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紀年》的厄運之路:修復一本失傳已久的古籍需要多少步驟?

2021-01-08 星星失眠啊

《竹書紀年》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證實了墨子所說的「百國春秋」是真的。另外,這本書是第一手資料,自秦漢起就沒有被篡改過,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先秦歷史的原貌,因此他不僅可以為已知的歷史事件提供證據,而且可以提供修正現有歷史數據的不真實性,其研究價值是顯而易見的。

然而弔詭是這樣一個來之不易的寶貴財富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珍惜,從挖掘到最後的損失,他只流傳了不到。直到北宋,由荀勗、和嶠編輯的「初釋本」或衛恆、束皙編輯的「初釋本」都不見了。

為什麼《竹書紀年》丟失?這是一個非常令人費解的問題。清代有學者朱右曾給出了一個合理的解釋:「學者錮於所習,以與《太史公書》和漢世的傳說是矛盾的,因此不再研究。600多年了,但這本書又死了。

主要觀點是《竹書紀年》中記載的史實與傳世文獻記載不完全一致,尤其是其中提到的「堯幽囚、舜野死,伊尹放太甲、共伯幹王政」太令人震驚了,完全違背了儒家的經學觀念,因此他常被視為異端,因此很少有人願意做考證,他們逐漸被遺忘是有道理的。

雖然朱右曾針刺見血這個說法也很有禮貌,一些憤怒的人繼續玩這個理論的基礎上,粗魯地把壺扔到宋儒。

在宋人經歷了五代十國的混亂之後,他喜歡儒家所描述的理想秩序,因此他不能容忍離經叛道書籍對後代的傷害。他們在編纂《崇文總目》時,會不會趁清朝編撰《四庫全書》的機會毀掉這本書,從而禁止他們的《竹書紀年》為異端?

恐怕我們現在找不到這個問題的答案。總而言之,這本古籍自出土以來經歷了波折,後來花了無數學者的努力,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才得以驗證,如今卻無聲無息地消失了,想到這件事總是很遺憾的。

本版《竹書紀年》

還遠沒有結束。

明朝中葉前後,一種全新的《竹書紀年》橫空出世以印刷版的形式出現。當一本丟失已久的書被找回時,人們自然會被期待填滿,但不幸的是,許多人在認真研究後發現書中有許多致命傷,因此他們懷疑所謂的《竹書紀年》極有可能是偽造的。

最直接的證據是,根據前面的描述,《竹書紀年》在進入春秋時期後使用了晉國年表,然後在金朝被三大流派分割後改為魏國,然而在之前的書中,卻都是以周王室的方式標註的,這與古人的描述不符。

當然,這樣的質疑並不嚴謹。因為後來有人翻閱了宋代的書籍,發現早在南宋初年,人們引用《竹書》時,就已經開始採用這種變了年代的方法。

你可以懷疑《竹書》的年表是被正統儒家學派改變的,但你不能證明內容是虛構的。

古本《竹書紀年》

所謂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懷疑一本書是贗品很容易,但要證明他確實是贗品,我們必須提供確鑿的證據。

從西晉時出土的汲冢原竹簡在後來的永嘉叛亂中被毀,原始的《竹書紀年》也在宋代丟失,找出並比較他們是不可能,還有別的辦法嗎?

只要思想不是滑坡,就有比困難更多的方法。

雖然這個問題很難解決,但並不意味著沒有解決辦法,前面提到的學者朱右曾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我們為什麼不恢復《竹書紀年》的原貌呢?

這個想法不是異想天開。這是因為《竹書紀年》流傳幾百年來,很多人都讀過這本書,他們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了很多內容,如李道元的《水經注》、郭璞、《史記索隱》、貞的《史記索隱》,孔穎達中的《左傳正義》都或多或少地引用了《竹書紀年》的記錄-這些散亂的材料被還原成《竹書紀年》原貌提供了可能。

從浩如煙海的古籍文獻中尋找古籍詞語,是一項非常費時費力的工作。朱右曾沒有退縮,他以頑強的毅力,終于堅持了這項艱巨的任務,編了一部《汲冢紀年存真》並傳給後人。

為了區分這兩個版本,人們通常將朱右曾的版本稱為《古本竹書紀年》,過去,懷疑是偽造品的印刷版叫做《今本竹書紀年》。

當然,修復古籍是一項極其艱巨的任務,不可能可以一步到位。受當時客觀條件的限制,朱右曾手頭的資料總是有限的,所收集的資料並不完整。

近代,王國維,範祥雍等人進一步修訂了他的基礎上中的修正和補充材料,並將其彙編成《古本竹書紀年輯校》《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訂補》,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古本竹書紀年》。

在主流研究者看來,《古本》的真實性和歷史價值明顯高於《今本》,但許多學者對《今本》的價值仍然抱有很高的期望。至於如何看待《今本紀年》的真實性,這是智者見智的問題。

END

你不會想到漢之廣

沒有辦法考慮江之永

在川上逸思飛

相關焦點

  • 《竹書紀年》若不亡佚,本應與《史記》比肩
    《汲郡紀年》一經推出,廣大學者極為重視,興起了一股考訂古籍文獻熱潮。徐慶、裴駰的《史記集解》,酈道元的《水經注》,郭璞的《山海經》和《穆天子傳》注本,葛洪的《抱樸子》等一大批文獻都或多或少參考了《汲郡紀年》的記載。在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汲冢竹書的名字也有諸多變化《汲郡竹書》、《汲冢紀年》、《竹書紀年》、《汲冢竹書紀年》、《系年》等都曾被各類學者使用過。
  • 也許這是最接近歷史真相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竹書紀年》
    由於文字書寫在竹簡上,並且又是一部編年體史書,後人給這十三篇起了一個名字叫《竹書紀年》。這部書出自汲縣的古墓中,也有人把這部書叫做《汲冢紀年》。隨著研究工作的展開,這部書中記載的內容顛覆了人們對古代歷史的認知。在《竹書紀年》整理過程中,參與釋讀編輯的大儒就發現,竹簡上記載的部分歷史可以和《左傳》相互印證。由此初步判定,應該是一部正史。
  • 《竹書紀年》,佚文流轉的古今本
    (見《晉書·束皙傳》)在《晉書·束皙傳》所述的「汲冢竹書」出土篇目之中,《竹書紀年》排在首位,可見《竹書紀年》當時的地位和重視程度。晳又釋難,而庭堅已亡。散騎侍郎潘滔謂接曰:『卿才學理議,足解二子之紛,可試論之。』接遂詳其得失。摯虞、謝衡皆博物多聞,鹹以為允當。」又《儒林傳》記續鹹作「《汲冢古文釋》皆十卷行於世」。唐魏徵等《隋書·經籍志》云:「晉太康元年,汲郡人發魏襄王冢,得古竹簡書,字皆科斗。發冢者不以為意,往往散亂。帝命中書監荀朂、令和嶠,撰次為十五部八十七卷。多雜碎怪妄,不可訓知。」
  • 神秘的竹書紀年有何來歷,為什麼它是證明夏存在的重要證據?
    公元279年,西晉人在戰國魏襄王的墓中發現了一本史書《竹書紀年》,這本書一共13篇,講述了夏商、西周、春秋和戰國的故事。是春秋時期晉國史官和戰國時期魏國史官所作的一部編年體通史。現存《竹書紀年》分為「古本」和「今本」兩個體系。「古本」為輯佚本,其紀事起於夏代,終於公元前299 年,無規整的體例。「今本」記事起於黃帝,終於魏襄王二十年( 前296) ,有較為完整的體例。
  • 失傳已久的奇書被發現,內容顛覆國人認知,被儒家抵制了近兩千年
    說起三國時代,那是動人心魄的時期,多少英雄人物競相登場,盡顯風流,又有多少知名戰役,無數次改變了中國的進程。原來,這些竹簡的是戰國時期的文字,沒有幾個人能看懂,需要破譯。晉武帝也拍板讓當時的頂尖文人共同研讀,他們都知道,這些竹簡內容一定相當重要,只不過他們沒有想到,此項工作的成果,竟然會如此驚世駭俗。 竹簡涵蓋的內容很多,包括《紀年》、《易經》、《國語》、《名》、《瑣語》、《大曆》、《穆天子傳》等等一共七十五篇,十多萬字。但是,其中最重要的還是《竹書紀年》。
  • 舜用政變奪權,伊尹犯上作亂,《竹書紀年》的歷史為何如此顛覆?
    那就是秦朝滅亡後,幾乎沒有先秦史籍傳世了,而《竹書紀年》的出現則是彌補了這一空白。作為魏襄王時代的史書,其成書時間比司馬遷著的《史記》還要早二百多年。在這段時間裡,各國湮滅,大火肆虐,先秦史料遺失殆盡。很顯然,司馬遷的史料來源,無論可信度還是豐富程度,都不如《竹書紀年》。
  • 《竹書紀年》的堯舜禹篡奪說,能推翻《史記》禪讓的記載嗎?
    太史公之後的四百年,西晉太康年間,汲郡汲縣(今河南衛輝)一座戰國墓葬出土了一批簡牘,其中一部是記載上古到戰國的史書,被稱為《竹書紀年》(或《汲冢竹書》《汲冢紀年》)。《竹書紀年》原本在宋室南渡後丟失,到明朝出現了一部完整版的《竹書紀年》。近代朱右曾、王國維又從古人註疏中整理出一部殘缺的《竹書紀年》,這部作品比較符合原著,又叫古本《竹書紀年》。
  • 同樣都是記錄史實,《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更高?
    伊尹作為失敗者不可能掌握話語權,既有記載流傳,後世毫無利害關係的史官無中生有給他翻案不合邏輯,儒家掌握話語權跟太史公是同一個時代,恐怕還做不到立即隻手遮天,反而是竹書紀年出土的年代十分可疑,有這個動機篡改歷史。竹書紀年有兩個大問題: 首先,很多地方它是孤證!沒有其他能支撐說法的佐證。
  • 竹書紀年:它是能顛覆《史記》的史書,為何低調如18線非主流小咖
    它就是《竹書紀年》。《竹書紀年》是戰國時期魏國史官所著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直到晉武帝司馬炎太康二年,有個叫不準(古音fǒu biāo)的盜墓賊,盜掘了魏襄王(也有說是魏安釐王)的古墓,才使這本書重見天日。由於不準在盜墓的時候,用該書的部分竹簡當作火把照明,造成了其中一些內容的缺失,其後就得到當時官方的高度重視。
  • 被神話了的古書《易經》,被專家證實:竟然是中華失傳已久的古籍
    中國驚現國外神話中的上古「天書」,經專業認證,竟是失傳古籍蘇美爾的神話中曾出現過一部天書《天命書簡》,在後世的巴比倫神話中又被稱作了「命運書簡」,那麼這本書到底有什麼神奇的地方呢經過專業人士不斷的考察與對比發現我國有著一部極其相似的古籍。這本圓點式的古籍正是《易經》。
  • 竹簾在古籍修復中的妙用
    古籍書葉都是宣紙、竹紙等手工紙,溼水後極易破損,尤其酸化、脆化的書葉更甚,局部受力極易造成二次破損;再者如果書葉蟲蛀面積較大,分布較廣,部分拎起更易扯斷書葉。破損書葉若用少量水清洗,則須藉助於塑料布為底襯進行操作,需藉助毛巾等撤水。由此可見,大量水清洗書葉的操作拎起時極易造成書葉的二次受損;少量水清洗書葉操作步驟繁瑣。而且無論是大量水清洗書葉還是少量水清洗書葉,都需要一葉葉進行。
  • 千古禁書《竹書紀年》 顛覆你的認知(一)
    歷史課本上對上古歷史黃金時代 祥和時期的記載是否真實——竹書紀年的由來
  • 古墓挖出一本奇書,這個鐵證直接讓他們閉嘴!
    尤其是古墓挖出的一本奇書,足以證實夏朝的確存在。只是可惜的是,因為這本書記載內容過於血腥和顛覆史學體系,從而遭到儒家抵制,以至如今已經失傳,這就是《竹書紀年》! 在《竹書紀年》中,除了很多顛覆歷史的記載之外,還有夏朝的記載:一是完整的帝王世系,470年、17王,這與《史記》記載一樣,二是記載了每一位國王時期的大事件,《史記》對夏朝很多帝王只是簡單記載,三是與《史記》只是記載「太康失國」不同,還記錄了羿的事情,讓羿代太康等政權更迭的大事。
  • 「吃雞」失傳1年之久的「4級頭」再現江湖,AWM打不穿,步驟公開
    1年之久的「4級頭」、傳說中的戰神專用「五指鍵位」以及玩家囤積令牌兌換瑪莎等有趣的玩家遊戲經歷與發現~得,廢話不多說了,還是各位小夥伴們熟悉的「老配方」:有圖有證據,邊看邊聊天兒吧~失傳1年之久的「4級頭」再現江湖,AWM打不穿,步驟公開提及「4級頭」,或許很多
  • 《金選長流》是本奇書,早已失傳,消失得無影無蹤的原因應有三點
    華夏文化源遠流長,在5000年的文明歲月中,祖先曾給我們留下不少經典書籍,同時也有很多典籍也相繼失傳。古代有一部奇書,名為《金選長流》,相傳它是一本不遜色於《易經》的重要書籍,可是它卻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得無影無蹤。至於該書為何會失傳?
  • 古保論壇丨計思誠:藏文古籍修復探析——以納格拉山洞藏經修復為例
    除了複製、縮微、數位化等再生性保護外,對藏文古籍的修復屬於原生性保護措施,具有重要的文化保護意義。藏文古籍的書寫載體經歷了木簡、樹皮、貝葉、皮革、綢緞、紙張等形式[1],其中,紙張是最重要的書寫或印刷載體。早在吐蕃時期,西藏就已從漢地吸取了當時較先進的造紙技術,並利用藏地特有的原料,形成了以瑞香草根為造紙原料的造紙技術,使紙質不易蟲蝕及腐爛[2]。
  • 敦煌漢簡出土,找到失傳古籍《急就章》,它退出歷史舞臺有個原因
    20世紀初期,在我國敦煌地區發現的一批敦煌漢簡中,考古人員找到了一卷失傳的古籍,名為《急就章》。該書的出現,立即引起了考古學家們的廣泛關注,稱其是一個偉大的發現。可此時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出現了,《急就章》究竟是一本怎樣的書籍?它又因為什麼原因而失傳?
  • 以柔潤剛,走進海派古籍修復技藝
    以柔潤剛,走進海派古籍修復技藝  ■本報記者 童薇菁  「傳拓技術,是中國最古老的複印機,它起源於魏晉,傳承至今。」日前,在滬上一堂非遺技藝體驗課上,古籍修復第三代傳人張品芳示範了海派碑刻傳拓的幾個代表性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