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磬」本意是一種打擊樂器,用石或玉製成,形狀像曲尺。單個使用的叫特磬,成組使用的叫編磬;後來又指寺院中和尚念經時所敲打的銅鑄的法器。因為磬的形狀是彎曲的,所以「磬」又比喻人彎腰,表示十分恭敬。磬有石制和玉制兩種,玉磬,天子樂器。諸侯當擊石磬,故郊特牲以擊玉磬為諸侯之僭禮。和田玉製成的玉磬,敲擊時發出的聲音清越綿長,如金磬之餘響,絕而復起,殘音沉遠,徐徐方盡。這就是玉德中所說的「叩這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因和田玉質最好,極其稀少,玉磬被做為天子樂器,其他王公諸侯只能使用石磬。
磬在商代及早期多為單獨一枚,稱為特磬。現代考古記錄發現,春秋戰國以前的墓葬發掘的磬大多都只有一枚,並多為石磬。但特磬的尺寸都比較大。山西夏縣東下馮石磬長66.8釐米,寬28.6釐米;殷墟虎紋石磬長84釐米,高42釐米;龍紋大石磬長88釐米,高28釐米。這三件石磬都屬大型,還有一件更大的石磬出土於2006年金沙遺址。2006年6月10日,金沙遺址出土了一件特大石磬長107釐米,寬58釐米,厚3.7釐米,是現今為止考古發現的最大石磬,被成為磬王。春秋戰國才出現了編磬,大大小小的石磬編成一組,每隻磬有不同的音色,便能敲擊出一曲完整的樂曲,與編鐘相似。商代的編磬,一般三枚一組,在殷墟西區出土有五枚一套的編磬。到春秋戰國時期,編磬一般變為8枚一組,有8枚16枚32枚排組。1978年,湖北曾侯乙墓同時出土了一組編鐘與編磬,編鐘64枚,編磬32枚,經音樂家測試,磬的音域跨三個八度。從編磬上的銘文看來,磬與鍾音律相符,相得益彰,故常在一起演奏,鐘聲的清脆,磬聲的悠揚,看來曾一度令曾侯陶醉。不過可惜的是這套編磬也是石制,非玉磬,這也證明了玉磬只能天子使用,王侯只能使用石磬,符合西周禮制規矩。高古玉磬現在國內博物館只有山西博物館藏有一枚。
這枚玉磬玉質青色,有灰沁。曲尺形,頂有一穿,素麵無紋。磬身保留有切割痕。
除此之外國家文博系統現在仍未收集到成套玉質編磬。玉質編磬只收集有後期明代和清代製作的。下面這件玉質特磬是明玉人物龍紋磬,明中期,長20.4cm,寬20.1cm,厚0.9cm。清宮舊藏。玉磬青白色,罄上方有一透雕雙夔龍紋橫梁,橫梁兩側懸掛銅鍍金鍊,其下掛磬。磬正面為雲紋地,雕雙龍戲火珠紋,兩龍一仰一俯,分別佔據玉罄左右各半。罄背面凸雕福、壽、祿三星像,又有松樹、鹿、鶴、靈芝並二侍者,取「三星高照」之意。磬是古代樂器,一般為多件成組,按音階排列使用。這件玉磬為單件,是由樂器演化的用於室內裝飾的陳設品。雙龍戲珠紋是明代宮廷器物上常用的重要圖案。
日前我有幸欣賞到一組臺灣藏家收藏的戰國和田青玉編磬,現發圖供藏友欣賞。
此套編磬共九枚,和田青玉質。據藏友介紹,此編磬本為16枚,其中7枚在戰亂時被另一藏家得到,至今未能尋找到。此組玉磬玉質精美,和田青玉製作,皮殼寶光四溢,器身為戰漢常見蒲紋紋飾,並有刻劃細陰線谷紋,堪稱稀世珍寶。希望另7枚編磬早日尋到,為世人展現整套編磬風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