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簡又見長篇書類佚篇 數術類文獻保留太歲紀年最早記錄

2020-12-17 中國社會科學網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成果發布會20日召開,新整理出的五種八篇竹簡包括《四告》四篇、《四時》、《司歲》、《行稱》和《病方》,都是前所未見的佚文。清華簡整理團隊介紹,此次成果中最重要的當屬《四告》,這是該團隊自《尹誥》《說命》《攝命》等篇之後又一次整理髮布的書類文獻。其餘四篇中,《四時》記述的星象術語、運行變化自成體系,《司歲》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記載太歲十二歲名的文獻,《行稱》是目前所知首篇專述一月內政事宜忌的先秦時令類文獻,均為數術類文獻;《病方》則是迄今所見抄成年代最早的方技類文獻。

據介紹,《四告》全篇有五十支竹簡,分別是周公旦、周公之子伯禽、周穆王滿、召伯虎的告辭。其中第一部分是周公向皋陶祝禱的告辭,周公曆數商紂暴虐與周文王、武王功業,希望皋陶護佑成王,選賢任能,維護「周邦刑法典律」,該篇內容與《尚書·立政》密切相關,結構、文句多有相似之處;第二部分是伯禽初封於魯,祈求無有過失、長保魯邦的禱辭;第三部分是周穆王自悔耽於遊田,祈求安靜其心的禱辭;第四部分則是因望鴟集於先公寢廟,召伯虎祈求禳去災禍、永嗣邦家的禱辭。四篇告辭各自獨立,依時代為序,體現了書類文獻的編纂特點。

《四時》與《司歲》連續編號,抄寫在同一卷。《四時》詳細列舉每月一、四、七、十、十四、十七、二十、二十四、二十七日的星象和雲、雨、風等物候,並將一年分作三十七時,其中星象術語又多分為青、玄、白、赤四種,分別對應四象東方青龍、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之一。該篇星象術語、運行變化自成體系,與《史記·天官書》等傳世天文類文獻頗有不同;所載物候與《禮記·月令》《大戴禮·夏小正》《淮南子·天文》《時則》《呂氏春秋》等書也互有異同。而《司歲》篇歷述太歲運行一周十二歲所值之辰及其吉兇佔斷,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記載太歲十二歲名的文獻,可與《爾雅》《史記·天官書》、孔家坡漢簡《日書》等文獻相比照。

《行稱》與《病方》抄寫在同一卷。《行稱》記一月「六稱」的具體日期、利弊和成效,所記稱行之事均屬政事,包括裕文、均民、恭祀、吊勞、綽武、畢抑,是目前所知首篇專述一月內政事宜忌的先秦時令類文獻。《病方》載病方三種,前兩種屬酒劑,末一種為湯劑,是迄今所見抄成年代最早的方技類文獻。

「清華簡」於2008年入藏清華大學,整理報告目前已出版十輯。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黃德寬表示,清華簡整理團隊將保證每年一冊的出版進度,早日將這批重要材料向社會與學界公布。

記者:鄧暉

來源:光明日報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清華簡」現數術類文獻 保留太歲紀年最早記錄
    其中包含三篇數術類文獻,記載了星象、物候,以及目前所見最早的記載太歲十二歲名的文獻。《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共收錄竹簡五種八篇,都是前所未見的佚文。其中最重要的當屬《四告》,這是「清華簡」整理團隊自《尹誥》、《說命》、《攝命》等篇之後,又一次整理髮布的書類文獻。《四告》全篇有五十支竹簡,分別是周公旦、周公之子伯禽、周穆王滿、召伯虎的告辭,共有四篇。
  • 「清華簡」發現最早記載太歲十二歲名文獻
    其中,《司歲》篇歷述太歲運行一周十二歲所值之辰及其吉兇佔斷,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記載太歲十二歲名的文獻。本輯共收錄竹簡5種8篇,都是前所未見的佚文。《司歲》關於太歲的發現,可與《爾雅》《史記·天官書》、孔家坡漢簡《日書》等文獻相比照。本次發布的8篇文獻最重要的當屬《四告》。
  •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書影。 新華社發
    其餘四篇中,《四時》《司歲》與《行稱》三篇是數術類文獻;《病方》是方技類文獻。   《司歲》:發現太歲紀年最早記錄        《司歲》篇共15簡,歷述太歲運行一周十二歲所值之辰及其吉兇佔斷,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記載太歲十二歲名的文獻,可與《爾雅》《史記·天官書》、孔家坡漢簡《日書》等文獻相比照。
  • 「清華簡」再推新成果 八篇佚文首次公布
    昨天(11月20日),清華大學發布了「清華簡」最新研究成果,迄今所見抄成年代最早的方技類等文獻公布。「清華簡」是清華大學所藏戰國竹簡的簡稱,這些倖免於焚書坑儒的戰國竹簡,對先秦歷史、古文字學、古文獻學等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 「清華簡」發現戰國時期全新星象系統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書影。(清華大學供圖)新華社北京11月21日電(記者趙旭)《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20日在京發布。此次發布的成果共收錄竹簡五種八篇,包括《四告》全卷(共4篇)、《四時》《司歲》《行稱》《病方》,均為前所未見的佚文,其中《四時》提供了戰國時期全新的星象系統。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黃德寬介紹,《四告》是「清華簡」整理團隊自《尹誥》《說命》《攝命》等篇之後,又一次整理髮布的書類文獻。
  • 清華簡:開啟古史研究新境界
    與過去發現的戰國竹簡相比,其顯著特點是多為經史類文獻。其中有的篇章至今還保留在《尚書》《逸周書》中,有的散佚兩千年後橫空出世,有的長期蟄居地下而不為人知。清華簡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為中國古代文明探索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出土文獻資料,開啟了古史研究的新境界。
  • 清華簡:破譯十年
    2009年校慶之際,在清華大學校級研究機構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儀式上,中心主任李學勤先生介紹了清華簡初步整理成果——根據初步試讀與綴合編排,清華簡大約可分做65篇以上,按照團隊的整理速度,大約每年出版一冊整理報告,需要15年的時間才能全部整理完成。以一年一輯的速度公布出版整理成果,在同類類似規模的出土古文獻裡面,是前無先例的。
  • 中國發現的主要竹簡帛書匯總:其出土文獻足以改寫古代歷史!
    其中有字簡730枚,共計13000多個楚國文字。郭店楚簡包括十六篇先秦時期的文獻。其中道家典籍三篇,分別為《老子》(甲、乙、丙)、《太一生水》、《語叢四》(《說之道》》;儒家典籍為十二篇,分別為《緇衣》、《魯穆公問子思》、《五行》、《窮達以時》、《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聞之》、《尊德義》、《性自命出》、《六德》、《語叢一》、《語叢二》、《語叢三》。
  • 清華簡:開啟古史研究新境界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與過去發現的戰國竹簡相比,其顯著特點是多為經史類文獻。其中有的篇章至今還保留在《尚書》《逸周書》中,有的散佚兩千年後橫空出世,有的長期蟄居地下而不為人知。清華簡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為中國古代文明探索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出土文獻資料,開啟了古史研究的新境界。
  • 簡帛亡佚千百年的古書在講些什麼?
    難得的是,其中發現了許多亡佚千百年的古書,比如文學類的《妄稽》《反淫》此前聞所未聞,其中的《老子》是目前發現的簡帛古本中最為完整的文本,而字書《蒼頡篇》也因為存字最多,保留了相對完整的篇章結構而被學界關注。
  • 清華簡成果:秦人是商人後裔,烽火戲諸侯是假的
    近日,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副主任劉國忠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專訪時說,中心成立10周年,已出版8輯清華簡整理報告,預計共出15~16輯整理報告才能把清華簡資料全部公布;至於研究工作,「由於清華簡是一批新的經典,對它的研究是永無止境的,和四書五經一樣,可以再研究幾千年」。
  • 《竹書紀年》若不亡佚,本應與《史記》比肩
    晉武帝司馬炎立即指示當時的國家學術權威機構秘書監進行整理研究,首先接觸這一批竹簡的是秘書監的荀勖、束皙等人,經過這些人對這批竹簡上六國文字的辨析和考證,這是一部以編年體形式編寫而成的魏國史書,荀勖、束皙等人決定將竹簡上的內容以當下西晉文字整理出來,其時間跨度自夏朝至東周戰國時期,共13篇,稱為《紀年》,這是對《竹書紀年》的初步整理。
  • 宋龍舒郡本《王文公文集》·《宋人佚簡》學術研討會在永樂文化召開
    11月22日,文宗重光——宋龍舒郡本《王文公文集》·《宋人佚簡》學術研討會在永樂文化召開。會上,專家們就王安石文集在歷代的刊刻、流傳、存佚情況,南宋初期的禮儀文化、政治文明和職官制度以及宋代實物文獻等方面進行的深入的討論。
  • 到宋龍舒郡本《王文公文集》·《宋人佚簡》裡...
    近日,文宗重光——宋龍舒郡本《王文公文集》·《宋人佚簡》學術研討會在永樂文化舉辦,研討會主要聚焦於引起學術界和收藏界關注的、最新現世的三卷宋龍舒郡本《王文公文集》。除數位專家仔細檢閱之外,他們還在會上就王安石文集在歷代的刊刻、流傳、存佚情況,南宋初期的禮儀文化、政治文明和職官制度以及宋代實物文獻等方面展開討論。
  • 【清華藏簡】武王與周公詩作——清華簡《耆夜》
    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教授。致力於漢以前的歷史文化研究,注重將傳世文獻與考古學、出土文獻研究成果相結合,在甲骨學、青銅器、戰國文字、簡帛學,以及與其相關的歷史文化研究等眾多領域,均有卓越建樹。目前正在主持「清華簡」的整理研究工作,2018年1月21日,被評為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
  • 清華簡《算表》成史上最早十進位乘法表 獲金氏世界紀錄
    據北京青年報報導,《算表》將中國古代乘法表的時間提前到戰國,不僅是目前我國留存最早的數學文獻實物,經學者研究和金氏世界紀錄獨立核實認證,也是目前發現的人類最早的十進位計算器。從內容發布至今,其研究成果已經被Nature網絡版等國內外權威媒體廣泛報導。
  • 太歲神的來歷
    而古代中國天文學家以地球為觀測點,以相對不動的恆星為背景來觀天空中的星體運動,他們發現有一顆星正好約十二年繞天一周,每年都要行經十二次中的一個區域,因此便用這顆星所在區域來紀年,將這顆星稱為歲星(到西漢時期,《史記‧天官書》作者司馬遷從實際觀測發現歲星呈青色,與「五行」學說聯繫在一起,正式把歲星命名為木星。)。如歲星在某一年運行至星紀區域,這一年就記為「歲在星紀」。
  • 清華簡「西邑夏」與甲骨文「西邑」(二里頭與夏朝文明)
    《禮記》、清華簡和殷墟甲骨文裡有關「西邑夏」和「西邑」的記載,早已引起學者的關注。這些史料的解讀,為我們探討殷墟卜辭中的夏代「蹤跡」,提供了重要線索。  《禮記》、清華簡「西邑夏」與「西邑」  《禮記》是記錄先秦禮儀制度的經典著作。《禮記·淄衣》篇引錄《尹吉》佚文曰:「惟尹躬天見於西邑夏,自周有終,相亦惟終。」鄭玄註:「吉,當為『告』。告,古文『誥』字之誤。《尹告》,《伊尹之誥》也。天,當讀為『先』。
  • 天南地北政和人丨劉國忠:他在清華大學研究「清華簡」
    已出版《走近清華簡》《唐宋時期命理文獻初探》等4部專著,主編教材1部,發表論文80多篇。1987年,劉國忠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大學,作為樸樸實實的農民子弟,能進入北京師範大學學習,是政和學子們的榜樣。199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畢業後,他進入清華大學歷史系,便一頭扎進春秋戰國、漢唐宋元的浩渺星空。 政和縣是中國竹具工藝城,46萬畝毛竹一年四季青翠欲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