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因209國道改線和農田水利建設,文物部門先後在要壩村出土戰國銅短劍、青銅戈、銅鏡等器物9件。
其中,這把戰國重圈紋寬格銅劍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十分珍貴。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館信息部 主任 朱堃:
這柄青銅劍是戰國時期的一件文物,然後,我們看這個文物它的特性,有兩個很大的特徵,一個,是從它的劍身是呈柳葉形的,總體長度是29.2釐米,格寬5.5釐米,重200克。
由青銅澆鑄而成,全身為銅綠色,光澤暗淡,劍脊為直線式,兩從凹陷血槽 至鋒處尖削,非常鋒利,屬於實用型的戰爭武器。
然後,我們再看它的劍格,劍格它是寬5.5釐米,上面是有四個很明顯的重圈紋的符號,(這是)巴文化一個很顯著的符號。這兩個元素加起來,我們給它命名為,戰國重圈紋寬格銅短劍。戰國重圈紋寬格銅短劍,是出土青銅劍中較有代表性的器物,具有湘西、湘北寬格劍的典型地方特點。
戰國重圈紋寬格銅短劍於1976年在保靖縣四方城出土,發掘人是劉長治。此劍原藏於保靖縣文化館,1979年4月上調至州博物館,由宋謀年通知經手接收入庫。
除了青銅劍,四方城遺址中有戰國的糧窖,漢代的煉銅遺址,唐代的瓷枕,銀梳,兩宋的青瓷等,儼然一座天然的歷史博物館。
另外,四方城還發現過古波斯國的琉璃製品,說明四方城不僅水上交通發達,而且在唐宋時期已經是古波斯國、印度等與中國進行外貿的商業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