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期:2017年11月13日 - 2018年1月30日
地點:中華藝術宮
11月13日起,由中華藝術宮主辦的「同行——2017『一帶一路』國際藝術聯合展」將陸續亮相。「美滋潤心·美麗雙城記」之「美麗西澳」中澳攝影聯展是該系列展覽的首場,本次展覽展出的作品,由上海市慈善基金會「美滋潤心」專項基金創始人餘慧文、西澳大利亞洲知名攝影師弗朗西斯·安德裡奇、塔尼亞·馬爾金和休·布朗創作拍攝。其中包括了由余慧文女士歷經12天在西澳採集的攝影作品,它們囊括了山川、河流、海洋、動物等西澳自然景觀以及魅力別致的城市人文景觀。這些作品以獨特的視角呈現了西澳大利亞的自然人文。
紀念張大昕先生誕辰100周年系列展——《問水聽山》 紀念張大昕先生誕辰100周年山水作品展
——《時光鏡影》 張大昕、張弛父女作品展
展期:2017年11月19日 - 11月28日
地點:上海文史研究館 (八號橋藝術空間—1908糧倉)
今年是海派畫家張大昕誕辰100周年,張大昕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創作的一大批年畫影響了兩代人的視覺經驗,同時,他始終不忘國畫山水的傳承,幾十年醉心於這種中國特有的傳統藝術。他的女兒張弛,曾是張大昕膾炙人口年畫中的小女孩形象,也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中漸漸成長為一名山水畫家。為紀念張大昕老師的百年誕辰,11月18日將有兩個畫展同時開展。上海文史館的《問水聽山》是張大昕的山水畫展覽,展覽將展出張大昕的山水畫作50餘幅;而在八號橋舉辦的《時光鏡影》是張弛與父親的跨時空對話,將展出張大昕、張弛父女的畫作60餘幅、雜件20餘件。
潤物無聲——陳盛鐸藝術展展期:2017年11月11日 - 2018年1月15日
地點:劉海粟美術館
陳盛鐸先生是二十世紀初中國留洋歸國藝術家的代表之一,被譽為「中國素描第一人」,其藝術有著鮮明的個人特色,體現出二十世紀早期留洋歸國藝術家這一特殊群體的集體特徵。他的作品和珍藏文獻真實還原了20世紀初期上海現代美術教育的立體圖景,也是2016年劉海粟美術館的重大收藏與發現。本展覽是對陳盛鐸先生藝術生涯,教育貢獻的一次全面呈現。展覽將第一次公開系統展示陳盛鐸先生的藝術作品和有關教育和學術資訊。作品包括20世紀20年代-70年代各個階段的藝術創作,涵蓋素描、水彩、油畫,內容涉及風景、人物。教育和學術資訊包括教程,文件信函,照片和有關回憶錄。
歲月的印記——廖炯模藝術作品展展期:2017年11月18日 - 11月30日
地點:劉海粟美術館
廖炯模曾執教於魯迅美術學院(1955)、上海戲劇學院美術系(1975)、上海大學美術學院(1984),且是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第一屆油畫系系主任,是我國美術教育工作發展歷程的見證者之一。現為中國油畫學會理事、上海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本次展覽可以說是對他藝術生涯的濃縮回眸,其創作題材偏重於靜物和風景,同時也呈現的不少作品是他早年帶學生下鄉體驗生活或在課堂給學生示範寫生時的作品,展覽的作品時間跨越半個多世紀,從中可以窺見一個美術教育工作者的心路歷程。
汪稼華筆墨展期:2017年11月18日 開幕
地點:上海朱屺瞻藝術館
此次畫展是77歲的青島畫家汪稼華的第二十次畫展,其畫展2007年在中國美術館開幕以後,引起了許多業內人士的關注,其原因是,它所對應的當下關於筆墨問題的爭論,不是理論形態的文字遊戲和書生意氣,而是以具體的實踐來表明一己對於筆墨的態度。此次上海展覽展出50餘幅山水畫作。
張如怡:自我意識與現實的對抗展期:2017年11月14日 - 12月19日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館藝術亭臺
在一個獨特而開放的空間裡,展現當代中國藝術家的新創意是MoCA亭臺的價值定位。從2017年的下半旬開始,它將立志於介紹新興的女性藝術家。在上海的大環境下,對於女性的標籤以及女性的思考,都是這個社會裡值得探討的話題。本次展覽呈現的是青年藝術家張如怡的系列作品,包括《沉默》《事物的背面》《你們帶我去哪裡》等,通過多種元素的組合創作,引發觀者對於現實生活的思考。
崇正秋拍精品:李可染山水畫與郭沫若書法時間:11月18日-11月19日
地點:上海富豪環球東亞酒店(徐匯區衡山路516號)
廣東崇正2017秋拍的精品巡展古代書畫中,王鐸的《送嵐如草書卷》堪稱巨製,清初四僧之一的髡殘山水《白雲隱者》原為天蠁樓主黃詠雩舊藏,傳承有序,八大山人《松芝圖》亦難得一見。近現代書畫中,郭沫若和康生罕見的墨跡是這次的重頭戲,李可染的《赤城霞》宏偉壯闊。
道法自然——李乃宙寫生畫展展期:2017年11月17日 - 12月10日
地點:上海中國畫院美術館
本次展覽將展出李乃宙先生近年來於各地創作的寫生作品共計80餘幅。李乃宙在中國畫領域探索了三十餘年,具象寫實是他長期以來追求的主要形式語言,他創作的題材較多,有平凡生活的普通勞動者,也有充滿地域風情的少數民族同胞,還有平靜致遠的山川景色。本次畫展將以寫生作品的形式表現李乃宙先生近年來的創作心路,也是其注重人文情懷、用心於寫實的一次集中展示。
青年·境界——上海青年文藝家培養計劃美術家作品展展期:2017年11月17日 - 11月24日
地點:上海市文聯展廳
2014年12月,第六屆「上海文學藝術獎」評選揭曉,經協會和市各創作單位、院校推薦及專家嚴格評審,青年美術家毛冬華、龐飛、張晨初、杜海軍、廖揚作為青年文藝家入圍。今年,是青年文藝家培養計劃的收官之年。本次展覽將通過視覺展覽、文獻展示、高峰論壇等方式,立體展現5位青年美術家的培養計劃成果。
張黛妮個人作品展展期:2017年11月8日-11月21日/11月26日起
地點:維也納斯坦納畫廊/德荷當代藝術中心
自藝博會後,藝術家張黛妮合作於維也納斯坦納畫廊,並攜手德荷當代藝術中心展出她的9件《 陋獸骰》系列作品。晦澀暗調,誇張的扭曲和詭譎的曖昧,死亡的符號和意向充斥著感官,你仿佛看得出這些作品背後的慌張與寂寥。而自11月26日起,德荷當代藝術中心將舉辦張黛妮個人作品展。
山水勝義——黃威作品展展期:2017年11月25日 - 12月25日
地點:醍醐藝術中心(上海市高安路30號)
2011年,黃威踏上西藏的土地,在那裡進行了長期的創作,因而其作品中有著來自西藏的拙味。2017年,黃威回訪西藏,路經拉薩、古格。回到北京之後,他進入了對信仰、實相的探索。新作「幻影」系列提出的問題是:如果佛本無相,那相的依據什麼,又為了什麼?此次展覽便是對黃威近年創作的總結,共將呈現20餘件作品,包括近期完成的「幻影」系列作品。古老的藏地文化傳統,如何在漢地水墨中找到可能性,並為我們呈現「存在」本身這一藝術的亙古主題。
北京:金絲鐵線——故宮博物院哥窯瓷器展展期:2017年11月12日 - 2018年8月31日
地點:故宮博物院
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汝窯、官窯、哥窯、定窯、鈞窯合稱為「五大名窯」。故宮博物院是現收藏傳世「五大名窯」瓷器數量最多、質量最精的國家級博物館之一。故宮博物院陶瓷研究所自2010年至2015年先後舉辦了官窯、定窯、鈞窯、汝窯瓷器特展,「金絲鐵線——故宮博物院哥窯瓷器展」是此系列展的最後一個。本展覽共展出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哥窯和仿哥窯(釉)瓷器113件(套),以及從六家文博單位商借的57件(套)傳世或出土的與哥窯相關的瓷器和瓷片標本、修復品,以期較全面地反映哥窯瓷器的風貌。展覽共分三個單元,分別為:累世遺珍——傳世與出土哥窯、哥(官)窯型瓷器,窯址之謎——哥窯與老虎洞窯、龍泉窯的關係,餘韻綿長——哥窯瓷器對後世的影響。
回歸·重塑:布德爾與他的雕塑藝術展期:2017年11月21日 - 2018年4月30日
地點: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此次展覽聚焦法國著名雕塑家安託萬·布德爾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傑作,重新審視布德爾回歸古希臘羅馬神話題材而創作的作品,當屬藝術家個人藝術風格日臻成熟完善時期的代表作,包括38件青銅雕塑作品,2件油畫作品,8件水彩作品,素描及珍貴歷史圖片等,所有展品均來自法國布德爾博物館的館藏。展覽分為七個單元。第一單元「布德爾的創作之源」呈現了布德爾由學習到掌握雕塑技術期間用作參考和汲取靈感的考古文物;「帕拉斯(1887-1905)」「阿波羅(1898-1909)」「弓箭手赫拉克勒斯(1906-1909)」「果實(1902-1911)」,「珀涅羅珀(1905-1912)」及「香榭麗舍劇院與垂死的人馬(1910-1914)」六個主題單元集中展現了布德爾重塑古代經典人物及題材的獨特創作手法和理念,古希臘雕塑的傳統與現代藝術的理念在布德爾的作品中完美地融合於一體。此外,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曾成鋼教授將在本展覽開幕前夕(11月19日 14:00)開展題為《我眼中的布德爾》講座,與觀眾分享他對布德爾雕塑的理解與感受,為觀眾提前解讀此次展覽。
蓮蓮吉慶——饒宗頤教授荷花書畫巡迴展展期:2017年11月18日 - 11月26日
地點:中國美術館
饒宗頤,字伯濂、固庵,號選堂,1917年生於潮州,其自幼嫻習書畫,長期不懈探索,及至百歲高齡,開創自家風貌,與錢鍾書、季羨林並稱為「北錢南饒」和「北季南饒」。此次展覽繼法國巡展後再續京城,展覽以荷花為題材,呈現饒宗頤先生的書法風韻及潑墨點染下荷花的萬千氣象。
拈花:魯迅藏中外美術典籍展展期:2017年11月3日 - 2018年1月31日
地點:國家典籍博物館
魯迅生前收藏大量的中外美術類書刊,其中英、德、日、俄文美術藏書的版本都是百年前外國出版的美術書籍,今天已經十分稀有。魯迅生前曾編輯出版過介紹蘇聯版畫作品的《引玉集》,並欲續編一部《拈花集》而未成。本次展覽從魯迅所藏中外美術典籍中擇取精華百餘種,可謂「拈花」,以時間為脈絡,從「童年求知·嗜愛圖畫」「插畫古籍·研習傳統」「外國美術·拿來借鑑」「銳意譯介·引玉拈花」四個部分,展出魯迅生前收藏的中外美術類書刊超過100種,較為全面系統地介紹魯迅所藏美術典籍,呈現魯迅的美學觀念。展覽由國家典籍博物館和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聯合主辦。
古希臘科技與藝術展展期:2017年11月3日 - 2018年3月7日
地點:中國科學技術館
本次展覽由中國科技館與希臘赫拉克萊冬博物館(Herakleidon Art Museum)聯合舉辦,展出帕特農神廟建設工地、自動神殿門、水力管風琴、柏拉圖夜鍾等53件復原模型,呈現古希臘在科學技術和藝術方面的成就。展覽包括建築與公共建設工程、時間與空間的測量、機械工程、自動裝置、天文學-安提開塞拉機械裝置、造船、藝術與體育中的科技、軍事科技、通訊等9個單元。
廣州:展期:2017年11月25日 - 2018年3月15日
地點:廣東省博物館
穆夏(Alphonse Maria Mucha)(1860 - 1939年)是捷克最重要的畫家與裝飾藝術家之一,他涉足繪畫、雕塑、家具、教堂壁畫、珠寶首飾等藝術領域的創作與設計工作,設計了捷克第1套郵票和第1套紙幣,曾經被法國政府授予騎士榮譽勳章。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新藝術運動特徵,更加強調從自然形態和結構中汲取靈感,刻畫出花草植物的自然線條。本次展覽將展出捷克畫家穆夏的繪畫作品,涵蓋「花」系列、「藝術」系列等,以及捷克新藝術運動時期的雕塑、家具、玻璃和金屬工藝品等,共計298件,呈現極致唯美的新藝術裝飾風格。
追遠歷新——廣東美術館建館二十周年作品展展期:2017年11月15日 - 12月7日
地點:廣東美術館
今年是廣東美術館成立20周年,本次展覽將從館藏中遴選出新中國成立以來廣東地區60餘位藝術家的代表作品,與其近期(或晚期)創作並置展出,希望從中可以梳理歸納其創作流變中的語言變革與風格轉向,感受藝術家在時代進程中個人的脈搏跳動與意識升揚,並以作品中的精神向度、歷史情懷、社會關注等來突出廣東藝術家在各個時期的責任意識與獨立思考精神。另外,展覽通過藝術家個人藝術源流的縱向梳理,以及不同藝術家在語言探索的橫向比較,以期探討社會進程與美術創作的辯證關係,從內容到形式為廣東美術建立一個相對完整的文脈邏輯。
成都:展期:2017年11月21日 - 2018年3月4日
地點:成都博物館
本次展覽匯集了蜀錦織繡博物館、蘇州絲綢博物館、江寧織造博物館以及廣西民族博物館四館館藏精品文物近200件,以織錦的發展脈絡為經,以蜀錦、宋錦、雲錦、壯錦為緯,從錦的源流發展、記憶演變、功能應用等方面呈現了中國織錦文化的深厚底蘊。本次展覽系「錦行天下——中國織錦文化展」的第四站,中國四大名錦蜀錦、宋錦、雲錦、壯錦將在展覽中集體亮相。
武漢:展期:2017年11月17日 - 12月3日
地點:武漢美術館
周韶華作為水墨畫革新的積極倡導者及引領者,在水墨畫領域進行了艱苦的探索與實踐,且取得了創造性的成果。他的藝術風格與理念對水墨畫的變革和發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本次展覽針對周韶華這一特殊的藝術個案,從文獻入手,以其繪畫生涯中重要個展為主題而展開。精選了20餘幅大河尋源組畫中的原作品,同時配合手稿、出版物、信件、歷史照片等文獻資料,通過一定編排進行展陳,將一代中國畫革新大家在藝術思維上的廣闊視野、創作思路上的周密規劃、創作過程中的多方探尋從一個新的視角予以展示。本次展覽分為四個部分:「大河尋源創作的時代背景」「大河尋源寫生手稿」「大河尋源組畫作品」「文獻資料」。
香港:展期:2017年11月18日 - 2018年3月5日
地點:香港文化博物館
彼思動畫製作室(Pixar Animation Studios) 由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Steven Jobs 於1986年成立。最初業務是生產圖形設計電腦硬體,為迪士尼動畫工作室開發計算機動畫製作系統,以及完成二維動畫的填色工作。2006年,它正式成為華特迪士尼公司的一部分。本次展覽將展出彼思動畫製作室採用傳統媒介創作的300餘件動畫作品,包括手繪素描稿、油畫、分鏡圖和雕塑等。現場還將播放動畫創作者的訪問片段,向觀者介紹動畫電影背後的創意。展覽以 Pixar 動畫宣揚的「友情和親情」為主題。
臺北:展期:2017年11月18日 - 2018年2月25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本次展覽將展出虛擬實境(VR)互動作品「沙中房間」,展品由美國音樂家 Laurie Anderson 與臺灣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共同創作,獲得第74屆威尼斯影展虛擬實境最佳體驗獎。「沙中房間」由8個獨特的房間構成,觀者置身於象徵「記憶」的黑板所構建的虛擬世界中,探索關於文字、圖像、符號、聲音與記憶之間的各種關聯。
美國:展期:2017年11月13日 - 2018年2月12日
地點: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本次展覽是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米開朗基羅回顧展,匯集了來自羅浮宮、烏菲齊和阿爾貝提納等在內的50個藝術機構及私人的收藏,呈現了藝術巨匠米開朗琪羅的133幅繪畫、3座大理石雕塑、木質建築模型、其早期作品以及大量其他藝術家的相關作品。展覽首次完整收錄了米開朗基羅為青年貴族託馬斯·卡瓦列裡(Tommaso de' Cavalieri)創作的繪畫作品,尤其備受關注的是他為其在梵蒂岡宮殿最後一幅壁畫而作的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草稿,還有被公認為其第一件繪畫作品的《聖安東尼受難》(The Torment of Saint Anthony)。同時呈現的還有兩件大都會館藏、罕見面世的作品《利比亞女先知習作》(Studies for the Libyan Sibyl)和《教皇尤裡烏斯二世之墓設計》(Design for the Tomb of Pope Julius II della Rovere)。此外,在本次展覽中,大都會博物館還以1:4的比例還原了米開朗基羅的西斯廷大教堂壁畫。
青銅之軀:羅丹逝世100周年紀念展展期:2017年11月17日 - 2018年4月22日
地點:布魯克林博物館
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是一位法國現實主義藝術家,通常被認為是現代雕塑的先驅者。為了紀念其逝世100周年,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Brooklyn Museum)舉辦本次展覽,展出館藏的58件羅丹青銅雕塑,以及一些古代雕塑作品。本次展覽將回顧羅丹藝術生涯的所有階段,展品包括《加萊義民》(The Burghers of Calais)、《青銅時代》(The Age of Bronze)、《伊裡斯喚醒寧芙》(Iris Waking a Nymph)等。展覽將呈現羅丹作品在現實與抽象之間的張力,通過在特定歷史背景下對作品進行研究,探索這位藝術家的雕塑創作實踐和青銅鑄造工藝。
日本:展期:2017年11月18日 - 2018年2月25日
地點:東京都庭園美術館
裝飾一直存在於人類社會,經歷了與時俱進且不斷疊加新含義的反覆修改,但它永遠與人類同在,可謂世世代代的流轉。本次展覽共有7位藝術家參展,他們來自不同的年齡層與國家,著手的領域也多種多樣。展品中有承載著哥德式花紋的卡車、混合了多種文化圖案的地毯、根據窗戶外觀想像居民生活與性格的繪畫等,但無一不是讀取日常生活中「裝飾」的嘗試。
澳大利亞:展期:2017年11月11日 - 2018年2月18日
地點:新南威爾斯州美術館
17世紀是荷蘭歷史上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荷蘭的經濟、軍事和文化實力均處於歐洲領先地位,在繪畫領域湧現了一批對後世產生重要影響的畫家,例如倫勃朗(Rembrandt)、揚·弗美爾(Johannes Vermeer)等。本次展覽將展出78件荷蘭17世紀黃金時代的作品,其中包含倫勃朗的7幅油畫和16幅蝕刻版畫,以及其他一些同時代荷蘭畫家作品。這些畫作借展自荷蘭阿姆斯特丹博物館,包括風景畫、靜物畫、風俗畫和肖像畫等,呈現出當時荷蘭的時代風貌和蓬勃發展的藝術文化。
講座資訊:時間:2017年11月18日 周六 10:00-12:00
地點:上海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艾裡安娜•託馬斯(Ariane Thomas)(法國羅浮宮博物館近東部研究員)
世界七大奇蹟之中,巴比倫空中花園或許是最神秘的一個。一說空中花園是由傳奇女王塞米勒米斯下令建造的,另一說則是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為其患思鄉病的王妃而修建的。基於亞述皇家花園的複雜性與重要地位,一些學者質疑古希臘是否將亞述王國與巴比倫王國混淆了,但巴比倫人自己也有可能建造如此華麗的花園。總而言之,巴比倫空中花園的傳說展現了這一花園作為一個重要而珍貴、需要宏大灌溉工程來維持的空間,對於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重要性。
公元前21世紀的美索不達米亞公主時間:2017年11月18日 周六 14:00-16:00
地點:上海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艾裡安娜•託馬斯(Ariane Thomas)(法國羅浮宮博物館近東部研究員)
公元前三千紀末,拉格什曾是一個繁榮的城邦,尤以拉格什第二王朝為盛。它位於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蘇美爾王國,也就是今伊拉克境內。在拉格什,尤其是吉爾蘇城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大量身著華美服飾的女性雕像。綜合雕像上的文字和服飾可以推斷,其刻畫形象為拉格什王國的公主;通過現有文獻資料還能辨別出高級女祭司和王室親屬兩類雕像。通過這些例子,講座將把考古序列研究與現代分析相結合,從而更好地理解這些4000年前的雕像。
15世紀尼德蘭、法國及德國繪畫概述時間:2017年11月19日 周日 10:00-12:00
地點:上海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史蒂芬•坎貝爾迪克(Stephan Kemperdick)(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館古典繪畫館研究員)
十五世紀早期是歐洲藝術史上重要的轉折時期,其中尤以尼德蘭繪畫發揮了最重要的推動作用。柏林畫廊收藏了世界上最豐富且最重要的早期尼德蘭繪畫以及當時傑出的法國、德國畫作。本次講座將會藉助柏林畫廊的收藏,為觀眾呈現15世紀對可見世界描摹方式的轉變以及發生於約1430年的變革前後的故事。
早期現代繪畫先驅:揚·凡·艾克和羅吉爾·凡·德爾·維登時間:2017年11月19日 周日 14:00-16:00
地點:上海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史蒂芬•坎貝爾迪克(Stephan Kemperdick)(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館古典繪畫館研究員)
揚·凡·艾克是北歐視覺藝術的偉大革新者。他有三幅作品收藏於柏林博物館,另有三幅作品和他有直接聯繫。羅吉爾·凡·德爾·維登和凡·艾克同時代,其作品中的獨特形象和標誌性構圖成為了15世紀後半葉北歐一大批畫家的模仿對象。柏林博物館收藏了羅吉爾的八幅作品,其中四幅是他的代表作。本次講座將會呈現對這些畫作最新以及仍在進行中的研究成果與進展,以使觀眾更好地了解15世紀畫家和工作室的運作傳統與實踐。
近代中日知識精英的亞洲想像時間:2017年11月19日 周日 15:00-17:00
地點:上海洛克·外灘源蘭心MEM藝術空間
主講人:李禮(《東方歷史評論》執行主編)李永晶(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在中國人的歷史記憶中,與所謂亞洲主義最為直接相關的乃是一段並不愉快的戰爭記憶。但亞洲主義在一個「糟糕的時代」中遺憾地演變為軍國主義之前,曾經過了複雜的流變。「在歷史上還有過這麼一群提倡在平等的關係上,大家共同發展進步的人們,也就是初期亞洲主義的時期。(《日本早期的亞洲主義》 狹間直樹著)」本次對談講座將發掘、回顧早期亞洲主義被埋沒的歷史,並從史學角度進行考察,把握亞洲主義所具有的各種可能性。
讀書會講座:園林藝術·藝術園林時間:2017年11月19日 周日 14:00-16:00
地點:劉海粟美術館B1報告廳
主講人:葉放(當代藝術家)
本次講座作為劉海粟美術館讀書會—「園林與我」系列活動的小結,特別邀請來自蘇州,生長於園林之中,生活、工作於園林之間、而又寫園林、畫園林的葉放先生,與大家分享園林方法論與世界觀。講座將通過閱讀、分享會、工作坊與講座等形式,邀請攝影師、古蹟保護從業者、造園者和園林主人從自身視角與大家分享,打開個體與園林間對話的多種可能。是探討園林作為方法,去思考應如何面對自然/理性的分野。
歲月的印痕——俞雲階畫作背後的故事時間:2017年11月19日 周日 14:00
地點:中華藝術宮0米層多功能廳
主講人:俞力(俞雲階之次子)
俞雲階是我國著名的現實主義畫家,他在中國近代坎坷的時代背景下,繼承和發展了其師徐悲鴻「為人生而藝術」的理念,秉承了「藝術為人民服務,藝術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宗旨。他創作了大量反映時代特色面貌的作品,培育出上海一大批優秀美術人才。本次講座將以俞雲階作品為視覺導引,敘述其作品背後曾經的「畫外音」,描述上海美術歷史曾經的歲月印痕。
北京:時間:2017年11月20日 周一 18:30-20:00
地點: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四層報告廳
主講人:艾美麗·斯密耶(Amélie Simier)(法國布德爾博物館館長)
展覽「回歸·重塑:布德爾與他的雕塑藝術」將於11月21日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對公眾開放,該展聚焦法國著名雕塑家埃米爾-安託萬·布德爾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傑作。作為布德爾博物館的館長,艾美麗·斯密耶將向觀眾介紹曾經作為布德爾工作室的布德爾博物館,分享雕塑家埃米爾-安託萬·布德爾的經歷及其獨具一格的藝術風格,同時將重點分析展覽中數件布德爾的作品。講座語言為法語,中文翻譯。
舊圖照中的北京史時間:2017年11月18日 周六 09:30-11:20
地點:首都圖書館A座一層多功能廳
主講人:譚烈飛(北京史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志》副主編)
新編《北京志》收錄了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照,形象地解讀了北京歷史發展的軌跡。從1860年費利斯·比託第一次用相機拍攝北京,莫裡循、甘博、拉貝留下的北京圖像,以及主講人譚烈飛本人收集的清漪園佛香閣圖片……本期講座將通過北京志編纂中收集的圖照,介紹圖照的收集過程、在北京史志中的地位、圖照的來源及作者,特別是圖照所記錄的那段歷史。
廣州:時間:2017年11月17日 - 11月19日 周五-周日 14:00-18:00
地點:廣東時代美術館一樓公共多功能廳
演講嘉賓:巢佳幸、陳璽安、洪子健(James T. Hong)、克裡斯丁·庫裡(Kristine Khouri)、李佳、李然、劉傳宏、申舶良、蘇偉、鄭大衛(David Teh)、陳凡秋(Thu Van Tran)
「文獻之名:歷史再想像作為當代藝術實踐」是廣東時代美術館泛策展系列之六,由蔡影茜和於渺聯合策劃。此屆研討會聚焦近年來以歷史議題/歷史文本的研究為出發點、有效地轉化並反思文獻/檔案的當代藝術項目。當代藝術實踐如何重新定義文獻?亞洲語境下的文獻與西方文明史演進而來的「archive」有哪些微妙的差異?文獻是否擁有現場?歷史文獻是否允許開啟想像和虛構的空間?是否可以被注入主觀的情動?網絡技術時代能否復原文獻的空間性和物質性?我們如何跨越歷史研究與當代藝術實踐之間的隔閡,通過文獻的展演來關照當代議題?研討會將邀請處於不同實踐階段的策展人和藝術家參與,以策展人講座、表演性講座、放映和工作坊等形式集中反思近期已完成的項目,同時試圖推動正在孵化中的新實踐。具體詳情可從官方渠道查詢。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