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標記,是一個國家的精神標識。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擘畫了「十四五」和未來十五年的新藍圖,昭示著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發展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十四五』時期,我們要把文化建設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實抓緊抓好。」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關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實現,核心在于堅定中國文化自信,激發民族文化活力,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國家文化軟實力提高的文化資源
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傳統的歷史沉積,是文明資源的時空匯聚。中國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得到認同,在於根植於民族、根植於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在於文化軟實力的深厚積澱、不斷提升與持續影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軟實力最深厚的民族文化資源。優秀文化傳統孕育於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中,深蘊其中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價值追求,鐫刻在中國人的文化血液與思想原鄉,成就了中國人的文化品格與精神氣質,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與精神支撐,積澱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與精神標識。民族文化滋養錘鍊的國家軟實力,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實踐中,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中華崛起而奮鬥,展現了中華民族堅韌頑強、無畏無懼、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性與鬥爭意志。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文化軟實力最核心的政治文化資源。馬克思主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傳入中國,是中國人民的時代選擇,是中國共產黨的理論選擇。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實踐中,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逐步形成、發展與完善,成為黨和國家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根本制度。以馬克思主義為政治本色的國家文化軟實力,向世界宣示了中國道路、中國制度的政治底色、政治引領與政治自覺。
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是國家文化軟實力最重要的外來文化資源。「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精確地概括了文明發展的內在邏輯。中華民族與中國文化一貫崇尚「海納百川」「親仁善鄰」「兼收並蓄」「有容乃大」,一部中華文明史也是一部中外文明交流史。吸收各國文明優秀成果的中國文化軟實力,「既要讓本國文明充滿勃勃生機,又要為他國文明發展創造條件,讓世界文明百花園群芳競豔」。
國家文化軟實力提高的創新路徑
站在新徵程新歷史起點上,立足新時代新發展階段,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更加堅持系統觀念、更加注重整體布局,體現社會性、公共性、現代性的時代特質。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創新路徑在於提升文明建設的社會性。國家文化軟實力提高的基礎和底氣是內生性的,彰顯的是民眾文明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從社會風尚、社會規範、社會教育、社會服務、社會勞動等維度,系統闡釋了社會文明程度提高的具體路徑,培養信念堅定、道德高尚、甘願服務的文明公民,養育學習新思想、講求真誠信、建設好家風、網絡文明化的社會風習。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創新路徑在於提升文化服務的公共性。公共性體現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依性,是人類生存的共在性。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在新發展階段,關鍵是注重全面性,全面繁榮各項文化事業;注重高質量,不斷推出文藝精品;注重深融合,打造新型媒體中心;注重群眾性,推動服務一體化、文化數位化建設;注重國家性,推進國家級文化工程建設;注重全民性,提升全民身心健康素質。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創新路徑在於提升文化產業的現代性。現代性彰顯的是社會發展的時代引領性,是科技發展的與時俱進性。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要有體系化的文化硬體建設,堅持社會效益優先的現代發展規則、完善文化體制機制與規劃政策;實施文化產業數位化的現代發展戰略、發展新型的文化業態與消費方式;構建文化旅遊產業體系、融文化教育於休閒生活;創新國際傳播、加強文明交流互鑑的力度與廣度。
國家文化軟實力提高的價值意蘊
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布局,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家之間的競爭不僅在於經濟、科技等硬實力的競爭,更在於制度、文化等軟實力的競爭。同時,和平與發展依然是當代世界的主題,國家之間的共生不僅在於不同文明的平等對話、互通有無,更在於人類未來的共建共享、命運與共。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高有助于堅定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強國建設,促進世界文明共融。
堅定文化自信源於強大的文化實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文化養分,成就了一脈傳承、厚重深沉的中華民族文化精神,成為國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文化支柱,成為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指引,成為凝聚人心和聚合力量的精神旗幟。
建設文化強國源於不竭的文化動力。建成文化強國是2035年的遠景目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題中應有之義。文化強國建設根源於強大的經濟發展、強盛的科技支撐、強勁的文化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內容;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創生世界文明源於互補的文化共融。文明多樣性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是創生新文明的基本前提。不同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增強,既得益於本民族文化的孕育與養成,也得益於他國文明的交流與分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堅持不同文明兼容並蓄、共生共存。讓不同國家文明和諧,讓人人享有文化成果。讓文明交流互鑑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作者系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