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戲劇29萬觀眾:線上戲劇《等待戈多》成為藝術事件

2020-12-26 中國日報網

歷經近兩個月不眠不休的創作與打磨,創作團隊橫跨北京、大同、武漢、廣州四個城市,「中演院線·廣州大劇院X騰訊藝術:線上戲劇《等待戈多》公益演出」以「疫情隔離」為始點,歷經疫情期間「全線上」的溝通、創作、排練, 4月5、6日晚完成了它的首演亮相,演出吸引了超過29萬觀眾在線觀看,創下了中國話劇最多單場觀演人數的紀錄。

「經過多番的探討,此次公益演出最終選擇在武漢解封之前上演。」該劇製作人、廣州大劇院副總經理梁麗珍分享道。疫情期間,人與人在生活中的隔離,給人帶去了不安與隔閡。在武漢「解封」之際,《等待戈多》團隊用戲劇發聲,希望能為受疫情影響的人真正走出陰霾出一份力: 「打破心理的隔離,讓解封的春天如期而至」。

受疫情衝擊,劇場暫時關閉,戲劇人紛紛感嘆無戲可做,這給了一直在探索當代戲劇語彙的導演王翀創作契機——疫情無法阻止戲劇,「戲劇人的思維不應該還停留在劇場裡」。帶著這些思考,王翀將目光投到了可被任意壓縮與延展的線上空間,並決定做一部真正現場的、即時的線上戲劇,以此來回應戲劇藝術的危機。而可靠的技術保障,成為線上戲劇「落地」的關鍵。線上視頻技術使3個不同城市的演員實現了「真聽真看」。演員通過屏幕感受彼此,觀眾透過屏幕體會故事。跨越形式桎梏,載體從物理舞臺變為數字空間,這一創新打破了戲劇「在場」的思維局限。這次線上演出的成功,更意味著戲劇就此跨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在數位化社會給予戲劇全新的生機。

無法進入劇場演出,那就不進劇場;只能待在家裡,那就把家當舞臺。化生活空間為演出空間,線上戲劇《等待戈多》在顛覆創作與觀劇的基礎上,也徹底改變了演員對於表演空間的理解——因為他們從未這麼幹過,也沒有導演讓他們這麼幹過。這是戲劇呈現形式的創新,也是戲劇演出模式的突破。演員家裡的臥室、客廳、廚房、大門,甚至是樓道都成為了舞臺;舞美道具是成箱的快遞,由演員親手搭建「劇場」、親手布置道具、親手拍攝表演……演員進化成了「全能的演員」。從前,演員在劇場通宵排演,吃在劇場睡在劇場,劇場成為了家;而在線上戲劇《等待戈多》裡,創作、排練全在家中進行,家成為了劇場。當舞臺不受地域限制,戲劇便無處不在。

「2.0」是王翀導演作品的個人印記。線上戲劇《等待戈多》,可以看作是2.0版,也是對貝克特《等待戈多》的創新、顛覆與再思考。在原版《等待戈多》裡,主角是兩個流浪漢;2.0版裡,他們竟然成為了疫情期間的夫妻。被迫分居、漫長等待、網絡暴力、垃圾信息,無一不反映當下社會的真實心態。被錯認為戈多的波卓,搖身一變成為直播帶貨的網紅,表達了一種後現代的荒誕;戈多的信使,變成了人工智慧,帶有強烈的未來感。原作中「戈多」不來,喻示人生是一場無盡無望的等待,表達了世界荒誕、人生痛苦的存在主義思想;而在《等待戈多》2.0版裡,幸運兒或許代表希望,其命運變化也是第二幕中的一大看點。

曾經有人問塞繆爾·貝克特,「戈多」是什麼?貝克特回答:「我如果知道,就不會寫這個戲了。」而在線上戲劇排練的過程中,也有很多人向王翀導演提問——「戈多是什麼?」戈多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在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不一樣的答案。在一場著名的《等待戈多》演出中,舊金山聖昆廷監獄的1400名囚犯觀眾眼裡,「戈多」就是社會。而在線上戲劇《等待戈多》的觀眾眼裡,「戈多」或是城市解封,「戈多」或是疫情結束。

如果說原作是抽象的,那麼《等待戈多》2.0版則變得當下而具體。在疫情全球擴散的情況下,等待成為常態,原作中荒誕的等待連接著現實中真實的等待,打通了虛構與現實的聯繫,等口罩、等床位、等隔離結束、等城市解封、等公司復工、等邊境開放、等疫苗出現、等劇場開門……全世界都對「等待」有了真正的理解和認識。

國際化的藝術語彙,也迅速得到世界的回應。在本次公益演出期間,廣州大劇院、騰訊藝術、導演王翀聯合發起了「拒絕地域歧視,用戲劇發聲」倡議行動,不但在廣大網友間引起熱烈反響,還獲得了包含著名表演藝術家濮存昕、歌唱家田浩江、周曉琳、戲劇導演Matthew Lutton(澳大利亞)、演員Tim Pilloti(瑞典)、Brad Little(美國)、王崢、孫磊、鍾舜傲、表演指導張頌文、指揮家Antonio Llaca(加拿大)、編舞Lior Tavori(以色列)、歌手劉彬濠、主持人林思韻,和線上戲劇《等待戈多》演員李嘉龍、馬卓君、崔永平、李帛陽,以及導演王翀等來自世界各地的眾多藝術家的熱心響應。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荒誕派戲劇代表作《等待戈多》:我們為何要認識真相?
    著名的愛爾蘭作家貝克特是1969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善於「以一種新的小說與戲劇的形式,以崇高的藝術表現人類的苦惱」,他是荒誕派戲劇的重要代表人物,於1952年創作的《等待戈多》是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作,共兩幕,於2001年被拍成了電影,豆瓣評分8.5。
  • 線上還是線下,這對戲劇是個問題嗎?
    【一句話回放】「戈多到底什麼時候來?」最近,一場由導演王翀執導的戲劇《等待戈多》,吸引了不少戲劇愛好者的目光。與以往戲劇不同的是,這部劇採用的是直播的形式進行線上演出。《等待戈多》的第一幕演出吸引超過18萬觀眾同時在線觀看,第二幕也有超過11萬觀眾觀看。看劇新形態引來了眾多觀眾,也引起了劇迷中的廣泛討論——看戲劇是一件很有儀式感的事兒,而通過屏幕看「線上戲劇」,和看網劇有什麼區別?這對戲劇意味著什麼?
  • 戲劇藝術:戲劇服裝色彩的變化與效果
    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做、念、打,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戲曲藝人在演唱戲曲的同時,還要身穿不同的戲劇服裝,戲劇服裝的色彩也是表現戲劇場景和內容的主要形式。下面,筆者從戲劇服裝色彩的個性和變化出發,談談戲劇服裝色彩在戲劇中的重要作用。 一、戲劇服裝色彩是滿足觀眾視覺需要而產生的。
  • 抖音x戲劇:網際網路與劇場藝術的先鋒試驗
    受此前疫情影響,「戲劇勝地」美國百老匯、倫敦西區的演出都被取消或延期,世界範圍內的各類劇場「休克式」停擺。更糟糕的是,不同於電影、演唱會等生於線下但數位化程度也同時較高的內容形式,戲劇在劇院裡亙古不變的表現手法讓這麼古老的藝術嚴重依賴線下場所。  劇場停擺,對於觀眾來說暫時看不了戲,對於從業者來說,卻是生存的問題。據3月BBC統計的數據關閉百老匯或將帶來5.65億美元的損失。
  • 荒誕派:面對「人的物質化」,戲劇家從「儀式」中解讀「無意義」
    誕生了真正意義上的戲劇藝術。戲劇藝術在古希臘很盛行的一種理解是「模仿說」,這些模仿一方面有審美的效果,另一方面則有高度象徵和隱喻的本質。因為生產力的低下,他們對外界的理解只能是情感上的,模糊的神聖化的。二十世紀以後,人類對自己未來的命運感到焦慮,荒誕派戲劇們用一種近乎於雜亂的戲劇藝術手法揭示了人所面對的外在世界以及人類存在本身失衡後所產生的荒誕感,創造出了一種表面荒誕內容真實的戲劇形式。
  • 戲劇教育專家:兒童戲劇是素質教育的有效輔助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張燕玲 責任編輯:張燕玲     北京兒童藝術劇院董事長董寧進行線上授課
  • 「在現場」感受戲劇文化魅力
    從2020年10月23日至12月底,戲劇節推出了「在現場」和「現場放映」多場主題活動,為觀眾們打造多元的戲劇感受方式——在劇場之外的空間通過對談沙龍、主創見面會、劇本朗讀、主題講座等活動形式感受戲劇文化魅力。讓大家不再隔著屏幕相見,不再獨自欣賞藝術,而是以觸手可及的藝術溫暖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受戲劇之美。
  • 劇場關門180多天裡,京城戲劇人都在做些什麼?
    戲劇人和觀眾們也都將懷著萬分珍惜和感動的心情重返劇場,享受與舞臺、與藝術久違了的重逢時光。在這漫長嚴酷的180多天裡,一直煎熬著也等待著的戲劇人們,都在做些什麼?他們為即將拉開大幕的劇場和舞臺,又準備了什麼?
  • 「上海戲劇推薦」浸入式戲劇《金錢世界$》
    在全球經濟震蕩的今天如果有機會成為排名1%的富人你是否心動?經濟泡沫、借貸危機金融戰場的真真假假、爾虞我詐運籌帷幄與風雲變幻被濃縮在了一場120分鐘的浸入式戲劇之中原本只是觀眾的你將搖身一變成為推動劇情發展的重要角色
  • 去書店,感受一場戲劇派對
    而店內的戲劇式場景,則將原本戲劇臺上臺下的距離感打破,解構了傳統的單向傳播方式,在旋轉樓梯處拍拍照,在咖啡吧嘗嘗被命名為「梁山伯」的焦糖拿鐵味道如何。朵雲書院·戲劇店揭幕論壇在12月24日朵雲書院·戲劇店的揭幕論壇上,著名崑曲藝術家張軍回憶朵雲書院·戲劇店原來的店鋪是一家古玩商店,和蘭心戲院相通。那個時候他經常假裝在古玩商店晃蕩,晃著晃著就跑進戲院看戲了。
  • 藝享雲上終期丨戲劇魅力,線上綻放
    每逢秋季學期,北京師範大學美育公益演出季都將帶來眾多精彩展演,本次將線下活動延展到線上舉行,是北京師範大學美育工作的一次有益嘗試。歷經兩個餘月的陪伴,「藝享雲上」系列活動走進終章,本期是藝上雲享系列活動的最後一期,我們為大家帶來了眾多優秀戲劇資源合輯,讓戲劇魅力延續陪伴、線上綻放。
  • 是誰發明了西方戲劇?
    02戲劇之惡古希臘人認為戲劇不單純是為藝術而藝術的表演。時值狄斯比斯剛開始發展悲劇這門藝術,雅典的市民們都興衝衝地前往觀看他的表演。梭倫也被這樁城中新鮮事所吸引,一天,趁著酒興,去看了狄斯比斯自編自演的一場悲劇。看過表演,梭倫找到了狄斯比斯要和他談談。
  • 世界戲劇日,盤點那些影響時代的世界著名劇作家!
    中國的話劇發展歷程開始於1907年2月,中國留日學生李叔同發起組織的學生藝術團體「春柳社」在東京演出了《茶花女》片段。同年夏天,另一個演出團體「春陽社」在上海成立,在國內舞臺演出《黑奴籲天錄》。這一年,在國內觀眾驚覺「戲劇原來還有這樣一種演法」時,中國話劇史翻開了第一頁。
  • 央華時代創始人、戲劇製作人王可然:戲劇是觀眾在現實不安體驗外...
    戲劇是在觀眾自己的不滿足、不安的體驗之外,在舞臺上找到的一種溫暖感,也是宗教之外最易於被城市溫飽之後的人群接受的、溫暖靈魂的產品。王可然通過解讀央華時代製作的兩部「年度作品」——《猶太城》和《如夢之夢》 ,詳細闡述了戲劇給人帶來的觸底人心的感受。央華時代製作的中文版《猶太城》是一部二戰題材的嚴肅戲劇,成為2018年北京演出市場上的「爆款」。
  • [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教師工作坊推薦] 與Phillip Zarrilli來一場「身心合一」表演工作坊
    1946年至1950年,貝克特完成了具有鮮明「元小說」特徵的小說三部曲《莫洛伊》、《馬龍之死》和《無法稱呼的人》,以及劃時代的「20世紀最具革命性和影響力的戲劇」——《等待戈多》,從而奠定了他在歐美文壇(尤其是劇壇)不可動搖的地位。
  • 她將關于禁閉的調查報導改編成戲劇,並在 Zoom 上演出
    《盒子》裡 Rocky 的角色。戲劇《盒子》(The BOX)就是這樣開始的,這是一部關於美國單獨監禁的戲劇,由莎拉·舒爾德(Sarah Shourd)創作,她的作品經常處於新聞、藝術和行動主義的交匯處,她本人也曾因在伊朗邊境徒步旅行時被俘而成為國際新聞。
  • 線上線下「看戲」雲南奉上傳統戲劇曲藝「盛宴」
    新華社昆明11月24日電(記者嚴勇)花燈戲《支巴籠》、壯族漁鼓《石頭開花》、滇劇《鼓滾劉封》……23日晚,隨著8場各具特色的劇(曲)目在雲南省蒙自市輪番上演,為期4天的雲南省第二屆傳統戲劇曲藝匯演就此拉開帷幕,並首次通過線上直播方式與廣大網友「見面」。
  • 他曾是喬伊斯助手,荒誕派戲劇代表,貝克特十句經典名言句句精闢
    前者是後現代文學的奠基者之一,後者則在詩歌、小說,尤其是戲劇方面,造詣深厚,曾獲得1969年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三位獲得該獎項的愛爾蘭人。1906年4月13日,塞繆爾·貝克特出生在一個猶太家庭,今天是他114年誕辰。在貝克特學生時代,遊歷巴黎的時候,與喬伊斯相識,貝克特還曾當過喬伊斯的秘書,負責整理喬伊斯最後一部長篇小說《芬尼根的守靈夜》。
  • 文化潤疆|藝術播種,中福會兒藝連續三年為喀什送上戲劇禮包
    24場演出,觀眾人數超過2萬人次。從2018年開始,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連續兩年帶著劇目在喀什地區演出,足跡遍及喀什四縣。今年,在疫情影響的特殊情況下,赴疆演出通過「雲上劇院」的方式進行。兒藝劇院將新創的中華傳統兒童劇《東方小故事》錄播完成後,在喀什的各個學校通過雲上播放的方式,帶給喀什地區的孩子們劇院的美好氛圍。
  • 《肖申克的救贖》裡的安迪,把戲劇帶給加州囚徒
    即興戲劇的實驗室蒂姆自編自導的《喜劇演員的自由之路》今年初剛在洛杉磯首演,貝克漢姆也帶著家人到場觀看,美國媒體讚譽他「似乎無所不通,就像是一個藝術大師」。這部話劇以戲中戲的結構,記錄一群搗蛋鬼演員與戲劇教授的辯論,他們對於「喜劇」認識的分歧演變成了一場關於喜劇靈魂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