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時不食」

2020-12-16 雲非的雲

原創:極炁生態圈公眾號

中國傳統文化中「天」與「人」的關係是一個重要的論題。我們的先民始終強調二者之間的互動,於是就有了「天人感應」乃至於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超凡入聖」的境界。

傳統中醫學的整體觀理論最終也是落實在天人感應上。在這些學說中,我們看到了時間作為關鍵的要素來聯繫天與人,而時間是通過傳統文化中獨特的幹支來表達,其實質是時空的具現。

細細閱讀後,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學說都由於過度強調天時的因素,不可避免地造成對人自身的忽略,即對個體差異的忽略,這就難以避免會陷入一種教條主義,也為歷代醫家所詬病。一旦脫離了這些具體學說,天人合一就會成了高不可攀的理論,只能束之高閣。

自從學習中醫以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甚至一度以為這種天人合一觀只不過是譁眾取寵。直到我有幸遇見時空大數據的理論,了解到應時不足則病,才終於明白人與時空的互動是天人合一的真諦。

應時不足,不僅是「時」,更重要的是「應」我個人理解,「應」這一個字精準地說明了時空與人的互動。「應時」既有主動,也有被動,就如同在外面走路時突然天降大雨,被動「應時」就是束手無措,主動「應時」則是隨身就帶有雨具抑或到有遮蔽物的地方暫時躲雨。而應時膳食就是主動「應時」中最貼近生活也是最容易實現的,這也是「天人合一」思想最接地氣的一種體現。

應時膳食一方面注重時空因素,另一方面也強調素體(體質)因素,再運用幹支相應的食材來組成應時膳食,從而實現「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這就如同同樣是受寒,在同一時空下不同的人卻會有不同的表現:有的人會打噴嚏流鼻涕,有的人會怕冷發熱,有的人會腹瀉,有的人則會關節疼等。如果不考慮人的素體(體質)因素,只是千篇一律地都用生薑蔥白粥來應對,對打噴嚏、關節疼的人可能會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對發熱、腹瀉的人可能就見效甚微。這其中的問題所在就是只考慮了時空而忽略了個體的差異。古人說:「不時不食」,蓋因於此。

因此,應時膳食是天人合一觀的具體應用之一,也是食療有效的機理所在。

作者:王政琨(執業醫師)

相關主題:

《流行病之「大數據」精準診療》系列

《傳統文化之「大數據」生態圈》系列

《中藥材之「大數據」效應》系列

《膳食之「大數據」效應》系列

《常見病之「大數據」精準診療》系列

《傳統文化之「大數據」物種基因》系列

點擊下方藍字即可閱讀相關內容:

應天時,適膳食

從「地中海式飲食」到「合宜膳食」

糯米飯的彩色記憶

為什麼要在合適的節氣,吃合適的食物?

人未老,臉先衰,該如何避免?

相關焦點

  • 不時不食
    作為Base在蘇州的一家有格調的自媒體,經常聽這裡的人講起,蘇州最重要的三板斧就是,小橋流水,小家碧玉,還有「不時不食
  • 立夏 | 草木長盈,不時不食,食在當季!
    螻蛄又叫拉拉蛄,喜愛挖洞並且喜歡咬食各類作物的種子和幼苗農諺:「聽見拉拉蛄叫,還不種莊稼啦?」可見槐樹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以「槐序」代指夏天就一點不奇怪了。夏季,陽氣極盛,暑熱之邪亦盛大暑大熱非常容易耗損人體陽氣除了暑熱耗傷陽氣,寒溼之邪亦能損傷陽氣夏季食冷飲過量也是容易損傷人體陽氣保持良好作息,不貪涼,不生氣《論語·鄉黨》:「齊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情而錫。
  • 客家飲食:不時不食、醫食同源
    不時不食,是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民俗,出自《論語•鄉黨第十》,大意指吃東西要應節氣,一招一式不能亂,從中原而來的客家人也一直秉承著這一傳統,並逐漸形成了獨具客家特色的飲食習慣。清乾隆《嘉應州志•風俗》載:「土瘠民貧,農知務本,而合境所產谷,不敷一歲之食。」指的是梅州的田地所產不能滿足老百姓的日常飲食所需,於是鄉民為了滿足口腹之需,就地取材,從大自然中選取野生食材。食材的鄉土性、天然性造就了客家菜「野、素、粗、雜」的風格,也賦予了客家菜養生保健的綠色功效。
  • 不時不食 立夏,飲冰室盒集
  • 不時不食丨沒有ta,秋天的韻味都少了一大半!
    孔子《論語·鄉黨第十》中寫道:「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其中的「不時不食」就是遵循自然之道,其意即吃東西要應時令、按季節,到什麼時候吃什麼東西。古時沒有如今的冷鏈運輸、大棚栽培,可這看天吃飯的「無奈」,實際卻充滿智慧:食材啊,還是應季的最有韻味。
  • 很多朋友喜歡夏天吃烤生蠔,殊不知這是它最差的季節,不時不食
    有一句老話叫做「不時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飲食習慣,吃東西要應時令、按季節,到什麼時候吃什麼東西,生蠔是夏季大排檔最暢銷的美食,其實這有一個隱藏的問題,那就是生蠔的季節性,儘管很多生蠔都是養殖而成的,但是這個季節真不能多吃生蠔。
  • 食在番禺 不時不吃,只用好食材,值得等待的美味~
    不過開車不留神就開過頭,豬豬也是開過頭了,單行線,不能調頭,只能又重新繞一圈~        店內食材大部分來源於番禺、南沙本地,不時不食,不好不賣,老闆堅持用良心、好食材做平民大眾化生意,做品質!做口碑!到處都是十九湧漁家用的漁具為擺設~
  • 不時不食|冬天保養怎麼吃比較好?
    不時不食,什麼季節就吃應季的食物,順其自然,又省事又滋養。按照習俗,今天該吃餃子、湯圓、羊肉湯,溫暖四溢,當然銀耳蓮子羹也是極好的慰藉。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夏日清新至極,冬日溫潤如玉。
  • 不時不食|秋風至,食糖水以潤之
    農曆七月初五,立秋七月節,暑去涼來溫變而涼氣始肅也雖已立秋,各地暑氣未散秋風漸起,燥氣當令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入秋進補宜清,不宜滋膩不食辛辣、不食肺故「燥則潤之」「秋,揫也,物於此而揫斂也。」秋燥氣幹,宜進食潤燥清神之食,故糖水最適不過,秋來食,即潤之。立 秋 食 單|赤豆湯|《武林舊事》卷三記有「立秋日,都人戴揪葉、飲秋水、赤小豆」。唐宋起,便有以井水服食赤小豆的風俗,祈求日後身體安康。
  • 「不時不食」吃東西有學問
    「不時不食」,是一句老話,講的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民俗傳統:吃東西要應時令、按季節,到什麼時候吃什麼東西。
  • 不時不食︱一桌三寶消夏,又見小暑宜人
    炎熱難耐,卻不能為了避熱而一味食冰或性涼之物。在這樣的情形中,水裡生長的三樣卻分外解暑,正順應人體對炎熱的焦灼抵抗。 / 玉 井 飯 / 小暑,民間有「食新」之習俗,同「食辛」,指小暑後的第一個辛日。所謂上辛日,為農曆每月的第一個辛日。每年正月上辛日,為帝王祈求豐年之日。「食新」其一便是食新米。
  • 不時不食︱大雪寒流已至,就差一鍋熱乎乎的泡菜鍋了
    在東北,趕在寒雪前將白菜收割,用鹽醃漬後,添幾味料,便做成四季皆可食的辣白菜。因其調料豐富,各家醃漬的辣白菜味道也各有不同。但不變的一定是粗細皆有的辣椒麵、魚露等,還有幾棵大白菜。心緊葉嫩的品種,是製作辣白菜的上好食材。
  • 不時,不食丨只有豪尙豪知道的冬季暖身秘訣,這個冬天不再冷
    銅盤火鍋,既能烤肉,又能煮食,一鍋兩用,烤煮相宜。上市售價:僅需¥56- 食黑 -因此可以多吃黑色食物,比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等等,這類食品補而不膩、食而不燥,能夠在冬季養腎,幫助健體強身。
  • 追社溯稷丨孔子的「十三不食」
    他在《論語·鄉黨》中談到了「十三不食」原則:包含了飲食衛生、飲食習慣、飲食養生等方面。一、「食饐(yì)而餲(hé),魚餒而肉敗,不食。」食物變質不食,魚、肉腐敗不食。二、「色惡,不食。」食物顏色異常,不是原料本身應該具有的顏色不食。三、「臭惡,不食。」食物發出怪味,可能變了質,最好別碰。
  • 五彩燴麻食,吃了一大碗連湯都不剩
    五彩燴麻食By 心味家最近宅在家裡,想吃的好些東西無處可買,只能自己做著吃啦。有了大把的時間,做飯也更精細了些。麻食是我從小就喜歡吃的美食,好久沒吃了,都忘了還有這麼個食物。剛好,前兩天做菠菜面剩下一個小麵團,就想著自己做點麻食吃吧。於是,買好了所有食材。可是,當拿出麵團來,還是有點猶豫,那麼一個個的小麻食,要搓到什麼時候。可是麵團又不想再放了,也不想吃麵條,於是決定還是做麻食,學習了網友們自製麻食的菜譜,準備一展身手。
  • 不時不食!大隻「太湖大閘蟹」有公有乸可混搭,現貨即提!
    SO過了九月九,梗系食爆黃蟹乸啦!而且而家呢個交界月份,雌雄同吃正啊!連蟹蓋都不放過!爆屏的金黃!蟹黃帶著黃油,輕輕吸一口在嘴裡抿化,鮮甜味瞬間侵佔整個口腔!
  • 【暖田新品】不時不食,處暑養生—秋藕
  • 花食記 | 以花為食
    花朵是自不待言的美,而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如一己私我,識花、照花、種花、寫花、食花,進而親手做花食,就是一個順其自然、自然而然的過程。四季花開,繁華大千,花信何止二十四番,遵循自然節律,順應季節流變,不時不食是最好的花食生活。以花為食,最講究花期時令,依照花開的時期和節氣做花食,再相生著民俗節食的吉祥寓意,真是美好一統。
  • 食鐵獸永不為奴!
    無論騎御食鐵獸坐騎作戰的情節是不是神話故事中的藝術化表現,大熊貓都確實是深藏在萌態下的高手。四川省的《北川縣誌》把大熊貓稱之為「食鐵獸」。漢東方朔(公元前153年至前93年)在《神異經》中說:「南方有獸,名曰齧鐵。」晉朝郭璞注釋的《爾雅·釋獸》對大熊貓這樣描述:「似熊、小頭、痺腳、黑白駁,能舐食銅鐵及竹骨。」明代袁牧的《新齊諧初集》有更詳細的記述:「房縣有貘獸,好食銅鐵而不傷人,凡民間犁鋤刀斧之類,見則涎流,食之如腐。城門上所包鐵皮,盡為所啖。」
  • 調查:城市老舊小區不時出現沒有實體店的外賣商家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推動社會共治 消費更加放心(來信與訪談·關注外賣食品安全(下))本報記者 黃 超 林麗鸝一款外賣智能取餐櫃近日在多地寫字樓外投入使用,外賣員把餐食放入後,消費者可憑藉手機收到的取餐碼從中取餐,實現「無接觸配送」。這款取餐櫃還具有保溫、消毒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