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紋」

2021-02-07 墨客人文書畫

 

       青銅器上常見的花紋之一,最早見於長江中下遊地區的良渚文化陶器和玉器上,盛行於商代至西周早期。此獸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種猛獸的特徵,同時加以自己的想像而形成的,其中獸的面部巨大而誇張,裝飾性很強,常作為器物的主要紋飾,與古代漢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息息相關,充分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能力,研究者稱為獸面紋。獸面紋有的有軀幹、獸足,有的僅作獸面。「饕餮紋」是後人的稱呼。

產生背景

饕餮紋這種紋飾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遊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饕餮(tāo tiè)是一種想像中的神秘怪獸。青銅器常見紋飾。為一種圖案化的獸面,故也稱獸面紋。這種怪獸沒有身體,只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麼吃什麼,由於吃的太多,最後被撐死。它是貪慾的象徵。是龍的第五子。

文化特色

饕餮紋具有圖案莊嚴、凝重而神秘的藝術特色。

一般以動物的面目形象出現,具有蟲、魚、鳥、獸等動物的特徵,由目紋、鼻紋、眉紋、耳紋、口紋、角紋幾個部分組成。面目結構較鮮明,也正是利用這些特徵,將人們引到了一個神秘的藝術世界,商代的饕餮紋在吸引人們注意力方面是特別有效的。饕餮紋兇猛莊嚴,結構嚴謹,製作精巧,境界神秘,是青銅器裝飾圖案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代表了青銅器裝飾圖案的最高水平。

商周青銅器的獸面紋飾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自然神的崇拜,因而有著神秘而肅穆的氣氛,但這些具有濃厚神秘色彩的紋飾具體代表著什麼意義,至今眾說紛紜。青銅器是殷商先民「尊神」意識的體現,周代則發展為「敬天法祖」,形成宗教、政權、族權三位一體的表徵。 大部分學者認為,商周統治者用青銅器紋飾的「猙獰恐怖」來表達王權的「神秘威嚴」,以表達其對政治權力、地位與財富的佔有,讓人望而生畏。奴隸主在這些可怖猙獰的紋飾中寄託了他們全部的威嚴、意志、榮貴、幻想和希望。

張光直先生同樣認為「青銅便是政治和權力」,但他認為這些動物紋樣不是為了威嚇,而是為了與神溝通。由於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把許多無法解釋的現象都歸結為神的力量,人們對神靈充滿敬畏之心,乞求神靈,取悅神靈,藉助神力以支配事物。因此「可以通神」的巫師有著極高的地位,巫師階層也就成為最初的帝王統治階層。祭祀是巫師的特權,也是溝通人、神,使人間秩序神聖化的中心環節。巫師們利用青銅器上的動物們與神靈交流,因此這些怪異動物紋樣也就代表著神秘和權力。

另據陳公柔和張長壽先生研究,無身獸面紋的最原始形式,只是一對圓泡狀乳釘,以表示獸面的雙目,淵源可直溯到二里頭文化,後來逐漸增添鼻角口耳眉,成為器官齊備的獸面。眼目是獸面紋的主體,由於獸面紋一般其實只見有雙目,它原本應當源自史前的眼睛崇拜。史前彩陶上有成對眼目紋,玉器上有成對眼目紋。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有了標準的獸面紋,也有了獸面紋的簡化形式即眼目紋。

據湯惠生先生研究,薩滿教中的天神同時也是太陽神,太陽神往往被繪製成眼睛狀,因為在諸多古代神話中,太陽被稱為是「天之眼」。如波羅門教的太陽神,又稱「天之眼睛」或「世界的眼睛」。持這一類觀點的學者認為,傳統意義上的饕餮紋並不僅僅是一種獸面紋,饕餮當為天神或太陽神之屬,饕餮紋中對眼睛的強調,正是其作為太陽神——光明這個特徵的描述。

史料記載

《呂氏春秋·先識》篇內云:「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其及身。」 饕餮紋在二里頭文化、夏文化中青銅器上已有了。以鼻梁為中線,兩側對稱排列,通常的下唇。饕餮紋出現在青銅器上,尤其是鼎上。商周兩代的饕餮紋類型很多,有的像龍、像虎、像牛、像羊、像鹿;還有的像鳥、像鳳、像人。饕餮紋這種名稱並不是古時就有的,而是金石學興起時,由宋人起名的,最完美的饕餮紋面具高21.0公分,現藏於美國西雅圖圖書館。西周時代,其神秘色彩逐漸減退。

首先採用饕餮紋這個名稱的是宋代的《宣和博古圖》。饕餮,為傳說中的一種貪食的惡獸;也比喻貪婪兇惡的人。《呂氏春秋·先識》:「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左傳·文公十八年》:「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杜預註:「貪財為饕,貪食為餮。」現代有學者將其統稱為獸面紋。

《左傳》有記曰:「貪於飲食,侵欲崇侈,……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兇。」饕餮紋的布局一般為:以鼻梁為中線,兩側作對稱排列,成獸面形象,大眼、有鼻、雙角,通常沒有下唇。也有使用兩個夔紋對稱排列,組成饕餮形象的例子存在。饕餮紋出現在青銅器,尤其是鼎、簋上。「殷人重鬼」,在祭祀器上頻繁出現的饕餮紋也具有相當豐富的宗教意義。

饕餮是傳說中極為貪食的惡獸,貪吃到連自己的身體都吃光光了,所以其形一般都有頭無身。 《呂氏春秋·先識覽》中說道:「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饕餮是四兇之一。傳說黃帝戰蚩尤,蚩尤被斬,其首落地化為饕餮。 《山海經·北山經》有云:「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 據晉代郭璞註解,此處「狍鴞」即饕餮。 

《神異經·西荒經》也有類似記載:「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述異經》說,饕餮指的是西南的三苗人,近人陳夢家則進一步說,饕餮就是蚩尤,而劉持平先生的《青銅器饕餮紋質疑》則認為是神農氏。 

後民間盛有龍生九子之傳說,明代的陸容和楊慎將饕餮列為龍九子之一,這已是一種附會了。陸容的《菽園雜記》中所記饕餮「性好水,故立橋所」,而楊慎的《升庵集》則記之曰:「饕餮好飲食,故立於鼎蓋」。 

近現代的研究已經對這種獸面紋是否就是饕餮紋產生了質疑,只是由於長期以來的傳統稱謂才導致了饕餮紋的盛行。現在的很多青銅器學家和古歷史學家都稱青銅器皿上的「布局為:以鼻梁為中線,兩側作對稱排列,成獸面形象,大眼、有鼻、雙角,通常沒有下唇。也有使用兩個夔紋對稱排列」的紋路稱為獸面紋而不再使用饕餮紋。 不管是饕餮紋或是獸面紋,商周青銅器上這種概括誇張的動物紋飾和造型都呈現給人以一種超脫塵世的神秘氣氛和力量,李澤厚先生稱之為「獰厲的美」。它們之所以具有威嚇神秘的力量,是因為這些象徵符號指向了某種似乎是超世間的權威神力。這些鑄造刻飾,恰到好處地體現了一種無限的、原始的、還不能用概念語言來表達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觀念和理想,配上那沉著、堅實、穩定的器物造型,極為成功的反映了那進入文明時代所必經的血與火的野蠻年代。

應用領域

國家第一批永久不允許出國展覽的文物中「何」尊,築有饕餮紋,是目前最早記錄有「中國」二字的器物。

以下介紹古代饕餮紋文化:

宗教文物

如商代象蓋 饕餮紋銅觥:器通高17.7釐米,

由器身、足與蓋所組成。蓋面飾有饕餮紋,以細雲雷紋襯底。器物的腹部饕餮飾紋。動物紋樣具有宗教意義。商代時期的各類鼎上,均有饕餮紋飾樣,鼎是先民用來祭祀的最常見而神秘的器皿,其宗教意義濃厚。

如北京平谷列家河出土的饕餮紋銅卣(商代):高27釐米,口徑7.5釐米,腹部飾以饕餮紋,上下飾以連珠紋,祭祀用。

酒具器皿

《說文》:尊為專供祭祀或款待賓客所用盛酒之物。唐·李白:「晨遊紫閣峰,暮宿山下村。村老見餘喜,

為餘開一尊。」「尊」指的是盛酒具,相當於現代的酒壺。1912年在安徽潛山縣出土的一件商代的饕餮紋銅尊,埋藏地下3000多年,仍青光熠熠,紋飾精美。,此尊高21.5釐米,口徑19.4釐米,重2公斤。呈喇叭狀,高頸、鼓腹、圓足,因器首飾以饕餮紋而得名。饕餮紋樣象徵古代傳說中一種貪食的兇獸的面形,商至西周時常作為器物上的主題紋飾,多襯以雲雷紋,圖案多有變化。

又如牛首饕餮紋銅尊:商(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高 30.5釐米,口徑28釐米,1982年鄭州向陽回族食品廠出土,為先民祭祀用具。其饕餮紋爵,在商代是五侯級貴族才能使用的酒器,爵為飲酒器,前有飲酒的「流」,中有杯,後有尾,一側有耳,下有三足,「流」與杯的之間有柱,除能裝飾外,還有飲酒時抵住鼻梁,有防止暴飲過量的作用。爵,西周早期以後逐漸消失。

建築藝術

在古代建築材料中也通常用到了饕餮紋裝飾。

如饕餮紋半瓦當:系古代屋頂防水建築構件,用泥土燒制而而。1957年,在廣安門橋南約700米護城河西岸,發掘出紋半瓦當,經考古工作者鑑定,系戰國時期燕國宮殿建築特有的殿頂防水部件。饕餮紋半瓦當為揭開北京城建城的悠久歷史及高超的建築藝術提供了有力證明。1972年又在宣武區韓家胡同處,也先後出土了戰國時期的,饕餮紋半瓦當和獸面瓦當各2件。

另有戰國饕餮紋瓦當:多為半圓形,圖案浮雕比較大方,遠視效果好,塊面整體感明顯。

家具裝飾

現已出土的饕餮紋蟬紋俎,青銅製成,俎面狹長,兩端形翹起,中部略凹,周身繞以蟬紋, 饕餮 紋等。我們可以從它的造型看到後世桌類家具造型及其裝飾的身影。

人民幣

20元人民幣上的『饕餮紋』

2012年2月份,一則「第五套百元人民幣存在『跪拜貓』」的微博在網上流傳,中國人民銀行回應此為戰國時期漆器上的圖案。2月8日,又有網友發出「20元人民幣上有面具」的微博,這位網友說:「一百元人民幣上有天貓,20元人民幣上有面具!赫然發現20元人民幣上居然還有類似金沙遺址出土的金面具,設計師是怎麼了?!同學們今天你在人民幣上發現了什麼?」

在第五套人民幣20元幣的正面,「中國人民銀行」和「20」數字之間的花紋裡,確能辨認出一人頭形狀,眼睛、鼻子、耳朵、嘴、下巴都像模像樣,與網友配發的「金沙遺址金面具」和三星堆「青銅獸面具」圖案很相似。

音樂文物

商:饕餮紋大鐃,高48.5釐米,天津市博物館藏,此類單件大型銅饒,只能安放在特製的座架上演奏,即植鳴。

古代還出現過饕餮紋祖乙爵,香爐,紋禪,紋首蟠,紋直內戈,紋花瓢等。可見饕餮紋與我們的漢族先民的生活息息相關,與先民的文化生活息息相關,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能力。

相關焦點

  • 饕餮紋,獰厲的美!
    東周饕餮紋模後民間盛有龍生九子之傳說,明代的陸容和楊慎將饕餮列為龍九子之一,這已是一種附會了。河北博物院 商「 作父丁」饕餮紋銅卣近現代的研究已經對這種獸面紋是否就是饕餮紋產生了質疑,只是由於長期以來的傳統稱謂才導致了饕餮紋的盛行。
  • 饕餮紋為什麼又被稱為獸面紋
    雖然近年來,大家對於饕餮紋的研究越來越多,對於饕餮紋的產生也有著更深的造詣。但是仍然有許多科學家對於饕餮紋就是曾面紋而產生了許多的質疑。但是,鑑於人們長期以來對於饕餮的稱呼,才使得獸紋開始了它的盛行,這也直接的說明了饕餮紋為什麼又被稱為獸紋。
  • 饕餮(tāo tiè)紋,獰厲的美!
    東周饕餮紋模後民間盛有龍生九子之傳說,明代的陸容和楊慎將饕餮列為龍九子之一,這已是一種附會了。陸容的《菽園雜記》中所記饕餮「性好水,故立橋所」,而楊慎的《升庵集》則記之曰:「饕餮好飲食,故立於鼎蓋」。河北博物院 商「 作父丁」饕餮紋銅卣近現代的研究已經對這種獸面紋是否就是饕餮紋產生了質疑,只是由於長期以來的傳統稱謂才導致了饕餮紋的盛行。
  • 饕餮紋,青銅器上常見的花紋之一
    持這一類觀點的學者認為,傳統意義上的饕餮紋並不僅僅是一種獸面紋,饕餮當為天神或太陽神之屬,饕餮紋中對眼睛的強調,正是其作為太陽神——光明這個特徵的描述。史料記載《呂氏春秋·先識》篇內云:「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其及身。」 饕餮紋在二里頭文化、夏文化中青銅器上已有了。以鼻梁為中線,兩側對稱排列,通常的下唇。饕餮紋出現在青銅器上,尤其是鼎上。
  • 饕餮到底是什麼?
    饕餮紋的存在其實是宋代金石學興起後人們對夏商的誤解!大家看四個圖吧,都是商代早期器物上的:這四個紋飾都選自《夏商周青銅器研究·夏商篇上》,是最早的所謂饕餮紋或獸面紋,第一個和第二個都是商代的獸面紋扁足鼎(不是一個器物),第三、第四個都是獸面紋爵上的(也不是一個器物)。
  • 青銅饕餮及其羊圖騰符號的歷史扭曲
    然而, 這種「紀念碑性」的「禮器之道」, 卻在「紀念碑」之「物」的歷史化過程中遮蔽了「羊鼎」宏大的歷史敘事意義, 甚至將具有「獰厲之美」的羊紋饕餮誤識為面目猙獰、貪婪恐怖的化身。商武丁時期, 青銅「以文為貴」向「以素為貴」轉變後, 世俗化宴樂攻戰圖逐漸取代了饕餮紋的地位, 羊圖騰紋飾便從青銅器裝飾主紋的領域消失。
  • 王蒙說自己耄耋加饕餮,何謂耄耋?何謂饕餮?和蘇東坡有啥關係?
    而饕餮則在貶義和褒義之間相差十萬八千裡。饕餮紋1、饕餮的褒義,因為蘇東坡,「老饕」成了美食家的代稱我們看看饕餮好的方面,有人說享受了一場「饕餮盛宴」,這可能是真的好好大吃了一頓,用蘭州話說「那叫一個滿福」!
  • 饕餮紋爵斝:餘鏽存香 青銅煌煌
    現藏於銅陵博物館的饕餮紋爵、饕餮紋斝以其精美的造型和悠長的歷史而享譽一方,被稱譽為「銅陵博物館鎮館之寶」。銅陵,1983 年 12 月的一天,天尚亮,雲未舒,中國古老的青銅文化仍在與這片土地交纏廝磨。這組商代前期的酒禮器、國家一級文物——饕餮紋爵、饕餮紋斝從銅陵幾千年的銅礦地中解凍出土。饕餮紋爵,通高 23 釐米,形似鳥雀,流(倒酒用的流槽)至尾長 18.9 釐米,直壁平底,菌狀單柱,柱頂飾渦紋,三角錐足,腹部饕餮紋,上下一周連珠紋,以弦紋作界欄,饕餮紋以鼻梁為基準線,兩邊為對稱的目紋,一側有供手提拿的鋬,下有三足。
  • 饕餮到底是種啥怪獸?_有戲_澎湃新聞-The Paper
    北宋呂大臨的《考古圖》中就有:「文作龍虎,中有獸面,蓋饕餮之象。」但饕餮紋是不是都是饕餮?不是,段勇的《商周青銅器幻想動物紋研究》將饕餮紋分為牛角、羊角、豕耳、變異四大類,就足以說明這類紋飾的複雜程度,也說明了饕餮紋來源的不統一。饕餮的形象自然也不可能只有一種。而且關於為什麼鼎上要鑄饕餮紋,也並不只有《呂氏春秋》中的這一個說法。
  • 《山海經》上古神獸之饕餮,四大兇獸之一,有何玄機!
    商朝的司母戊鼎和嵌綠松石象牙杯西周的利簋、何尊、大盂鼎和大克鼎當我們把這幾件文物放到一起仔細看一下就會發現這些商周時期的文物上都有一個共同的圖案饕餮紋有一種解釋說最初人們只是為了警示世人不要太過貪婪後來由於饕餮紋莊嚴肅穆的形象逐漸被帝王貴族逐漸當作了權利、地位和財富的象徵用來威懾子民
  • 傳說中的饕餮是什麼怪獸?並非龍生九子之一
    這種紋飾出現於長江下遊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饕餮紋更常見於青銅器上,尤其是鼎上,早在二里頭夏文化的度青銅器上便有。饕餮是傳說中極為貪食的惡獸,貪吃到連自己的身體都吃光了,所以其形一般都有頭無身。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饕餮是四兇之一。傳說黃帝戰蚩尤,蚩尤被斬,其首落地化為饕餮。據晉代郭璞註解,此處「狍鴞」即饕餮。
  • 中國紋,美的驚魂
    因此,龍紋是中國古代延續時間最長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種類最多的傳統紋樣根據龍的不同動態分為二龍戲珠紋、團龍紋坐龍紋、行龍紋、雲龍紋草龍紋等千變萬化的形態而「九子」是用來描述龍子的龍生九子的說法盛行於明代人們匯集各個記載裡的怪神異獸將它們作為建築、器物或是重要場所的裝飾紋樣讓它們各司一職以免禍消災、趨吉避兇一般常說的龍子有囚牛、睚眥、狴犴狻猊、饕餮、椒圖、贔屓、螭吻、貔貅其中椒圖長得像螺蚌
  • 獸面紋鬲
    四足鼎立的獸面紋鬲          獸面紋四足鬲為商代中期文物,1981年出土於陝西省城固縣龍頭鎮,高22.8釐米,口徑21釐米,腹深16釐米。  鬲,用大白話來解釋,就是古代的鍋。它是中國遠古最重要的炊具之一。
  • 《山海經》中記載的上古四大兇獸饕餮,原來是現實世界中這種動物,
    饕餮古代青銅器(尤其是鼎)上經常用饕餮的頭部形狀做裝飾,名為饕餮紋。青銅鼎上的饕餮青銅鼎上的饕餮饕餮作為一種兇獸,並且呂氏春秋記載載:「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貪食,貪婪。為什麼會被大量作為青銅器上的裝飾呢?
  • 「獸面紋」——華夏文明的代表
    商周戰漢時期形成了很多經典紋飾,如獸面紋、夔龍紋、玄鳥紋、蟬紋、乳丁紋、竅曲紋、雲雷紋、渦紋等,這些紋飾沿用至今,融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獸面紋。玉禮器——杭州博物館的玉琮獸面紋產生於宗教神性向君王權性過度的時期,其來源有自然崇拜的成分,具有威懾、闢邪、與神靈溝通等作用。
  • 中國神妖大全之《饕餮》:一個貪吃的怪獸,連自己的身子都吃沒了
    饕餮沒有身體,因為太能吃,以至於把自己的身體都吃掉了。它只有一個大頭和一張大嘴,見到什麼就吃什麼,由於吃得太多,最後被撐死了。後來,人們對饕餮貪吃的形象加以誇張,曹禺在《北京人》第一幕中寫道:「而且他最講究吃,他是個有名的饕餮,精於品味食物的美惡。」至今,喜好美食的人,還被稱作「饕餮族」。
  • 《非人學園》新英雄饕餮怎麼樣 技能詳細介紹
    接下來就讓小編來為大家講解下非人學園新英雄饕餮技能效果一覽介紹吧,感興趣的小夥伴們速來圍觀吧~~ 非人學園新英雄饕餮技能效果: 哥哥饕,是一個大胃王... 在非人學園手遊中新英雄饕餮技能到底有哪些呢?
  • 上古四大兇獸(混沌、窮奇、檮杌、饕餮)
    注意這些關鍵字「白」啊,「金」啊,少昊一族位於西方不容置疑,而窮奇也是被舜驅逐到了西北方向,被一同驅逐的還有黃帝的不才子「渾沌」;顓頊的不才子檮杌;以及「饕餮」三族,作為怪獸的「渾沌」,「桃杌」,「饕餮」也無一例外地出現在西方,其中饕餮位於西南一些,但想來離被稱為「西王母」(地名)的西荒之地不遠。
  • 神威饕餮,抵禦魑魅.寶杵金剛,驅魔避邪
    原始的文字意義上,饕餮的「饕」為貪婪,「餮」為貪食,饕餮的形象概念到後來轉變為貪吃又兇狠的模樣,於是人們認為饕餮也會將邪惡百怪吞食。在這基礎上,饕餮紋樣廣泛被應用在中國民間建築、美術器物上,作為驅邪避兇、抵禦魑魅。《左傳·文公十八年》中有載:「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兇族混沌、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魑魅。
  • 山海大荒事,餘瀟灑饕餮背景大揭秘!
    秒,請在WIFI下觀看噢~饕餮最早出自《山海經·北山經》是一種知名度很高的上古異獸餘瀟灑延續《瀟灑觀山海》系列人氣視頻風格創作了一期特別內容《瀟灑觀山海番外篇》結合一些民間傳說以及文學作品對大荒新寵饕餮的身世做出了一些詳盡的分析和猜想真是讓小天天大開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