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南方網評提高文化軟實力的創新路徑與價值意蘊

2021-01-11 南方新聞網

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傳統的歷史沉積,是文明資源的時空匯聚。中國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得到認同,在於根植於民族、根植於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在於文化軟實力的深厚積澱、不斷提升與持續影響。站在新徵程新歷史起點上,立足新時代新發展階段,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更加堅持系統觀念、更加注重整體布局,體現社會性、公共性、現代性的時代特質。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標記,是一個國家的精神標識。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擘畫了「十四五」和未來十五年的新藍圖,昭示著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發展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十四五』時期,我們要把文化建設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實抓緊抓好。」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關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實現,核心在于堅定中國文化自信,激發民族文化活力,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國家文化軟實力提高的文化資源

  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傳統的歷史沉積,是文明資源的時空匯聚。中國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得到認同,在於根植於民族、根植於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在於文化軟實力的深厚積澱、不斷提升與持續影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軟實力最深厚的民族文化資源。優秀文化傳統孕育於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中,深蘊其中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價值追求,鐫刻在中國人的文化血液與思想原鄉,成就了中國人的文化品格與精神氣質,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與精神支撐,積澱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與精神標識。民族文化滋養錘鍊的國家軟實力,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實踐中,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中華崛起而奮鬥,展現了中華民族堅韌頑強、無畏無懼、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性與鬥爭意志。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文化軟實力最核心的政治文化資源。馬克思主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傳入中國,是中國人民的時代選擇,是中國共產黨的理論選擇。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實踐中,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逐步形成、發展與完善,成為黨和國家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根本制度。以馬克思主義為政治本色的國家文化軟實力,向世界宣示了中國道路、中國制度的政治底色、政治引領與政治自覺。

  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是國家文化軟實力最重要的外來文化資源。「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精確地概括了文明發展的內在邏輯。中華民族與中國文化一貫崇尚「海納百川」「親仁善鄰」「兼收並蓄」「有容乃大」,一部中華文明史也是一部中外文明交流史。吸收各國文明優秀成果的中國文化軟實力,「既要讓本國文明充滿勃勃生機,又要為他國文明發展創造條件,讓世界文明百花園群芳競豔」。

  國家文化軟實力提高的創新路徑

  站在新徵程新歷史起點上,立足新時代新發展階段,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更加堅持系統觀念、更加注重整體布局,體現社會性、公共性、現代性的時代特質。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創新路徑在於提升文明建設的社會性。國家文化軟實力提高的基礎和底氣是內生性的,彰顯的是民眾文明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從社會風尚、社會規範、社會教育、社會服務、社會勞動等維度,系統闡釋了社會文明程度提高的具體路徑,培養信念堅定、道德高尚、甘願服務的文明公民,養育學習新思想、講求真誠信、建設好家風、網絡文明化的社會風習。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創新路徑在於提升文化服務的公共性。公共性體現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依性,是人類生存的共在性。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在新發展階段,關鍵是注重全面性,全面繁榮各項文化事業;注重高質量,不斷推出文藝精品;注重深融合,打造新型媒體中心;注重群眾性,推動服務一體化、文化數位化建設;注重國家性,推進國家級文化工程建設;注重全民性,提升全民身心健康素質。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創新路徑在於提升文化產業的現代性。現代性彰顯的是社會發展的時代引領性,是科技發展的與時俱進性。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要有體系化的文化硬體建設,堅持社會效益優先的現代發展規則、完善文化體制機制與規劃政策;實施文化產業數位化的現代發展戰略、發展新型的文化業態與消費方式;構建文化旅遊產業體系、融文化教育於休閒生活;創新國際傳播、加強文明交流互鑑的力度與廣度。

  國家文化軟實力提高的價值意蘊

  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布局,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家之間的競爭不僅在於經濟、科技等硬實力的競爭,更在於制度、文化等軟實力的競爭。同時,和平與發展依然是當代世界的主題,國家之間的共生不僅在於不同文明的平等對話、互通有無,更在於人類未來的共建共享、命運與共。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高有助于堅定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強國建設,促進世界文明共融。

  堅定文化自信源於強大的文化實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文化養分,成就了一脈傳承、厚重深沉的中華民族文化精神,成為國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文化支柱,成為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指引,成為凝聚人心和聚合力量的精神旗幟。

  建設文化強國源於不竭的文化動力。建成文化強國是2035年的遠景目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題中應有之義。文化強國建設根源於強大的經濟發展、強盛的科技支撐、強勁的文化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內容;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創生世界文明源於互補的文化共融。文明多樣性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是創生新文明的基本前提。不同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增強,既得益於本民族文化的孕育與養成,也得益於他國文明的交流與分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堅持不同文明兼容並蓄、共生共存。讓不同國家文明和諧,讓人人享有文化成果。讓文明交流互鑑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作者系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相關焦點

  • 提高文化軟實力的創新路徑與價值意蘊
    吸收各國文明優秀成果的中國文化軟實力,「既要讓本國文明充滿勃勃生機,又要為他國文明發展創造條件,讓世界文明百花園群芳競豔」。  國家文化軟實力提高的創新路徑  站在新徵程新歷史起點上,立足新時代新發展階段,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更加堅持系統觀念、更加注重整體布局,體現社會性、公共性、現代性的時代特質。
  • 【地評線】南方網評:浩蕩東風起鵬城,先行示範再闊步
    【地評線】南方網評:浩蕩東風起鵬城,先行示範再闊步南方網  作者:郭雪營  2020-10-11 為了探尋答案,央視CCTV-2財經頻道
  • 【地評線】南方網評:乘風破浪,勇做時代弄潮兒
    【地評線】南方網評:乘風破浪,勇做時代弄潮兒 2020-07-09 10:19 來源: 南方網
  • 【地評線】南方網評:慎終如始一鼓作氣,實現兩個「確保」目標任務
    【地評線】南方網評:慎終如始一鼓作氣,實現兩個「確保」目標任務 2020-03-19 18:15:56來源:南方網 作者:王詩堯 責任編輯:王詩堯 2020年03月19日 18:15 來源:南方網
  • 【地評線】魯網網評:基層宣講要做好「後半場文章」
    【地評線】魯網網評:基層宣講要做好「後半場文章」 2020-12-14 19: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地評線】南方網評:凝聚文化力量,鑄就興國之魂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僅是人民物質生活條件的全面提升,更包含著人民精神文化水平的全面提高。無論是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打造文化軟實力,還是繁榮我國文化產業,提高文化硬實力,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都有賴於加強文化建設、賡續文化基因、凝聚文化力量。
  •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中的若干重要關係
    原標題: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中的若干重要關係   國家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基於其價值理念、文化創造、精神風貌等顯示出來的國際影響力,主要包括核心價值觀的國際吸引力、對外宣傳的國際感召力、新聞媒體的國際傳播力、文化貿易的國際競爭力、人文交流的國際親和力等等。
  • 【地評線】南方網評:著力提高發展平衡性協調性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心繫廣東發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我們「提高發展平衡性和協調性」。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五位一體、全面推進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全省各地各部門要準確把握全面現代化的重要特徵,認真貫徹落實省委全會部署,聚焦發展短板,以更大的力度、更精準的措施,久久為功,不斷拓展廣東發展空間、增強發展後勁。
  • 【地評線】大洋網評:提升廣交會影響力,助力新發展格局
    日前,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關於進一步支持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提升影響力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加大對廣交會的支持力度,推動廣交會加快創新體制機制、商務模式和展會服務模式,更好聯通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持續增強「中國第一展」的行業影響力和品牌輻射力。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 【地評線】大洋網評:以「文化興灣」推動人文灣區建設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背景下,以粵語、粵菜、粵劇為代表的「粵文化」發揮著極為重要的紐帶作用。廣州作為粵文化的源地與樞紐,需要切實做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活化、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以全面持續的文化綜合實力提升為重要工作,引領大灣區城市群「軟實力」的聚合,全方位加強嶺南文化的交流與傳播,以「文化興灣」響應共建人文灣區的戰略目標。
  • 【地評線】飛天網評:為鄉村振興蓄積青年才俊
    隨著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等對青年人才需求的加大,多地返鄉大學生數量呈增多趨勢。這些富有幹勁、擁有新知的大學生或紮根山村創業帶富,或投身村級組織擔任脫貧專幹、村「兩委」成員,正成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的生力軍。
  • 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看...
    新華社北京11月13日電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看文化強國建設  新華社記者周瑋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
  • 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途徑
    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深刻總結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豐富實踐和寶貴經驗,在科學分析新形勢新任務的基礎上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舉措。大力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要以戰略的意識、世界的眼光、創新的思維,進一步發展文化生產力,著力增強文化凝聚力,積極提高文化傳播力,不斷提高我國文化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 反響︱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接下來,區教委將聚焦「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堅定不移把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抓好宣傳教育,引領全區教職員工思想和行動高度統一到全會精神上來,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 文化軟實力直接關係道路命運
    10年後,在論及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文章中,這句話被頻頻引用。而此時,已經成為中國最高領導人的習近平,已將對文化的自信視作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礎。 價值重建、文化創新、文明復興的重要性固然已是共識,而究竟如何實現,仍是需要極大智慧和勇氣的難題。
  • 【地評線】荔枝網評:萬米海試凱旋,追夢更廣闊「新藍海」
    原標題:【地評線】荔枝網評:萬米海試凱旋,追夢更廣闊「新藍海」 字號變大|字號變小從「蛟龍」號到「深海勇士」號,再到今天的「奮鬥者」號,我國探海技術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標誌性進步持續點燃無數科研工作者創新實踐、跨越一道道「雄關」的雄心壯志,為科技創新樹立了光輝的典範。  「奮鬥者」號研製及海試成功,既是我國探海科研技術創新的勝利,也是我國制度優勢的彰顯。
  • 以蒙古馬精神為抓手 提升文化軟實力
    應在歷史傳承與時代價值相統一中,從文化底蘊、文化認同、文化自信三重維度全面把握蒙古馬精神的內涵要義,以夯實內蒙古文化軟實力的精神基石,充分發揮其在提升內蒙古文化軟實力的感召力、凝聚力、競爭力中的重要作用。第一,文化底蘊維度。
  • 【地評線】紅辣椒網評:堅持多邊主義,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此外,構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格局,必須切實提高發展中國家在聯合國的代表性和發言權,讓更多國家的利益和意願得到平衡地表達和反映。法治是必行之策。促進國家和國際各級法治是聯合國使命的核心,建立對法治的尊重是衝突後實現持久和平、有效保護人權以及持續的經濟進步和發展的根本所在。
  • 讓中國文化軟實力更硬、更強、更精彩
    專家簡介  張國祚,博士生導師,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全面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首席專家,現任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文化軟實力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文化軟實力》主編,兼任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我們黨和國家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
  • 「一帶一路」戰略下民族文化的傳播路徑研究
    深入挖掘文化內涵,不斷創新傳播方式,在品牌塑造過程中嵌入中國文化的獨特元素,提升文化品牌的潛在價值,已逐漸成為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一帶一路;文化品牌塑造;傳播路徑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2-0015-02 中華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