • 東地中海天然氣論壇正式成立
    新華社開羅9月22日電(記者李碧念)埃及、賽普勒斯等六國能源部長22日舉行視頻會議,籤署了東地中海天然氣論壇章程,這標誌著東地中海天然氣論壇正式成立。埃及石油部當天在其官網上發表聲明說,埃及石油部長塔裡克·毛拉代表埃及籤署了該章程,當天籤署章程的其他成員國還包括賽普勒斯、希臘、以色列、義大利和約旦。作為創始國之一的巴勒斯坦未參加當天的視頻會議。
  • 亞美尼亞和以色列都是西亞異類,哪國地緣環境更惡劣?
    西亞地區地處亞歐非三大洲交通要衝,又因盛產油氣資源,自二戰結束後,便成為了地球新晉「火藥桶」,成為了世界大國們角力的場所,長期動蕩不安。既然被鄰國敵視,那自然是鄰居越弱,地緣環境越好。亞美尼亞和土耳其、亞塞拜然、伊朗、喬治亞接壤,其中土耳其和亞塞拜然關係密切,土耳其是區域強國,而且是北約國家,因扼守黑海海峽,在地區有很大的話語權。亞塞拜然石油資源豐富,當年蘇聯解體,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實力相當,所以在戰爭期間吃了虧,而現在的亞塞拜然依靠石油,已經今非昔比。所以面對土耳其和亞塞拜然的東西夾擊,亞美尼亞的地緣環境可謂相當惡劣。
  • 黎巴嫩和以色列就海上邊界舉行首輪談判,東地中海天然氣資源成亮點
    以色列代表團由該國能源部發言人阿迪裡領導,他表示雙方「討論了繼續談判的框架,並概述了即將舉行的會議的時間表」。 另據黎巴嫩媒體報導,談判雙方人員不是直接交談,而是通過一名聯合國中間人來傳遞信息。 根據雙方表態,關於海上邊界的談判並不涉及以色列黎巴嫩的關係正常化以及建交等議題,而僅僅是圍繞商業利益的「技術性談判」。
  • 為爭奪油氣資源,法希海軍在東地中海對陣土耳其
    東地中海地區戰雲密布,歐盟希望通過制裁讓土耳其回到談判桌!為爭奪油氣資源,希臘和土耳其日前在該地區陳兵列陣,而法國13日加入希臘陣營,不僅向東地中海增兵,還和希臘舉行聯合軍演。對此,土總統埃爾多安毫不示弱,稱如果該國船隻受到攻擊,襲擊者將付出「沉重代價」。
  • 以色列與沙特接近,一場中東地緣革命?
    媒體關注的一個新聞焦點是蓬佩奧訪問沙特期間,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可能秘密訪問沙特,並與沙特王儲薩勒曼舉行了會談。雖然沙特官方並沒有作出回應,但是以色列高級官員基本確認了這場以沙秘密會晤。沙特是阿拉伯國家中的重要領導國家,這樣的國家與以色列領導人舉行面對面會晤的確是吸引眼球,甚至在此之前是難以想像的。在蓬佩奧撮合之下,這一歷史性會晤可能會引發中東地區的地緣政治革命。
  • 地中海宿敵再度劍拔弩張:希臘土耳其為油氣資源擦槍走火
    而希臘人認定的「軍事打擊」所指的,便是土耳其海軍與希臘海軍近日以來在東地中海上不斷升級的區域衝突。這一衝突的最高潮發生在8月14日。當日,土耳其勘探船「奧魯奇雷斯號」在5艘土耳其護衛艦的簇擁下,駛入希臘羅德島以南的爭議海域,以尋找位於東地中海黎凡特海盆之下可能蘊藏的天然氣資源。
  • 黎巴嫩爆炸案背後的大國博弈
    由於極其重要的地緣政治地位和豐富的石油資源,中東在冷戰中成為美蘇爭奪的重點地區之一。艾森豪上臺後,美國對中東更加重視,提出了幹涉中東國家內部事務、確保美國國家利益的艾森豪主義。1958年黎巴嫩危機發生,艾森豪不顧國務卿杜勒斯的反對,出兵黎巴嫩幹涉危機。
  • 美國表示支持東地中海管道向歐洲供應天然氣
    中國石化新聞網訊 據油價網紐約報導,美國能源部長丹·布魯耶特周四(12月17日)在訪問希臘期間表示,美國支持東地中海管道項目,這個項目預計將把天然氣從以色列海上氣田經希臘和賽普勒斯輸送到更大的歐洲市場。
  • 以色列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博弈?
    1948年5月 世界上唯一以猶太人為主體民族的國家,以色列正式成立,並在此後同阿拉伯國家,爆發的四次中東戰爭中,實控面積不斷擴大,以色列位於地中海東南沿岸,北部緊靠「房地產致富」的黎巴嫩,西南部銜接「眾神之國」埃及,東部與戰火不斷的敘利亞,以及「缺乏存在感」的約旦兩國接壤,本國西面的海岸線與地中海相連,南面則有度假勝地亞喀巴灣,以色列國土總面積僅為25740平方公裡,相當於我國的一個市的面積,2019
  • 諾經濟學獎得主讚譽塞在東地中海區域發揮作用
    原標題:諾經濟學獎得主讚譽塞在東地中海區域發揮作用 來源:駐賽普勒斯共和國大使館經濟商務處據《賽普勒斯郵報》6月16日報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傑佛裡·薩克斯在6月12日接受塞通社採訪時,讚揚賽普勒斯在東地中海地區可持續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
  • 地緣政治與中美博弈(第三章 第五節上)影響全球的美國中東戰略
    、黎巴嫩、敘利亞所圍繞的一塊土地,西鄰地中海,東濱阿拉伯海,面積大約五百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這塊地方除了盛產石油與天然氣,地緣政治也極其重要,因為它連接亞洲、歐洲與非洲。作為歐亞大陸橋的關鍵點,土耳其的戰略地位尤其重要。 簡單的戰略 美國的中東戰略最簡單了,就只有兩招:先用武力徵服,再建立一個親美的政權。前者是手段,後者是目的。
  • 賽普勒斯:東地中海文明交流的中介
    作者:何珵(中山大學歷史學系〔珠海〕研究員)  賽普勒斯為地中海第三大島嶼,北臨土耳其、東望敘利亞、南接埃及。該島毗鄰歐亞非三洲的地理優勢,使其成為古代東西方商貿和文化往來的樞紐,並為地中海不同區域間多維度的交流提供了便捷通道和廣闊空間。
  • 土耳其又跟鄰國爆發衝突,軍艦強硬驅逐以色列科考船,差點大打出手
    繼大規模出兵敘利亞北部引發與敘政府軍對峙後,土耳其剛剛又和鄰國以色列爆發衝突,竟直接出動軍艦在地中海強行截停以色列科考船。 12月15日據以色列時報報導,以色列高級官員接受公開採訪時表示,土耳其和賽普勒斯在地中海靠近賽普勒斯的海域發生衝突。土耳其海軍兩周前突然在賽普勒斯海域強行攔截一艘以色列科考船。
  • 克裡米亞戰爭,地緣與信仰的帝國博弈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奧蘭多·費吉斯的《克裡米亞戰爭:被遺忘的帝國博弈》,洋洋灑灑幾十萬言,將150多年前發生在克裡米亞半島的那場戰爭場面呈現出來,也將19世紀中期整個歐洲的國際關係作了細緻入微的刻畫。費吉斯努力還原克裡米亞戰爭的整體面貌,將其置於黑海、「東方問題」,乃至整個歐亞大博弈的背景下去理解和闡述。他批評很多英國人只是關注克裡米亞戰爭的細枝末節,而沒有能力和意願去呈現戰爭所具有的歷史意義,原因之一是英國在這場戰爭中扮演的角色比不上法國,無論戰場表現還是後勤補給,英國軍隊都落在法國後面,在戰後談判過程中,也是法國起了主導作用。
  • 海外網評:阿聯與以色列建交,在中東投下「震撼彈」
    (圖片來源:歐洲新聞圖片社)當地時間8月13日,阿聯外交部發表聲明稱,阿聯將於以色列實現關係全面正常化。這意味著阿聯將成為繼約旦與埃及之後,第三個同以色列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的中東阿拉伯國家,中東地區地緣政治局勢出現巨大轉折。對以色列和阿聯來說,建交無疑是兩國巨大的外交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