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期四大兇獸之一,最大的特點就是貪吃。饕餮沒有身體,因為太能吃,以至於把自己的身體都吃掉了。它只有一個大頭和一張大嘴,見到什麼就吃什麼,由於吃得太多,最後被撐死了。
後來,人們對饕餮貪吃的形象加以誇張,曹禺在《北京人》第一幕中寫道:「而且他最講究吃,他是個有名的饕餮,精於品味食物的美惡。」至今,喜好美食的人,還被稱作「饕餮族」。
其實饕餮並非一開始就是貪婪的象徵,它也曾作為威懾九州的神獸,而被刻在青銅器皿之上,尤其是鼎上,被稱作饕餮紋。
《呂氏春秋·先識覽》有云:「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 殷周時代鼎彝上常刻的就是饕餮,其腦袋猙獰,雙目炯炯有神,鼻梁凸出,首部有一雙彎曲的獸角,巨嘴大張,利齒如鋸。彼時的饕餮紋是一種顯示威嚴、榮貴的象徵,是人對於神的敬畏與交流。
外貌形態
形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爪,大頭大嘴;又一說長著人的樣子,但全身多毛。
饕餮是貪吃的怪獸,最終連自己的身子都吃沒了。
出處
《神異經·西南荒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狼惡,好自積財,而不食人谷,強者奪老弱者,畏群而擊單,名曰饕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