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潭:《慶堂藏戰國時期楚系三合式官璽的釋讀及其它》

2020-12-17 樂藝會

慶堂藏戰國時期

楚系三合式官璽的釋讀及其它

孫家潭

孫家潭,1948年生於天津。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就職內蒙古,1982年任察右前旗文物管理所長。先後參與「固爾班公社遼代契丹女屍發掘」「元代集寧路遺址考察與保護」,1983年本人發現「新風公社廟溝子新石器聚落遺址」並參與發掘,此遺址被評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孫家潭別署慶堂,現為西泠印社理事、中國藝術院篆刻院研究員、天津文史館員、天津印社社長。多年從事古代璽印、古硯收藏。出版有個人藏品、作品專輯。

日前收藏到一方戰國時期楚國青銅官璽,形制屬於三合式,此類形制官璽所見稀少,僅以實物與其相關簡略談一點個人看法。

(一)楚國三合式官璽此璽為三合式,原為三件拼合作圓柱形,已缺失二件,現僅存其中之一,見下圖。

(1)不同位置實物照片

(1-1)泥模圖片「士」 「信」上圖(1)為實物印,(1-1)泥模圖片,印面因不平整無法鈐印。此璽印面作白文,印文釋讀疑為「士」,旋轉位置後或為「信」字(」亻」大篆偏旁近似「千」字形)。此璽印面呈扇形,弧線兩端寬2.2、直線一端寬1.5、鈕柄高6.2釐米,質料青銅。以測量計算,原印面直徑在3.0釐米左右。印面後端向內收並延伸為長柄形印鈕(同為扇形),印鈕側面寬度為0.6釐米,末端稍粗。在印鈕外側中間部位有預留一穿孔,在內側平面上,分別見有柳葉形榫卯,一側為一個凸形榫,另一側為二個凹形卯,榫卯是與另外兩件印(遺失)對應時嵌入定位。觀察此璽印面、印體、穿孔及榫卯等結構均為一次性鑄造完成。下面介紹幾方同時代同類型官璽類比。

(2)三合式官璽「陵囗矦叄璽」圖片上圖(2)為上海博物館藏同時代楚國三合式官璽「陵囗矦叄璽」(圖、釋文均由孫尉祖提供),印文五字順序,由左上第一塊扇形印面釋讀為「陵囗」兩字,下端第二塊為「矦叄」,順延至右上角第三塊為「璽」,印文五字以二、二、一分置在三塊印面中環繞一周,每塊印面中文字結構完整。此璽三合,其鈕式與數據不詳。

(3)三合式官璽「邞陵囗璽」圖片上圖(3)為湖南省博物館藏同時代楚國三合式官璽「邞陵囗璽」,此璽形制同前,印文四字豎排,由上至下,再由右側至左側,印文覆蓋印面並與「人」字形拼合對縫交織在一起,此璽文字與對縫重疊的做法與上海博物館一方完全不同。此璽趙超在《戰國時期拼合式璽印與其他》文章中,未提供具體數據。

(4)不同位置實物照品

(4-1)泥模圖片「(廠+交)鈢」上圖(4)為實物印,(4-1)為泥模,本人舊藏的一方同時代楚國二合式官璽,缺失半。印文兩字釋讀:「(廠+交)鈢」印面半圓形,直徑1.9、通高2.6釐米。青銅質。此為左半印,印體內側平面上見有雙凸形榫,頂端有垂直穿孔與外側聯通,原印對合後為圓柱形。印文豎排,上面一字形結構為「廠」與「交」相組合,下面一字為「鈢」(璽),印面中僅見左側偏旁「金」(半個字),另一半則在相對應的半印上。此璽印文排序近似於湖南省博物館一方。

以上列舉了三方同時代同類型楚國官璽實物,我們看到圖(2)上海博物館印例,印面五字分置在三塊扇形印面中,每塊印面上的印文結構均完整。而圖(3)、圖(4)兩例印面文字均豎排,雖然有三合與二合式之分,但印面印文的安排均未考慮拼合關係,有的文字恰好在拼合的對縫間,這種處理方式有別於上海博物館的一方。

從上,此類官璽印面印文的排布可分為兩類,前一類在獨立的每塊印面上觀察,印文均是完整結構,如上海博物館藏印;而後一類,印文安排不考慮印面拼合,在每塊單獨的印面中均出現了不完整的文字。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排序方式,是此類官璽印面的構成特徵。

(5)「信」資料圖片

上圖(5)為戰國時期璽印文字「信」,此字大篆書體,左右偏旁結構近似為「言」與「千」或「心」與「千」兩種組合。見高明著《古文字類編》。

依據以上對同類型實物璽印印面文字的觀察,並結合「信」字偏旁的結構特徵,對本文介紹的官璽試做如下解讀。如果參照上海博物館藏印,以一個完整字形解讀,筆者疑為「士」。如果參照湖南省博物館與本人藏品兩印印文排布方法,推斷印面為半個字,其構形近似於「千」同上圖(5)所示的「信」字的半個字形,故此解讀為「信」。觀察印面與泥模,在靠近中心點與邊角處似有筆畫,因磨泐而不能確定。此璽圓形印面,解讀是以旋轉不同位置作探討。

(二)其它

有關此類官璽的相關研究,資料中見李家浩在1984年2期《漢江考古》撰文《楚國官印考釋(四篇)》一文中指出:「必須由兩塊或三塊相合後才能鈐用。這是否如符節一樣具有合符節的作用呢?」周曉陸在2010(中華書局)《二十世紀出土璽印集成》序言中稱:「拼合印指由兩塊或兩塊以上的印拼合在一起使用,造成完整的印面效果。一般來說,待拼合的幾個印體上具有榫卯結構。……這種拼合印的作用與兵符相類,需要合併使用才能生效。」葉其峰著2006年(上海中華書局出版)《古璽印通論》門關官署用璽:「《周禮》記載先秦時期貨物通過門、關時,使用一種稱謂璽節的的實物以為憑,存世的璽節見有『大廄』、『邞陵鈢 』兩種。按璽節是界節、璽之間,並具有節、璽特點的器物。『』。

劉熙《釋名》中即指出:「印者,信也。」璽印自從出現之始,就標誌著持有者的權力與信用。上文關於此類璽印研究,專家分別提到了「符節」、「兵符」與「璽節」。王獻唐先生考證「原始之節,以竹一節為之,因名曰節,異世形體或更,名仍隨之。節剖為二,故凡以節稱,必有二數,而二節相對,必有符合之刻記形制,孟子若合符節,荀子儒效篇晻然若合符節。」我們觀察二合、三合式官璽形制,印鈕內側均有凹凸形榫卯相對嵌合,這一特徵近似於節,底面幾塊小印拼合併刻文,功能又同於印信,由此推斷,這類拼合式官璽獨特的形制是由節衍生出來,。

綜上所述,此類二合或三合式官璽因形制與結構的設定,其具備」印信分持,拼合鈐用」的獨特功效。換言之,只有將分別持有璽印的官吏召集在一起,不可缺一,才能共同行使權力。這種特殊的璽印形制與限定條件,起到了互監互控作用,其監管力度也必然更為科學與嚴密。古代璽印研究,都是隨著相關出土實物的新發現,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不斷更新我們的看法。

葉奇峰在《珍秦齋藏古璽印的學術價值》文中指出:「展品圖錄5號『藏室』是二合璽,此類印風雖非初見,但存世不多,絕對稱得上罕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趙超在《戰國時期拼合式璽印與其他》文中指出:「迄今為止,我們所能見到的古代璽印中,屬於秦代以前的璽印僅有幾百枚。而具有獨特形制的拼合式璽印就更為罕見,現知不足10件。但這種璽印卻作為獨特的古代璽印形制類型,一直在有關古代璽印的論述中佔有一席之地。它作為古代璽印諸項功能中最重要的一種——權力授予標誌的代表,是值得我們予以足夠重視並單獨加以研究的。」。

2003年春非典猖獗之時,在甘肅天水古玩店曾遇到一方三合式官璽(圓形印面缺失二),遇到了,可是因故而沒有收藏到,頗感惋惜。2006年由鄭州幸遇本文介紹的二合式官璽(圓形印面缺失半),十五年後,奇緣再遇第三方(圓形印面缺失二),近二十年來此類官璽餘有三次邂逅而好事成雙,慶堂印緣殊勝。此璽曾先後與原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葉其峰、上海博物館孫尉祖、吉林大學吳振武及西泠印社徐暢諸先生勾通交流,開闊思路,於此表示感謝。

此官璽三合復原後印面直徑應在3.0釐米左右,長柄形印鈕高達6.2釐米,尺寸較大,通體金皮幹坑無鏽蝕,一流品相。本文中引用的相關圖片資料,有的來自網絡。古璽印研究「十年得一字」康殷先生語。此璽解讀受實物印與本人水平所限,於此拋磚引玉,諸方家同仁正。

恩澤如海 今天是楊魯安先生祭日 特發此文為念慶堂藏印筆記-2020年3月

相關焦點

  • 孫家潭 | 關於八思巴文字印釋讀的幾點體會
    關於八思巴文字印釋讀的幾點體會文/孫家潭元代遺存的官私印中主要是以民族文字「八思巴文」最為典型。「八思巴文」是由西藏僧人八思巴仿造藏文字母改制的一種文字,並以他創研而命名。初期使用於蒙古官方軍事往來密文,形體近似方體漢字,自左而右,自上而下按照音節拼寫。世祖至元六年(公元1269)二月頒行天下,作為譯寫一切文字的國書。後稱為蒙古國字、蒙古新字。
  • 孫家潭 | 慶堂吉金文字
    第二方「大為」(朱文),是給著名畫家劉大為老師刻的,是仿古璽印效果,此印還做了一個龜鈕。劉老師,當時是在北京解放軍藝術學院研究生畢業留校任教。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曾工作在內蒙古察右前旗文化館,那會愛寫寫畫畫刻印章,當時縣文化館館長是邢澤根老師,他長我幾歲,他是1968年內蒙古師範學院藝術系美術專業畢業後,分配到察右前旗文化館。上面說到的幾位老師都是他的同班同學,他們之間經常往來,都是畫畫的,所以我得以與他們相識,並有了為他們刻印的機會,各位老師也都與我交換了作品存念。
  • 孫家潭 : 螽斯衍慶~鳴蟲雅趣
    詩篇頌揚蟈蟈之種興旺,在生產力低下的上古時期,人們對生命繁衍有所欲求。既有成語「螽斯衍慶」引申為子孫滿堂之吉祥語。在故宮的紫禁城古建築群裡有「螽斯門」。位置在西二長街南門,南向,北與「百子門」相對,明代建築,清延明舊,現建築保存完好。
  • 故宮藏戰國璽印
    巴文化銅印章中國的印章,起源於殷商,發展到戰國末期至少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春安君官璽在先秦璽印中,以玉製作的官璽最為罕見。璽文變形,一反戰國金文那種用筆以圓轉為主的習慣,而是以方取勢。「平陰」在戰國時為齊地,即今山東平陰縣東北。
  • 中國朝代說——戰國
    戰國時的郡都比較大,韓的上黨郡有十七縣,趙、燕的代、上谷郡都各有三十六縣。郡的主管官吏為守,也有稱太守者。設郡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地方的軍事防禦能力,故郡守除治民外,還掌握兵權,可以率兵自衛或出擊敵人。    從相邦到地方的守、令,都由國君來任免。在任命官吏時要授予官璽。官吏有了官璽才能行使其權力。在免官時君主又要將官璽收回,當時稱為「收璽」或「奪璽」。
  • 曹學曾:《一方元代八思巴字與漢字組合符合押印的釋讀》
    一方元代八思巴字與漢字組合符合押印的釋讀曹學曾摘要:本文旨在對一方元代八思巴字與漢字組合的鬥檢封式符合押印進行釋讀,結合八思巴字「仿篆書」體入印後的寫法特點關鍵詞:八思巴字 符合押印 民族融合符合印,是古代一種印式,始見於戰國,一般有左右或上下對合,也有多種形式綜合。押,也稱「押記」、「花押」等,是指在公文、契約上的籤字或畫上某種記號。
  • 【舊硯新銘】孫家潭 | 清"捫參歷井"成語典故硯刻銘
    【舊硯新銘】孫家潭 | 清"捫參歷井"成語典故硯刻銘 2018-04-14 20:42清捫參厲井成語典故硯。
  • 戰國時期的楚才秦用
    秦楚兩國從春秋時期就經常進行政治聯姻,史書記載3次,兩次是楚國國君娶秦國公主,一次不詳。戰國時期,這種聯姻格局出現變化,秦國國王多娶楚國貴族女子。那麼歷史上有哪些楚人在秦國發跡呢?1號人物:甘茂甘茂人物像甘茂是戰國時期楚國下蔡人(今天的安徽潁上甘羅鄉),戰國中期秦國名將,曾擔任秦國左丞相。學習過諸子百家,由張儀、樗裡疾引薦給秦惠文王。
  • 戰國時期,秦、楚等七雄,他們的都城在哪裡?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秦、楚、燕、韓、趙、魏、齊等七雄,除楚國獨霸南方外,其餘六國皆雄居北方,因此其都城,除楚國在南方外,其餘秦楚燕等六國皆在北方。第八都就是鹹陽(今陝西鹹陽市東北),前350年,秦孝公為與六國爭奪天下,同時防禦六國的侵略,遂遷都於此,隨後經戰國、秦朝兩個時代,共144年。楚國終楚國八百餘年,楚共有七都,其最初的都城在丹陽(今河南淅川境),周成王時期,熊繹被封以子爵,居丹陽,建立楚國。
  • 孫家潭|《明歙州如意池大硯》作「慶堂(吉祥隆盛)之寶」組銘
    硯背刻銘,中央(四)「慶堂(吉祥隆盛)之寶」印,這方印的創作是仿照元代官印「皇帝(吉祥隆盛)之寶」演化而來,見下圖。古代摩崖石刻圖片縱觀古代摩崖石刻,在石崖之上,常見有大大小小不同時期,不同書體錯落組合的多塊石刻,觀之感覺有歷史性與視覺衝擊;我們還注意到,古代書畫傳世多見有名家題跋,傳世年代越久
  • 戰國時期十大人物
    莊子,姓莊,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戰國中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學的創立者,與老子並稱「老莊」。 屈原,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
  • 戰國時期十大歷史人物
    莊子,姓莊,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戰國中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學的創立者,與老子並稱「老莊」。莊子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僅擔任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最早提出的「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孟子,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 「香火」與「慶堂祿位 高真」
    中央書貼「慶堂祿位高真」。這樣,橫看「香火」,福、祿、壽三字並排,既是居室家人的祈求,又表示此居室福、祿、壽俱全。相傳很早很早以前,「香火」只有左右兩部份組成,而中間的「慶堂祿位高真」據說是這樣增加出來的:過去有一個名叫慶堂的大財主,他家財萬貫,雖年近花甲,還出巨資買了一個官職。上任之前,請了一位有名望的算命先生來為他算命。
  • 戰國歷史事件 戰國時期重大歷史事件匯總
    戰國時代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歷史時期之一,其主體時間線處於東周末期。戰國時代是華夏歷史上分裂對抗最嚴重且最持久的時代之一。這一時期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的文化潮流,中原經濟技術的新發展與各國相繼圖強而展開的舉國變法,名士的縱橫捭闔,宿將的戰場爭鋒,湧現出了大量為後世傳誦的典故。塑造了帝制中國的雛形。
  • 戰國時期,除了戰國七雄,還存在哪些大國呢?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子,但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這七個諸侯國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 戰國時期的吳起文韜武略戰無不勝,為什麼沒被列入戰國四大戰將?
    戰國時期波譎雲詭,列國之間兼併攻伐,合縱連橫輪番上演,戰爭規模擴大升級。戰爭的改變讓職業軍人在戰場上大放異彩。也由此出現了不少名將,比如著名的戰國四大名將,他們就是秦國的白起和王翦以及趙國的廉頗和李牧。
  • 春秋戰國時期十大大家人物
    荀子,戰國末期趙國人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世人尊稱「荀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令。 列子,名禦寇,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古帝王列山氏之後。
  • 戰國時期,強大的楚國消滅了哪幾個諸侯國?
    眾所周知,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 從文物解讀春秋戰國的禮崩樂壞(附高清圖)
    春秋時期,宋襄公幫助齊公子復國,代齊作為盟主,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泓水之戰後,宋國國力受創。戰國時公元前286年,被齊、楚、魏三國聯手滅掉。戰國 「曾侯之用殳」銅殳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這是一種打擊長兵器。
  • 春秋戰國時期烹牲禮器「鑊鼎」
    山西博物院藏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的春秋晚期附耳牛頭螭紋蹄足鑊鼎今亦有鑊可證。這是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的春秋晚期附耳牛頭螭紋蹄足鑊鼎,高93釐米,口徑102釐米,耳間距129釐米,重達22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