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永鑄
盉」形器物大約在六七千年前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陶器中就有出現,銅「盉」在二里頭文化期也已出現,青銅「盉」亦在商代早期已經使用。延至商晚至周初開始盛行,這時還沒有「盉」這個名稱。
商周之際,「盉」形器多是和盤或盆組合在一起構成盥洗禮器,這時的用途應是注水器。據自身銘文解讀,銘文多自稱「鎣」。 《說文解字》:「鎣,器也。」可以解釋成盛裝東西的器皿。直至西周晚期自銘「盉」的青銅盉才開始出現。
「盉」是諧音讀音,郭沫若在《長安縣張家坡銅器群銘文匯釋》中解釋說:「金文'盉'從禾者,乃像意兼諧聲。」故後期也通作"和"。不過結合同時期同類器物銘文來看,還是自稱「鎣」的多。如,西周晚期圓明園的虎鎣、舊金山的亞洲藝術博物館的伯百父鎣、季良父鎣等等。
盉的器形及用途演變,隨著時代的發展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郭沫若在考證《長安縣張家坡銅器群銘文匯釋》時又說:「 季良父盉,(盉)字像以手持麥稈以吸酒。」,這裡說的麥稈就是指盉的流部。分析這句話,說明有些盉形成的初期並沒有鋬。不過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陶盉已經有鋬。有鋬的青銅盉經歷了商周之際的盛行後,進入春秋戰國之際又開始流行有「硬」提梁的青銅盉。別小看這點鋬和提梁的變化,這在盉的用途上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註:這裡指的硬提梁說的是提梁不能活動的那種,殷商時期也出現過對稱中軸能活動的提梁青銅盉。)
由於把握方式的改變,盉的流部也隨之發生變化。由原來的直流形變成了反「S」形流,這種流的出現更好的提升配合了提梁的作用。不僅能阻緩水流出速,更重要的是機械地改變了水流方向,使人為操作時能更好的掌握力度。這些功能的變化,說明其用途也在發生著變化。
以前的造型是鋬和直流在同一個軸向上,從人體運動力學分析,如果直流和鋬處在同一軸線上的話,那麼持盉的人在操作時就應該是處於(跪姿)低位,請禮者處在高位,這樣持盉者手臂的運動幅度才能緩解直流帶來的水流衝擊和精確掌握水流方向。要是持盉者位置過高,以上就無從談起。這種設計的理念也正印證了《禮記》沃盥之禮的說法「進盥,少者奉盤,長者奉水,請沃盥,盥卒授巾。」體現出春秋晚期以前盉做為禮器組合在貴族階層中的重要性。
春秋戰國交匯之際,盉演變為「U」提梁和反「S」形曲流。這種造型上的改變,同樣也體現出用途上的改變。 這時社會背景的混亂,禮崩樂壞的時期已經到來,前期大家遵從的沃盥禮制,這時已變成「一片浮雲」。貴族階層們都各自為大,奢靡之風大盛,沒人再行沃盥之禮。因此,盉盆組合已不復存在,由此這時盉的用途也隨之得到了改變。又因前期盉盆組合中盉是注水器,這時也隨之發展為一種調酒器或溫器(三足的功能多如此。因此,提梁盉也稱鐎盉。),相應也改變了提盉之人的地位 。 因為動作已由持握變成了提握,流體已由直流變成了曲流,這樣只要提盉者手臂相對高於另一人就能準確調控流體的力度。
秦漢之際,盉的用途得到了進一步提升,由以前的調、溫酒功能依然變成了一種「煮」酒器。這時提梁變成了側裝中空的把握形式,還可以加裝木柄延長,三足依然存在。從這時期出土銅盉現象看,三足和底部都遺存有很厚的燃燒灰漬,這種現象都是長期炭火燃燒使用後的結果。握把處加長延伸的木柄在使用中起到了很好的隔熱作用。 就是燃燒的火再烈,也不至於燙手。 至此,西漢以後再沒發現銅盉的身影出現。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圖文由作者提供
樂藝會延伸閱讀
青銅永鑄:齊文化博物院藏部分先秦青銅器範鑄工藝分析
青銅永鑄:行燈的形式分別
青銅永鑄:帶鉤的產生背景和使用方法
三門峽虢國墓青銅器:河南博物院青銅之二
從獸面紋銅鉞到吳王夫差劍:河南博物院藏青銅之一
陝西歷史博物館賞青銅器中篇:木一古美術分享
東晉銅:琅琊王—從東晉到北魏展系列
青銅永鑄:齊文化博物院藏部分先秦青銅器範鑄工藝分析
中山靖王的金銅遺珍:西部牛仔分享國博滿城漢墓考古紀念展
從越王州句劍到唐佛鐘:蘇州東吳博物館藏青銅器欣賞
夫差劍勾踐矛,石闢邪思仙草:王華東分享洛陽博物館續篇
勾踐劍與夫差矛:王華東分享湖北省博青銅佳玉
周倜分享:洛陽博物館青銅器上篇
犧尊爭霸:河北戰國青銅犧尊對南博東漢青銅犧尊
陝西歷史博物館賞青銅器上篇:木一古美術分享
張鏑的饕餮古代藝術精彩亮相:2018北京·中國文物國際博覽會
從彩陶到青銅兵器:牧羊人Ayup分享青海博物館西羌物質文化
秦蜀之路 青銅文明:無極齋分享成都博物館特展
王華東:草原狩獵箭鏃趣談
無眼者:「婦好」遇上「史語所」?(上)
無眼者:當「婦好」遇上「史語所」?(下)
扎木合分享:法國吉美博物館青銅器金銅造像及其他
上博青銅器巡禮之一:周倜分享
從呂不韋戈到蠶紋蟬紋兵器:成都市博物館藏青銅鐵兵器
周倜分享:天津博物館藏青銅器及佛像印章(下)
神秘滇文化系列專賞:周倜分享上博滇文化等青銅器
神秘奇崛古滇文物:國博秦漢文明展系列
《神秘古滇國青銅獰厲之美》之:國家博物館選賞
揭秘滇國青銅獰厲之美:上海博物館篇
追尋中國頂級青銅藝術:王公子分享哈佛藝術博物館
走進世界中國古藝術品最重要收藏家:王公子分享賽克勒吉金
王公子分享《吉金鑑古:皇室與文人的青銅器收藏》大展
《東去西來:11—14世紀藏傳金銅佛像精品展》
"雪域瑰寶—西藏文物展"饕餮盛宴
吉泉齋藏品賞析之:狻猊蓮花香薰
吉泉齋藏品賞析:十五世紀永宣風格釋迦牟尼
金佛光明:劉雍金銅佛像藏品大賞
《聖塔佛光:金陵長幹寺地宮出土文物展》
是隋,在敲打我窗!(美奐美侖上博西博隋佛組合雙璧遙映)
黑風泉/白馬分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品(一)
國之大事,惟祀與戎:周倜分享上博青銅兵器
周倜博物館分享系列:《河北省博之不朽的古中山國篇》
周倜博物館分享系列:《河北省博之不朽的滿城漢墓篇》
周倜博物館分享系列:《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選粹
朝發軔於天津兮——天津博物館藏銅器隨賞(上)
周倜分享:上博北方草原青銅牌飾兵器
草原文化的永恆魅力:鄂爾多斯青銅器
金色中國大展:先秦漢晉及北方草原篇
《京津冀歷史文化展》中的大遼文物
樂藝會《內蒙古博物院北方及草原文物》壹
敕勒青銅分享《瑰麗的草原青銅藝術—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
小玉米分享:遼寧省博藏北方與草原文明
敕勒青銅分享《瑰麗的草原青銅藝術—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
不戒《從藏族冷兵器看漢藏關係:具裝鎧》
敕勒青銅分享:鄂爾多斯博物館草原牌飾及銅件精賞
金鞍銀鞍逞奢豪:多家博物館北方遊牧民族馬鞍飾精彩奉獻
雲想衣裳花想容:國家博物館展陳古代銅鏡選賞
致敬陳介祺周希丁:國家典籍博物館青銅器全形拓
巍巍大哉國博寶鼎:后母戊鼎、子龍鼎、大盂鼎酣賞
金鉤玉帶入夢來—中國古代帶鉤展
保利藝術博物館藏青銅大賞(上)
保利藝術博物館藏青銅大賞(下)
酌彼金罍:皿方罍與湖南出土青銅器精粹展
古吳神韻:鎮江地區吳國土墩墓及窖藏青銅器特展
大周吉金:上海博物館陝西地區芮國珍品展(下)
如願意接受本微信號信息,可按右上角「樂藝會」訂閱。
更多精彩藝術生活鑑賞與創造見證與您分享。
歡迎轉發。歡迎關注訂閱。
微信公眾號轉載請聯繫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