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青銅劍,神秘「巴文化」重圈紋

2021-03-05 賞古天地

四方城這一地名在文獻和當地的百姓稱謂中由來已久,據《漢書·地理志》裡的記載,保靖建縣始於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時稱遷陵縣,縣址設在四方城。

1976年,因209國道改線和農田水利建設,文物部門先後在要壩村出土戰國銅短劍、青銅戈、銅鏡等器物9件。

其中,這把戰國重圈紋寬格銅劍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十分珍貴。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館信息部 主任 朱堃:

這柄青銅劍是戰國時期的一件文物,然後,我們看這個文物它的特性,有兩個很大的特徵,一個,是從它的劍身是呈柳葉形的,總體長度是29.2釐米,格寬5.5釐米,重200克。

由青銅澆鑄而成,全身為銅綠色,光澤暗淡,劍脊為直線式,兩從凹陷血槽   至鋒處尖削,非常鋒利,屬於實用型的戰爭武器。

然後,我們再看它的劍格,劍格它是寬5.5釐米,上面是有四個很明顯的重圈紋的符號,(這是)巴文化一個很顯著的符號。這兩個元素加起來,我們給它命名為,戰國重圈紋寬格銅短劍。

戰國重圈紋寬格銅短劍,是出土青銅劍中較有代表性的器物,具有湘西、湘北寬格劍的典型地方特點。

戰國重圈紋寬格銅短劍於1976年在保靖縣四方城出土,發掘人是劉長治。此劍原藏於保靖縣文化館,1979年4月上調至州博物館,由宋謀年通知經手接收入庫。

除了青銅劍,四方城遺址中有戰國的糧窖,漢代的煉銅遺址,唐代的瓷枕,銀梳,兩宋的青瓷等,儼然一座天然的歷史博物館。

另外,四方城還發現過古波斯國的琉璃製品,說明四方城不僅水上交通發達,而且在唐宋時期已經是古波斯國、印度等與中國進行外貿的商業通道。

巴人是中國古代西南及中南地區的一個部落。據專家學者考證,「巴」的地域範圍大體界定在重慶全境、北起漢水、南至鄂西清江流域、東至宜昌、西達川東的地區。
春秋戰國之際向西發展,以川東北的巴中、達州、重慶地區為中心,建立了巴國,逐步創造了自己的文化。

在部落遷徙的過程中,巴人的文化得以沿途傳播,也得以與其他部落進行交流。巴文化與楚文化在秦漢統一以後,開始融入華夏文化。這種多元文化特質的傳播脈絡一直延續至今,成為連接古今巴文化的重要紐帶。
劍創始於軒轅黃帝時代,較短,呈柳葉或者銳三角形,初為銅製,為步戰主要兵器。春秋時期,諸侯紛爭割據,據史料記載共有弩、劍等兵器16種,材質為青銅。劍作為一種短兵器,是兵器中較為常見的,是士類必有的武器配備。對於其他兵器來說,劍攻擊敵方更加直接,沒有其他輔助工具,並且除了手柄其他位置均具有殺傷力,因此在戰場上是非常方便且攻擊力強的兵器。

備註:目前戰國重圈紋寬格銅短劍的劍刃已鏽殘,莖殘失去一部分,格與身分離,腐蝕和損壞都比較嚴重,急需修復。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劍(上),每一把劍都背後都是一段傳奇
    越王鳩淺,自作用劍,譯為:越國國王勾踐,親自督造(製作)並自己使用的劍。2、菱形暗格紋青銅劍1965年出土於望山橋一號楚墓,和勾踐劍同為墓主楚國貴族昭氏陪葬品。該劍長60.6釐米寬5釐米,菱形暗格紋,無銘文,稱第一劍之副。國家一級文物,此劍原本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館,現調與中國歷史博物館即國家博物館收藏。
  • 戰國六大楚劍:巔峰之作實物出土,三把楚王劍,兩把埋兩千年不鏽
    戰國中期,楚國滅越國之後,吳越之地的鑄劍名師都歸於楚國,楚國的鑄劍技術達到了頂峰。這一時期,楚國的青銅劍可謂巔峰之作,特別是楚王下令造的劍,更是寒鋒灼灼,冷氣襲人。下面介紹實物出土的戰國六大楚劍,青銅劍巔峰之作,三把楚王劍,兩把埋藏兩千年不鏽,仍顯當年本色。
  • 世界青銅時代的代表,30件頂級戰國國寶(高清大圖)
    周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冊命韓、趙、魏為三家列位諸侯,戰國七雄由此正式形成,揭開了戰國時代的序幕。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一統天下,標誌著戰國時代的結束。戰國時期,是青銅時代的晚期,鐵器時代的開端。
  • 看劍王朝:了解春秋戰國劍文化?尚武精神、好劍之風,養士之風
    藉助《劍王朝》,跟隨筆者來了解一下春秋戰國時期的劍文化吧,我們先來了解下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背景。在青銅時代以及鐵器出現的初期時代,劍在戰鬥中是主要利用的兵器,劍不僅是軍士們徵戰沙場,與敵搏鬥,近身防衛的武器,也是這個時期百姓喜愛的配飾武器,春秋戰國時期,佩劍是一種權力和地位的象徵,正在形成一種文化,有文化禮俗作用功能。
  • 湖湘文化 | 驚嘆!長沙的「青銅時代」與「鐵器時代」
    到了戰國時代,楚國的冶鐵業更趨發達,據統計,截至1984年為止,長沙共發掘戰國楚墓近2000座,有186座出土了鐵器,共30種240件,其中鐵工具124件、鐵兵器68件、日常用具及其他器物48件。很久以來,一般認為塊煉摻碳鋼最初出現於戰國中期,而楊家山65號墓鋼劍的出土,把碳鋼出現的時間上推到了春秋晚期,一下提前了二三百年。
  • 揭秘青銅劍鑄造千古之謎:吳王夫差劍究竟如何鑄就?
    吳王夫差劍在吳越青銅劍中,最為人們矚目的,便是吳王劍和越王劍。吳王夫差劍,通長58公分,前鋒內斂,兩叢有血槽,劍身中脊和刀緣明顯,近格處有鑄銘:「攻玫王夫差,自乍其元用」。劍格裝飾有獸面紋,綠松石鑲嵌,微有脫落。莖有雙箍。
  • 揭秘青銅劍鑄造千古之謎 吳王夫差劍究竟如何鑄就
    吳王夫差劍,通長58公分,前鋒內斂,兩叢有血槽,劍身中脊和刀緣明顯,近格處有鑄銘:「攻玫王夫差,自乍其元用」。劍格裝飾有獸面紋,綠松石鑲嵌,微有脫落。莖有雙箍。出上於湖北江陵的越土勾踐劍,通長56公分,前鋒內斂,成兩度弧曲姿態,兩叢有血槽,劍身布滿菱形暗花紋,近格處有鳥篆鑄銘文:「越土塢淺(勾踐)自作用(劍)」,劍格兩面用藍色玻璃、綠松石鑲嵌,莖有雙箍,劍首端部裝飾以極窄的同心圓圈。
  • 商周時期草原文化融合的產物——懸掛銅鈴的青銅禮器
    懸鈴青銅禮器,指的是下端或底部懸掛銅鈴的青銅禮器,不含青銅車馬器、鈴首刀等。懸鈴銅器是北方草原民族文化與商周青銅文化相互影響、民族融合的產物。
  • 中國劍文化
    劍在中國文化與其它文化裡的括含範圍不同。如西方古代只有雙刃和直型的劍,對西方人來說刀也被定義為劍的一種。即使名為「Saber」(單刃的軍刀)、「Falchion」(單刃的彎刀)也被歸於西方文化中的「劍」一類。再如日本則沒有區分刀與劍,日文中的「劍道」或者「劍術」其實是中國唐代流傳到日本的雙手刀法。 在中國文化裡,劍與刀是兩種不同的武器,劍特別用來用來指「雙鋒直型刃」,而刀則是指「單鋒彎型刃」。
  • 青銅永鑄:說「盉」
    有鋬的青銅盉經歷了商周之際的盛行後,進入春秋戰國之際又開始流行有「硬」提梁的青銅盉。別小看這點鋬和提梁的變化,這在盉的用途上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註:這裡指的硬提梁說的是提梁不能活動的那種,殷商時期也出現過對稱中軸能活動的提梁青銅盉。)
  • 英國爆兵馬俑青銅劍新成果,《復活的兵團》說對,秦始皇壕無人性
    儘管根據銅錫二元合金的機械性能與含錫量的關係,含錫 19%以上的高錫青銅合金很脆,不適宜製作兵器劍。但如果經淬火處理,具有良好性質的金相結構馬氏體則能保留下來,使青銅的抗拉強度有極大增加,提高延伸率,使得高錫不再只是硬且脆的「花架子」,而能成為良好的實戰兵器。最早運用高錫青銅淬火技術的兵器出現於春秋晚期的吳地,隨後技術傳入楚地,戰國戰國江陵楚墓和峽江地區的巴人墓葬中都發現了淬火了的楚式青銅劍。
  • 秦代小青龍,青銅毛毛蟲:陝西歷史博物館青銅龍及延伸閱讀
    這是戰國—秦的遺物,有學者認為可能是史書上記載的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收天下兵器「聚之鹹陽,鑄以為鍾鐻(jù)」的大型樂器架的底座。1993年冬天,在打擊盜竊機動車犯罪行動中,西安市公安局查獲了一輛贓車,在其後備廂內發現一堆包裹嚴實的青銅殘件,銅鏽斑駁,總共8塊,重92.5公斤。
  • 千年之前的青銅寶劍:吳王夫差劍
    說到優良兵器,不得不提的就是吳王夫差劍了唐代著名詩人李賀有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在古代人眼中,吳鉤指的就是優良的兵器。說到優良兵器,不得不提的就是吳王夫差劍了。吳王夫差劍作為吳鉤精品,吳王夫差劍的故事也十分溫馨動人。吳王夫差劍作為吳王夫差的權力象徵,等到吳國滅亡後,吳王夫差的權力也隨著吳王夫差劍而散落在中國各地。
  • 王者之劍:透過鎏金虎紋劍,一窺善武巴人戰場風採
    距今4000年前四川重慶一帶生活巴人族系,相傳勇敢的搏殺和壯烈的死亡,對每一個巴國男人來說都是無上的榮耀。古代巴人是如何作戰的?他們又使用過什麼樣的特殊的武器呢?巴國鎏金虎紋劍鎏金虎紋劍現收藏於重慶三峽博物館本文將通過一把別致的青銅古劍,帶您去了解這個驍勇善戰的古老部落。這把古劍的造型與我們常見的古劍不同,這把古劍長50.2釐米。劍莖短小扁平,兩側的劍刃流暢的曲線,整體看上去恰似一片柳葉。古劍為青銅質地,表面有鎏金劍脊刻有一隻老虎。
  • 「饕餮紋」
    文化特色饕餮紋具有圖案莊嚴、凝重而神秘的藝術特色。一般以動物的面目形象出現,具有蟲、魚、鳥、獸等動物的特徵,由目紋、鼻紋、眉紋、耳紋、口紋、角紋幾個部分組成。持這一類觀點的學者認為,傳統意義上的饕餮紋並不僅僅是一種獸面紋,饕餮當為天神或太陽神之屬,饕餮紋中對眼睛的強調,正是其作為太陽神——光明這個特徵的描述。史料記載《呂氏春秋·先識》篇內云:「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其及身。」 饕餮紋在二里頭文化、夏文化中青銅器上已有了。以鼻梁為中線,兩側對稱排列,通常的下唇。饕餮紋出現在青銅器上,尤其是鼎上。
  • 3000年歷史的青銅劍被農民工撿到,上交後獎勵500元因爭議
    3000年歷史的青銅劍被農民工撿到,上交後獎勵500元因爭議我國是歷史上最悠久的國家之一,而且是唯一一個從古至今文明沒有中斷的國家。有著上下5000年的歷史,擁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其中中國人的墓葬文化在世界上更是獨樹一幟。皇室貴族的陪葬品,每一件都價值不菲。那些東西到了如今可以在一線城市抵上十套房子。不過,埋葬在地下的寶貝是可遇不可求。
  • 【文物拾光】假如文物會說話 孤劍一柄訴雲煙
    我是一把來自戰國的青銅古劍劍身形似一片柳葉故人稱「巴氏柳葉劍」兩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巴人也許是世界上唯一用刀光劍影的戰爭來書寫整個歷史的民族。經測量我身體中各種金屬比例之精確即使用今天的高科技設備也難以達到兵器中青銅的含量偏重保持了兵器的堅硬和鋒利在沒有任何參照資料、檢驗設備的時代巴人工匠憑著自己的經驗靠手工完成金屬調配製作出如此
  • 「吳王夫差劍」八問(下)
    其一為造型,此劍線條流暢,劍從收分自然,通體保存完好無缺,黝黑鋥亮,寒氣逼人。其二為裝飾,劍格部分深鑄獸面紋,再鑲嵌以綠松石,即使有少部脫落,仍不失為戰國鑲嵌技術的代表作,再看劍格的和劍鞘扣合部分,更是曲中帶直柔中帶剛,上翹之圭角鋒利如刃,讓人嘆為觀止,劍箍上所嵌松石小若沙粒卻擺列整齊,亦是絕技。
  • 神秘中山國神器:神牛、神獸、神牛獸
    在戰國出土文物中絕無僅有,獨樹一幟。樂藝會此前曾經編輯過「周倜博物館分享系列:《河北省博之不朽的古中山國篇》」,比較完整系統地介紹過河北省博物館藏中山國文物的全貌。此次樂藝會再次擷取中山國文物中的三尊青銅神獸,多方位、多細節地充分展示文物藝術品的豐富、精彩的全貌,給廣大文物愛好者、研究者提供詳盡的精彩圖像。
  • 曾經光耀世界的大同青銅時代,除了李峪國寶,還有它們……
    夏商之交是我國青銅時代的開始,商周兩代是極盛時期,先秦兩漢為衰落期。隨著趙武靈王的開疆拓土和代郡、雁門郡的設立,大同地區又興起了平城、平陰、高柳、延陵、平舒等城邑,文化面貌呈現相對繁榮的局面,遺留的地下遺存也較為豐富。除渾源李峪青銅器之外,大同市靈丘縣出土了戰國時期的青銅壺、青銅豆,以及青銅箭鏃、銅帶鉤、青銅劍、青銅馬飾等,足以證明大同這些城邑不僅地位重要,文化也較為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