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娛樂訊 近日,吊足觀眾胃口的央視猴年春晚節目終於浮出水面,節目單中一首新歌《六尺巷》引起很多人的關注!這是2015年剛剛評上中宣部第三批「中國夢」的展播作品,由優秀青年歌手張正揚作曲並演唱,歌曲把中華民族的家教民風詮釋的淋漓盡致,曲風更是清新脫俗,大膽創新,是當下難得的一首好作品!當得知這個好消息時張正揚卻保持了一貫的淡然平靜,因為在他的心裡,所有的成績都並不突然,他始終堅持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的勤奮努力。
用「十年磨一劍」來描述這個年輕人是最貼切不過的說法,2005年十幾歲的張正揚隻身一人來北京中國音樂學院考學深造。初到北京,舉目無親,一切都很艱難,到處漏風的出租小屋,啷啷作響的N手自行車,曾經他的行為讓很多人都難以理解,可是無論外在環境多麼艱苦,他內心始終充實快樂,因為音樂夢始終在他心中聖潔而美麗。
他不僅有著紮實的音樂功底還擁有一副極具辨識度的純美嗓音,在追尋音樂的道路上他是一個看似從來不按套路出牌的人,學習古典音樂的他卻從事著流行音樂的創作和演唱,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要在有根的音樂裡自由歌唱」,一句話簡單的概括了他對音樂的態度和理念。在北京多年,他放棄了很多演唱商業歌曲的機會,儘管這些歌曲的演唱可以給他帶來很大收益,在魚龍混雜的文藝圈他寧缺毋濫,從不隨波逐流,他的作品嚴謹而自由、演唱親切而溫暖,宛如一彎清泉緩緩在流淌。
張正揚是安徽桐城人,桐城的六尺巷家喻戶曉,六尺巷是個真實的歷史,昭示中國人民追求和諧的傳統美德,閃耀著超越時空的思想光輝。張正揚作為地地道道的桐城人,從小深受桐城文化影響,一直想寫一首歌,唱出六尺巷的包容、禮讓的精神。為了這首歌他創作了近三年時間,修改無數次,卻始終不甚滿意。終於在在2015年,這首經過多次修改打磨,完美呈現在眾人面前。
張正揚說,這是他在音樂創作上的一次大膽嘗試,希望這部中西合璧的音樂作品能夠被廣大觀眾所接受。
精心創作的作品一定會有閃光點,這首《六尺巷》剛剛推出,就被中宣部、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推廣的「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選中,在中央電視臺和全國各大衛視等媒體進行輪番展播。
作為一個新生代的歌唱演員,張正揚用滿滿的正能量詮釋了「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他一直默默努力,音樂帶給他無窮無量的力量,在追逐音樂夢想的道路中,無論多艱難多崎嶇,他始終帶著笑容,迎刃而上,因為他執拗的相信,有夢想,就一定會實現。
2016年1月25日,中央電視臺2016猴年春晚第一份節目單正式曝光,《六尺巷》赫然在列,把一切看的雲淡風輕的張正揚微笑著說上春晚固然是每個歌者的夢想,但是任何事只要盡了最大努力,無愧自己的內心就已經成功了,只要能夠真正做出自己心目中的音樂,對於他而言,就是最大的滿足。
我們無法肯定在今年的春晚上最後能不能看見張正揚的身影,但是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張正揚和《六尺巷》已經走入了大眾視野,被大家接受和喜愛,也有更多人通過這首歌曲了解了《六尺巷》背後的故事,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可以通過這首歌曲弘揚六尺巷的文化精神,互敬互愛,一首民族正能量的和諧之歌正在唱響。
附:《六尺巷》故事簡介:清代康熙年間,張英是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原來是輔佐太子讀書的,後來發展為輔佐皇帝管理政務,相當於現在的中央辦公廳主任。而禮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宣傳部長、教育和文化部長之類。總之,張英官居高位。此時,桐城老家來了一封信,說是與鄰居在宅基地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都想多佔一點。張英身為宰相,官府也不敢輕易裁決。於是,張英的家人就寫信到北京求援。只見張英大人閱過來信,釋然一笑,寫了一著詩作為回信。詩說:「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裡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接到回信,明白了其中意思,主動後讓三尺。對方見宰相家都讓了三尺,也往後讓了三尺。於是,形成了一道著名的六尺巷。
附:《六尺巷》
作詞:賀東久 作曲:張正揚
演唱:張正揚 編曲:孟文豪
童聲:
我家兩堵牆 前後百米長
德義中間走 禮讓站兩旁
我家兩堵牆 前後百米長
德義中間走 禮讓站兩旁
我家一條巷 相隔六尺寬
包容無限大 和諧詩中藏
一紙書來只為牆 讓他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裡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說唱:日落,星移,月轉,風起,
走在六尺巷,婆娑光影記憶著謙讓
爭來爭去爭的是理,鬥來鬥去鬥的是氣
三丈高牆兩尺厚,一個理字謙中藏。
我家兩堵牆 前後百米長
德義中間走 禮讓站兩旁
我家一條巷 相隔六尺寬
包容無限大 和諧詩中藏
一紙書來只為牆 讓他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裡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一紙書來只為牆 讓他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裡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不見當年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