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博瑞醫藥董秘王徵野:偽創新已沒有土壤,藥企不能靠行賄醫生賣藥

2021-01-10 新浪財經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博瑞醫藥。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黃鑫磊 攝

近日,一段醫保局專家「靈魂砍價」的視頻火爆網絡,治療Ⅱ型糖尿病藥物達格列淨片(安達唐)的價格在專家和藥企的「唇槍舌劍」中一降再降,最終被砍到4.36元/粒。

今年1月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和使用試點方案》,11座城市展開藥品集中採購試點,並於4月1日全面啟動。9月開始,國家組織20餘個省份和地區展開跨區域藥品集中帶量採購,「4+7」也逐步擴容。

面對「4+7」帶量採購等一系列新政出臺,醫藥企業如何應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就公司及行業的相關問題,專訪了科創板上市公司博瑞醫藥(688166,SH)副總裁兼董秘王徵野。

做別人想做而做不了的仿製藥

NBD:能講一下公司一般製藥的生產步驟嗎?

王徵野:作為研發驅動型的高科技製藥公司,博瑞醫藥的產品是從藥品的最初——即從基本化學品開始往上做,一般都是以甲醇、乙醇等基礎原料開始合成,通過一系列反應生產出一種產品,我們叫它「原料藥」。基本化學品要經過很多的步驟反應才能生成「原料藥」,中間也會產生副產品,我們叫它「中間體」。

可是因為每個步驟都不是100%轉化,所以步驟越長,收益率越低,合成這類「原料藥」一般要經歷60多個步驟。另外,不同步驟產生的「中間體」也會發生反應,或許會生成有毒、致癌物質,所以需要每一步都分析透徹。因此步驟越長,不光是合成難度越高,而且控制藥物質量也更難。

我們最難的一個藥物要經過62個步驟才能合成,主要用於治療乳腺癌,目前該藥品只能從日本進口,價格昂貴,但最近我們已經仿製成功,預計明年申報。

11月29日,博瑞醫藥研發人員正在無菌生產車間內工作。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黃鑫磊 攝

NBD:公司目前主要生產什麼產品?

王徵野:不光是博瑞醫藥,所有藥企生產的藥品都可以分成2大類,創新藥和仿製藥。一種是革命性的解決一些問題,申請了專利,這種藥叫創新藥;另一種是過了專利期,大家都可以仿製的藥叫仿製藥。

但是仿製藥也有區別,一般來說專利過期的創新藥中大部分都可以被仿製,但也存在即使知道製藥步驟也難以仿製的藥物。我們生產的就是大家想做而做不出來的仿製藥,因為我們擁有能力足夠的研發團隊。

我們最早做的一種仿製藥叫恩替卡韋,是治療B肝的藥物。這種藥每天吃一片,可以讓患者的B肝病毒降至最低,但如果停藥,患者10年後將轉為肝硬化。中國是B肝的高發區,目前世界上有2.5億名B肝患者,中國就有1億名,其中1000萬人是發病人群,而整個東亞、東南亞都是高發區。我們通過規避專利、轉讓技術、扶持企業等動作,讓恩替卡韋的價格從2010年左右時的39元/粒降至目前0.18~0.19元/粒。

除恩替卡韋外,我們現在主要做臨床剛需類的仿製藥,如急診、重症感染、ICU、心肌梗塞等用藥環境的仿製藥。在創新藥方面,我們一方面是做治療腫瘤的,另一方面是做治療糖尿病的。就後者來說,糖尿病現在可以通過打胰島素解決,但還是不方便,我們的研究方向是「是否可以口服」以及「既可以治療酒精性脂肪肝又擁有減肥等功效」。

我們已經成功研究出了一種藥,又能治糖尿病,又能降體重,現在不能量產,但以後會很便宜。目前該藥品已經在做臨床試驗,一般8~10年可以面世。

「科」在研發多「創」在效率高

NBD:公司的科創屬性體現在哪裡?

王徵野:博瑞醫藥的科創屬性在於打破國外壟斷。「科」在哪兒?其實我們過去投入了大量的研發,過去3年,我們研發投入大概佔收入的25%以上,這個比例很高,高出同行業上市公司3倍以上,而營銷費用佔收入大概只有3%,在所有的醫藥企業中大概是最低的。因為我們是靠技術實力去賣藥的,產品稀缺、競爭力強,所以不需要過度營銷。

博瑞醫藥研發費用佔營收比例,以及同業可比公司情況。圖片來源:公司招股書截圖

「創」在哪兒?在於產出效率高。我們做一個項目可能投4年就成功,有些投1年就成功,因為我們的創始人是科學家,在這個領域裡面是全球頂尖的專家,所以這些錢投入進去能很快見回報。

另一點,我們在投入以後獲得了很多的專利,現在授權大概有100項,加上申報有300多項,而且基本是發明專利,不是實用新型外觀專利,其中有一項專利獲得了中國專利獎。

NBD:你認為科創企業應該有怎麼樣的發展路徑?

王徵野:我認為做科研一定要有投入,而且要持續不斷地投入,既要長期性投入又要巨幅投入。如果企業是高屋建瓴的,為長遠發展著想,就要去投入,以後有產出,那麼產品在市場上將擁有較好的市場地位、市場價格或盈利空間,實現市場替代。

相應的變革還有提升技術、加大生產能力、提升生產品質、提升營銷布局、完善整個管理體系、搭建人才梯隊,或者公司的整體戰略布局發生根本性的突破……企業通過這些要素去調整應對市場,甚至直接取得前瞻性的發展,這樣的話,企業就能佔據更主動的地位。而通過對藥企加速洗牌,有些企業就會勝出,基本上2~3輪洗牌後就會誕生一家偉大的公司。

我想說的是,這種做剛需的、擁有核心硬科技的、有創新性的技術實力的藥廠就會往上走,這是一個產業發展的趨勢。而要靠營銷驅動去賣藥的這種發展趨勢,根本不配為老百姓創造真正的價值。

「4+7」政策提升市場份額

NBD:「4+7」政策對公司有影響嗎?

王徵野:沒有什麼影響,其實從很多年前開始,我們就一直是做國外市場的,從2006年開始,在做這些國外項目時,我們接受的就是全球標準,一直學到現在,目前國外市場收入佔總收入的比例大概是80%。

這次「4+7」政策對我們來說,只涉及一個產品,就是恩替卡韋。全國有11家藥企,其中有7家是從我們這裡採購的原料,中標的前面2家公司就是我們的客戶,我們原來40%~50%的市場份額將上升到60%~70%,反而更好。

因為集中採購擠佔的是藥企的利潤,對以前做製劑的那種藥廠的打擊是毀滅性,而對我們這樣的本身就掌握全球競爭優勢的企業來說是好事。沒有這個政策,我們上市公司還要建立銷售團隊,專門去對接藥企,如今全國統一招標一次就進(醫保目錄),那未來只要做好配送服務就行了。

11月29日,博瑞醫藥磺達肝癸鈉注射液生產車間內的情況。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黃鑫磊 攝

NBD:相關政策對醫藥行業將帶來什麼變化?

王徵野:我這麼說,中國的資本市場越來越聰明,越來越貼近現實,這是這個市場正在發生的事。與此同時,我們的行業在伴隨著洗牌,這包括兩大領域,即創新藥和仿製藥。

中國過去有大量的「偽創新」,大批不具備創新能力的人通過種種包裝騙投資者的錢,騙國家的各種補貼、獎勵、基金,形成了一個產業鏈,甚至曾經一度也有一些「騙子」上市成功。

但隨著相關政策出臺,包括最近的國家「醫保談判」,這種讓好藥都很便宜的時候,「偽創新」就沒有生存的土壤,那麼反而會引導大家去做創新藥,做真正有臨床價值的創新,做解決病人問題的創新,不再去做為創新而創新和為科技項目去做創新。我覺得對中國醫藥產業的健康發展是非常好的。

另一方面是仿製藥,藥企要回歸本源,不可能去賺超額利潤,也不能去行賄醫生來賣藥,那麼技術含量、生產製造能力、管理體系要全面提升,藥企才能活下去,否則就被洗牌淘汰。

而對於醫藥企業來說,只要有創新,就算虧錢也讓你上科創板,只要大家認為你好,就會給你很高的估值。這不同於資本市場上的併購,一個是資本推動,一個是創新推動,最終要看效率。所以資本市場越來越聰明,但是我認為離最終階段還有一段距離。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焦點

  • 點「藥」成金 誰在炒作瑞德西韋?
    資料顯示,博瑞醫藥是江蘇一家從事醫藥中間體、原料藥及製劑研發和生產的藥企,2019年11月8日登陸科創板,主營恩替卡韋、米卡芬淨等系列仿製藥產品。不過,其此番暴漲卻是因為蹭了當紅抗疫新藥瑞德西韋。2月11日晚間,博瑞醫藥公告稱,近日成功仿製開發瑞德西韋原料藥合成工藝技術和製劑技術,「已批量生產出瑞德西韋原料藥,瑞德西韋製劑批量化生產正在進行中」。作為首家公開宣稱成功仿製瑞德西韋的本土藥企,博瑞醫藥迅速被推至風口浪尖。
  • ...博瑞醫藥因「瑞德西韋」披露不當遭監管,業內人士透露這一監管...
    因相關信息披露的模糊與欠準確,今日(3月1日),上交所下發公告,對博瑞醫藥予以監管關注,這也是今年科創板首例監管,並對公司董事會秘書王徵野予以通報批評。據上交所公告,2月12日,博瑞生物發布公告稱,公司成功仿製開發了瑞德西韋原料藥合成工藝和製劑技術,並已批量生產出瑞德西韋原料藥,瑞德西韋製劑批量化生產則正在進行中。
  • 專訪亞盛醫藥董事長楊大俊:創新藥企要把握內外雙循環歷史性機會
    財聯社記者(杭州,鄧浩)訊,疫情對生物醫藥企業帶來了什麼?創新藥企業如何選擇與投資人的合作?創新藥企該如何安排管線布局?近日,第五屆新藥創始人俱樂部在蘇州召開。財聯社記者在年會期間為此專訪了亞盛醫藥(06855.HK)董事長、CEO楊大俊。
  • 恆瑞醫藥行賄門背後:九成收入靠仿製藥 銷售費用是研發投入兩倍
    來源:斑馬消費日前,恆瑞醫藥因行賄醜聞被送上熱搜。儘管公司已將這口「鍋」甩給員工,但長期存在「帶金」銷售的負面消息,短時間內將難消弭。這家位居全球50強的醫藥巨頭賺錢能力驚人。不過,公司以仿製藥為主的產品結構,已為今後埋下隱憂。在2018年開始的醫藥行業「4+7帶量採購」政策背景下,國內仿製藥高利潤時代基本結束,未來競爭要靠自主創新能力。
  • 查藥企的帳,高層開始動真格!藥價,為什麼居高不下?
    另有傳聞,受此牽連江蘇某著名國內藥企銷售經理在高鐵站也被帶走調查,除此以外,某外企人員也受牽連。海南醫生舉報自己收受回扣、有妻子舉報丈夫收受回扣、醫院副院長「兼職做藥代」受賄1600萬元……2019年頻頻曝光的醫藥受賄事件背後,是醫藥行業的痼疾。
  • 恆瑞醫藥行賄醜聞背後 醫藥行業帶金銷售「毒瘤」待清除
    近日,恆瑞醫藥再次陷入行賄風波。浙江省麗水市中心醫院原麻醉科主任雷李培因受賄罪被判處有期徒刑7年,作為此案主要行賄方之一,恆瑞醫藥多次對雷李培行賄,總金額近277萬元。公開信息顯示,恆瑞醫藥曾多次捲入行賄事件。
  • 博瑞醫藥吹牛皮「閃腰」海印股份屢教不改?違規者的收手時刻
    3月1日,上交所發布兩則公告:博瑞醫藥在近期關於開發出並投產瑞德西韋藥物的信披中存在違規或不實信披。同時,對董秘王徵野予以通報批評。對於上述紀律處分,上交所將通報中國證監會,並記入上市公司誠信檔案。事情的起因還要從新冠肺炎說起。
  • 收回扣、拿提成……醫藥領域賄賂頑疾怎麼治?
    判決書顯示,雷李培利用職務之便,在藥品、醫療器械及耗材的引進和使用過程中,收受新晨醫藥等醫藥企業回扣共計332萬元歸個人使用。今年以來,重慶市黔江中心醫院、山東省煙臺市萊山區第一人民醫院等多家醫院的院長、主任、醫生等因收受藥企賄賂而受到黨紀國法懲處。
  • 恆瑞醫藥淨賺26億背後:疫情下仍花35億開會,行賄醜聞致子公司清算
    而恆瑞醫藥連年高漲的銷售費用仍然用到了學術推廣、差旅費上。據其半年報披露,恆瑞醫藥高達40.38億元的銷售費用中,學術推廣、創新藥專業化平臺建設等市場費用為35.59億元,同比增長10.25%,約佔銷售費用總額的88.37%。而差旅費為4.4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9.23%,在銷售費用中佔比為11.07%。
  • 醫院裡的黑色交易|醫院|醫生|賀普丁|柴多
    來源:金角財經(ID:F-Jinjiao)作者:賈的敏一瓶18塊錢的藥,可以賣到145元。在中國最近幾十年的醫藥系統中,高價藥、天價藥始終是一個令人不滿的問題。而且,人們沒有辦法躲開這些高價藥的定向狙擊,只要你在醫院買藥、治療,就只能接受價格高昂的藥品。為什麼會這樣?
  • 連雲港恆瑞公司新帥周雲曙走馬上任企業行賄讓人尷尬
    周雲曙剛上任不久,從浙江麗水傳出恆瑞醫藥行賄醜聞,讓這位新掌門顏面盡失。浙江麗水所披露的這起公立醫院醫生受賄案,主要行賄方,正是恆瑞醫藥的子公司江蘇新晨醫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蘇新晨」)。恆瑞醫藥的亮麗業績背後是繞不過去的行賄賣藥的「原罪」,而這最終的買單者是普通患者,更是每一位納稅人。
  • 賄金開路,「醫藥頭馬」恆瑞醫藥馬失前蹄
    其中,七成回扣來自江蘇新晨醫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晨醫藥」),而新晨醫藥正是恆瑞醫藥全資子公司,主要業務即為替恆瑞銷售藥品。「行賄門」一出,輿論譁然,根本不敢相信恆瑞醫藥也會行這般「手段」。原因一是恆瑞是國內藥企龍頭,常理推測出於風險考量也不會公然「帶金銷售」。其次,恆瑞一直標榜自己是「邁向全球一線創新藥」巨擘,既然是創新藥,又何至於需要用「賄金」開路?
  • 抗病毒創新藥:中外藥企鏖戰新賽道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生物醫藥產業備受關注。今年上半年,28個申萬一級行業中,生物醫藥的漲幅達到近40%,位居各行業之首。  在政策引導和資金推動下,創新藥成為中外藥企的重兵集結地。一方面,國內創新藥企業藉助資本市場,接連刷新融資紀錄。另一方面,跨國醫藥巨頭也在持續加碼中國本土創新。
  • 創新藥浪潮加劇行業細分,百洋醫藥等專業三方平臺湧現
    我國的創新藥浪潮已在加劇行業專業化分工,醫藥外包平臺正從上遊逐漸向下遊延伸。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醫藥行業深化改革、藥品審評審批制度密集出臺,新藥上市速度加快,進而也激發了藥企們開發創新藥的熱情。我國的創新藥行業逐漸進入成長爆發期。
  • 用300億賺來4000億,恆瑞醫藥的便捷之路
    恆瑞的有贈藥,比如用三療程贈一療程,其他國產的沒有;進口的藥要比恆瑞的更貴。」因為臨床實驗數量不如進口藥,國產PD-1價格一般要較進口藥低不少。但上述患者家屬了解的情況是,同樣為國產藥的恆瑞醫藥PD-1,要比國產其他品牌高出一倍以上。業內人士稱,羊毛出在羊身上,恆瑞醫藥的高毛利,需要超高的銷售費用來「支撐」。
  • 10年3113起賄賂醫院案件,為何醫藥公司都能全身而退?
    但是,這又讓我們看到了另外一個問題——醫藥行賄案的查處中,行賄方的藥企總是能毫髮無損。這樣的結論並非空穴來風,對於醫藥行賄案件中行賄方處罰過輕的問題存在已久。醫藥公司,作為醫藥行賄受賄鏈條中的源頭,帶金銷售灰色利益鏈條的頂端,為什麼總能全身而退?下面一一探討。
  • 單起案件回扣金額超過2000萬元,屢禁不止的醫藥賄賂案
    藥企行賄方式五花八門健康時報記者統計發現,這些醫藥行賄案件多數涉案金額都在數十萬元以上,部分案件甚至是百萬元、千萬元級別,行賄方-藥企與受賄方-醫院相關負責人之間是「多對多」的關係,多數案件從犯案到查處時間都比較長,少則三五年,多則十幾年才被查出來。
  • 資產數位化是精準營銷前提,醫百科技助力藥企營銷數位化整體轉型
    ,從郵箱、網站、公眾號開發運營到直播、互動、線上會議等等,早有藥企在使用數位化工具輔助營銷,但由於沒有形成體系化的整體數位化營銷解決方案,成效並不明顯。高劍飛認為:「醫藥行業不是賣藥的,本質上賣的是學術觀念,通過學術推廣方式幫助醫生學習、接受新的治療觀念,為患者帶去更好的治療方案。」那麼,如何更好地向醫生傳遞學術觀念?
  • 折扣信披不好「玩」 8天三科創板董秘領罰
    《電鰻快報》發現,進入三月份,有三家科創板公司信披「翻車」,3家公司的董秘被監管層通報批評。據《電鰻快報》觀察,3月8日晚,上交所通報了東方生物(688298)及時任董事會秘書王曉波予以通報批評的決定,因公司於2月23日發布的兩則公告信息披露不準確不一致,董事會秘書王曉波未經內部審批程序發布與事實不符的公告,反映出公司信息披露事務管理制度未能得到有效執行。
  • 恆瑞醫藥員工捲入行賄案:年銷售費用近百億,受賄醫生被判7年
    有聲音認為,恆瑞醫藥之所以銷售費用如此之高,其實含有大量的行賄、回扣。雷達財經查詢發現,恆瑞醫藥銷售人員已多次捲入醫生行賄案。為何公司銷售費用如此之高?雷達財經以投資者身份致電恆瑞醫藥證券部,公司工作人員稱,銷售費用的增加,是為了推動公司營收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