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安民:仁丹鬍子、帶路黨 - 梁實秋的「武漢日記」

2021-02-07 南洋時評

在抗日影視劇裡,總能看到留著一撮小鬍子的日本兵,顯得醜陋、滑稽。這並不是中國人醜化他們。其實這種鬍子是從歐洲傳來的,被稱為「衛生胡」,因為它比大鬍子衛生,也更容易打理。

衛生胡的流行,是因為一戰。希特勒曾回憶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很多士兵都留著大鬍鬚,既不衛生,也不方便打理。更糟糕的是,當時已經出現化學武器,士兵都配發了防毒面具,但留大鬍子的士兵戴防毒面具容易漏氣,導致中毒。希特勒本人就因芥子氣中毒而受傷。這或許是他崇尚留衛生胡的原因。

事實上,衛生胡在當時很流行,尤其在軍中。您看過電影《莫斯科保衛戰》嗎?紅旗歌舞團團長亞歷山大洛夫,蘇聯最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藝術家,指揮合唱《神聖戰爭》鼓勵官兵衝鋒陷陣的那一位,留的也是這種衛生胡。

所以,衛生胡不是日本人發明的,更不是他們的專利。但後來在中國一度很出名的「仁丹胡」,卻倒是日本人的「發明」。

先說仁丹,那是日本森下仁丹株式會社生產的一種口服成藥,含甘草、阿仙藥、桂皮、茴香、生薑、薄荷腦等成分,可以用來清新口氣、消除宿醉、治療噁心、暈眩等不適。

仁丹的發明者森下博,曾隨日軍入駐臺灣,在那裡取得靈感。他於是結合儒家思想裡的「仁」,與在臺灣得到的靈感「丹」(丹藥),為他調製的這種成藥取了一個非常中國的名字——仁丹。

當時基於「濟世」理念,森下博將仁丹擬人為宣揚保健的大使,參照當時外交官的形象,設計出頭戴雙角帽、身穿大禮服、蓄著德皇威廉二世翹鬍子的外交官造型。仁丹上市時,正值日俄戰爭捷報頻傳,日本軍國主義勃興,因此很多人誤以為商標所繪的人物是軍人。

由於森下博投入大筆廣告費,令仁丹的廣告鋪天蓋地,甚至在中國許多城鎮的街頭巷尾也隨處可見。於是人們把這種八字鬍就稱為「仁丹胡」。你可以看到民國初年的很多大軍閥,都留著這種仁丹胡。

到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城鄉的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仁丹鬍子畫」。當時中國人都不以為意,因為這種畫由來已久,大家都以為是普通的廣告畫。直到五十年代初,有些地方還殘存著二戰時留下的「仁丹鬍子畫」,一些小夥還模仿著留起仁丹胡,覺得自己挺帥。

後來有老師帶領學生去清除這些畫,說這畫是當年日軍入侵時,由漢奸組成的"皇協軍「貼的方向標識——如果八字鬍兩邊都微微上翹,說明此路暢通無阻;如果左角向下垂,表示左轉彎不通;如果右角向下垂,表示右轉彎不通;要是兩邊都向下,那就是此路不通。

日軍出動抓人、掃蕩時,就是參照這些標識,少走了很多彎路、死路,在中國的土地上行動自如。這仁丹鬍子畫後來也就成了"帶路黨"、漢奸賣國賊的代名詞。

縱觀中國近現代史,凡有外敵入侵,必有內奸策應。當年八國聯軍入侵天津北京時,就有「帶路黨」做嚮導,讓八國聯軍直逼北京城下。面對北京高大厚實的城牆,又是"帶路黨"帶他們找到城牆根各處的排汙口,潛入城內,攻破城池。

而「帶路黨」賣國,總是有理由的。比如當年滿清政府腐敗,那他們帶路就是反對腐敗。皇協軍張貼仁丹鬍子畫,為日軍指路,汪精衛另立偽政權與日本合作,那是為了避免亡國、委屈求全,是為了反共救國、曲線救國。

而作為文人墨客,一般不會去街頭張貼仁丹鬍子畫,也很少真的去替皇軍帶路,但裡面就沒有「帶路黨」嗎?拿當年的大文人周作人來說,之所以被後人稱為漢奸文人,不就是因為替日本人和漢奸塗脂抹粉、為虎作倀嗎?美其名曰「中日親善」。

還有一種文人,雖然沒有加入敵方陣營,還在抗日陣營中,比如梁實秋。在抗戰爆發後,他在其負責的重慶《中央日報》副刊《平明》上,以發刊詞提出「抗戰無關論」,說「與抗戰無關的材料,只要真實流暢,也是好的,不必勉強把抗戰截搭上去」。而當時正是武漢保衛戰的關鍵時期。

梁實秋是哈佛大學的高材生,是中國近現代著名散文家、學者、翻譯家、文學評論家。他的著作有兩千萬字之多,可說是成就卓著。1940年初,國民黨組織華北慰勞視察團,梁實秋也在名單中。此團其中一個行程就是去延安視察。

沒想到,毛澤東堅決反對。當時是國共抗日統一戰線,雙方比較密切合作的時期。顯然,毛澤東不是反對國民黨派慰勞視察團來延安,而是反對梁實秋這個人。

毛澤東為什麼反對梁實秋?原來自1938年梁實秋入主《中央日報》後,幾乎每天都有他的「漢奸言論」見諸於報端。當時正值武漢會戰,民族生死存亡之際,梁實秋卻站在汪精衛一邊,發表了很多充滿投降主義色彩的所謂「和平言論」。(汪精衛當時還未投敵)

現在想來,這也算是梁實秋的「武漢日記」了。以梁的學識和文採,相信現在不會有任何人寫得比他好。後來武漢淪陷,汪精衛跑到日軍控制的南京成立了偽政權。某種程度上不也證明梁實秋所說的「不無道理」嗎?

汪精衛見東條英機

儘管梁實秋本人沒有去南京,但他的言論實實在在是漢奸言論,也屬於仁丹鬍子畫和「帶路黨」的一種。只是在他看來,他這麼做是有道理的。就像汪精衛的老婆,至死都不承認她和汪精衛是漢奸,反而堅持認為他倆是在「救國」!

好在千秋功過是由後人評說。誰在救國,誰在為敵張目、賣國求榮,後人會看的清清楚楚。無論是當年的「武漢日記」,還是今天的「武漢日記」,或許隔一段時間看,更清楚。一江春水向東流。那些歷史沉渣,終將被滾滾激流所淘汰!

作者:嶽安民

資深媒體人、前陝西日報高級記者,退休後著有《大躍進那時候》《過河卒》《李光耀治國策》等專著。

- End -


南洋時評——南洋視角、深度觀察、時政分析、財經盤點、歷史回眸、環球熱點評述。

【敬請關注:南洋時評】


點擊閱讀原文可參與隨筆南洋論壇的相關討論。

相關焦點

  • 降暑神藥「仁丹」,背後隱藏著日本侵華的重要密碼
    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一種叫做「仁丹」的藥粒。「仁丹」採用甘草、桂皮、茴香等16種香料,配以以芳香精油,組合而成紅色藥粒。這種不起眼的「小紅丸」,卻是老百姓眼中的神藥,尤其是對清涼解暑功效顯著。「仁丹」集眾多中藥精華,儼然中國特色,然而他的發明者卻是一個叫森下博文的日本軍人。甲午中日戰爭後,日本佔領臺灣。森下博文在隨軍來到臺灣。
  • 國控星鯊代理森下仁丹,布局益生菌市場
    2020年4月,擁有127年歷史的日本知名上市企業——森下仁丹,與世界500強、全國最大醫藥央企中國醫藥集團旗下的大健康產業基地——國控星鯊,締結深度合作夥伴關係,森下仁丹指定國控星鯊作為其中國區域唯一總代理商,全面負責「連續23年蟬聯日本益生菌市場佔有率及銷量雙料冠軍」——森下仁丹Bifina晶球益生菌在中國市場的銷售工作。
  • 《武漢抗疫日記》新書發布會在武漢舉辦
    新華網武漢8月20日電(楊宇)記錄抗疫故事的《武漢抗疫日記》新書發布會,19日在位於湖北武漢的卓爾書店舉辦。發布會正值中國醫師節,主辦方還將500本《武漢抗疫日記》作為一份特殊的禮物,贈予武漢協和醫院神經外科和麻醉科,以此向一直奮戰在武漢抗疫最前線的醫務工作者致敬。
  • 店員經典培訓教材:人丹和仁丹的區別
    同音不同字,功效也不同,人丹和仁丹就是這類藥品,還都是夏季熱銷的品種。其實兩者的功能主治還是有區別的,藥店人你知道嗎?1.人丹:薄荷腦、肉桂、甘草、兒茶、木香、冰片、桔梗、樟腦、小茴香、草豆蔻、丁香羅勒油。
  • 晶球益生菌vs腸道問題,森下仁丹輕易勝出
    (腸胃不健康,森下仁丹帶你補充晶球益生菌)而Bifina晶球益生菌作為日本最暢銷整腸乳酸菌產品之一,採用森下仁丹株式會社獨特的三層晶球包埋技術,更好的確保益生菌的存活率,已連續23年蟬聯日本益生菌市場佔有率及銷量雙料冠軍
  • 《武漢日記2020》:用鏡頭記錄武漢的愛與暖
    ①《武漢日記》題頭②「蜘蛛猴麵包」正在拍攝視頻日記③視頻日記中的酒店志願者④視頻日記中的車隊志願者正在運送食品等物資圖片均為《武漢日記2020》視頻截圖1月23日,此後的近一個月裡,蜘蛛用視頻日記的形式記錄下自己在武漢的所見所聞,並取名為《武漢日記2020》。截至目前,《武漢日記2020》已推出11集,從商場貨物到藥店口罩供應,從醫護人員到志願者,從普通市民到外賣騎手,單集觀看量都在一兩百萬,在海內外引發廣泛關注和反響。
  • 作家方方和她的「武漢日記」
    (抗擊新冠肺炎)作家方方和她的「武漢日記」中新社武漢2月22日電 題:作家方方和她的「武漢日記」中新社記者 夏春平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封城」中的武漢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受世人關注,著名作家方方每天一篇的「武漢日記」也因此走紅網絡。
  • 森下仁丹Bifina晶球益生菌|平衡腸道菌群,保護人體健康
    (森下仁丹Bifina晶球益生菌)說起這家日本森下仁丹株式會社,它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893年,是一家具有百年歷史沉澱的上市企業,經營範圍包含藥品、醫療器械以及食品等的製造和銷售。其中,森下仁丹的滋賀工廠更獲得GMP認證、美國FDA認證以及滋賀縣S-HACCP制度認證(食品自主衛生管理認證)。1978年,森下仁丹經過十幾年的開發研究成功地將液體包埋於晶球內。1993年,森下仁丹推出了晶球保護的益生菌——Bifina晶球益生菌。
  • 方方《武漢日記》英文版已在亞馬遜預售
    方方的《武漢日記》前兩天剛傳出要製作英文版的消息,今天在亞馬遜官網就已經掛出預售信息了。根據官網信息,英文版《武漢日記》由英文讀物中五大出版社之一的哈珀柯林斯出版社(HarperCollins Publishers)出版,將於今年8月18日發售,售價為21.99美元(約合154.87元人民幣)。武漢解封的第一天,這份日記在海外上市售賣。
  • 《武漢日記》:首部新冠肺炎治癒患者的日記,看得眼淚不自覺落下
    黎婧把她自己在方艙醫院治療時的經歷,以及出院後到酒店隔離的經歷,都畫了出來,成了《武漢日記》這本抗疫畫集。黎婧以一名普通患者的視角,記錄了住在方艙醫院的日常。在《武漢日記》可以看到患者在醫院的飲食、運動,日常做什麼檢查,醫生護士怎樣工作,還有其他志願者們做些什麼。
  • 天貓88會員節來襲,森下仁丹官方旗艦店推出大型購物狂歡驚喜
    2020年天貓88會員節在即,森下仁丹官方旗艦店即將推出大型購物狂歡驚喜活動。8月8日當天多重驚喜禮遇不間斷推出,購物津貼、限時優惠以及大額神券應有盡有,為萬千阿里會員帶來超級驚喜福利。作為天貓年度大型營銷活動之一,天貓聯合萬千品牌打造屬於阿里88會員的專屬節日,天貓88會員節始終是萬千阿里萬戶關注的熱點之一。
  • 梁實秋等文化名家晚年在臺灣過得如何?
    剛過三天,于右任便在日記中寫道:「今日早起,疾已輕,有歸去之意。開支甚大,如何能繼。」5月初,于右任在疾病沒有完全治癒之時便出院,病情因此再次發作。他本應該馬上住院,但因為住院費用的緣故,他將此事一拖再拖。在此期間,于右任仍參加社會活動。6月26日,由於喉部感染,于右任不得不再次住院治療,但因經費緊張,很快出院。
  • 國控星鯊攜手日本知名企業森下仁丹 推出Bifina晶球益生菌
    記者 郭靜 9月17日上午,在中國廣州舉行的2020中國國際健康營養博覽會(簡稱:NHNE)上,國控星鯊宣布與日本知名上市企業森下仁丹株式會社締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森下仁丹指定國控星鯊作為其戰略品種Bifina晶球益生菌在中國區域獨家總代理商,全面負責中國業務。
  • 武漢大學師生「抗疫日記」(上):家國有難,當挺身而出
    ——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2018級本科生古麗米然「有因為剃鬚刀沒電沒刮鬍子被學生們『建議』關攝像頭的,有在直播過程中被同學們彈幕送『禮物』的,有在QQ群中不小心調侃老師被發現的,凡此種種,說明線上教學平臺反而拉近了老師和同學們的心理距離。不少學生都反映,線上教學方式增加了互動的機會,非常受用。
  • 武漢女婿拍攝百集《武漢日記》,「我們拍下的是武漢精神」
    他是武漢女婿,1月23日武漢關閉離漢通道時,他正在武漢與家人團聚,決定拿起手中的攝像機,拍下真實的《武漢日記》。《武漢 記:決戰江城之巔》是唯 部在武漢疫情期間保持了 更、並在疫後紀錄武漢重啟、復工復產的全程全景的紀錄 。
  • 新聞日記《瞬間的永恆》在武漢出版發行
    新華網武漢1月3日電 (汪智勇 陳棟)《瞬間的永恆--新華社高級記者方政軍新聞日記五十年》新書發布會日前在華中科技大學舉行。中國新聞教育界泰鬥方漢奇先生等業內專家學者紛紛為之點評。  方政軍是新華社高級記者,先後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院、管理學院,獲管理學博士學位,歷任新華社湖北分社政文部主任、副總編輯兼《武漢證券報》《湖北經濟報》總編輯,新華社湖北分社常務總編輯,黨組成員、紀檢組長。現任湖北省老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2011年建黨90周年時,他作為全國新聞戰線唯一代表榮獲中央紀委、監察部全國嘉獎。他曾隨同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在鄂考察調研。
  • 國控星鯊攜手日本知名上市企業森下仁丹重磅推出Bifina晶球益生菌
    國控星鯊攜手日本知名上市企業森下仁丹重磅推出Bifina晶球益生菌 9月17日在中國廣州舉行的2020中國國際健康營養博覽會(簡稱:NHNE)上,國控星鯊宣布與日本知名上市企業森下仁丹株式會社締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 李立:方方的武漢日記為何爆紅?
    方方的武漢日記為何爆紅?文 /李立近日來,作家方方的「武漢日記」爆紅於網絡,成為了抗疫期間文藝創作的一個現象。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一個自傳性的日記,隨筆體的紀錄引發了全國性的共鳴,也招受了不小的非議。方方把生活中的點滴日常娓娓道來,以日記的形式敘述著所思、所見、所想。文字成為了方方的長鏡頭,把武漢的委屈、激情與個人生活的遭遇如其所見地描繪了出來。方方的內容不外乎疫情的生活點滴,柴米油鹽,買菜購物、聽到的八卦、醫生朋友的傾訴,這些日常的生活細節在平時也許早已被人忽視,可是在疫情之中,這些生活細節卻凸顯難得的美感。
  • 克拉克拉攜手眾多配音演員助力《武漢抗疫日記》有聲書
    8月31日,《武漢抗疫日記》有聲書正式版上線。這本《武漢抗疫日記》是新浪讀書聯合新浪微博,從新浪微博認證的武漢抗疫醫務工作者、患者、志願者中甄選出29名作者,收錄他們在2020年1月23日至4月7日武漢「封城」期間發布的日記。
  • 「雲監工」下誕生的武漢醫院「武漢:我的戰「疫」日記 3」
    武漢加油中國加油《武漢:我的戰「疫」日記》《武漢:我的戰「疫」日記》第三集先導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牽動著全體國人的心,作為疫情中心的武漢,更是成了關注的焦點。紀錄頻道 2月3日起全天滾動播出融媒體短視頻《武漢:我的戰「疫」日記》,為觀眾呈現危難中的守護相望,真實的「武漢時刻」。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紀錄頻道推出的融媒體系列短視頻《武漢:我的戰「疫」日記》,每集5分鐘,由醫護人員、普通市民、外地援助者等不同側面的武漢疫情親歷者們,採用 Vlog(視頻日記)的主觀視角講述整個武漢在抗擊疫情過程中的溫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