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姆•羅賓斯身後,是達裡奧•福為他的新戲《喜劇演員的自由之路》創作的海報
1994年,蒂姆與摩根•弗裡曼在《肖申克的救贖》裡分別飾演兩位囚徒,該片獲得十項奧斯卡提名
58歲的蒂姆•羅賓斯(Tim Robbins)雖已滿頭白髮,在人群中仍因挺拔的身高而惹人注目。透過他的黑框圓眼鏡,能依稀辨出《肖申克的救贖》裡那位衝破監獄、迎接自由的年輕安迪。1994年,蒂姆與摩根•弗裡曼在《肖申克的救贖》裡分別飾演兩位囚徒,這部獲得十項奧斯卡提名的影片至今仍是豆瓣推薦的250部影史經典第一名,74萬中國影迷為影片給出的9.6的高分。
但這位曾榮獲過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坎城最佳男主角的演員,卻遠不如摩根•弗裡曼後來在好萊塢的名聲那麼大。甚至從《肖申克的救贖》之後,中國影迷很少在電影中再看到他的蹤跡。11月17日,當蒂姆攜他新創作的喜劇作品《喜劇演員的自由之路》登臺國家大劇院北京喜劇院,又上臺與觀眾進行演後談,人們才知道,蒂姆用了35年的時間來潛心經營自己的洛杉磯演員班劇團(The Actors'Gang)。他如今最重要的身份是戲劇導演,而不是好萊塢演員。
「我一直被戲劇所吸引。」在北京接受採訪時,蒂姆形容,劇院就像一塊巨大的畫布,「你有更大的空間去發揮主動性。」
即興戲劇的實驗室
蒂姆自編自導的《喜劇演員的自由之路》今年初剛在洛杉磯首演,貝克漢姆也帶著家人到場觀看,美國媒體讚譽他「似乎無所不通,就像是一個藝術大師」。這部話劇以戲中戲的結構,記錄一群搗蛋鬼演員與戲劇教授的辯論,他們對於「喜劇」認識的分歧演變成了一場關於喜劇靈魂的爭論。舞臺上,所有演員都化著粉白濃妝或是戴著面具,這正是源自16世紀的義大利即興喜劇的特徵之一。作為一種民間戲劇,義大利即興喜劇是戲劇史上璀璨的一頁,影響著莎士比亞、莫裡哀等多位戲劇大師的喜劇創作。
《喜劇演員的自由之路》用16世紀義大利即興喜劇形式表達現代人對喜劇的反思
12歲就開始學習表演的蒂姆,第一次嘗試在新城市劇院執導戲劇時只有14歲。生於音樂之家的他似乎天生就要從事舞臺藝術,1980年從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戲劇導演專業畢業後,他很快與同學們成立了洛杉磯演員斑劇團。「我大學時代就是學的導演,我從來不認為我會成為一名演員。」蒂姆說,29歲之前,他始終認為參演電影只是為了賺一些錢來支付劇團的費用,「直到我演出了一些不錯的角色,電影帶來的興奮感才逐漸增強。」
洛杉磯演員班劇團在蒂姆的描述中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實驗室,擁有一群志同道合的藝術家和演員」。自1981年創立,劇團就始終以義大利即興喜劇的方式訓練演員,並追溯一個問題:義大利即興喜劇在最初的一百多年是什麼情形,當年那些無名演員是什麼樣的人?蒂姆曾在資料裡看到,「義大利北部城市曼圖亞的一位公爵曾在看了一出即興喜劇之後憤怒至極,那些敢於在權勢面前揭露真相的雜耍演員究竟是什麼人?這些就是我在《喜劇演員的自由之路》中要探究的問題。」
35年裡,蒂姆一直鑽研義大利即興喜劇的表演方式,試圖還原喜劇最核心的要素,體會「百分之百真實投入的舞臺感受」。為了更深入地理解義大利即興喜劇,他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與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達裡奧•福相識,兩人初次在米蘭會面就暢聊各自的戲劇觀。從蒂姆寫作的第一個劇本直到今天的《喜劇演員的自由之路》,這位戲劇家都給了他許多建議與肯定,兩人保持亦師亦友的關係直至今年10月13日大師去世。蒂姆說,《喜劇演員的自由之路》海報上的畫作正出自達裡奧•福所創作,「義大利即興喜劇開端於16世紀,那時候義大利有幾十萬黑奴。因此,達裡奧•福先生在創作時融入了很多奴隸的元素,比如在服裝上,哈裡基諾胸前的三角形就是典型的非洲奴隸標誌。」
《喜劇演員的自由之路》是蒂姆的一場出色戲劇試驗,他多年來對喜劇藝術的思考也顯現其中:藝術的目的是什麼?歷史是如何被書寫的?究竟什麼是幽默?
儘管大眾並沒有在好萊塢的喧囂中聽聞到蒂姆的消息,這些年他在電影上的成就依然斐然。他在1992年因《超級大玩家》贏得坎城與金球獎雙料影帝,1995年自編自導電影《死囚漫步》提名斯卡最佳導演和金球獎最佳編劇,這部出色的電影讓主演西恩•潘和他當時的伴侶蘇珊•莎拉登分別獲當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和最佳女主角獎。今年,他又獲得第66屆柏林電影節將終身成就獎。
電影界的諸多榮耀仍然不能挽留他,蒂姆仍然一次次返回劇院,投身相對寂寞而邊緣的戲劇界。他至今參演、執導的影視劇多達40多部,即便在最忙的時候,他都要求經紀人給他留出每年至少四個月的時間做戲。
「我的夢想永遠不是電影。」蒂姆曾坦言,劇團經常讓他感覺到來自經濟上的壓力和困境,但每一次排演一部戲,給他帶來的幸福感和快樂又是任何東西無法比擬的。「我喜歡戲劇,每當我有一個想法,不必等待誰的批准或者辛苦籌集數百萬美元,我可以馬上就實現它。只要我想做,我就一定能做到。」
用戲劇救贖囚徒的靈魂
在《肖申克的救贖》中,有一個觸動人心的鏡頭。冷漠、壓抑、禁錮的監獄廣場上,喇叭裡忽然傳出莫扎特《費加羅的婚禮》唱段,所有囚犯停下來,聽著音樂,望向天空,似乎那一刻靈魂都自由了。帶給囚犯們片刻愉悅的,是冒著被處罰危險的安迪。他將自己反鎖在監獄長辦公室,靠在椅背上,閉著眼,嘴角帶著微笑聆聽天籟之聲,享受即將付出懲罰代價的短暫自由。
現實中,蒂姆成了美國加州囚犯們的「安迪」。他做了一個更大膽的「監獄計劃」,2013年,《洛杉磯時報》曾報導洛杉磯演員班劇團入駐監獄的行動,蒂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說,「這是一個變革性的計劃。」
所謂「監獄計劃」,就是劇團駐紮在監獄旁的劇場裡,定期到監獄中對囚犯進行表演培訓。蒂姆見到的囚犯有關了30多年的,內心已經完全封閉,人生完全沒有出路可言。「當你和這些人一起工作,你會看到他們身上的變化,這不僅僅是表演方式的訓練,更是對人的行為、情緒和思維進行控制訓練。」
蒂姆與囚犯在戲劇彩排中
蒂姆為加州囚犯上課講解義大利即興喜劇
滿身文身、兇神惡煞的囚犯在戲劇世界裡鬆弛下來
經過第一次長達兩個月的培訓,有些囚犯可以完整表演一部戲,又開始帶動其他人參與進來,甚至自己編劇,組建小型的表演組合,排演自己的戲。囚犯們得到監獄的許可,借用他們能獲得的最簡單的紙和布料來製作戲服。在第一批「演員」的培訓下,第二批28位新「演員」陸續加入,這些滿身文身、兇神惡煞的人在戲劇的世界裡鬆弛下來,學會享受合作、創作帶來的成就感。「監獄很歡迎戲劇,因為他們發現,很多過去的問題都消失了。囚犯可以在戲劇裡表達自己的情緒,減少衝突,釋放壓力。表演是很苛刻的事情,它控制的不但是人的心理、身體,也包括強烈的情緒。」蒂姆說。
「在監獄做表演工作坊之前,我們並不知道會發生什麼。」這次偶然的實驗,蒂姆發現戲劇竟然是針對這類特殊人群的認知治療手段。戲劇出現在監獄裡,就如同心理醫生的作用,這個特殊的戲劇計劃最終演變為一場風靡整個加州的囚犯心理康復計劃。這些被社會拋棄的人一旦刑滿釋放,多少都能獲得重返生活的信心。
蒂姆說,這兩年監獄給過他們一個數據:以前囚犯重返監獄的概率高達60%,但凡是參與過「監獄計劃」的犯人,重返監獄的比例下降到10%,「他們在監獄裡的內部衝突,也減少了90%。」
為什麼放棄充滿誘惑而光彩奪目的好萊塢,沉浸於籍籍無名的戲劇界,這是很多人會問蒂姆的問題。他的答案也始終如一——戲劇讓他有家的歸屬感。
他的劇院就置身於充斥著金錢與名利的洛杉磯,好萊塢是這座城市最炫目的符號,但他只有在劇院裡才能尋到發自內心的熱愛。哪怕他的劇團要面臨經濟危機帶來的困境,他依然能跟志同道合的夥伴安心拍戲,去監獄培訓犯人,招募熱愛表演的孩子們一起學習。在每個夜晚,蒂姆在觀眾席或是後臺聽著觀眾的笑聲,體會到戲劇人最直接的滿足感。
參與「監獄計劃」的犯人,重返監獄的比例下降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