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精美的二十四節氣科普繪本

2021-02-15 童閱森林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係,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

——竺可楨《大自然的語言》

如今的孩子,或許都知道一年有十二個月,但是卻很少知道一年還有二十四個節氣。如今的孩子們都知道要過萬聖節,知道萬聖節可以去要糖果,可孩子們卻不知道,其實中國古時候還有冬至節,甚至冬至節比過年還要熱鬧。

不知道如今還有多少人能完整說出二十四節氣的名稱,能說出名稱的,又有多少能理解二十四節氣的意義。

在古時候,五天為一候,三候為一氣,六氣為一時,四時為一年。而「氣」就是節氣,我們小時候學得節氣兒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而這兒歌當中,其實充滿了古人對於自然的理解,也充滿古人的智慧。

當你在春分日仰望北鬥七星、夏至日看到影長的變化、白露看到大雁往南飛、冬至臘梅開始開放,你是否也和古人一樣,聽懂了自然的訴說?

擁有了它,就等於將大自然這個博物館和一年四季打包帶回了家。

 

  
二十四節氣是我們祖先創造的一套知識和文化體系;它以科學為出發點,和太陽直射點、天文曆法嚴絲合縫;每個節氣,緊扣氣候學和氣象學,反應了季節轉換、溫度升降、降水多少、天象變化等,不僅對農業生產不可或缺,還深刻影響到古人的衣食住行乃至文化觀念等方方面面。

 

《氣象中的二十四節氣》根據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分為4冊,主要從氣象的角度全面介紹了二十四節氣系統,分析了每個節氣時的氣象變化情況,舉例說明了節氣前後和物候背後的典型天氣。

 
它既談論科學知識,又不乏生活情趣,結合科學、文化、藝術、農時和物候、習俗等內容,結合通俗易懂的語言和280多幅時令繪畫,生動有趣地再現了二十四節氣相關知識體系,讓我們能快速又系統地認識節氣和它背後的多重意義。

掌握二十四節氣,讀這一套書都夠了。

知名科學科普自媒體

「中國氣象愛好者」主筆
各領域多位專家聯袂審定作序推薦

《氣象中的二十四節氣》的主筆是在微博擁有千萬粉絲的知名科學科普自媒體「中國氣象愛好者」的主編——知名科普作家鄭遠

 
鄭遠是颱風研究所「颱風論壇」管理員,從事氣象科學科普工作十餘年,創作科普內容三十餘萬字。

「中國氣象愛好者」自媒體曾榮獲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最具人氣微博」、今日頭條「年度科學科普自媒體」等榮譽。

這套書還得到了各領域多位專家聯袂審定作序進行了推薦,他們從自己的專業出發,肯定了這套書的內容和價值。比如: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劉曉曼; 中國民俗學會會員、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碩士李天飛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科學松鼠會成員、植物科普作家冉浩等。

那麼,這套書到底有哪些亮點和特色,能讓這些專家作序強烈推薦?
通過這套科普漫畫《氣象中的二十四節氣》,我們到底能學習到哪些知識呢?

❄ 視角獨特,從天氣學的角度對節氣進行了講解

❄ 知識系統,五大板塊全方位深入解讀,讓我們聽懂大自然的語言

❄ 16開版本,按四季分成四冊,每冊6個節氣,精彩易讀

❄ 節氣習俗和美食,輕鬆讀懂中國傳統文化

❄ 作者專業,各領域多位專家聯袂審定作序推薦

❄ 58萬詳實文字+280多幅節令繪畫,讓二十四節氣更系統

❄ 隨書附贈精美精美成長筆記書一本

  

《氣象中的二十四節氣》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分為4冊,每一冊介紹了6個節氣;每一個節氣分5大板塊進行了詳細解讀,形成了一個非常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的體系。然後,結合科學、文化、藝術、農時、物候等各個領域,涵蓋語文、歷史、地理、生物、自然、社會實踐等各方面學科,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讓我們對節氣有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也有助於我們在生活中「順勢而為」,讓自己的生活過的更加的美好。
 
這裡「順勢而為」的「勢」是自然的運轉,也是我們生活環境的一種變化和發展。這也是古人發明創造二十四節氣基礎的一個原因。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書中的五大板塊具體包含了哪些部分。1.氣象特徵:從天氣變化角度了解節氣,體會氣溫升降,自知冷暖,照顧好自己的生活。2.自然物候:觀察節氣,探究物候,了解節氣對古人衣食住行的影響。3.傳統習俗:用古詩詞解讀節氣,認識節氣背後影響我們生活的節日和習俗。4.花開時節:花開花落自有時,花是節氣最美的注釋,聽懂自然對我們傾訴和關照。5.節氣美食:二十四節氣的煙火人生,從傳統美食看民間的社會生態。
 
這五大板塊,拉近了我們與二十四節氣之間的關係,讓我們學會去傾聽大自然的語言,這不僅有助於激發我們感受力與觀察力,還能培養對於二十四節氣系統下傳中文化知識的興趣。在這個系統之中,會讓我們對地理、生物、詩歌文學等各種學科產生更大的興趣,並學習將他們打通整合。

 

春天到底是從什麼時候的呢?很多人遇到過這個問題。有的說「立春」意味著春天的開始。也有人說,迎春花開才意味著春天的到來?那麼事實到底是什麼呢?
 
立春雖被稱為「四時之始」,指春天的開始,也指一年的開始,在每年的2 月 4 日前後。這時,描繪立春最佳的形容詞,不是「春回大地」,而是「春寒料峭」。為什麼呢?作者一開始就跟我們強調了「立春」和「春天」不是一個概念:

立春的「春天」並不是現代氣象學意義上的春天,而更多的是指天文意義上的春天。

 
氣象是指某一地區在某一瞬間或某一短時間內的大氣現象(風、雲、雨、雪、幹、溼、雷、電等)及其狀態(溫度、壓強、溼度、密度等)。

 
從氣象中來看的話,「春天」其實是指從立春之後連續五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上的第一天來劃分的。所以,立春不是春天的開始,我們還是需要多多注意保暖。

從這兒,我們就能看出二十四節氣對我們的重要性。概括一下,主要有以下兩點:首先,節氣概括和總結了影響我國的各類天氣系統和大氣團相互作用形成的周而復始的天氣現象周期。通過節氣的命名,我們可以直觀體會到季節、溫度的變化。比如:「小暑」「大暑」意味著盛夏開啟,溫度最高、烈日當頭的日子到來了。
 
其次,節氣還為我們精準「預測」了這個時期多發的天氣過程和氣象災害。比如:「立夏」之後雷雨會增多;「小暑」之後南方應注意抗旱,北方須注意防澇。
 
不同節氣具有不同的氣象特徵,在這套書中,我們可以通過二十四節氣,認識到在幅員遼闊的中國的各個地區,在陽光日照、溫度季節、降水下雪等方面都是各有不同的。
 
我們通過學習,在學習好自然、地理等知識的同時,也能順應天時,冷暖自知,更好地照顧好自己和身邊的人。

七十二候是根據我國黃河流域動植物及其他自然現象的變化情況制定的,與二十四節氣結合在一起,全面具體、生動貼切地展現了四季萬物生長的過程。
 
七十二候每候為五天,各候均以一個物候現象相應,稱「候應」。候應有兩類,一類是生物候,包括動物或植物;另一類是非生物候,屬於自然現象。
 
比如,「清明三候」分別為:初候,桐始華——是指清明節氣前後,桐華開花了,屬於生物候中的植物。
二候,田鼠化為鵪——田鼠和鵪鶉一類的動物都出來活動了,屬於生物候中的動物。三候,虹始見——清明前後,雨水越來越頻繁,飽含水滴的空氣越來越常見, 彩虹出現的次數當然也會越來越多, 屬於非生物候。掌握了七十二候,我們就能在大自然這個博物館中「暢行無阻」,知道秋季為什麼大雁會往南飛,知道不同花朵的花期,知道什麼時候可以聽見第一聲雷聲、看到第一道彩虹。
 
正所謂「民以食為天」,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一提起節氣的習俗,我們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深受節氣影響的各種吃吃吃了。比如,立春炸春卷,清明吃青團,立夏吃豌豆糕,大暑吃荔枝,秋分吃蟹忙,小雪品餈粑等等,不一而足。

由此可見。「應時而食」的飲食理念是多麼深入人心,就連大聖人孔老夫子都會堅定奉行「不時不食」的飲食之道。
 
人們感悟天時,調整生產生活,除了飲食之外,為了順應天時,也有很多的習俗活動:比如元宵節鬧元宵、鬧花燈,龍抬頭剪頭髮,清明掃墓祭祖;立夏鬥蛋稱體重,冬至畫「九九消寒圖」等。
不管是什麼活動,都希望人們能夠充分地活動起來,體現出節氣的勃勃生機,人與物一樣,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生命注入力量。

隨著一年日照長短以及氣溫、降水等因素的變化,所有的植物和花卉都有自己的時令。古代的一些文人就根據七十二候整理出了對應的「花信風」,流傳至今。二十四番花信風更是反映了植物的光周期現象。這套書中,不僅收錄了王逵的二十四番花信,還嘗試為其他節氣也配置了三種開花植物,並標明了它們的真實花期——比五天一候要長得多,與節氣大致對應。花是節氣最美的注釋,展現了一年四季各種花卉的花期。而且很多話,也因為名人筆下的詩句,擁有了不一樣的故事。
 
有一點需要格外注意的是,書中多次強調了物候在時間和地理上可能出現的不匹配,所以花期需要看具體的地理位置和當年的氣候情況。這本書中結合中國氣候的特徵,試圖在物候學和傳統文化中尋找一種平衡。由此足以可以看出作者的專業和嚴謹。

1.超強制作團隊:這兩本書閱文集團·華文天下聯合耕雲文化出品。

2.超大開本便於閱讀: 16開、28.5cm×21.0cm的尺寸,能完美呈現280多幅手繪插畫,讓我們在繪畫中傾聽大自然的聲音。

3.色彩還原度好: 內文採用100克純質內文紙,選擇取得國家綠色印刷認證的印刷廠,環保護眼,又能最大程度地呈現圖文的印刷效果。手帳本按四季分為四章,每一章有六個節氣,每個節氣都有一幅反應節氣特色的精美插圖。
內文頁面,為適應孩子們不同的喜好,而設置了橫線條紋、雨滴線、波浪線、田字格或有空白頁、圖畫輪廓,可以隨心所欲在上面書寫情感,記錄感悟,練習書法或者畫畫填色。
手帳本的前頁,特別設計了2021年的年曆,標註了每一個節氣,提升孩子們對時間和節氣的感知能力,可以根據自己的計劃安排自己的時間。


以萬物為啟蒙,以自然為導師,以節氣為作息,讓二十四節氣不再只是老古人留下的傳統遺產。 
從時令到食物、從氣候到旅行等,自知冷暖,是每個人從孩童時就應掌握的最基礎的能力。這也是這本書想要讓孩子掌握二十四節氣的一個重要原因。順應天時,能夠讓我們和孩子一起,不再停留於節氣表面的知識,而是明白節氣背後的智慧和邏輯,學會照顧好自己的生活,走到戶外,與大自然後更多的親近,接觸更多的人,更加敏銳、細膩地感知生活,更健康地成長,在實現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時候,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如今時代的列車越來越快,孩子們離大地越來越遠,疲於各種作業的孩子們好像已經無暇去關注自然的變化,也無從去思考我們與自然的關係。給孩子們買一套這套繪本,在每個節氣的時候,給孩子去講講這書裡的節氣故事,給孩子講講不同的物候,帶孩子多去自然中觀察一下自然的變化,然後在附贈的節氣手帳中寫下自己在每一個節氣的感受。願這套繪本能夠讓我們的孩子們在二十四節氣的周而復始中擁有更飽滿的喜悅,也能在這套繪本的引領下去感受那些大自然給予我們的豐厚的饋贈。

PS:如跟團多樣不同產品,請一定分開下單,因為微店默認只能上傳一個單號,分開下單方便查看物流

發貨時間:跟團後48小時之內發出,遇到節假日順延

跟團必讀:童閱所有團購,沒有質量問題,不退不換,有隨意退換貨嗜好的都請移步,跟團需謹慎,請勿以個人喜好,評判團品,請勿以和你的想像不一樣為由,直接退貨,跟團後代表你認可這裡的「霸王」條款,是你自己主動跟團,而不是強買強賣哈,請勿跟風,請勿閉眼跟團,跟團有風險,跟團需謹慎!

相關團品可以關注以下微信,會不斷更新~

更多好物團購進行中,掃碼進入團購店鋪,可以瀏覽目前在團內容

相關焦點

  • 通博科普|二十四節氣裡的中國文化——雨水
    二十四節氣是勞動人民的經驗積累,智慧的結晶,成為華夏民族特有的民俗節慶。為貼近公眾生活、弘揚傳統文化,充分發揮博物館社會科學普及基地的職能作用,2021年,通遼市博物館官微推出《通博科普|二十四節氣裡的中國文化》版塊,讓節氣文化走進千家萬戶,感受人與自然的密切聯繫,領略二十四節氣的廣博浩瀚與獨特魅力。
  • 二十四節氣丨秋分節氣養生
    ↓視頻:「會動」的手帳——AR二十四節氣動畫(點擊圖片跳轉觀看)↓(↓因微信公眾號平臺系統波動,圖書信息有時可能會出現無法顯示的情況,此時可通過點擊文末的「閱讀原文」了解圖書詳情)本書將民俗繪畫插圖與中學生二十四節氣科普知識相結合
  • 二十四節氣—冬至
    二十四節氣—冬至 關注我的你,是最香噠!
  • 中國獨立原創兒童繪本屈指可數 是什麼限制了本土繪本的原創力
    王海峰指出,中國目前的原創兒童繪本,題材和內容要麼是對日常生活的描摹與簡單變形,要麼是科普內容的匯總與梳理,更有很多專門教兒童識字、唱兒歌,像小學教材。例如,《兒歌十二月》這本兒歌繪本,共收錄了132首兒歌。可細讀起來會發現,繪本中的圖畫都是對兒歌文字的輔助性闡釋,沒有充分展開想像力利用圖畫進行獨立敘事。
  •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
  • 二十四節氣從哪來,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站在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地質公園二十四節氣園中,跟二十四節氣「較真」了40多年的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陳廣忠向遊人介紹。為什麼要「較真」?「因為,當我們談論保護二十四節氣時,首先應當考慮的是保護其本身的科學性。」近日,在安徽壽縣舉行的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上,陳廣忠提出這一觀點。
  •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
  • 冬至與他的二十四節氣朋友們
    2020年12月21日 冬至 冬至時間在每年公曆12月21日~23日之間,是中國農曆中的重要節氣之一 ,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當太陽到達其一年中離赤道的最北點或最南點時,將發生二至,也就是夏至和冬至。這是由於地軸的傾斜以及地球繞太陽軌道的運動引起的。
  • 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劃分的?
    1為什麼要設立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傳統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曆法中節氣的設置對我國農牧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節氣也演變產生了一些民間節日和民俗活動,體現了我國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傳統文化。
  • 二十四節氣之冬 | 昨夜飛過一隻巨鳥,我把秘密存放於冰下
    WINTER天氣在一點一點變冷,今天就是二十四節氣的立冬啦,不知不覺,厚厚的毛衣已經穿在身上了。冬天真的就這樣開始了……☀ 小刺蝟/插畫   ☀ 趙卯卯/詩二十四節氣之秋二十四節氣之夏二十四節氣之春翻牌無語僧聲
  •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由來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
  •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最詩意的解讀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最詩意的解讀中國韶山網手機平臺活動頻道,365天永不落幕的活動平臺http:
  • 二十四節氣為何「不過時」?
    雨水節氣來到,全年的農業周期才算正式開始。從立春到雨水,兩個節氣的更替,降雪變為下雨,越冬作物開始返青,草木萌動,世界一派生機盎然。  農曆二十四節氣,是古代中國人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完整知識體系。「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從這首中國人幾乎都會背的二十四節氣歌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卓越的觀察力和創造力。
  • 《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物候——來自曆法源頭的影像物候報告》新書...
    2020年1月3日,《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物候——來自曆法源頭的影像物候報告》新書首發式並同名研討會在山西翼城舉行。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人通過觀測太陽運動規律,認識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變化所形成的知識體系。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既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也是人們日常預知氣候變化晴雨冷暖的參考。
  • 合輯|《四季中國》:用英文講述中國二十四節氣的故事
    《四季中國》Seasons of China是新華社CNC推出的大型紀錄片,歷時兩年,英國主持人江森海跨越中國二十四個省市,北至漠河,南至三亞,尋找二十四節氣對當代中國的影響,為全球觀眾講述中國二十四節氣的故事。
  • 二十四節氣之夏至
    幹支:戊戌歲戊午月甲申日 五運六氣:主氣:少陽相火客氣:太陽寒水司天:太陽寒水中運:火運太過主運:少宮客運:太商 陽曆二十四節氣 現代民俗夏至節氣開始於公曆6月21日或22日,太陽黃經為90°。夏至這一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是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的一天,也是陽氣盛極之時。此後,太陽直射點日漸南移,白晝也隨之日漸縮短,陰氣漸升。
  • 保護傳承二十四節氣文化
    2016年,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從申遺到入選非遺名錄,中國學界又將如何進一步探索二十四節氣在當代的保護與傳承?
  • 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幹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二十四節氣,從立春開始,單數節氣為「×月節、」「節氣」,偶數節氣叫做「中氣」,一個月中一個節氣,一個中氣。幹支歷不同於陰曆,每個月節氣日視為這個月的第一天,中氣則視為十五。
  • 跟著蔣勳漫步二十四節氣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傳統的二十四節氣,雖然是農耕文明的產物,但在今天,它依舊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另一個儀軌。蔣勳新書《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中,用圖文互現的方式,分享了他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站在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地質公園二十四節氣園中,跟二十四節氣「較真」了40多年的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陳廣忠向遊人介紹。為什麼要「較真」?「因為,當我們談論保護二十四節氣時,首先應當考慮的是保護其本身的科學性。」近日,在安徽壽縣舉行的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上,陳廣忠提出這一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