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也沒有的國寶,戰國玉質編磬欣賞

2021-02-08 高老師談古玉

「磬」本意是一種打擊樂器,用石或玉製成,形狀像曲尺。單個使用的叫特磬,成組使用的叫編磬;後來又指寺院中和尚念經時所敲打的銅鑄的法器。因為磬的形狀是彎曲的,所以「磬」又比喻人彎腰,表示十分恭敬。磬有石制和玉制兩種,玉磬,天子樂器。諸侯當擊石磬,故郊特牲以擊玉磬為諸侯之僭禮。和田玉製成的玉磬,敲擊時發出的聲音清越綿長,如金磬之餘響,絕而復起,殘音沉遠,徐徐方盡。這就是玉德中所說的「叩這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因和田玉質最好,極其稀少,玉磬被做為天子樂器,其他王公諸侯只能使用石磬。

商,虎紋特磬,石質

磬在商代及早期多為單獨一枚,稱為特磬。現代考古記錄發現,春秋戰國以前的墓葬發掘的磬大多都只有一枚,並多為石磬。但特磬的尺寸都比較大。山西夏縣東下馮石磬長66.8釐米,寬28.6釐米;殷墟虎紋石磬長84釐米,高42釐米;龍紋大石磬長88釐米,高28釐米。這三件石磬都屬大型,還有一件更大的石磬出土於2006年金沙遺址。2006年6月10日,金沙遺址出土了一件特大石磬長107釐米,寬58釐米,厚3.7釐米,是現今為止考古發現的最大石磬,被成為磬王。春秋戰國才出現了編磬,大大小小的石磬編成一組,每隻磬有不同的音色,便能敲擊出一曲完整的樂曲,與編鐘相似。商代的編磬,一般三枚一組,在殷墟西區出土有五枚一套的編磬。到春秋戰國時期,編磬一般變為8枚一組,有8枚16枚32枚排組。1978年,湖北曾侯乙墓同時出土了一組編鐘與編磬,編鐘64枚,編磬32枚,經音樂家測試,磬的音域跨三個八度。從編磬上的銘文看來,磬與鍾音律相符,相得益彰,故常在一起演奏,鐘聲的清脆,磬聲的悠揚,看來曾一度令曾侯陶醉。不過可惜的是這套編磬也是石制,非玉磬,這也證明了玉磬只能天子使用,王侯只能使用石磬,符合西周禮制規矩。高古玉磬現在國內博物館只有山西博物館藏有一枚。

玉磬 戰國高9.5、寬30.8釐米

這枚玉磬玉質青色,有灰沁。曲尺形,頂有一穿,素麵無紋。磬身保留有切割痕。

除此之外國家文博系統現在仍未收集到成套玉質編磬。玉質編磬只收集有後期明代和清代製作的。下面這件玉質特磬是明玉人物龍紋磬,明中期,長20.4cm,寬20.1cm,厚0.9cm。清宮舊藏。玉磬青白色,罄上方有一透雕雙夔龍紋橫梁,橫梁兩側懸掛銅鍍金鍊,其下掛磬。磬正面為雲紋地,雕雙龍戲火珠紋,兩龍一仰一俯,分別佔據玉罄左右各半。罄背面凸雕福、壽、祿三星像,又有松樹、鹿、鶴、靈芝並二侍者,取「三星高照」之意。磬是古代樂器,一般為多件成組,按音階排列使用。這件玉磬為單件,是由樂器演化的用於室內裝飾的陳設品。雙龍戲珠紋是明代宮廷器物上常用的重要圖案。

明,玉磬,特磬

日前我有幸欣賞到一組臺灣藏家收藏的戰國和田青玉編磬,現發圖供藏友欣賞。

和田青玉編磬,臺灣藏友自藏

蒲紋

寶光,玉質油潤

陰線為遊絲毛雕。

微距細圖

此套編磬共九枚,和田青玉質。據藏友介紹,此編磬本為16枚,其中7枚在戰亂時被另一藏家得到,至今未能尋找到。此組玉磬玉質精美,和田青玉製作,皮殼寶光四溢,器身為戰漢常見蒲紋紋飾,並有刻劃細陰線谷紋,堪稱稀世珍寶。希望另7枚編磬早日尋到,為世人展現整套編磬風採。

相關焦點

  • 晚安,博物館|第七講:國寶水晶杯,可能你家也有一個
    《晚安·博物館》音頻又準時和大家見面啦今天我在家裡看電視的時候啊,看到了一個杯子,晶瑩剔透的特別好看,我的哥哥就說:哇,這杯子真是好看啊,就像水晶一樣閃閃發亮啊。然後他馬上又說:哦哦,不可能哈,怎麼有杯子能是水晶做的呢?水晶可以做出杯子嗎?
  • 頂級戰國古玉欣賞之戰國晚期楚國玉璜(玉珩)
    戰國時期,鐵質治玉工具的廣泛運用,與百家爭鳴的思想大解放一起,將治玉推上了一個巔峰。戰國上承春秋、下啟兩漢,是古文化史上一個重要的階段。戰國古玉的特點十分鮮明,一是玉質比較精,多為和田玉材質;二是氣場足,再小的一塊戰國古玉也能牢牢吸住人的視線;三是雕刻精,每一件玉器都精雕細琢。
  • 滕州楊浚滋和泗濱編磬新生傳奇故事
    然而,那具有傳奇色彩的響石之聲,卻一直縈繞在他的心頭,滕州泗濱編磬的出土牽動了他埋藏多年的情結,這時候楊浚滋才知道出土的編磬就是用家鄉的響石製作的。楊浚滋在他36歲的時候第一次看到了傳說中的響石,看到了古書上記載的泗濱編磬,他在滕州博物館裡足足看了三天,讓他驚喜的是,他親耳聆聽到了這遙遠的絕響,聽到了2400年前的聲音。
  • 晉國古都博物館,典藏春秋戰國時期國寶玉器!讓人大飽眼福!
    侯馬晉國古都博物館藏。長11.2釐米 ,寬3.2釐米,厚0.3釐米。作一回首龍形,軀體呈S形,以角、鰭等裝飾。龍身兩面紋飾相同,器邊起沿,器體布凸起谷紋。春秋玉龍之二。侯馬晉國古都博物館藏。長17.2釐米,寬5.1釐米,厚0.3釐米。作一曲回首龍形,軀體呈S形,以角、鰭等裝飾。龍身兩面紋飾相同,器邊起沿,器體布凸起谷紋。出土於侯馬西南張祭祀遺址,應為祭祀禮玉。
  • 湖南省博物館裡的11件「國寶」,盡顯「王朝盛世,絕代風華」
    湖南省博物館以長沙馬王堆漢墓文物最具代表性,甚而舉世矚目。湖南自民國時期曾建有省級博物館,但因抗戰爆發,最終毀於一旦,未在復建。建國之後,1956年湖南省博物館建成開館,後經過兩次擴建。湖南省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18餘萬件,在這眾多文物中,有11件國寶級文物,極具代表性。這11件館藏國寶,其中有5件出自長沙馬王堆漢墓,其它6件也多是精美的國寶重器,顯示了幾代王朝的盛世繁華。先說這5件出自馬王堆漢墓的國寶級文物,它們都出土於其中的一號墓,即軑侯夫人的墓葬之中。
  • 雅昌快訊丨《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7月23日開播 25件文物呈現戰國到秦漢歷史
    在本季節目中,戰國到秦漢時期的25件國寶將陸續與觀眾見面。第一季25件文物講述了從新時期時代到商周的歷史,此次25件文物則講述從戰國到秦漢歷史,以「超級連接,超越想像」為主題。中國國家博物館黨委書記、副館長黃振春表示,節目通過「微紀錄」表達方式,讓沉靜的國寶「開口」講述傳奇,向觀眾展現了蘊藏在文物背後的深邃歷史和精彩故事,是一次古代文明與時代潮流的完美結合,是文化自信的高度凝聚。他說:「我相信,《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的播出將會引發新一輪文博熱潮,帶動更多人走進博物館,感受文物的魅力。」
  • 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館裡的七大國寶,有生之年一定要去看一眼
    臺北故宮又稱臺北故宮或中山博物院,屬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1965年在臺北市陽明山建成,其包含了大量清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熱河行宮中的藏品,是臺灣仿北京故宮建造的一座大型歷史博物館。相信了解臺灣的都知道,臺北故宮一直以來就號稱國寶眾多,更是頻頻展出一眾珍品和孤品。
  • 世界博物館日抖音上線特效「南博寶藏」 數萬網友與國寶同框
    去過南京博物院的人都知道,南京博物院有三大國寶:東漢錯銀銅牛燈、良渚文化透雕人鳥獸玉飾件、明洪武釉裡紅歲寒三友紋梅瓶。近日,在「國際博物館日」之際,為了助力國寶廣泛傳播,抖音上線魔法道具「南博寶藏」,利用抖音貼紙技術,通過接地氣的方式展示南京博物院東漢錯銀銅牛燈、良渚文化透雕人鳥獸玉飾件、明洪武釉裡紅歲寒三友紋梅瓶三件國寶,用戶可以輕鬆使用抖音與國寶同框。
  • 眾多明星擔綱國寶守護人
    這一次節目帶領觀眾去故宮賞金嵌珍珠天球儀,到敦煌研究院看敦煌遺書,去布達拉宮法王洞欣賞文成公主像,到曲阜三孔看「三聖像」……所到之處都是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遺產,一幅萬古長河的歷史畫卷徐徐展開。  演員靳東是第一位出場的嘉賓,他守護的國寶是來自故宮博物院的「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靳東飾演的是明朝外交使者鄭和。鄭和發現一位來自中亞的使者表面客氣,實為出兵打頭陣,隧與之展開一場外交「較量」,搬出寓意「安定(鼎)」的三足爐勸誡對方。靳東飾演的鄭和身材挺拔、一臉正氣,展示了明朝大國的氣度和風範。導演馮小剛守護的是故宮博物院午門,他飾演的是在午門被杖刑的明代才子楊慎。
  • 細品千年神器之戰國雄風古玉
    戰國帶鉤尾部下沉,鉤尾略高於鉤鈕底線。龍形玉帶鉤 戰國 現藏蘇州博物館。美國哈佛大學博物館藏戰國龍虎玉帶鉤國家博物館藏戰國雲獸紋玉璜國家博物館藏戰國雲獸紋玉璜(局部)白玉蠶紋劍首,戰國,故宮博物院藏。
  • 大收藏家容庚捐贈的精品國寶文物
    本組圖片為收藏家容庚及家屬捐贈各收藏機構的部分精品國寶文物。上圖為周仲惠父簋 ,廣州博物館藏戰國 曾壬女鍾 廣州博物館藏周 息伯卣 廣州博物館藏周 刺鼎 廣州博物館藏▲欒書缶 青銅 通高40.8cm 口徑16.5cm 足徑17cm 戰國 國家博物館藏▲欒書缶 青銅 通高40.8cm 口徑16.5cm 足徑17cm 戰國 國家博物館藏剌鼎 青銅 通高19cm 口徑17.3cm
  • 上海博物館館藏印賞系列|戰國「禺疆」肖形印
    今天我們來欣賞一下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這方戰國時期的「禺疆」肖形印,印章尺寸約2*2cm,材質為青銅。
  • 64件中國永久禁止出國展覽的國寶
    以下64件國寶級文物,由國家文物局根據地方文物部門和有關方面專家的意見評選出,並印發有《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規定這64件國寶此後永久不準出國展覽
  • 8件「鄂籍」海歸國寶亮相!曾世家文物特展在湖北省博物館開幕
    9月12日,「華章重現——曾世家文物特展」在湖北省博物館開幕。展覽中最引人關注的,是2019年我國政府從日本追索回來「曾伯克父」青銅器群,包括鼎1、甗1、簋1、盨2、壺2、霝1,共計8件珍貴文物。據悉,「華章重現——曾世家文物特展」是湖北省博物館疫後恢復開放後第一個大型文物特展,展覽遴選匯集了曾國遺址近10年來出土的豐富而精美文物,是曾國出土文物精品首次大規模在疫後展出,全面呈現了西周早期到戰國中期的曾國青銅文化面貌。
  • 宅家遊青州|走進青州博物館~
    青州博物館,作為唯一一個首批入選國家一級博物館的縣級市博物館,以其盈千累萬的藏品、濃鬱悠久的歷史傳承而聞名全國。聖地滄桑龍興寺,辭韻風騷貫古今。南北朝時期,生佛萬家之香火。龍興寺佛教造像唯美精緻,不勝枚舉。
  • 海口博物館裡不起眼的國寶,個個向世人宣告:南海諸島是中國的
    國寶被丟在院子裡,在歷史上並非沒有。▲ 比如北京團城亭子裡忽必烈用過的大玉甕,據說就是乾隆朝的大臣,從法源寺的院子裡弄來的,當時寺裡的道人正用它醃鹹菜不過,這種際遇如果今天還能碰到,那便有幾分天方夜譚的味道了。經歷過商品經濟時代的淘洗,連崇禎皇帝陵前的石頭五供都有人偷,誰家還敢把國寶放院裡呢?
  • 中國青年報社等聯合國內博物館打造青少年文化傳承音頻節目《國寶...
    「本人就是鑲金獸首瑪瑙杯,環顧博物館一圈,要論貴重程度,可能每件器物都有資格自稱價值連城,可說到神秘,我大概可以誇下海口,自認為『非我莫屬』。」青年演員許凱聲情並茂地講述著這件文物的一生,展開一幅開放多元的大唐畫卷。
  • 專家街頭撿回的特級文物,郭沫若撿漏戰國虎符,今價值3億
    導讀:我國文物多 ,但流失的文物也多;流失的文物不僅是就是海外各國收藏家、博物館,還歷史民間,有時候國寶變「廢鐵」。而我國也有很多文物專家為了保護這些文物專門跑到世界各地的文玩街頭追回國寶,可以說這是「撿回的文物」。
  • 溧陽博物館看館藏|戰國銅戈
    今天為大家帶來溧陽博物館看館藏第六十四期——戰國銅戈。這件溧陽市博物館藏戰國時期的青銅戈長18.6cm,援寬3.2cm,整體保存完整。戈是中國古代一種具有擊刺、勾啄等多種功能兵器,又稱「勾兵」。內容來源 | 溧陽市博物館 黃誠本期編輯 | 許文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