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哈嘎拉是梵語,意為大黑天,他的起源很久遠,據考證和古代印度的溼婆神有關。藏語也叫他為「滾玻」,古印度把他視為軍神或戰神,距唐僧人義淨的《南海寄歸傳》載,東南亞各國的寺廟或倉稟等都把他的形象製成木雕像,作為施福之神,每薦香火,必須飲食供於像前。佛教密宗又認為他是大日如來降服惡魔時所呈現出的忿怒形。總之,他是眾護法神之首,凡喇嘛廟裡是少不了他的,也有將他譯為永保護法的。
瑪哈嘎拉又有多種,一般常見的有二臂的、四臂的、六臂的三種,現分述如下:
二臂瑪哈嘎拉
在畫面上他們的身色都是青黑色,三眼呈忿怒狀,鬃毛豎立,頭戴五骷髏冠,雙手在胸前,左手託著骷髏碗,碗內是翻騰的血液,右手拿一把月刀,作向碗裡攪食狀。兩臂中間橫著一根短棒,是兵器;雙腿站立,踏在一個仰臥的男人體上,象徵著他降服的魔障。背後是衝騰的火焰光背。
四臂瑪哈嘎拉
他的形象和二臂瑪哈嘎拉大同小異,中間的兩條主臂同上,只不過又多了兩隻手,左手高舉著一支三叉戟,右手高懸一把寶劍,脖上掛著一串溼的人頭,象徵著他的軍威浩大,腰部圍著虎皮裙,腳下踏著兩個邪魔,下面是蓮花寶座,所不同的是他呈坐勢,兩腿微屈,稱為安樂坐。
噶舉派對他非常崇拜,是該派的主要供奉神。
六臂瑪哈嘎拉
他的形象比上述二像為多,他有六條胳膊,最明顯的特徵是他披著一張白象皮,象頭朝下,四腿搭在兩肩和雙腿後。最上右手向上抓著象腳,左手拿三叉戟,中間兩隻手右手拿骷髏鼓,左手拿索子,主臂兩手仍拿骷髏碗和月刀。他身上的負擔可夠重的,除了象皮,脖子上還有青蛇、項鍊,腳脖和手腕上還纏著白蛇,象徵著把龍王和藥叉都降服了,腰間仍圍著虎皮裙,環繞著顆顆人頭。
雖然是六條胳膊,但腿仍然是兩條,右屈左展,跨在一頭仰臥的白象身上,白象左手拿著骷髏碗,右手拿著大蘿蔔。據說這象王也是個財神,非常兇暴,後來被瑪哈嘎拉降服了,《造像量度經》中稱它為制吉祥王菩薩,這是象王向他貢獻方物,可為什麼用羅卜這種普通的事物奉獻軍神,還可詳考。
從元朝起,瑪哈嘎拉就備受皇帝重視,元世祖忽必烈迎請西藏高僧八思巴喇嘛,封他為「帝師」;據說八思巴隨身帶了一尊純金鑄的瑪哈嘎拉像,供奉在五臺山,元朝滅亡後,這尊金制大黑天也就隨著元敗軍撤退到草原,因蒙古察哈爾部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嫡傳,所以這尊像又被一個叫沙爾巴的呼圖克圖移供到察哈爾部。明朝末年時,察哈爾部的首領林丹汗勢力囂張,但面臨關外興起的滿洲,已有崩潰的局勢,蒙古的墨爾根喇嘛知道察哈爾部將亡,就早已和滿洲串通,作好了迎降的準備,天聰八年(1634年)將這尊金制軍神秘密地帶到奉天(瀋陽),作為投靠清朝的見面禮,皇太極大喜,特在奉天城外建實勝寺,內闢瑪哈嘎拉樓以供奉。清人入關後,北京等地也大建瑪哈嘎拉廟。以上三種瑪哈嘎拉常見的都是單身造像,雙身造像較少見。按密宗儀規規定,瑪哈嘎拉的供品是白米(象徵舍利)和白鹽。
白瑪哈嘎拉
拉哈嘎拉還有一種身色是白的,藏語叫「貢格勒」,蒙語也叫「察罕馬哈嘎拉」,「察罕」即「白」意,也有叫「白滾波」的。
他也是忿怒形的,三眼,豎發如獅鬃,六臂,主臂左手託骷髏碗,右手託象徵財寶的火焰掌;右上第一手持月刀,第二手持骷髏鼓;左上第一手持三叉戟,第二手持鉤;雙腿直立,腳下個踏一隻匍匐的小白象。
這小白象和前面那大黑天腳下踏的仰身白象一樣,他在《造像量度經》中稱為制吉祥王菩薩,又叫邪引天,是八大天之一,也是八大鎮方守土神之一,踩在他身上大概是象徵著國土安定如意的意思吧!
在名字上帶有「貢波」二字的護法神還有好幾位,如有一尊俗稱為「持棒貢波」的護法神,他穿著肥大的交領袍服,像漢族地區的戲劇官服一樣,不過頭部和四肢還和正常人一樣,唯一的特異之處是額頭上有多一眼,戴著骷髏冠,怒發上揚,氣勢洶洶地揮舞著一根大頭棒,大概就是遼金時代稱為「骨朵」的那種兵器,總之,也是一位保護佛法不受侵犯的護法神。
壽主大黑
也叫壽主依怙(音戶,hu)尊,又稱掌命之神,藏語名「才達滾波」,也是一尊護法神,也有說他就是閻魔王。壽主大黑有三頭、六臂、四條腿,主尊是藍色,五骷髏冠,鬃毛中纏有一條蛇,三頭左臉白色,右臉紅色,據說是象徵著善良與兇惡,善惡均有報。主臂兩手分別持鈴杵,擁抱著明妃,明妃身色灰藍。
右手上揚持骷髏杖,第二手持嘎巴拉鼓,左上手持索子,第二手持骷髏碗。背後披白象皮和生人皮,腰圍虎皮裙,腳下踏小人。這尊像在蒙古地區格魯派(黃教)寺廟很少見到,西藏等地供奉為多。
信息來源: 通靈佛教網(www.tlfjw.com) 來源地址:http://www.ebaifo.com/fojiao-226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