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紀年》若不亡佚,本應與《史記》比肩

2020-12-14 中庶子談

根據《晉書卷五十一束皙傳》記載,西晉太康二年汲郡人不準盜挖了一座戰國時期魏王墓(關於是哪位魏王存在爭論,有的人認為是魏襄王有的人認為是魏安安釐王),這件事驚動了官府甚至是晉武帝司馬炎,人們從這座王墓中出土了幾十車竹簡。晉武帝司馬炎立即指示當時的國家學術權威機構秘書監進行整理研究,首先接觸這一批竹簡的是秘書監的荀勖、束皙等人,經過這些人對這批竹簡上六國文字的辨析和考證,這是一部以編年體形式編寫而成的魏國史書,荀勖、束皙等人決定將竹簡上的內容以當下西晉文字整理出來,其時間跨度自夏朝至東周戰國時期,共13篇,稱為《紀年》,這是對《竹書紀年》的初步整理。

後來,中書令和嶠在原有《紀年》的基礎上,參考其他古文獻和汲冢竹簡,對其進行增補整理。將其時間推及到了黃帝時期,整理後的《紀年》改稱為《汲郡紀年》,而原來的版本則改稱為《汲郡古文》,由於和嶠版本的《汲郡紀年》囊括了原《紀年》的內容,並將時間上推至皇帝,因此《汲郡紀年》逐漸在西晉學術圈裡流行開來。

汲冢竹書一經出土便引發了眾多學者的廣泛關注,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汲冢竹書其中記載的內容十分珍貴且獨特,史載「其中經傳大異」,汲冢竹書所記載的上古史系統與儒家經典中所記載的理想化的上古史系統完全不同,因為汲冢竹書編寫於戰國時期,其史料價值和可信度極高,可以與《史記》、《尚書》等傳世典籍相互補充考訂。

尚書

最重要的是,汲冢竹書關於先秦上古史的記載自成一套系統,與《史記》、《尚書》有別,例如關於儒家理想的堯舜禪讓,汲冢竹書卻記載「堯之末年,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儒家經典中極少交待益與啟的關係,汲冢竹書卻記載「益幹啟位,啟殺之」,儒家把商朝時的伊尹稱之為賢相,而汲冢竹書卻記載「太甲殺伊尹」,關於周代歷史汲冢竹書則記載「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非穆王壽百歲也」,關於西周共和時期的歷史記載也與儒家經典不同「幽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攝行天子事,非二相共和也」。此外,汲冢竹書還記載了先秦上古時期許多為其他文獻所沒有的記載。《汲郡紀年》一經推出,廣大學者極為重視,興起了一股考訂古籍文獻熱潮。徐慶、裴駰的《史記集解》,酈道元的《水經注》,郭璞的《山海經》和《穆天子傳》注本,葛洪的《抱樸子》等一大批文獻都或多或少參考了《汲郡紀年》的記載。

在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汲冢竹書的名字也有諸多變化《汲郡竹書》、《汲冢紀年》、《竹書紀年》、《汲冢竹書紀年》、《系年》等都曾被各類學者使用過。但是《竹書紀年》的命運是十分坎坷的,在其出土不久,八王之亂、永嘉之亂、五胡亂華、南北朝分裂、隋末戰亂長達幾百年的混亂局面使得《竹書紀年》逐漸式微散佚,儘管《隋書經籍志》和《唐書藝文志》都有收錄,但經歷了安史之亂和五代十國,其書最終還是在宋代的時候亡佚了。兩宋時期,朱喜二程的理學大行其道,孔子和儒家經典被提升到了不容懷疑的地位,任何挑戰儒家經典所建立起的上古史系統的書籍都被排斥,而《竹書紀年》的記載完全是逆儒家經典而行,《竹書紀年》這一本應與《史記》比肩的文獻就此消隕。

明朝時期,一種兩卷本的《竹書紀年》開始流行,學者稱之為《今本竹書紀年》;清代學者朱右曾輯錄散落在各種古籍中的紀年內容,編為《汲冢紀年存真》兩卷,亦稱之為《古本竹書紀年》。關於兩個版本的《竹書紀年》哪種更可靠,自清末至今一直是比較有爭議的話題。而如果《竹書紀年》沒有亡佚一直流傳至今,它的地位將超過《春秋左傳》、《資治通鑑》等一概編年體史書而與紀傳體之祖《史記》比肩。

相關焦點

  • 《竹書紀年》,佚文流轉的古今本
    晳又釋難,而庭堅已亡。散騎侍郎潘滔謂接曰:『卿才學理議,足解二子之紛,可試論之。』接遂詳其得失。摯虞、謝衡皆博物多聞,鹹以為允當。」又《儒林傳》記續鹹作「《汲冢古文釋》皆十卷行於世」。唐魏徵等《隋書·經籍志》云:「晉太康元年,汲郡人發魏襄王冢,得古竹簡書,字皆科斗。發冢者不以為意,往往散亂。帝命中書監荀朂、令和嶠,撰次為十五部八十七卷。多雜碎怪妄,不可訓知。」
  • 竹書紀年:它是能顛覆《史記》的史書,為何低調如18線非主流小咖
    成書比《史記》早200年,裡面記載的內容有許多是《史記》所未載、甚至是顛覆史記的。按理說,這應該是一部極其稀缺珍貴,極具史料價值的典籍,應該和其他史書一樣,聲名遠播,備受推崇。然而它卻沒有,不僅異常「低調」,還充滿了爭議。它就是《竹書紀年》。
  • 《竹書紀年》的堯舜禹篡奪說,能推翻《史記》禪讓的記載嗎?
    太史公之後的四百年,西晉太康年間,汲郡汲縣(今河南衛輝)一座戰國墓葬出土了一批簡牘,其中一部是記載上古到戰國的史書,被稱為《竹書紀年》(或《汲冢竹書》《汲冢紀年》)。《竹書紀年》原本在宋室南渡後丟失,到明朝出現了一部完整版的《竹書紀年》。近代朱右曾、王國維又從古人註疏中整理出一部殘缺的《竹書紀年》,這部作品比較符合原著,又叫古本《竹書紀年》。
  • 同樣都是記錄史實,《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更高?
    伊尹作為失敗者不可能掌握話語權,既有記載流傳,後世毫無利害關係的史官無中生有給他翻案不合邏輯,儒家掌握話語權跟太史公是同一個時代,恐怕還做不到立即隻手遮天,反而是竹書紀年出土的年代十分可疑,有這個動機篡改歷史。竹書紀年有兩個大問題: 首先,很多地方它是孤證!沒有其他能支撐說法的佐證。
  • 舜用政變奪權,伊尹犯上作亂,《竹書紀年》的歷史為何如此顛覆?
    那就是秦朝滅亡後,幾乎沒有先秦史籍傳世了,而《竹書紀年》的出現則是彌補了這一空白。作為魏襄王時代的史書,其成書時間比司馬遷著的《史記》還要早二百多年。在這段時間裡,各國湮滅,大火肆虐,先秦史料遺失殆盡。很顯然,司馬遷的史料來源,無論可信度還是豐富程度,都不如《竹書紀年》。
  • 《竹書紀年》的厄運之路:修復一本失傳已久的古籍需要多少步驟?
    他們在編纂《崇文總目》時,會不會趁清朝編撰《四庫全書》的機會毀掉這本書,從而禁止他們的《竹書紀年》為異端?恐怕我們現在找不到這個問題的答案。總而言之,這本古籍自出土以來經歷了波折,後來花了無數學者的努力,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才得以驗證,如今卻無聲無息地消失了,想到這件事總是很遺憾的。本版《竹書紀年》還遠沒有結束。
  • 千古禁書《竹書紀年》 顛覆你的認知(一)
    後世子孫想了解秦朝以前的歷史,只能通過秦朝的歷史古書,記錄得最詳細的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史記》。   在這場空前的文化浩劫當中,有沒有漏網之魚,有沒有和《史記》版本不一樣的正史記載呢,今天我們要說的這本傳奇史書,它就是漏網之魚,裡面說描述的上古時期的歷史,不僅跟《史記》不一樣,甚至是大相逕庭,把《史記》裡面描述上古歷史的黃金時代
  • 也許這是最接近歷史真相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竹書紀年》
    由於文字書寫在竹簡上,並且又是一部編年體史書,後人給這十三篇起了一個名字叫《竹書紀年》。這部書出自汲縣的古墓中,也有人把這部書叫做《汲冢紀年》。隨著研究工作的展開,這部書中記載的內容顛覆了人們對古代歷史的認知。在《竹書紀年》整理過程中,參與釋讀編輯的大儒就發現,竹簡上記載的部分歷史可以和《左傳》相互印證。由此初步判定,應該是一部正史。
  • 神秘的竹書紀年有何來歷,為什麼它是證明夏存在的重要證據?
    無論如何,即使「禹」是存在的那也不代表夏朝就存在,如胡適、顧頡剛和郭沫若,就認為夏朝不應該存在,而是周朝為了推翻商朝,證明自己合法地位,故意杜撰出來的產物。但我們的不能確定事情,卻在一本書上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公元279年,西晉人在戰國魏襄王的墓中發現了一本史書《竹書紀年》,這本書一共13篇,講述了夏商、西周、春秋和戰國的故事。
  • 比肩甲骨文,糾偏《史記》……這本奇書在新鄉驚現於世
    《論語》上講:「鳳鳥不至,河不出圖。」《竹書紀年》裡講:黃帝在河洛修壇沉璧,受龍圖龜書。對新鄉人來說,可以對「河洛」略知一二,但是一定要對出土於新鄉的《竹書紀年》儘量「知之甚祥」。價值:《竹書紀年》糾偏歷史《竹書紀年》上下記載了89位帝王1847年的歷史,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文獻價值。《竹書紀年》的最大特點,就是它所記載的史實與其它史書記載的大不一樣,與甲骨文、青銅銘文記載卻相符。
  • 《史記》是二十四史之首,比史記更古老的史書有哪些?
    史記,是我國史書歷史上的一部裡程碑,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但是,在史記誕生之前,中國的歷史已經有了兩千多年,那麼,這兩千多年裡,還有其他的史書存在嗎?
  • 司馬遷的《史記》可信嗎?如果可信,「共和行政」怎會成為懸案
    一本是司馬遷的《史記》,另一本則是晉國、魏國的官修史書古本《竹書紀年》。可是,兩書本對這件事的記載完全不同。 先看《史記》的描述,在這樁政治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只有召公、周公兩人。在太子被圍攻時,召公更是以自己的兒子代替了太子,太子才得以脫身。此後的14年間,就一直是召公和周公聯合行政。14年後,周厲王在一個叫「彘」的地方去世,太子姬靜被周、召二相重新立為周王。
  • 司馬遷的《史記》是真實存在的嗎?竹簡證明《史記》再擺烏龍
    美麗的人傾國傾城,卻不愛笑。宣王令:有法子讓美女笑一次便賞千金!近旁佞臣打起防務重擔的主意。有一天,烽火臺燃起,諸侯國奔奔救主。千面刀從四面八方奔來,結果幽王褒姒在悠然看戲,個個氣得咬牙切齒。此時,褒姒笑了,臉上露出笑容。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千金買笑》、《一笑千金》等典故,出自此之後,由於皇后和太子的廢立問題。
  • 中國唯一因火山滅亡的政權,國號成中國代稱,但西方人不承認存在
    夏禹畫像夏朝的滅亡,也與夏桀不愛惜民力,橫徵暴斂有關,《史記·夏本紀》中說:「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商湯在鳴條之戰中,為體現師出有名,歷數了夏桀的罪過,這就是《尚書》中的《湯誓》一篇,商湯認為夏桀有兩大罪過,即「夏王率遏眾力,率割夏邑」,「率遏眾力」和「率割夏邑」其實都是指夏桀橫徵暴斂,不愛惜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