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過唐詩三百首的人,都知道詩佛王維的《終南山》詩:「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作為道教著名的「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自古至今,隱於終南修行,就是許多出家之人與慕道之人的理想,希望能藉助於天下第一福地的無上靈氣,使自己可以獲得開悟成道的結果。
作為著名的修道之山,從道教祖師老子開始,終南山便一直被後人所仰慕,特別是從全真道教祖師王重陽重振道風開始,終南山便成了道教最重要的傳承地之一,迅速的吸引了天下的修道之士聚集於此,形成了蔚為壯觀的一個新風尚,成為天下修道人心中的無上聖地。
鍾靈毓秀,宏麗瑰奇的終南山因人而得名,可以說是「山因人顯,人因山顯」的典型代表,在歷史上隱此修道之人的名人便有不少,如商山四皓、鳩摩羅什、呂洞賓、王重陽等,能夠在終南修道,是多少人的夢想,能在終南成道,更是修道者們無上的榮光。
歷史發展到今天,雖然已經處在了科技發達的時代,但是渴望於終南修道之人,仍然是如過江之鯽,不可勝數,至於這其中有幾人是因為慕道之誠,又有幾人是出於逃避現實,和出於沽名釣譽的需要,這個可能就需要他們自己本人才能夠了解了。
天下修道,終南為冠。做為擁有深厚歷史沉澱與優越自然環境的修道聖地,終南山成為天下修道的首選一點也不奇怪,但是,現在終南修道參禪的人是真的全是誠心修道的嗎?
我看未必。
據傳,最近幾年,由於終南山上隱士激增,已經使終南山中的房屋出租行情上漲了幾番,使許多的人由於經濟原因放棄了修行。
這寥寥幾十字,就為我們勾勒了一個大致的輪廓,其中有二個問題或許值得人們深思。
一個是「激增」,按現代人的說法就是「爆炸式的增長」,這就有問題了,我們都知道凡是只要和爆炸式的增長掛上鉤的,基本上都會出現問題,因為任何事情都不會無緣無故的快速增長,何況是隱逸修道這種「小眾文化」,我們可以試想一下,怎麼突然之間就從哪裡出來了那麼多想要真心修道的人了,一個「激增」,就說明了僅僅是一股潮流而已。
二是經濟問題,凡是修道之人都應該明白「法、侶、財、地」四個字的意義,做為一個想隱於山林專心修道之人,你光是憑一腔熱情去到終南山這個「地」,卻忽略了其它的三個條件,這就有點想當然了,想要誠心修道就必須沒有後顧之憂,這可能是許多的人所沒有想到的。
有條件隱居於天下第一福地修道的人畢竟是少數,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恐怕也就僅僅是趕趕時髦而已,如果真的想要這些其心不誠的人 ,在終南山過一輩子,那才真的是要了他們的命。
想去終南修道,無非幾種人,一是誠心慕道之人,二是想放鬆都市生活壓力之人,三是因為挫折而想逃避現實的人,四是看透世事,想獲得心靈平靜之人,五是功成名就,想附庸風雅之人,等等,不一而足。
除了第一種意志堅定者外,其餘之人都只不過是裝模作樣,想借終南山的名氣而撈一點名聲而已,只是,能堅持多久,那就要看個人的實力了。
對於這些人,我倒是另外有一個建議:老老實實的在家裡修行就好!
如果真的有心修行,在家裡修不比去終南山差,為什麼呢?外出修道,無非是圖個清靜,想遠離塵世,去除三毒六欲,可是你能保證,隱於山林就一定能做到嗎?
沒有歷練的修行終究是假的。
而在家裡修行有個最大的好處,就是隨時隨地能磨礪自己的心境,佛祖不是說了嘛:煩惱即菩提,你什麼時候能夠將自己的心境練的煩惱不生,萬物如一,對境不起分別心,即是修行之究竟。
《六祖壇經》云: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痴人。可見修行無處不在,與你所處的地方無關。
最後奉勸那些想要去終南山修道之人,不管你是宗慕祖風,還是沽名釣譽之徒,都先要把自己的心修好了再決定不遲,否則心不清靜,一切皆是徒勞。
或者大多數的人,只是想再走一次終南捷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