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1 22: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環縣道情皮影戲
環縣道情皮影是道情與皮影相結合的產物,已有千年歷史。歷經滄桑,形成了環縣獨特的道情皮影戲。經清末"道情皮影大師"解長春等一代人的改革創新,使其更加完善。它與當地人民的習俗信仰水乳交融,形成了以環縣為中心,延伸至周邊的華池、慶城及寧夏鹽池、陝西定邊等縣在內區域的播布現狀。其價值主要體現在優美獨特的道情音樂唱腔和精湛的皮影製作及表演上。
皮影戲伴奏
皮影戲的伴奏樂器中有四弦、漁鼓、甩梆子、簡板,均為自製,音色獨特。
在環縣當地,民眾戲稱它為「亂彈」或者是被稱之為亂扎道情,其唱法特點被稱之為「亂句」,劇本和曲調都不具有完整性,特別是唱詞組織十分凌亂,所以民間戲稱為「亂扎道情」。經過不斷的發展,它的表演形式轉變為板式體,唱詞也變得工整有序。環縣當地的皮影戲在唱法上別具一格,戲曲家將這種唱法稱之為「嘛簧」。這兩個都代表著不同含義。而且這種唱法嚴格意義上講應該稱為虛腔,屬於行腔唱法,歌詞通常有許多語氣助詞來充當。與此同時,這種唱法藝術界稱之為「幫腔」,由於使用較多的語氣助詞,使得整個表演過程更加生動。這種幫腔具有悠久的歷史,在過去大家通過共同喊口號來進行舉重,而這些語氣助詞就是很好的題材。
皮影戲角色
沿襲傳統戲曲的習慣,皮影人物被劃分為生、旦、淨、末、醜五個類別,更加特別的是,每個人物都由頭、上身、下身、兩腿、兩上臂、兩下臂和兩手十一件連綴組成,表演者通過控制人物脖領前的一根主杆和在兩手端處的兩根耍杆來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樣的動作。在中國,不少的地方戲曲劇種都是從皮影戲中派生出來的,而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導作用。如今,中國皮影被世界各國的博物館爭相收藏,同時也是中國政府與其他國家領導人相互往來時的饋贈佳品,由此可見,皮影藝術在中國乃至世界上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皮影的製作是極為複雜的,從選皮到影人成形上戲,有許多工藝技巧。傳統的製作工序可分為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汗熨平、綴結合成等八個基本步驟。皮影的藝術創意汲取了中國漢代帛畫、畫像石、畫像磚和唐、宋寺院壁畫之手法與風格。一般選用六歲左右的秦川黃牛皮。
皮影戲表演
皮影戲對表演的技藝也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個影人的動作,還要密切配合場上的配樂,兼顧旁白,唱腔。要練就過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需要師傅言傳身教,更加需要勤學苦練,積累大量的實際表演經驗,由此可見,要培養表演人才,甚至最終能組成一個皮影劇團,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情。也正因為這樣,全中國目前僅存的皮影劇團屈指可數,而且都集中在文化生活較為貧乏的山區及農村。這樣的表演方式及傳播渠道顯然無法讓皮影戲走入城市,乃至走向世界。
演皮影戲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戲班水平高低的關鍵。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經師父心傳口授和長期勤學苦練而成的。在演出時,藝人們都有操縱影人、樂器伴奏合道白配唱同時兼顧的本領。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時操耍七、八個影人。武打場面是緊鑼密鼓,影人槍來劍往、上下翻騰,熱鬧非常。而文場的音樂與唱腔卻又是音韻繚繞、優美動聽。或激昂或纏綿,有喜有悲、聲情並茂,動人心弦。
皮影戲的傳承與保護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環縣道情皮影三次進京演出,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讚譽;1960年發展成為甘肅唯一地方劇種--隴劇;1987年成功出訪義大利。2002年舉辦了首屆中國環縣皮影藝術節,同年,環縣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為"皮影之鄉";2003年10月,被文化部列為首批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之一;2006年5月進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代表名錄,同年10月,環縣成功舉辦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試點工作經驗交流會暨第二屆中國環縣道情皮影民俗文化節;2011年8月,環縣再次成功舉辦了第三屆中國環縣道情皮影民俗文化節,進一步以道情皮影宣傳、推介、展示為載體,展示環縣形象,實現文化與經濟聯袂。自2007年9月以來,環縣道情皮影藝術團先後七次應邀出訪法國、德國、奧地利、荷蘭、比利時、瑞士等歐洲六國,向海內外展示了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被稱為"東方民間文化的活化石"。
2006年是環縣皮影保護轉折性的一年,5月,環縣道情皮影戲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隨後,文化部"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試點工作經驗交流會"在環縣召開,同年,環縣專門成立了"保護中心",投資1200萬元新建了"環縣道情皮影博物館",成立了道情皮影研究會,率先形成了皮影民俗、道情音樂、皮影藝術和口傳文學等四個研究協作體系。
在民間文化保護上,環縣的許多先進經驗,都被在全國推廣,成為民間文化保護的範本。首先是改變其不易保護的狀況,採用先進的數位化管理系統歸納分類,以便於保護研究,另外就是向傳承人每個月發放補貼,這兩項"環縣原創"的保護經驗,都已經在全國推廣開來了。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環縣道情丨皮子上的戲劇藝術》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