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極炁生態圈公眾號
中國傳統文化中「天」與「人」的關係是一個重要的論題。我們的先民始終強調二者之間的互動,於是就有了「天人感應」乃至於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超凡入聖」的境界。
傳統中醫學的整體觀理論最終也是落實在天人感應上。在這些學說中,我們看到了時間作為關鍵的要素來聯繫天與人,而時間是通過傳統文化中獨特的幹支來表達,其實質是時空的具現。
細細閱讀後,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學說都由於過度強調天時的因素,不可避免地造成對人自身的忽略,即對個體差異的忽略,這就難以避免會陷入一種教條主義,也為歷代醫家所詬病。一旦脫離了這些具體學說,天人合一就會成了高不可攀的理論,只能束之高閣。
自從學習中醫以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甚至一度以為這種天人合一觀只不過是譁眾取寵。直到我有幸遇見時空大數據的理論,了解到應時不足則病,才終於明白人與時空的互動是天人合一的真諦。
應時不足,不僅是「時」,更重要的是「應」。我個人理解,「應」這一個字精準地說明了時空與人的互動。「應時」既有主動,也有被動,就如同在外面走路時突然天降大雨,被動「應時」就是束手無措,主動「應時」則是隨身就帶有雨具抑或到有遮蔽物的地方暫時躲雨。而應時膳食就是主動「應時」中最貼近生活也是最容易實現的,這也是「天人合一」思想最接地氣的一種體現。
應時膳食一方面注重時空因素,另一方面也強調素體(體質)因素,再運用幹支相應的食材來組成應時膳食,從而實現「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這就如同同樣是受寒,在同一時空下不同的人卻會有不同的表現:有的人會打噴嚏流鼻涕,有的人會怕冷發熱,有的人會腹瀉,有的人則會關節疼等。如果不考慮人的素體(體質)因素,只是千篇一律地都用生薑蔥白粥來應對,對打噴嚏、關節疼的人可能會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對發熱、腹瀉的人可能就見效甚微。這其中的問題所在就是只考慮了時空而忽略了個體的差異。古人說:「不時不食」,蓋因於此。
因此,應時膳食是天人合一觀的具體應用之一,也是食療有效的機理所在。
作者:王政琨(執業醫師)
相關主題:
《流行病之「大數據」精準診療》系列
《傳統文化之「大數據」生態圈》系列
《中藥材之「大數據」效應》系列
《膳食之「大數據」效應》系列
《常見病之「大數據」精準診療》系列
《傳統文化之「大數據」物種基因》系列
點擊下方藍字即可閱讀相關內容:
應天時,適膳食
從「地中海式飲食」到「合宜膳食」
糯米飯的彩色記憶
為什麼要在合適的節氣,吃合適的食物?
人未老,臉先衰,該如何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