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記者(杭州,鄧浩)訊,疫情對生物醫藥企業帶來了什麼?創新藥企業如何選擇與投資人的合作?創新藥企該如何安排管線布局?近日,第五屆新藥創始人俱樂部在蘇州召開。財聯社記者在年會期間為此專訪了亞盛醫藥(06855.HK)董事長、CEO楊大俊。
在楊大俊看來,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審評加速,可以經驗復用。要把握內外雙循環的歷史性機會,推動創新藥企成長。而由於創新藥研發的特殊性,管線的布局與節奏對於藥企融資至關重要。
把握內外雙循環是創新藥企的歷史性機會
「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需要共同面對的挑戰,某種意義對生物醫藥行業而言是一個歷史性的機會。」楊大俊直言。
中國在新冠疫情期間受影響相對較小,但付出的成本也是巨大的。「僅從專業角度而言,與新冠肺炎相關發表的文章、專利都是全球領先的。這顯示了中國在醫藥創新領域強大的實力。」楊大俊認為。
原創新藥的產出量是判斷一個國家生物醫藥強弱的重要指標。公開資料顯示,2010-2019年10年間上市的原創藥物,美國貢獻70.3%,歐盟17.9%,日本7.9%,中國貢獻為3.3%。而我國自主發現的藥物作用新靶點、新機制和在此基礎上發展的first in class新藥,基本空白,缺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企業。
「(新冠肺炎相關藥物研發)全面審批開綠燈,雖然沒有降低標準,但提高了速度、效率,同樣的事情為什麼不能用在抗癌藥上呢?為什麼不能用在B肝上呢?」楊大俊坦言。目前做好內外雙循環,是創新藥企的歷史性機會。
而內外循環的基礎是內循環。對此楊大俊表示,「要加快本土生物醫藥的批准上市落地,同時做好外循環,特別是有國際專利保護的,有國外臨床試驗這樣的創新藥走出國門,佔領全球市場。」
管線差異成就創新藥融資
隨著管線的鋪開和後期臨床試驗的深入,病人數和研究項目會迅速增加,相關費用也會猛增,這意味著融資成了創新藥企的必然選擇。天眼查數據顯示,亞盛醫藥從2014年到2019年正式上市前經歷過四次融資,累積融資額在16億元以上。楊大俊認為,過程順利主要得益於投資者對公司核心技術的認可,以及對管理團隊的信任。
創新藥企業該如何選擇與投資人的合作?楊大俊基於團隊美國創業的經驗教訓,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在A輪或更早期天使輪的時候,管理團隊要控股。」他坦言,「創始人和投資人有點像『親家』的關係,雖然是一家人,但目標不會百分之百吻合。投資人有時候為了實現他的財務目標,可能會有一個短期考量,或者對風險有不同的理解,和創始人、公司的目標和風險管理是不一致的。早期的時候正是高風險的時候,管理團隊控股是很重要的。」
9月14日,亞盛醫藥公告稱APG-115獲美國孤兒藥資格認定,用於治療胃癌。此前核心產品HQP1351,APG-2575都相繼獲得了美國FDA孤兒藥資格。其中HQP1351在今年6月向中國CDE遞交了新藥上市申請。這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公司管線布局的成效。
「我們始終堅持在優勢領域——細胞凋亡靶向藥物的開發。我們從學校到公司做了20多年,有長期的累積沉澱。但同時我們也結合中國市場的需求,以及風險和投資人的預期。也選擇了風險相對較低的二代、三代替尼類的藥,和蛋白酶抑制劑的藥。」楊大俊對記者表示。
「這是為了能夠在產品管線上有一個平衡。如果全是新靶點、未經臨床驗證的品種,確實風險會比較大,時間周期會更長。所以從7、8年前就決定做一些風險比較低的,但也不是做一個『me-too』,而是做一個有差異化的、針對耐藥或者突變的二代、三代的替尼類的藥。在中國有可能我們還是第一,所以基於這個考慮,我們做了這樣的布局。」楊大俊解釋稱。
關於之後的管線布局,楊大俊表示,「後面還是繼續做好做深做廣我們在細胞凋亡通路的藥,包括我們在半年報公布的MCL-1抑制劑,其也是Bcl-2蛋白家族另一重要成員,負責調控細胞凋亡。另外繼續推進與我們產品線有協同作用的產品開發或者是合作。」
公開資料顯示,亞盛醫藥已與默沙東、阿斯利康等建立臨床合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