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體育史上,鄧亞萍永遠佔有一席之地。她曾稱霸世界乒壇8年,拿過18個世界冠軍,壓得所有對手都沒有出頭之日。退役後,她嫁給了原國家隊男乒主力,世界冠軍林志剛。14年前,兩人生了個寶貝兒子,起名林瀚銘。
一般人可能認為,兩位世界冠軍的兒子,那必須繼承他們的衣缽,肯定打會走路就開始練桌球了吧。然而事實上,鄧亞萍是一位難得的民主媽媽,為了讓兒子練桌球她沒少動腦筋。和所有「雞」娃學藝術、體育的媽媽一樣,鄧亞萍也遇到過孩子不想學的問題。
一開始,小林的興趣在籃球。小男生覺得打籃球比較酷,投入了很多精力去打籃球。眼看孩子快9歲了,還沒定性,鄧亞萍很著急。她心平氣和地把兒子叫到一邊,跟他談:兒子,你看打籃球,身高你能趕得上姚明不?打籃球身高起碼得1米9吧,看樣子你也長不到那麼高。(鄧亞萍身高1米55)。你要堅持打籃球,很難打出名堂。
但是我和你爸都是打桌球的,如果基因能起那麼一點作用,那你在桌球上也會有點兒天賦的。
經過媽媽的商量加忽悠,最後小林還是下定了決心,選擇了打桌球這條路。
父母一般都希望孩子能「子承父業」,儘量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雞"娃。
就像郎朗一定會教孩子學鋼琴,姚明一定會教孩子打籃球,這都是人之常情。
父母的期望固然沒錯,但是不跟孩子商量,強制要求孩子一定要學,可能孩子小的時候還好擺弄,等他們大了難保不逆反,認為這都是父母要我學的,不是我真心想要的。到那時,再來跟娃掰扯,就事倍功半,得不償失了。
說起來,爹娘是雙料世界冠軍,親媽更是退役乒壇大魔王,鄧亞萍能等到孩子9歲再讓孩子決定到底學什麼,已經非常能忍了。
就這樣,小林正式拜老媽為師,開始學習打桌球。他學習桌球的年齡不算早了,已經有不少同齡的孩子比他打得好。
鄧亞萍說,兒子一開始對桌球也不是特別喜歡,為了讓兒子熱愛打桌球,鄧亞萍使了一個狠招,非常值得所有父母學習。
她說,人的天性就是喜歡贏,如果能讓孩子一開始就嘗到勝利的果實,那孩子就會喜歡上打桌球了。
鄧亞萍說,甭管多小的小孩,最開始打球肯定會輸,所以她就教孩子一些方法,讓他能贏。
打桌球最直接的贏球方法就是發球得分。為此,她讓小林花了整整兩個半小時,啥也不幹,就練一個點位的發球動作。小林咬牙堅持了下來,果然嘗到了勝利的滋味。
常言道,失敗乃成功之母,實際上,小成功才是大成功之母。學任何一樣東西,如果長時間輸入,得不到輸出都容易令人半途而廢。
我有個朋友,她兒子起初學的是足球,那個教練很講究基本功,一開始連球都不讓他們摸,成天就是跑步,蛙跳,諸如此類的訓練。不到兩個月,小孩就不肯再去了,嫌太辛苦。後來改練籃球,雖然教練也教基本功,但經常會讓小朋友打打3v3,1v1之類的小比賽,她兒子個子挺高的,時不時還能贏幾場,慢慢地興趣也就吊起來了。
鄧亞萍很講究,沒有為了讓兒子體會贏的感覺而故意輸給兒子。孩子都不傻,初學就贏了世界冠軍母親實在太假了。只有在和同齡孩子的對戰中,孩子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就感。
鄧亞萍說,發球也不容易練,這是一個非常枯燥而寂寞的練習,需要一個人面對桌子,沉下心來練習。而小林屬於性格比較跳脫的孩子,為此她還是鐵腕了一把,硬是逼著兒子堅持了下來。
不過,鄧亞萍不是直接逼孩子,而是事先跟孩子約定好,一定要做好發球這件事,才在兒子想要放棄的時候逼了孩子一把。
孩子學習才藝的時候,父母很容易陷入兩個極端。要麼太嚴厲,一定要孩子完成任務,不完成不能休息。要麼太心軟,孩子一叫苦就停。實際上父母還可以選擇折中。
鄧亞萍雖然給予了孩子足夠的民主和自由,但她也會逼著孩子練習,關鍵是,第一,她事前跟孩子約定好,要做好這件事,並獲得了孩子的認可。第二,練習的效果立竿見影,孩子就更信服她,今後在完成訓練任務的時候,也就更願意聽取父母的意見。
小林後來進了北京隊,步媽媽的後塵,成了一名職業球員。
鄧亞萍在《見字如面》節目中,也十分用心的地給兒子寫了一封信。
在信中,鄧亞萍先是給兒子卸下了包袱。父母都是世界冠軍,這是一個普通人所沒有的甜蜜的煩惱。小林幾乎不可避免地會被拿來跟媽媽作比較。
「你夠不夠媽媽努力?」「你夠不夠媽媽有天賦?」「最關鍵的是,你能不能像媽媽一樣拿到世界冠軍?」
這種壓力固然是一種動力,但也有可能把一個孩子給壓垮。星二代也好,體二代也罷,成就能高過父母者,幾稀。
鄧亞萍則主動為兒子卸下了包袱。她說,媽媽從來不期望你成為世界冠軍,但你一定要知道,關鍵時刻怎麼贏。
關鍵時刻怎麼贏,這大概是鄧亞萍打桌球多年來最大的秘密了。眾所周知,她個子特別矮,只有一米五五,當年進國家隊完全是破格錄取。可是鄧亞萍卻做到了8年來,連續不斷地奪冠。
個子矮矮的鄧亞萍就像一枚定海神針,無論什麼比賽,只要她上,就讓人安心。現在想想,這是多麼大的壓力啊!一個人贏的次數越多,心理負擔就越重。奧運賽場上,鄧亞萍是如何背著14億國人的希望,打贏一場場比賽的呢?
鄧亞萍坦誠地說,參加奧運會的選手,實力都是差不多的。關鍵時刻,誰都會緊張,誰都會失誤。她鄧亞萍的手會發抖,對手的手也會,而她能贏球的秘訣就在於她能控制,讓手抖的幅度更小一些。
關鍵時刻,手抖得小一點的人才會贏。
不是誰都能控制手抖,控制自己的身體。鄧亞萍之所以可以做到,原因在於她從不甩鍋,無論何時,只要失誤,她就去主動分析原因,克服困難,從不找客觀原因來掩飾和解釋。
鄧亞萍的名言,就是「能跟自己較真,就不要甩鍋給人生」。
小林曾有一次輸了球,告訴媽媽,輸球是因為地板滑。
鄧亞萍很生氣,「你在說什麼?你的地板滑,對方的地板就不滑了嗎?你今天甩鍋給地板,明天甩鍋給裝備,後天甩鍋給觀眾和裁判,到了關鍵時刻,你想甩鍋給誰?」
身為一名身高不足一米六的球手,鄧亞萍有太多太多甩鍋的理由了。一開始打球的時候,因為身高不夠,幾次差點被隊裡趕回去。哪怕她已經打成了隊裡第一名,教練依然不想培養她,要趕她回去,因為她實在太矮了。
這時候,如果要甩鍋,太容易了。畢竟她已經足夠努力,而且也打到了第一名,是先天條件不足,把她攔在了球場之外。
鄧亞萍沒有怪老天,更沒有怨爸媽,而是更加努力,更加刻苦地訓練。身高矮是客觀條件,可是鄧亞萍硬是給自己找到了主觀優勢:正是因為個子矮,所以每個球都是高的,都是殺球的機會。
憑著這樣的信念,鄧亞萍說服了教練,繼續留在了隊裡。
能跟自己較真,就不要甩鍋給人生。這不僅僅是體育競技中非常重要的信念,更是在學習、生活、乃至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條信念。
始終貫穿這條信念最為自己的人生格言,難怪鄧亞萍等連續8年,所向披靡。
能將「不甩鍋」的人生格言教給兒子,鄧亞萍不愧是一位偉大的母親。
雞血媽媽們,往往熱衷於四處尋覓雞娃的術法,然而鄧亞萍的這一套才是真正的雞娃心法。
無論如何,道總是大於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