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書影。 新華社發

2020-12-23 華夏經緯網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書影。 新華社發

       11月20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成果發布會在北京召開。新整理出的五種八篇竹簡包括《四告》四篇、《四時》、《司歲》、《行稱》和《病方》,都是前所未見的佚文。

       本次發布的「清華簡」中最重要的是《四告》,為50支簡的一卷竹書,抄寫了內容相關但又相互獨立的四篇文獻,分別是周公旦、周公之子伯禽、周穆王滿、召伯虎的告辭。其餘四篇中,《四時》《司歲》與《行稱》三篇是數術類文獻;《病方》是方技類文獻。 


 《四告》全篇有五十支竹簡

       據介紹,《四告》全篇有五十支竹簡,分別是周公旦、周公之子伯禽、周穆王滿、召伯虎的告辭。

       其中第一部分是周公向皋陶祝禱的告辭,周公曆數商紂暴虐與周文王、武王功業,希望皋陶護佑成王,選賢任能,維護「周邦刑法典律」,該篇內容與《尚書·立政》密切相關,結構、文句多有相似之處;

       第二部分是伯禽初封於魯,祈求無有過失、長保魯邦的禱辭;

       第三部分是周穆王自悔耽於遊田,祈求安靜其心的禱辭;

       第四部分則是因望鴟集於先公寢廟,召伯虎祈求禳去災禍、永嗣邦家的禱辭。

       四篇告辭各自獨立,依時代為序,體現了書類文獻的編纂特點。


 《四時》:記述戰國時期全新星象系統

       《四時》與《司歲》連續編號,抄寫在同一卷。

       《四時》篇共43簡,詳細列舉每月一、四、七、十、十四、十七、二十、二十四、二十七日的星象和雲、雨、風等物候,並將一年分作三十七時,其中星象術語又多分為青、玄、白、赤四種,分別對應四象東方青龍、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之一。該篇星象術語、運行變化自成體系,與《史記·天官書》等傳世天文類文獻頗有不同;所載物候與《禮記·月令》《大戴禮·夏小正》《淮南子·天文》《時則》《呂氏春秋》等書也互有異同。為公眾提供了戰國時期全新的星象系統。


 《司歲》:發現太歲紀年最早記錄

       《司歲》篇共15簡,歷述太歲運行一周十二歲所值之辰及其吉兇佔斷,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記載太歲十二歲名的文獻,可與《爾雅》《史記·天官書》、孔家坡漢簡《日書》等文獻相比照。


 《行稱》:首篇專述一月內政事宜忌的先秦時令類文獻

       《行稱》與《病方》抄寫在同一卷。

       《行稱》記一月「六稱」的具體日期、利弊和成效,所記稱行之事均屬政事,包括裕文、均民、恭祀、吊勞、綽武、畢抑,是目前所知首篇專述一月內政事宜忌的先秦時令類文獻。


 《病方》:抄成年代最早的方技類文獻

       《病方》殘存33字,記錄了三種病方,前兩種屬酒劑,末一種為湯劑,是迄今所見抄成年代最早的方技類文獻。


 「清華簡」整理工作完成三分之二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拾)書影。新華社發(來源:新華網)

       據悉,2008年,近2500枚珍貴的戰國竹簡入藏清華大學。自2011年第一輯成果發布以來,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以每年一冊的速度推出「清華簡」整理報告,目前已順利出版十輯。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黃德寬表示,目前「清華簡」整理工作完成三分之二,已進入最後攻堅階段,將以每年一冊的進度出版,早日將其向社會與學界公布。


       相關連結:

                     清華簡又見長篇書類佚篇  

                     「清華簡」發現太歲紀年最早記錄   

                     「清華簡」發現最早記載太歲十二歲名文獻 

                     「清華簡」發現戰國時期全新星象系統 

                     「清華簡」第十輯解開塵封:天文史、科技史價值不可估量 

編輯策劃:虞鷹

相關焦點

  • 「清華簡」發現戰國時期全新星象系統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書影。(清華大學供圖)新華社北京11月21日電(記者趙旭)《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20日在京發布。此次發布的成果共收錄竹簡五種八篇,包括《四告》全卷(共4篇)、《四時》《司歲》《行稱》《病方》,均為前所未見的佚文,其中《四時》提供了戰國時期全新的星象系統。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黃德寬介紹,《四告》是「清華簡」整理團隊自《尹誥》《說命》《攝命》等篇之後,又一次整理髮布的書類文獻。
  • 清華戰國竹簡《病方》與阜陽《萬物》簡介
    清華戰國竹簡《病方》與阜陽《萬物》簡介 清華戰國竹簡《病方》2008年7月清華大學入藏了一批戰國竹簡,
  • 「清華簡」成果日前發布,揭秘戰國全新星象系統,創多個「首次」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成果日前發布。此次收錄了8篇竹簡,包括《四告》4篇,《四時》《司歲》《行稱》和《病方》,都是前所未見的佚文,並創多個「首次」。其中,《四時》篇為公眾提供了一個戰國時期全新的星象系統,《司歲》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記載太歲十二歲名的文獻,《病方》是迄今所見抄成年代最早的方技類文獻。和冠欣 攝專家介紹,《四告》是清華簡整理團隊自《尹誥》《說命》《攝命》等篇之後,又一次整理髮布的書類文獻。《四告》全篇有五十支竹簡,分別是周公旦、周公之子伯禽、周穆王滿、召伯虎的告辭,共有四篇。
  • 張瀚文 | 原野的呼喚——讀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詩經·騶虞》
    原野的呼喚——讀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詩經·騶虞》       不去涉足,就很難體驗原野的神秘。近讀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詩經·騶虞》,那裡是一片醒著的原野。騶虞所到處,他內心的真誠與自然的祥和交融。雖然風景在紙上,但呦呦鹿鳴,已然在耳在心。
  • 清華大學戰國竹簡,證實周朝二王並立存在,史記遺漏一段重大歷史
    然而,清華大學的一批戰國竹簡(即清華簡),記載的內容卻要改寫這一段歷史,尤為重要的是,《史記》還漏記了一位周王。 但與《史記》不同的是,《左傳》、《尚書》、《竹書記年》等書中卻有「二王並立」的記載,就是當時出現了兩個周王。
  • 清華國寶級竹簡報告出爐 勾踐「臥薪嘗膽」有新解
    原文配圖:李學勤先生帶領團隊研究竹簡。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六輯整理報告日前發布,報告收錄的文獻揭示了春秋時期鄭國在開國早期時的面貌。更為重要的是,這批文獻填補了春秋最初50年的史料空白。「李先生看到這批竹簡時,認為這批竹簡很有價值。」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研究員李均明說。  竹簡上所書的是春秋時期楚國的文字。李學勤說:「我們大膽猜測一下,如果這批竹簡出自湖北,它的製成年代是在白起伐楚(公元前278年)之前。」
  • 清華簡又見長篇書類佚篇 數術類文獻保留太歲紀年最早記錄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成果發布會20日召開,新整理出的五種八篇竹簡包括《四告》四篇、《四時》、《司歲》、《行稱》和《病方》,都是前所未見的佚文。清華簡整理團隊介紹,此次成果中最重要的當屬《四告》,這是該團隊自《尹誥》《說命》《攝命》等篇之後又一次整理髮布的書類文獻。
  • 天南地北政和人丨劉國忠:他在清華大學研究「清華簡」
    199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畢業後,他進入清華大學歷史系,便一頭扎進春秋戰國、漢唐宋元的浩渺星空。 政和縣是中國竹具工藝城,46萬畝毛竹一年四季青翠欲滴。 他說:「母親靠砍竹子、挖竹筍、採茶葉賣些錢供我讀書,很不容易,所以我發奮讀書。」他是普普通通的學生,沒有特別之處,只是學習很勤奮。當年,他母親最大的心願是希望他能考上師專,當名人民教師。
  • 中國發現的主要竹簡帛書匯總:其出土文獻足以改寫古代歷史!
    不過十分幸運的是中國早期的許多文獻都是以竹簡的形式存在,能夠在南方許多墓中保存很多年。因此,我們能夠通過戰國、秦漢時代的竹簡看到許多失傳的文獻。小編就在此列舉一些中國發現的非常重要的竹簡和帛書,以供各位文化和歷史愛好者參考。郭店楚墓竹簡:發現了最早的《老子》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郭店一號楚墓M1發掘出竹簡,共804枚,為竹質墨跡。
  • 秦人起源謎團,被一批戰國竹簡揭開,學者:難怪秦國能統一六國!
    簡而言之,儘管有「秦人東出」的想法,卻沒有強有力的證據說明,直到一批戰國竹簡的出現! 2008年,清華大學收到了一批特殊的捐贈,因為這是一批戰國時期的竹簡,共計2388件,由捐贈者在海外競拍所得。這批竹簡後來被稱為「清華簡」。經過專家研究,可以說是驚喜禮物。 雖然現在還不知道它們出土的日期、地點和過程,但它們仍然有很大的價值。
  • 竹簡
    1993 年3月出土於連雲港東海尹灣漢墓中,傅的竹簡共 21 枝,全篇約六百四十餘字。竹簡《神烏傅》作於西漢成帝永始年間(公元前16—前13年),1993年在江蘇省東海縣溫泉鎮尹灣村漢墓出土。六號墓出土的部分簡牘,其中編號114至133的簡牘,是一篇存664字的《神烏賦》——簡牘「賦」書作「傳」(也有學者認為「賦」應作「敷」,「賦」、「傅」都是假借字)。
  • 電子書、紙質書與竹簡,簡體字、繁體字與甲骨文……
    人類的文明發展日新月異,但是直到人們已經完全適應了通過網際網路的「電子方式」來閱讀新聞、信息的今天,在電子書和紙質書孰優孰劣方面依然有著不同的說法、甚至是爭執。我個人對於電子書和紙質書都接受,並沒有任何偏見。
  • 由山西青銅博物館藏戰國陽燧說開去
    山西青銅博物館藏有一件戰國時期的蟠螭紋陽燧,據介紹是山西公安機關移交的珍貴文物。2019年9月,考察了這件寶貴的文物。蟠螭紋是傳統裝飾紋樣的一種,是中國青銅器上的裝飾。螭是傳說中的一種沒有角的龍,張口、卷尾、蟠屈。這種紋飾盛行於戰國時期。戰國時期的蟠螭紋,圓眼大鼻,雙線細眉,貓耳,頸粗大且彎曲,腿部的線條變彎曲,腳爪常上翹。
  • 魯壁藏書與汲冢書
    山東曲阜孔宅發現古文經傳的魯壁  其實,戰國時代的簡冊典籍,早在漢代和晉代,就有過兩次極為重要的發現,遺憾的是,由於後世戰亂,原件全都失傳了。  1925年7月,王國維在清華大學作過一次著名的講演:《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現之學問》。他說:「古來新學問起,大都由於新發現……自漢以來,中國學問上最大發現有三:一為孔子壁中書;二為汲冢書;三則今之殷墟甲骨文字,敦煌塞上及西域各處之漢晉木簡,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及唐人寫本書卷,內閣大庫之元明以來書籍檔冊。」
  • 春秋時期到底有沒有竹簡或木簡?
    在竹條和木片上用小刀刻畫或直接用毛筆書寫,是先秦時人們主要的文書記錄和保存方式,但是這種方式最早起源於何時卻有很大的爭議:有人它在認為商朝就已經採用,當時正規的官方文書已經用竹簡木牘來傳播,甲骨文只用於祭祀現場;有人認為它出現在西周時,是周王室和巫史階層壟斷的工具;而更多人認為它在春秋時才開始出現,戰國早期才在各諸侯國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