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青銅博物館藏有一件戰國時期的蟠螭紋陽燧,據介紹是山西公安機關移交的珍貴文物。2019年9月,考察了這件寶貴的文物。蟠螭紋是傳統裝飾紋樣的一種,是中國青銅器上的裝飾。螭是傳說中的一種沒有角的龍,張口、卷尾、蟠屈。這種紋飾盛行於戰國時期。戰國時期的蟠螭紋,圓眼大鼻,雙線細眉,貓耳,頸粗大且彎曲,腿部的線條變彎曲,腳爪常上翹。身上多為陰線勾勒,尾部呈膠絲狀陰刻線。這件戰國時期文物,在紋飾上具有戰國時期蟠螭紋的典型特徵,鑄工精美,栩栩如生,歷經兩千餘年的歲月洗禮,依然閃耀著青銅的峻美風華。由於是公安機關打擊文物犯罪收繳,所以無法得知其出土地等有關信息,不能了解背後更多的的歷史和人文。
▲蟠螭紋陽燧·戰國時期1山西青銅博物館藏
山西青銅博物館藏的蟠螭紋陽燧,狀似銅鏡,但又有著差異。那麼它的用途是幹什麼的呢?陽燧是中國古代漢族先民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時期發明的從太陽光中取火的取火工具,其形似呈球面形內凹的青銅鏡,當用它對著陽光時,射入陽燧凹面的全部陽光被陽燧球面形凹面聚焦到焦點上,使焦點上溫度快速升髙,達到可以點燃易燃物。因此陽燧是一種能從太陽光中取來明火的工具,它的聚光原理被近代科學大量運用,從航天航空到太陽能清潔能源的利用,都有它的貢獻。
古代許多典籍中均有陽燧的記述。據《周禮》記載,周天子專門設立了「司烜氏」作為執掌陽燧的官員,負責「取明火於日」。據《禮記》記載,在行軍或打獵時,陽燧也是必備之物,「左佩金燧、右佩木燧」,以便在晴天時用金燧向日取火,陰天時用木燧鑽木取火。而成書於戰國的《考工記》則精確記載了陽燧製作的材料配方:「金有六齊,……金、錫半,謂之鑑燧之齊也。」其中「金」指的是純銅,「錫」是指鉛錫合金,即製造陽燧的銅錫比約為2∶1,這說明戰國時期的工匠已經掌握了製造陽燧的材料比例。漢代以後,隨著鐵製品的普及和冶鐵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鐵質的陽燧,簡單的鐵片被鑄造成陽燧而廣泛使用。唐宋元明時期,則流行裝執柄的陽燧。宋代更是出現了兩面式的陽燧鏡,凸面可照容,凹面則能取火,集銅鏡與陽燧為一體,功能雙用。在著名的科技著作《夢溪筆談》中也有對陽燧的介紹——《陽燧照物》:
陽燧照物皆倒,中間有礙故也。算家(精通算計之術的人)謂之「格術(我國古代推求球面鏡原理與球面鏡製作方法的算術)」。如人搖櫓,臬(船上架櫓的支柱)為之礙故也。若鳶飛空中,其影隨鳶而移,或中間為窗隙所束,則影與鳶遂相違鳶東則影西,鳶西則影東。又如窗隙中樓塔之影,中間為窗所束,亦皆倒垂,與陽燧一也。陽燧面窪,以一指迫面而照之則正;漸遠則無所見;過此遂倒。其無所見處,正如窗隙、櫓臬、腰鼓礙之,本末相格,遂成搖櫓之勢。故舉手則影愈下,下手則影愈上,此其可見。(陽燧面窪,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內。離鏡一、二寸,光聚為一點,大如麻椒,著物則火發,此則腰鼓最細處也。)豈特物為然,人亦如是,中間不為物礙者鮮矣。小則利害相易,是非相反;大則以己為物,以物為己。不求去礙,而欲見不顛倒,難矣哉!(《酉陽雜俎》)謂「海翻則塔影倒」,此妄說也。影入窗隙則倒,乃其常理。」
中國古代講究的是陰陽相對,那麼有陽燧,是不是也有相對的「陰燧」呢?答案是肯定的。陽燧是用來取火的,那麼陰燧就是用來取水的了。青銅陽燧和陰燧的合金成分是一樣的,基本上都是銅、錫合金,金屬性質是一樣的,但鑄造的時間是有講究的。在五月丙午日的中午鑄造,就成為陽燧;在十一月壬子日的半夜鑄造,就成為陰燧(古代在月夜用來承接露水的銅器)。《搜神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述:「夫金之性一也,以五月丙午日中鑄,「為陽燧,」以十一月壬子夜半鑄,為「陰燧。」(言丙午日鑄為『陽燧』可取火;壬子夜鑄為『陰燧,』可取水也。」
陽燧的形狀和銅鏡相似,其實它就是青銅鏡鑄造中的衍生物,它與同時代的青銅鏡造型、成分、紋飾、打磨光潔度等特點完全一致,所不同的是青銅鏡的背是平面的和凸球面狀的,而陽燧的燧背是凹球面狀的。這在出土的文物中已經得到證實。天津博物館藏的東漢銘文陽燧,鼻鈕表面鑄陽文銘文兩周,內周:「宜子先(孫),君子宜之,長樂未央」;外周:「五月五丙午,火燧可取天火保死祥兮。」這些吉祥語和東漢銅鏡上的銘文如出一轍,也契合了東漢銅鏡以銘文作為主要裝飾的特點。而揚州雙博館(由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揚州博物館新館組成)藏的西漢陽燧:高2.1釐米,直徑8釐米,形似銅鏡,燧面內凹,呈圓弧形;背面頂部中心飾三旋鈕,圓形鈕座,內區飾蟠螭紋,間飾草葉紋,外區為素寬唇邊。該銅鏡鑄造精良,紋飾精美,紋飾及造型特點具有西漢早期器物的特徵。
▲三門峽虢國博物館廣場「虢國陽燧」仿製品
在三門峽西周虢國墓地也出土了陽燧。在如今三門峽虢國博物館外廣場,就放置有一件仿製的大型虢國西周陽燧,直徑1.4米、通體厚4釐米、重1.2噸。原文物1956年出土於虢國墓地M1052號墓虢太子墓,直徑為7.5釐米。出土初期被誤認為銅鏡,後被專家確定為陽燧。2006年10月11日上午10時,這件仿製的「虢國陽燧」在河南省三門峽虢國博物館成功頡取天火,從而驗證了《周禮》等史志「陽燧以銅為之,向日則生火」的記載。
▲三門峽虢國博物館廣場「虢國陽燧」仿製品說明
我國用火的歷史源遠流長,芮城西侯度遺址發掘證明早在一百八十萬年前的中華先民就已經開始用火。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有著名的「燧人取火」:燧人氏發明鑽木取火的方法,讓人們享受到光明,讓人們不再生活在黑暗中。他的事跡是對人類最初徵服火的一曲頌歌。陽燧則是中國古代利用太陽能取火的偉大發明,展現了古人在改造自然、尋求生存過程中的聰明才智,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和藝術收藏價值。中華文明的薪火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生命奮進的光芒,創造著歷史,開創著未來。
站在山西青銅博物館藏的戰國蟠螭紋陽燧面前,文明的氣息穿透歲月,穿透時空,以青銅的質感,見證著中華民族尊嚴的發明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