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獁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米方傑
「魂飛萬裡,盼歸來,此水此山此地」。2014年3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蘭考,走訪了張莊村,提出了「焦裕祿同志給我們留下了那麼多,我們能為後人留下些什麼」的深刻提問。12月18日,經過數月的密集採訪、翔實整理,長篇報告文學《張莊之問》在河南蘭考張莊村首發,並簡單舉行了讀者見面會。《張莊之問》作者為河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光明日報高級記者劉先琴,由湖南出版社出版。
長篇報告文學《張莊之問》在蘭考張莊村首發
張莊村,地處九曲黃河最後一道彎,曾是蘭考縣最大的風口。上世紀60年代,焦裕祿在此治理風沙,讓當地群眾結束了逃荒的歷史。
2014年3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考察時,叮囑當地幹部要切實關心農村每個家庭特別是貧困家庭,通過因地制宜發展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在考察期間,總書記提出了「焦裕祿同志給我們留下了那麼多,我們能為後人留下些什麼?」的深刻提問。
7年來,張莊村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在「脫貧攻堅、黨的建設、產業發展、美麗村莊」方面重點發力,不僅於2014年摘掉了貧困帽子,還在產業經濟、鄉風文明、村容村貌、鄉村治理、黨的建設等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2月18日下午,長篇報告文學《張莊之問》在張莊村首發,並簡單舉行了讀者見面會。全國政協常委、原河南省政協副主席梁靜,光明日報社黨工委書記趙玉敏,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新聞出版局(版權局)局長、一級巡視員譚福森,河南省扶貧辦黨組成員、副主任方國根,湖南教育出版社副社長徐為,河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光明日報高級記者劉先琴,開封市委副書記秦保強,開封市委常委、蘭考縣委書記李明俊,以及中央駐豫及河南省內主流媒體的相關負責人、記者與張莊村村民代表、讀者參與首發儀式。
《張莊之問》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張莊村時發出的「張莊之問」為引子,以張莊村黨員幹部、扶貧工作隊等為主線,講述了張莊村的歷史、貧困過往、脫貧過程及脫貧後的現狀,展現了張莊村黨員幹部群眾傳承焦裕祿精神,依靠勤勞智慧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奮鬥歷程。
儀式上,梁靜、趙玉敏、譚福森、方國根、秦保強、徐為為新書揭幕。
以「小切口」彰顯「大主題」 記述了張莊乃至開封全市、河南全省的脫貧之路
在長篇報告文學《張莊之問》首發式上,開封市委副書記秦保強表示,在新時代大背景下,《張莊之問》以張莊這個開封蘭考縣的小村莊作為切口,鮮活記述了這些年張莊乃至開封全市、河南全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囑託、傳承弘揚焦裕祿精神、擺脫貧困建成小康的生動實踐,及從「蘭考之問」到「蘭考大幹」,再到「蘭考大變」的深刻啟示。
譚福森在講話中指出,《張莊之問》是一本符合時代要求和人民期望的精品之作。作為河南千千萬萬村莊中的一員,張莊的脫貧路是全省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個縮影。講好張莊的脫貧故事,以「小切口」彰顯「大主題」,對於社會各界深入了解河南脫貧攻堅最基層的情況,有著特殊的意義。
「河南人民以決戰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書寫了決勝全面小康的『河南答卷』。」方國根表示,7年來,張莊村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堅持「黨建引領、產業支撐、政策助力、旅遊帶動」,在「脫貧攻堅、黨的建設、產業發展、美麗村莊」方面重點發力,不僅在2014年摘掉了貧困帽子,還在產業經濟、鄉風文明、村容村貌、鄉村治理、黨的建設等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張莊村的變化代表了河南省近1萬個貧困村的變化。截至目前,全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縣全部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基本解決,脫貧攻堅全面勝利在望。
呈現了張莊村民共同致力於脫貧奔小康的奮鬥歷程
湖南教育出版社副社長徐為認為,《張莊之問》以大氣的框架、樸實的文筆、生動的細節繪製一幅精美的脫貧畫卷。作者以「村支書拆了自家的廠」「大貨車上的冰冷一夜」「遊家小院的變遷」等小故事,書寫了張莊的村民們在申學風、扶貧隊長孫興文、王衛、王曉楠等的帶領下脫貧的細節,呈現了張莊村的村民們傳承焦裕祿精神,依靠勤勞的雙手共同致力於脫貧奔小康的奮鬥歷程。《張莊之問》架起了一座湘豫文化交流的橋梁。它讓頗有文化底蘊的湘豫兩省以書為媒,開展一次脫貧攻堅主題對話。它讓河南人民脫貧攻堅的故事感動了更多湖湘兒女,也讓出版湘軍為河南扶貧宣傳盡了綿薄之力。
「感謝我腳下這方屬於黃河屬於開封叫做蘭考的土地。這塊土地創造出新的業績與輝煌,成為寫作者的富礦,思想者的天堂。《張莊之問》的每一個篇章,每一段文字,都來自這塊土地上每一棵泡桐的綠葉裡,每一樹桐花的清香裡。」劉先琴飽含深情地說,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他們用誠實的勞動回應領袖的召喚,一步一個腳印,走向心中嚮往的美好富裕的生活;他們的熱情和善良,激勵著我們筆下的每一次記錄,鍵盤上的每一次敲擊。《張莊之問》的每張紙頁裡,充盈著他們的汗水和熱情。
■出版背景: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湖南湘西州十八洞村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的重要論述。新時代脫貧攻堅由此在中華大地轟轟烈烈地展開,經過8年持續奮鬥,我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湖南教育出版社以精準扶貧首倡地出版人的責任和擔當,精心策劃了「十村記:精準扶貧路」選題。叢書選取了總書記曾視察過的十個貧困村,結合其歷史文化和時代背景回溯其貧困的原因,聚焦幾個人物或家庭的生活變遷,用平實的語言、生動的細節以點帶面地展現精準扶貧的非凡歷程,用有溫度、沾泥土、帶露珠的故事,講述貧困地區在精準扶貧實施後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十村記」策劃編寫得到了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署的認可和支持。叢書被列入「十三五」重點出版規劃項目,2018年中宣部對外出版項目,2020年中宣部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被譯為俄文、英文、韓文、阿拉伯文、哈薩克文,版權輸出至俄羅斯、加拿大、韓國、埃及、哈薩克斯坦。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社、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等中央媒體及學習強國平臺對「十村記」的出版發行予以報導、評論。《張莊之問》是「十村記:精準扶貧路」叢書的分卷,叢書策劃時選定河南張莊,因為這是一個既具現實意義又有歷史意義的貧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