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用政變奪權,伊尹犯上作亂,《竹書紀年》的歷史為何如此顛覆?

2020-12-23 西府趙王爺

西晉武帝年間,有個名字叫做不準的盜墓賊,在汲郡搞了一筆大生意。他盜掘了一座戰國時期的陵墓,其主人乃是魏襄王,戰國時期魏國的第四任國君,信陵君魏無忌的爺爺。所以不準盜的乃是一座諸侯王陵,而且是戰國時期雄踞一方的魏國王陵,比起後世的王侯含金量可以高太多。

王陵被盜後過了幾天,官府才得到消息,匆匆派人趕到。然而,此時不準已經將墓室盜掘一空,留下一片狼藉。當地官府一邊派人通緝捉拿盜墓賊不準,一邊收拾王陵現場,對其進行保護性發掘,畢竟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沒想到,還真有意外收穫。當時官府在整理被盜墓地現場的時候,在墓室裡面發現了許多被燒過的竹簡殘片,上面都刻有文字,且皆為古文。這可不得了,對於盜墓賊來說,他們更為看重墓中的陪葬財物。而對於專業的史官來說,裡面帶有文字記錄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

當地官員也意識到,這些竹簡應該是有價值的歷史文獻,於是將情況上報給了朝廷。當時的晉武帝對此非常重視,立即組織人手清理髮掘墓中竹簡,並且派出了一個非常專業且權威的考古團隊,參與竹簡的整理以及釋讀工作。

這個團隊的負責人是荀勖與和嶠,二人在當時分任中書監和中書令,相當於皇帝的秘書,掌管宮內的圖書機要。而團隊成員們則就更厲害了,文壇名宿束皙、史圈大佬傅瓚、書法名家衛恆……幾乎是匯集當了相關圈子裡面的高手大家。

而經過他們的整理和解讀,最後確定這批竹簡應該是一部官方史書,或者說歷史資料。由戰國時期魏國史官整理或編撰,記錄了大量的先秦歷史。當時傅瓚他們將這批史料,以當時的文字考訂釋意,按年編次,最後得到了編年體史書《竹書紀年》,由於竹簡出土於汲郡古墓,所以也稱《汲冢紀年》。

昔日秦國統一天下,秦始皇收六國編史於秦王宮,後遭項羽一把火給燒掉了。當然,也有說法稱,當初秦始皇收書之後,便發布《焚書令》,全數燒之。不過,在這裡我們沒有必要討論是誰燒的,因為結果都一樣。那就是秦朝滅亡後,幾乎沒有先秦史籍傳世了,而《竹書紀年》的出現則是彌補了這一空白。

作為魏襄王時代的史書,其成書時間比司馬遷著的《史記》還要早二百多年。在這段時間裡,各國湮滅,大火肆虐,先秦史料遺失殆盡。很顯然,司馬遷的史料來源,無論可信度還是豐富程度,都不如《竹書紀年》。

所以,《竹書紀年》應該是有著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的,尤其是在先秦歷史這一塊,堪稱權威。然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這部書卻被史學界批為異端,為歷史主流所不容,甚至於一度被禁。

究其原因,乃是《竹書紀年》所載的內容過於顛覆,其在許多歷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上,都和以《史記》為代表的主流史書大相逕庭。

比如《史記》中的堯舜禪讓,在《竹書紀年》裡面卻成了政變篡位:

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舜囚堯,復偃塞丹朱(堯的兒子),使不與父相見也。

其大致意思就是,舜把堯囚禁起來,然而搶了他的位置。後來又流放了堯,還不讓堯的兒子朱丹去見他。同樣,後面的舜禪讓給禹,也是一場政變。當初舜奪取政權之後,開始剷除異己,禹的父親鯀與其他幾位堯時代的老人,慘遭殺害,還被安上了「四兇」的名頭。禹為父報仇,據夏地抗擊舜,最終將其擊敗,並將其流放蒼梧。

再比如《史記》中為臣之典範的古代先賢伊尹,其輔佐太甲治國,用心良苦。商王太甲本是暴君,伊尹將其流放,令其改過自新。七年後,太甲勞改完畢,伊尹還政於太甲,繼續為其效力。在《竹書紀年》中,伊尹卻成了一位篡位權臣,他流放商王太甲自立,後來被太甲所殺。

「仲壬崩,伊尹乃放太甲於桐,而自立也。伊尹即位於太甲七年,太甲潛出自桐,殺伊尹。」

類似的例子還有不少,幾乎是將後世人印象中的古代先賢們給來了一次大換臉,而我們所津津樂道的道德典範,也都成了一個個陰謀故事。滿篇的「囚」與「殺」,將那些人們稱頌讚揚的道德典範,變成了一個個自私自利的現實爭鬥,為後人展現了一個充滿了血腥和陰謀的上古時代。這不僅僅是對在顛覆主流的歷史認知,更是在否定現行的道德傳統。

《史記》所代表的主流觀點,乃是宣揚先賢們的道德禮制。而《竹書紀年》所表現出來的觀點,則是在毫無保留的表現權謀欲望。這並不符合儒家思想,自然會遭到作為主流的儒家歷史學派的否定。

不過話說回來,雖說《竹書紀年》的內容有些顛覆三觀,但從人性、邏輯的角度來講,卻又合情合理。以堯舜禹禪讓為例,在那個文明初建的上古時代,人們缺乏生產物資、沒有道德約束。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才應該是主旋律。然而在《史記》中,他們智慧、儒雅、高尚,道德水平遠勝於後人,這本身就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難道人類的發展倒退了,從文明走向了野蠻,由儒雅走向了血腥?

當然了,僅僅以所謂人性邏輯,不足以證明《竹書紀年》不是「偽史」,更不足以推翻《史記》的觀點。

因為《竹書紀年》本身就存在一個真實性的問題,其在出土之後,有過數次的遺失、編撰,再加上主流史學派的排擠,不為人所知。我們現在看到的版本已經不是衛恆他們考證整理的原始初稿,而是多方整理後修訂版本,裡面到底有著原本《竹書紀年》的幾分內容,不得而知。

此外,《竹書紀年》的立意動機也值得懷疑,因為其出自戰國時期的魏國。魏國得立,本身就是依靠以下犯上,所謂三家分晉,其實就是晉國的趙魏韓三卿瓜分了自家主上的地盤。按照傳統禮制,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簡而言之就是得國不正。從這個角度來看,《竹書紀年》的反烏託邦,很可能就是魏國史官為了宣揚篡位犯上的合法性。

當然了,對於《竹書紀年》,我們甚至可以將其認為是法家史學派的代表作。咱們都知道,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各派都在為自己的思想學說尋找依據。法家宣揚「人臣太貴,必易主位」,認為君主必須加強集權,否則即使再賢能,也會有被推翻的危險。這正好與《竹書紀年》的一些記載不謀而合。

事實上,像《竹書紀年》裡面的內容,在戰國時期的法家學派裡面,是有著較大市場的。比如《韓非子·說疑》就曾記載。

《韓非子·說疑》:「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

三晉本為法家起源之地,那麼《竹書紀年》作者傾向篡奪也不足為怪了。所以,我們也有理由懷疑,《竹書紀年》所記載的歷史,乃是為了宣揚法家學說而存在。如此一來,想要用《竹書紀年》去推翻《史記》,就有些站不住腳了。畢竟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你信法家的學說,憑什麼不信儒家?

說到這裡,倒是讓我想起了一句話: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沒有確定證據之前,孰是孰非,只能見仁見智了。

相關焦點

  • 竹書紀年:它是能顛覆《史記》的史書,為何低調如18線非主流小咖
    成書比《史記》早200年,裡面記載的內容有許多是《史記》所未載、甚至是顛覆史記的。按理說,這應該是一部極其稀缺珍貴,極具史料價值的典籍,應該和其他史書一樣,聲名遠播,備受推崇。然而它卻沒有,不僅異常「低調」,還充滿了爭議。它就是《竹書紀年》。
  • 老師不會告訴你,歷史上的堯舜禪讓,其實是一場殘酷的宮廷政變
    但這樣一部本該聞名史學界的史學巨著,卻在歷史上默默無聞,提及者甚少,甚至於少有被作為先秦歷史研究的史料參考。這未免有些說不過去!首先,《竹書紀年》裡面的內容,過於顛覆三觀,和《史記》體系下的主流觀點大相逕庭。
  • 正史中記載的歷史是真實的嗎?
    《竹書紀年》裡卻完全不同:「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堯老了以後,舜為了奪取帝位,囚禁了堯,還不允許堯和自己的兒子丹朱見面。所以舜取得帝位不是通過禪讓,而是通過政變。
  • 千古禁書《竹書紀年》 顛覆你的認知(一)
    歷史課本上對上古歷史黃金時代 祥和時期的記載是否真實——竹書紀年的由來
  • 《竹書紀年》,佚文流轉的古今本
    《竹書紀年》是春秋時期晉國史官和戰國時期魏國史官所作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共十三篇,是中國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經秦火的編年通史,敘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的歷史,按年編次。周平王東遷後用晉國紀年,三家分晉後用魏國紀年,至魏襄王二十年為止。
  • 《竹書紀年》若不亡佚,本應與《史記》比肩
    ,而汲冢竹書卻記載「太甲殺伊尹」,關於周代歷史汲冢竹書則記載「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非穆王壽百歲也」,關於西周共和時期的歷史記載也與儒家經典不同「幽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攝行天子事,非二相共和也」。但是《竹書紀年》的命運是十分坎坷的,在其出土不久,八王之亂、永嘉之亂、五胡亂華、南北朝分裂、隋末戰亂長達幾百年的混亂局面使得《竹書紀年》逐漸式微散佚,儘管《隋書經籍志》和《唐書藝文志》都有收錄,但經歷了安史之亂和五代十國,其書最終還是在宋代的時候亡佚了。
  • 也許這是最接近歷史真相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竹書紀年》
    這十三篇史書記載了從夏商周到戰國魏襄王主政時期的歷史,由此判定,被盜挖的那座古墓應該就是戰國魏襄王的大墓。由於文字書寫在竹簡上,並且又是一部編年體史書,後人給這十三篇起了一個名字叫《竹書紀年》。這部書出自汲縣的古墓中,也有人把這部書叫做《汲冢紀年》。隨著研究工作的展開,這部書中記載的內容顛覆了人們對古代歷史的認知。
  • 《竹書紀年》的堯舜禹篡奪說,能推翻《史記》禪讓的記載嗎?
    從此儒家稱頌的「天下為公」終結,歷史進入了「家天下」時代。 太史公之後的四百年,西晉太康年間,汲郡汲縣(今河南衛輝)一座戰國墓葬出土了一批簡牘,其中一部是記載上古到戰國的史書,被稱為《竹書紀年》(或《汲冢竹書》《汲冢紀年》)。《竹書紀年》原本在宋室南渡後丟失,到明朝出現了一部完整版的《竹書紀年》。
  • 《竹書紀年》的厄運之路:修復一本失傳已久的古籍需要多少步驟?
    《竹書紀年》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證實了墨子所說的「百國春秋」是真的。另外,這本書是第一手資料,自秦漢起就沒有被篡改過,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先秦歷史的原貌,因此他不僅可以為已知的歷史事件提供證據,而且可以提供修正現有歷史數據的不真實性,其研究價值是顯而易見的。然而弔詭是這樣一個來之不易的寶貴財富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珍惜,從挖掘到最後的損失,他只流傳了不到。
  • 同樣都是記錄史實,《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更高?
    伊尹作為失敗者不可能掌握話語權,既有記載流傳,後世毫無利害關係的史官無中生有給他翻案不合邏輯,儒家掌握話語權跟太史公是同一個時代,恐怕還做不到立即隻手遮天,反而是竹書紀年出土的年代十分可疑,有這個動機篡改歷史。竹書紀年有兩個大問題: 首先,很多地方它是孤證!沒有其他能支撐說法的佐證。
  • 神秘的竹書紀年有何來歷,為什麼它是證明夏存在的重要證據?
    關於這個距今已有4000的歷史的朝代到底是真是假,一直在史學界都頗有爭議。因為關於「夏朝」可以考證的歷史文獻實在太少。可以說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任何的夏朝文物出現。應該說,中國有比較準確的歷史記載,是在春秋戰國時期。之前的記載,即使是商朝和西周,也都比較模糊。但卻有商朝和西周的具體文物出現。至於夏朝,只能說有商朝之前的文物出現,但無法證實這些文物是夏朝這個國家的。
  • 《竹書紀年》:時日曷喪的姒癸,一個讓夏王朝走向覆滅的罪魁禍首
    那麼,我們來看下姒癸到底有多殘暴:根據春秋史書《竹書紀年》裡記載:「築傾宮、飾瑤臺、作瓊室、立玉門」。同時姒癸大肆搜刮美女並整日與妹喜等宮女飲酒作樂,這還不算,他的酒池修建很大,甚至有人醉而溺死的事情時有發生。
  • 《竹書紀年》:一個盜墓賊無意中的發現,揭開千年前被遺忘的歷史真相丨武安歷史研究主要參考書目介紹(1)
    到底是什麼竹簡,怎會如此興師動眾?據記載,這是500年前戰國時期的竹簡,晉朝人早已不認識那時的文字了,需要研究破譯。不幸的是,這幾十車竹簡運到洛陽後已經殘缺不全,專家學者們也耗費了大量時間心血來整理,最後得到的結果震驚史學界。竹簡的內容十分豐富,有《紀年》十三篇、《易經》二篇、《國語》三篇、《名》三篇、《瑣語》十壹篇、《大歷》二篇、《穆天子傳》五篇等。
  • 它是中國古代唯一未經秦火的奇書,幾個小竹片,卻改變了歷史
    眾所周知,歷史都是由王朝統治者編寫的,因此有很多都是代代相傳,奉為圭臬的。而《竹書紀年》卻打破了傳統的認知,給人們不一樣的視角和觀點。舉個事例來說,從《竹書紀年》出現以前,人們都認為商朝太甲被伊尹囚禁3年後,伊尹見太甲改過自新,便鄭重的將國家交給他。太甲復位後,沉痛接受教訓,成為了一個勤政愛民、勵精圖治的聖君。
  • 失傳已久的奇書被發現,內容顛覆國人認知,被儒家抵制了近兩千年
    晉武帝也拍板讓當時的頂尖文人共同研讀,他們都知道,這些竹簡內容一定相當重要,只不過他們沒有想到,此項工作的成果,竟然會如此驚世駭俗。 竹簡涵蓋的內容很多,包括《紀年》、《易經》、《國語》、《名》、《瑣語》、《大曆》、《穆天子傳》等等一共七十五篇,十多萬字。但是,其中最重要的還是《竹書紀年》。
  • 覐公簋:見證晉國早期歷史,顛覆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結論
    今天我們介紹的這件青銅器也是丈夫為妻子做的器物,它不但見證了周代晉國的早期歷史,甚至顛覆了夏商周斷代工程的一個結論。下面就讓我們先來看一下它的形制、來歷和銘文。那麼覐公簋銘文到底見證了什麼歷史,又顛覆了夏商周斷代工程的什麼結論,敬請接著往下看。
  • 歷史雜談:堯舜禹是禪讓還是逼宮篡位
    而在韓非子以及竹書紀年(這本竹書紀年的可信度也很高,也是戰國後期的文獻)等文獻當中,記載了堯舜禹篡位的歷史,韓非子在其文中如此記載「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矣,而天下譽之」,而竹書紀年中,與之相關的內容大概是晚年堯比較昏庸(不管是管不住國家了還是驕奢淫逸),舜帝發動政變將堯囚禁,順便把他那個火爆的兒子丹朱,也給流放了,讓他們死生不復相見
  • 周滅商用了「低賤」手段,紂王真實死因並非自焚,真相顛覆了歷史
    說起紂王帝辛,在我們的認知中,他就是一個荒淫殘暴的帝王,在他繼位之後,推行了嚴刑峻法,而且經常性的發兵打仗,最為關鍵的是他沉浸在酒色,而且拒諫飾非,為此被評價為歷史上典型的暴君,後來導致了眾叛親離,身死國滅。
  • 公元前841年發生了什麼,為何說這一年在歷史上至關重要?
    什麼意思呢,就是有史書或者出土的文物能夠準確指出確切年份的時期,才能稱之為準確紀年,我國的歷史很悠久,但是這並不代表著我國確切紀年的時代也很早。準確地講,從我國出現了確切紀年至今,只有近3000年的歷史,而很多國外人也是以此來看待中國的歷史的,說白了,就是確切紀年之前的歷史,儘管存在,但並不被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