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山西青銅博物館藏戰國陽燧說開去

2021-02-12 運城之窗網

     

      山西青銅博物館藏有一件戰國時期的蟠螭紋陽燧,據介紹是山西公安機關移交的珍貴文物。2019年9月,考察了這件寶貴的文物。蟠螭紋是傳統裝飾紋樣的一種,是中國青銅器上的裝飾。螭是傳說中的一種沒有角的龍,張口、卷尾、蟠屈。這種紋飾盛行於戰國時期。戰國時期的蟠螭紋,圓眼大鼻,雙線細眉,貓耳,頸粗大且彎曲,腿部的線條變彎曲,腳爪常上翹。身上多為陰線勾勒,尾部呈膠絲狀陰刻線。這件戰國時期文物,在紋飾上具有戰國時期蟠螭紋的典型特徵,鑄工精美,栩栩如生,歷經兩千餘年的歲月洗禮,依然閃耀著青銅的峻美風華。由於是公安機關打擊文物犯罪收繳,所以無法得知其出土地等有關信息,不能了解背後更多的的歷史和人文。

▲蟠螭紋陽燧·戰國時期1山西青銅博物館藏

      

     山西青銅博物館藏的蟠螭紋陽燧,狀似銅鏡,但又有著差異。那麼它的用途是幹什麼的呢?陽燧是中國古代漢族先民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時期發明的從太陽光中取火的取火工具,其形似呈球面形內凹的青銅鏡,當用它對著陽光時,射入陽燧凹面的全部陽光被陽燧球面形凹面聚焦到焦點上,使焦點上溫度快速升髙,達到可以點燃易燃物。因此陽燧是一種能從太陽光中取來明火的工具,它的聚光原理被近代科學大量運用,從航天航空到太陽能清潔能源的利用,都有它的貢獻。 

      古代許多典籍中均有陽燧的記述。據《周禮》記載,周天子專門設立了「司烜氏」作為執掌陽燧的官員,負責「取明火於日」。據《禮記》記載,在行軍或打獵時,陽燧也是必備之物,「左佩金燧、右佩木燧」,以便在晴天時用金燧向日取火,陰天時用木燧鑽木取火。而成書於戰國的《考工記》則精確記載了陽燧製作的材料配方:「金有六齊,……金、錫半,謂之鑑燧之齊也。」其中「金」指的是純銅,「錫」是指鉛錫合金,即製造陽燧的銅錫比約為2∶1,這說明戰國時期的工匠已經掌握了製造陽燧的材料比例。漢代以後,隨著鐵製品的普及和冶鐵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鐵質的陽燧,簡單的鐵片被鑄造成陽燧而廣泛使用。唐宋元明時期,則流行裝執柄的陽燧。宋代更是出現了兩面式的陽燧鏡,凸面可照容,凹面則能取火,集銅鏡與陽燧為一體,功能雙用。在著名的科技著作《夢溪筆談》中也有對陽燧的介紹——《陽燧照物》:

      陽燧照物皆倒,中間有礙故也。算家(精通算計之術的人)謂之「格術(我國古代推求球面鏡原理與球面鏡製作方法的算術)」。如人搖櫓,臬(船上架櫓的支柱)為之礙故也。若鳶飛空中,其影隨鳶而移,或中間為窗隙所束,則影與鳶遂相違鳶東則影西,鳶西則影東。又如窗隙中樓塔之影,中間為窗所束,亦皆倒垂,與陽燧一也。陽燧面窪,以一指迫面而照之則正;漸遠則無所見;過此遂倒。其無所見處,正如窗隙、櫓臬、腰鼓礙之,本末相格,遂成搖櫓之勢。故舉手則影愈下,下手則影愈上,此其可見。(陽燧面窪,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內。離鏡一、二寸,光聚為一點,大如麻椒,著物則火發,此則腰鼓最細處也。)豈特物為然,人亦如是,中間不為物礙者鮮矣。小則利害相易,是非相反;大則以己為物,以物為己。不求去礙,而欲見不顛倒,難矣哉!(《酉陽雜俎》)謂「海翻則塔影倒」,此妄說也。影入窗隙則倒,乃其常理。」

      中國古代講究的是陰陽相對,那麼有陽燧,是不是也有相對的「陰燧」呢?答案是肯定的。陽燧是用來取火的,那麼陰燧就是用來取水的了。青銅陽燧和陰燧的合金成分是一樣的,基本上都是銅、錫合金,金屬性質是一樣的,但鑄造的時間是有講究的。在五月丙午日的中午鑄造,就成為陽燧;在十一月壬子日的半夜鑄造,就成為陰燧(古代在月夜用來承接露水的銅器)。《搜神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述:「夫金之性一也,以五月丙午日中鑄,「為陽燧,」以十一月壬子夜半鑄,為「陰燧。」(言丙午日鑄為『陽燧』可取火;壬子夜鑄為『陰燧,』可取水也。」

     陽燧的形狀和銅鏡相似,其實它就是青銅鏡鑄造中的衍生物,它與同時代的青銅鏡造型、成分、紋飾、打磨光潔度等特點完全一致,所不同的是青銅鏡的背是平面的和凸球面狀的,而陽燧的燧背是凹球面狀的。這在出土的文物中已經得到證實。天津博物館藏的東漢銘文陽燧,鼻鈕表面鑄陽文銘文兩周,內周:「宜子先(孫),君子宜之,長樂未央」;外周:「五月五丙午,火燧可取天火保死祥兮。」這些吉祥語和東漢銅鏡上的銘文如出一轍,也契合了東漢銅鏡以銘文作為主要裝飾的特點。而揚州雙博館(由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揚州博物館新館組成)藏的西漢陽燧:高2.1釐米,直徑8釐米,形似銅鏡,燧面內凹,呈圓弧形;背面頂部中心飾三旋鈕,圓形鈕座,內區飾蟠螭紋,間飾草葉紋,外區為素寬唇邊。該銅鏡鑄造精良,紋飾精美,紋飾及造型特點具有西漢早期器物的特徵。

▲三門峽虢國博物館廣場「虢國陽燧」仿製品

      在三門峽西周虢國墓地也出土了陽燧。在如今三門峽虢國博物館外廣場,就放置有一件仿製的大型虢國西周陽燧,直徑1.4米、通體厚4釐米、重1.2噸。原文物1956年出土於虢國墓地M1052號墓虢太子墓,直徑為7.5釐米。出土初期被誤認為銅鏡,後被專家確定為陽燧。2006年10月11日上午10時,這件仿製的「虢國陽燧」在河南省三門峽虢國博物館成功頡取天火,從而驗證了《周禮》等史志「陽燧以銅為之,向日則生火」的記載。

▲三門峽虢國博物館廣場「虢國陽燧」仿製品說明

      我國用火的歷史源遠流長,芮城西侯度遺址發掘證明早在一百八十萬年前的中華先民就已經開始用火。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有著名的「燧人取火」:燧人氏發明鑽木取火的方法,讓人們享受到光明,讓人們不再生活在黑暗中。他的事跡是對人類最初徵服火的一曲頌歌。陽燧則是中國古代利用太陽能取火的偉大發明,展現了古人在改造自然、尋求生存過程中的聰明才智,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和藝術收藏價值。中華文明的薪火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生命奮進的光芒,創造著歷史,開創著未來。

      站在山西青銅博物館藏的戰國蟠螭紋陽燧面前,文明的氣息穿透歲月,穿透時空,以青銅的質感,見證著中華民族尊嚴的發明創造。

相關焦點

  • 山西博物院山西青銅博物館有序恢復開放
    山西博物院在嚴格落實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於3月24日起對山西博物院、山西青銅博物館有序恢復開放。 山西博物院、山西青銅博物館開放時間為每周二至周日的9∶00-17∶00,16∶00停止入館,每周一例行閉館。
  • 秦代小青龍,青銅毛毛蟲:陝西歷史博物館青銅龍及延伸閱讀
    戰國青銅曾侯乙建鼓底座,出自中國戰國時期,高50cm、直徑80cm,其由八對大龍和許多的小龍相互糾結盤繞而成。每條大龍的頭、身、尾部均攀附數條小龍,龍身上嵌著綠松石。該青銅底座採用傳統的範鑄法製作,分段鑄造,然後焊接起來。
  • 山西博物院、山西青銅博物館24日恢復開放……
    剛剛,山西博物院發布公告稱,山西博物院山西博物院青銅分館(山西青銅博物館)將於3月24日恢復開放。山西博物院 2020年3月21日山西青銅博物館關於有序恢復開放的公告親愛的觀眾朋友:山西博物院青銅分館(山西青銅博物館)將在嚴格落實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於2020年3月24日起有序恢復對外開放。
  • 青銅永鑄:說「盉」
    郭沫若在考證《長安縣張家坡銅器群銘文匯釋》時又說:「 季良父盉,(盉)字像以手持麥稈以吸酒。」,這裡說的麥稈就是指盉的流部。分析這句話,說明有些盉形成的初期並沒有鋬。不過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陶盉已經有鋬。有鋬的青銅盉經歷了商周之際的盛行後,進入春秋戰國之際又開始流行有「硬」提梁的青銅盉。別小看這點鋬和提梁的變化,這在盉的用途上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 「陽燧」、「方諸」與取火
    說的也是在天陰無日時才鑽槐木取火而避用「八木之火」。但是講到桑木火的時候,古籍《串雅外編》記載了一種灸法叫「桑木灸」,是用幹桑木,像一些癰疽發背,發不出來,或者是瘀肉不腐潰出不來,就用桑木劈成細片或細條扎一塊兒,點燃了去吹,煙氣向患處去吹灸,可以治療久不愈、發不出來的問題。桑木火性暢達,通關節,祛風寒,可以用來治一些病。
  • 博物館裡的生僻字
    事實上,有些博物館並沒有相應的拼音或注釋,即使有也很難說清它們的意思與用途。▲秦公簋   西周  上海博物館藏▲天黿獻斝  商   山西博物院藏【 hé 】盛酒器,調和酒、水的器具。青銅盉最早出現於二里頭文化時期(即夏文化),盛行於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戰國。
  • 本周五,山西青銅博物館升級亮相,參觀分時段預約!
    9月18日,經過3個月的展陳提升,山西青銅博物館將華彩亮相。提升改造後,觀展邏輯更合理順暢,展覽語言更通俗易懂,展陳形式更具藝術美感。
  • 山西博物院、山西青銅博物館重新開放首日,熱情遊客秩序井然
    3月24日,我省文化地標場館山西博物院、山西博物院青銅分館(山西青銅博物館)恢復開放,兩個場館首日迎接遊客517人。大家參觀熱情不減,兩大場館防控工作秩序井然,山西晚報在此溫馨提示大家,最好錯峰參觀。公眾入場參觀需要經過兩道關卡,提供健康二維碼並且接受體溫檢測,可進入山西博物院院內;提供預約碼並接受第二次體溫檢測,才可進入場館內。山西晚報記者在現場看到,從進入省博院內再到進入整個展廳,用時大約10分鐘,整個參觀秩序井然有序,大家也都非常配合檢查工作。
  • 9月18日山西青銅博物館升級亮相!參觀須分時段實名預約
    經過三個月的展陳提升,9月18日,山西青銅博物館將華彩亮相。同日,「漢東大國——歷代曾侯墓出土文物精品展」「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兩大年度重磅展覽,分別在山西青銅博物館和山西博物院開展,曾侯墓與陶寺遺址珍貴文物在兩個博物館南北交相輝映。
  • 楊軍/聖火與陽燧
    此後,在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時期,又有一人沿著太陽西去的路徑一直向西追去!他日復一日的向西進發,不知走過了多少年,似乎走到了天盡頭:這裡已經看不到太陽了,天地一片昏暗,只見大地上有一株鋪天蓋地的大樹,許多鳥兒在樹上啄食,小鳥每啄一下樹幹,樹上就有一團青光,似天上的繁星閃爍。據當地的人們說:這棵樹叫燧明樹,他們的囯家就叫燧明國。追日之人因追不到太陽、只能在燧明國住了下來。
  • 戰國青銅劍,神秘「巴文化」重圈紋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館信息部 主任 朱堃:這柄青銅劍是戰國時期的一件文物,然後,我們看這個文物它的特性,有兩個很大的特徵,一個,是從它的劍身是呈柳葉形的,總體長度是29.2釐米,格寬5.5釐米,重200克。
  • 溧陽博物館看館藏|戰國銅戈
    今天為大家帶來溧陽博物館看館藏第六十四期——戰國銅戈。這件溧陽市博物館藏戰國時期的青銅戈長18.6cm,援寬3.2cm,整體保存完整。戈是中國古代一種具有擊刺、勾啄等多種功能兵器,又稱「勾兵」。內容來源 | 溧陽市博物館 黃誠本期編輯 | 許文樂
  • 博物館也沒有的國寶,戰國玉質編磬欣賞
    商,虎紋特磬,石質磬在商代及早期多為單獨一枚,稱為特磬。現代考古記錄發現,春秋戰國以前的墓葬發掘的磬大多都只有一枚,並多為石磬。但特磬的尺寸都比較大。山西夏縣東下馮石磬長66.8釐米,寬28.6釐米;殷墟虎紋石磬長84釐米,高42釐米;龍紋大石磬長88釐米,高28釐米。這三件石磬都屬大型,還有一件更大的石磬出土於2006年金沙遺址。
  • 山西省內各博物館陸續恢復開放
    3月23日,山西晚報記者從山西省文物局、太原市文物局了解到,省內各博物館將陸續恢復開放。3月24日起,山西博物院、山西博物院青銅分館(山西青銅博物館)、山西民俗博物館、山西地質博物館、太原博物館、山西國民師範舊址革命活動紀念館、八路軍駐晉辦事處舊址、拱極門城牆將有序開放。
  • 青銅食器 鐘鳴鼎食
    商代之後,青銅食器逐漸作為主角登上歷史舞臺。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杜嶺方鼎,就是目前所見商代前期形體最大的青銅鼎。商代後期也就是殷墟時期,青銅食器開始以特定的組合方式出現,不但規模數量大幅度提升,而且面貌各異,精品迭出。
  • 虎食人卣 | 藏於東京泉屋博物館的中國青銅名器
    虎食人卣商晚期青銅珍品,盛酒器共兩件,相傳出土於湖南省安化、寧鄉交界處後均流入國外
  • 從文物解讀春秋戰國的禮崩樂壞(附高清圖)
    調兵時,由朝廷使者持右半與左半符合後,軍隊即可調遣,但遇有緊急情況,可以點燃烽火,不必用君王的右符。戰國 鳴鏑箭 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藏鳴鏑由鏃峰和鏃鋌組成。鳴鏑箭,也叫響箭、哨箭的,具有攻擊和報警的用途,在內蒙古鮮卑墓葬中多有發現。
  • 山西新春大展|美意延年!到青銅博物館,看一個美美的傳統銀飾展
    2、展館地址:山西博物院:濱河西路北段13號(觀眾從東門進入)山西青銅博物館: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廣經路13號3、限額人數:山西博物院參觀人數限額為4500人/天,山西青銅博物館每天參觀人數限額為1500人/天,兩館均實行實名制、分時段預約。
  • 孫家潭:《慶堂藏戰國時期楚系三合式官璽的釋讀及其它》
    慶堂藏戰國時期楚系三合式官璽的釋讀及其它孫家潭孫家潭,1948年生於天津。日前收藏到一方戰國時期楚國青銅官璽,形制屬於三合式,此類形制官璽所見稀少,僅以實物與其相關簡略談一點個人看法。(一)楚國三合式官璽此璽為三合式,原為三件拼合作圓柱形,已缺失二件,現僅存其中之一,見下圖。
  • 戰國時期之稀世之寶青銅鴞尊鑑賞
    西漢末年的劉向,將有關這段歷史的各種資料編成一本書,取名《戰國策》,從此,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戰國時期。中國古代青銅器源遠流長,絢麗璀燦,有著永恆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傳世和近年發現的大量青銅器表明,青銅器自身有著一個完整的發展演變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