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觀展指南|臺北故宮的倪瓚,上海藝術家的抗疫

2020-12-26 澎湃新聞

一周觀展中,國內主要大部分省市展覽已開,除了延長現有展覽的展期外,4月上旬將有展覽新開,其中包括上海中華藝術宮的抗疫主題展、攝影藝術中心的「後時尚時代」、臺北故宮「話畫:說明卡片探索記」等。一些常設展當然也是極值一觀

,如上海博物館歷代書法繪畫館的歷代書畫珍品。

其中,臺北故宮的「話畫:說明卡片探索記」展覽以說明卡片作為探索主題,選取元代畫家倪瓚本人以及具有倪瓚風格的7幅繪畫進行呈現。

在國外,主要藝術博物館均處於休館狀態。「澎湃新聞·藝術評論」整理了部分國外展覽和開放資源,邀讀者一起「雲觀展」。

上海:

上海博物館歷代書法繪畫館珍品展

展期:常設

地點:上海博物館

展覽中歷代書法精品、新品共計九件。其中,《淳化閣帖》中的王羲之遠宦、蜀都諸帖、元代楊維楨募緣疏、明代祝枝山和陶詩。

繪畫館則有北宋王詵《煙江疊嶂圖卷》、元代王冕《墨梅圖》等一些久未露面的作品再次亮相,更有一些作品首次亮相。此次歷代繪畫館常設展覽更換陳列,將用於特展的佳作融入常設展,新增書畫精品、新品22件。

客人的到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藏展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展至5月17日

作為2012年建館以來的首個館藏展,通過「開放庫房」這一巧妙的結構空間,不僅將藏品的「幕後」推向「臺前」,還在展出過程中不斷激活展覽並使其生長。此次重新開放,館藏展將迎來一位新客人——印度藝術家納利尼·馬拉尼的《尋找消失的血》。

「召喚」——上海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美術、攝影主題展

地點:中華藝術宮

展期:2020年4月8日-5月8日

此次展覽匯集了上海藝術家在疫情防控防治期間創作的精彩藝術作品,以及一線醫護人員和志願者用不同視覺藝術形式真實記錄抗疫一線的感人事跡、人物形象的作品,其中美術作品(包括中國畫、油畫、版畫、水彩畫、漫畫等)250件、攝影作品500件,民間藝術、雕塑、裝置等形式的藝術作品有機融入。

後時尚時代

地點:上海攝影藝術中心

展期:2020年4月11日-7月25日

展覽將呈現了48位國際知名攝影師的時尚攝影作品,其中包括:Paolo Roversi,Nick Knight,Bruce Weber,Jurgen Teller等該領域最著名的人物。而能否超越大師所樹立的時尚攝影,將從展覽中年輕一代攝影師們的作品中體現。他們的態度決定了時尚攝影的未來——當「時尚」變得越來越崇尚個性時,該如何適應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對「當下」態度的外在表達。

春之華彩——上海油畫雕塑院典藏作品展

地點: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

展至4月12日(4月6日閉館)

展覽展出的院藏油畫和雕塑三十餘件,這些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個性鮮明,表達生動,整體呈現著沉靜、親切、美好的氣質,反映著不同的時代特徵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傳遞了藝術家們對於生命和美的不懈探求與思考。

光/譜 鮑勃·迪倫藝術大展

地點:藝倉美術館

展至5月5日

鮑勃·迪倫在中國首次開放綜合性大展「光/譜 鮑勃·迪倫藝術大展」,亦是其視覺藝術作品於國內的首次亮相,聚集迪倫五十年創作生涯的七部系列作品,力圖讓公眾在獨特的沉浸式互動體驗中感受其裡程碑式的傳奇人生。

觀察——蓬皮杜中心新媒體典藏展

地點:西岸美術館

展至4月29日(4月4日-6日閉館)

該展覽匯集了新媒體館藏中的十五位藝術家的創作,其中包括自影像藝術之初,跨過1970年的轉向,以及延續至當代的數碼影像的實驗性作品。

時間的形態 —— 蓬皮杜中心典藏展(一)

地點:西岸美術館

展至2021年5月9日(4月4日-6日閉館)

此次典藏展匯集了來自蓬皮杜中心的百餘件重磅作品,旨在向公眾介紹梳理蓬皮杜中心的館藏歷史,以及相關藝術藏品同其創作地歐洲歷史背景的重要淵源。

製作中:藝術與電影的工作場

地點:餘德耀美術館

展至6月30日

展覽探索了視覺藝術和電影相互關聯的歷史。24位參展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批判、挪用並融入好萊塢和電影工作室體系。展覽也突出了近年來進入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永久收藏並與電影和錄像相關的卓越饋贈和收購。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合作的「奈良美智」展計劃在下半年巡展至上海。

遊藝·開荒——劉海粟歐遊九十周年紀念展

地點:上海劉海粟美術館

展至4月20日

劉海粟於1929年至1931年受教育部之命第一次赴歐洲遊學考察,期間完成百餘幅作品。1933年至1935年,劉海粟第二次奉命歐遊,負責中德兩國政府聯合舉辦的「中國現代美術展覽會」。他前往多個歐洲藝術學院,介紹中國畫家的思想要素、中國畫與詩書、中國畫的精神要素、中國繪畫六法論等。

楊詰蒼:三魂七魄

地點: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

展至4月30日(4月4、6日閉館)

展覽共展出藝術家的20組作品,系統性地梳理了藝術家的創作之路,在藝術家創作過程中反覆出現的重要主題逐一浮現出來,其中包括:自我升華、生死、殘缺美、記憶、姿態、權利與和諧。

風景與書:明珠美術館兩周年慶典展

地點:明珠美術館

展至5月5日

展覽邀請陳丹青、清川阿莎美、王冬齡、徐冰、嚴善錞、楊小京、周小英中外藝術家,圍繞「風景與書」這一母題展開的精彩而多元的當代探索與創造。展覽共展出當代版畫、油畫、裝置、藝術家手工書、古籍善本、古代書畫、手稿等200餘件精彩之作,開啟了一場關乎書籍與藝術、時光與記憶的獨特旅程,引發未來創造之思考。

臺北

話畫:說明卡片探索記

時間:2020年4月8日 - 7月5日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本次展覽以說明卡片作為探索主題,選取元代畫家倪瓚本人以及具有倪瓚風格的7幅繪畫,創作時間跨越元明清三代,將這些相似度很高的作品與不同年代製作的說明卡片並置展出,比較不同作品與說明卡片之間的組合效果及差異。

山西

壁上乾坤——山西北朝墓葬壁畫藝術展

地點:山西博物院

展至5月31日

墓葬壁畫是山西博物院的特色收藏。此次展覽集中展示婁睿墓壁畫、九原崗墓壁畫、水泉梁墓壁畫等代表北朝墓葬壁畫最高藝術水平作品,鮮活呈現北朝高超的繪畫藝術和真實的社會面貌。

陝西

與天久長——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

地點:陝西歷史博物館

展至6月10日

展覽從序曲「民之初生」和「周禮肇興」「秦制垂統」「天子居中」「多元融匯」「天衢盛世」五個部分,從文化和藝術的視角展示了以周秦漢唐為代表的陝西乃至中國古代重要歷史階段的輝煌發展歷程及其文化。

廣東

從倫勃朗到莫奈:歐洲繪畫五百年

地點:廣東省博物館

展至5月17日

展覽從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引進,以60件作品展現14到19世紀從義大利南部到荷蘭和英國的概況,其中不乏歐洲藝術大師的作品,如提香、魯本斯、倫勃朗、莫奈、高更等。

花語@春風——廣東美術館迎春花木主題特展

時間:2020年3月19日—4月12日

地點:廣東美術館

廣東美術館3月19日恢復對公眾開放後,分階段開放「花語@春風——廣東美術館迎春花木主題特展」「邊界的自覺」和「西遊南行——丁立人個展」三大展覽。「花語@春風」以廣東美術館館藏花木作品為基礎,同時引入包括雕塑、裝置、互動多媒體在內的當代藝術作品,並將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種花藝活動帶入廣東美術館,以花為媒,與市民共度春天。

四川

彩繪地中海:一座古城的文明與幻想

地點:四川博物院

展至5月10日

通過來自義大利帕埃斯圖姆考古遺址公園的134件精美文物,梳理這座城市的歷史變遷,以彩繪展現義大利「希臘化」時代歷史,呈現2000年前「大希臘」的戰爭與和平。

線上展:

故宮博物院「

全景故宮

「全景故宮」採集的數據覆蓋到了故宮博物院的全部開放區。點擊網頁上的標誌,可以線上參觀故宮內的任意景點,並了解各景點資料。此外,故宮還提供「數字文物庫」「故宮名畫記」的線上服務,展現其豐富藏品。

中國國家博物館「

國博雲觀展

國家博物館現有藏品數量140餘萬件,涵蓋古代文物、近現代文物、圖書古籍善本、藝術品等多種門類,常設展覽和臨時展覽更是豐富,無論你在祖國的哪個城市,「國博雲觀展」讓人身臨其境欣賞其理念來的重量級大展。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該館開放的在線資源包括視頻、書籍和論文,這讓藝術愛好者不僅可以足不出戶卻宛如來到藝術家工作室,看到裡希特等現當代藝術家的作品的創作過程,還可以了解中世紀的文化,並可以通過網絡觀看音樂會。同時在大都會博物館已經出版的1500多種展覽畫冊、雜誌等出版物中,精選了五百多種提供免費閱讀和下載,並結合藏品開設展覽的藝術史課程,以及每周從影像檔案中選擇一部影片放映。

洛杉磯蓋蒂博物館

蓋蒂博物館(J Paul Getty Museum)擁有橫跨6000年歷史的藝術珍品,是美國西海岸最佳藝術勝地之一。從新石器時代的粘土人像到梵谷的《鳶尾花》(Irises)和雷諾瓦的《散步》(La Promenade)只是該博物館虛擬導覽中的「冰山一角」,洛杉磯蓋蒂博物館在網上舉辦一系列展覽,首先推出的三個展覽包括「米開朗基羅:大師之心」、「亞述:古代伊拉克的宮殿藝術」等,以及倫勃朗、包浩斯等藝術歷史在線探究,同時開放的還有350多種蓋蒂出版的書籍下載、在線講座等。

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館

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館歷史悠久,其前身是皇家繪畫與雕塑博物館,於1819年11月向公眾開放。有意思的是,普拉多被稱為「藝術家的博物館」,而不是「繪畫的博物館」,因為其中的一些藝術家的個人作品就有100餘幅,比如耶羅尼米斯·博斯(Hieronymus Bosch)和埃爾·格列柯(El Greco),高雅(Goya)的作品則達到936幅。在普拉多博物館的網站上,能夠一覽936幅高雅(Goya)作品,其中一些還有評論和視頻,你還可以以同樣的方式了解委拉斯開茲(Velázquez)、耶羅尼米斯·博斯(Hieronymus Bosch)、羅希爾·范德魏登(Rogier van der Weyden)的作品。你也許會在普拉多的網站上花費數天,就像在博物館裡徜徉一樣。值得一提的是,普拉多博物館的網站上列出了館藏作品的「時間線」,讓人踏上一場線上的藝術史之旅。

梵蒂岡博物館群

高聳的拱頂、錯綜複雜的壁畫和掛毯,梵蒂岡博物館群(Vatican Museums)是擁有豐富創意的場所。當你在博物館的虛擬之旅中探索七個空間時,別忘了「抬頭」看看一系列360度圖像,其中就有西斯廷教堂(Sistine Chapel)。

下列展館因疫情影響暫時休館,「澎湃新聞·藝術版」持續帶您「雲觀展」,可點擊展覽標題了解詳情:英國

提香:愛情、欲望和死亡

地點:英國國家美術館,倫敦(當前處於休館中)

展覽主要聚焦於1551年,菲利普親王(未來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委託提香創作7件以羅馬詩人奧維德《變形記》故事為藍本的繪畫作品。這7件作品的創作進行了近十年(其中一件未交付),展覽將6件分藏于波士頓、馬德裡和倫敦等地作品聚於一處,這是近400多年來它們首次共同展出。

尼古拉斯·梅斯:荷蘭黃金時代的大師

地點:英國國家美術館,倫敦(當前處於休館中)

尼古拉斯·梅斯是倫勃朗最有才華的學生之一。該展覽是英國第一個致力於梅斯的展覽,通過梅斯的近50幅畫作,展現他是如何擺脫倫勃朗對他影響最大的歷史場景與聖經場景描繪,轉向日後最被追捧的日常生活場景繪畫和肖像畫作。

阿爾泰米西婭

地點:英國國家美術館,倫敦(當前處於休館中)

展出巴洛克時期傑出女性藝術家的29幅重要作品,畫作見證了她在18歲時遷往佛羅倫斯,後來遠赴羅馬、那不勒斯和倫敦的風格轉變。繪畫以外,還有一組畫家親筆信。展覽希望觀眾通過這些文獻,發掘阿爾泰米西婭的立體性格。

大衛·霍克尼,繪畫源自生活

地點:英國國家肖像館,倫敦(當前處於休館中)

這是近20年來首個以霍克尼的肖像繪畫為主題的大型展覽,展覽匯集約150件公共和私人收藏,通過關注霍克尼對自己和身邊人的描繪——他的繆斯西莉亞·伯特維爾、母親蘿拉·霍克尼、策展人格雷戈裡·埃文斯和印刷大師莫裡斯·佩恩——追溯他的創作軌跡。

安迪·沃霍爾回顧展

地點:泰特不列顛美術館,倫敦(當前處於休館中)

回顧展重新審視這位波普藝術明星的生活與創作。在那些家喻戶曉的名人肖像畫之外,展覽從沃霍爾早期的速寫到晚期的跨性別者肖像,從銀色氣球到《最後的晚餐》的大量印刷與排列,呈現出他在藝術中的超前性。

奧伯利·比亞茲萊

地點:泰特不列顛美術館,倫敦(當前處於休館中)

奧伯利·比亞茲萊(1872-1898年)是英國插畫家,他的黑墨水插畫受到日本木刻畫風格的影響,流露出詭秘與頹廢的氣息,具有象徵和諷刺的風格。他和奧斯卡·王爾德以及惠斯勒都是唯美主義運動的領軍人物。展覽是泰特不列顛美術館近50年來最大的比亞茲萊繪畫展覽,展出超過200幅作品。

年輕的倫勃朗

地點:英國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館(當前處於休館中)

匯聚倫勃朗職業生涯的首個十年,展出包括倫勃朗及其朋友、學徒的30多幅油畫和90件素描和版畫作品,這也是迄今為止聚焦倫勃朗青年時代規模最大的一次展覽。

美國:

格哈德·裡希特:終究是繪畫

地點: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布魯爾分館(當前處於休館中)

展覽涵蓋裡希特長達60年的創作生涯,展出100多幅作品。涉及攝影與肖像,自然主義與抽象主義。裡希特把繪畫置於無休止的批評和拷問之下,這些作品一如既往、面無表情地推進著繪畫的發展,儘管有人說圖像性繪畫在20世紀60年代就消亡了。

真相所在——仇英藝術特展

地點:洛杉磯郡立美術館(當前處於休館中)

展覽是美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仇英特展,更是亞洲以外的首次仇英特展。展品來自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賽克勒美術館、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大阪市立美術館、京都國立博物館等,展覽籌備近十年。

符號與奇蹟:約翰·比斯利·格林攝影作品

地點: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當前處於休館中)

在攝影史上,格林的名字並不突出。19世紀50年代,在攝影術興起之初,他便從法國前往埃及,進行考古與拍攝工作。格林英年早逝,去世時年僅24歲,但他留下了大量的照片,在為後世提供考古學信息的同時,展現出難得的現代主義藝術之美。展覽以近70件作品帶領觀眾了解這位被重新發現的天才。

日本:

古典x現代2020 - 超越時空的日本藝術

地點:東京國立新美術館(當前處於休館中)

浮世繪美人圖與初音未來、招財貓與Hello Kitty,這些古今合璧的海報作為文化形態的一部分見諸於日本街頭,對傳統的敬畏和對新事物的接納,使其文化多元而迷人。特展「古典x現代2020 - 超越時空的日本藝術」以兩兩對比的形式梳理了古典與現代的關係。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周觀展指南|臺北故宮「筆歌墨舞」,上博呈現「煙江疊嶂」
    本周的展覽中,臺北故宮博物院無疑是一個焦點,三大展覽「話畫:說明卡片探索記」、「筆歌墨舞—故宮繪畫導賞」、「受贈書畫展」同期開展,其中「筆歌墨舞「特展包括米友仁《雲山得意圖》、倪瓚的《紫芝山房圖》等。上海博物館的賞石珍品展進入布展階段,歷代繪畫館繼續展出的赫赫名跡有北宋王詵《煙江疊嶂圖卷》、元代王冕《墨梅圖》等。
  • 一周觀展指南|臺北故宮的宮廷家具,蘇博展廳的古代佳麗
    上海博物館除供石大展外,即將開幕的有「無盡意——趙樸初書法藝術展」,浙江省博物館呈現的「徐謂禮文書」猶如一部南宋官制百科全書,為世人開啟了一扇回望南宋的門扉;臺北故宮博物院「貴冑榮華─清代宮廷的日常風景」則藉由家具之精與文物之好,體現宮廷生活之精好。
  • 一周觀展指南|在上博賞石,到故宮賞花
    5月1日起,北京地區的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等開始有序開放,故宮、國博、北京畫院等將實行預約、錯峰、限流參觀。而在上海,上博關於文房供石的新展已經開放,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藝倉美術館等展館的展覽則進入了閉展倒計時。與國內逐漸「復甦」的景象不同,歐美的主要展館仍處於閉館狀態,可以選擇雲觀展的方式,來彌補無法遠足的遺憾。
  • 一周觀展指南|臺北故宮摹山水實景,巴黎蓬皮杜憶大地藝術
    卡茨個展、庚子藝事展與芬蘭藝術家組合展等呈現疫情後的藝術策展與創作動態。臺北故宮博物院則在近日迎來「新展攬勝——近現代實景山水畫」與「筆歌墨舞」,呈現歷代名作,並探討實景與山水畫之間的複雜關係。在國外,英國國家美術館於7月8日起重新開放,標誌著英國的藝術機構開始回歸正常軌道。
  • 一周觀展指南|紫禁城六百年展倒計時,臺北故宮聚焦梁楷蔡襄
    繼「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前不久落幕之後,故宮博物院「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也將在一周之後閉幕。而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最新一期「國寶聚焦」呈現了宋代蔡襄《書尺牘》冊和梁楷《潑墨仙人》冊。臺北國寶聚焦展期:2020年10月31日—2021年1月31日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
  • 故宮六百年鑑賞|不僅是文同倪瓚,看宋元名家寫竹與逸格
    倪瓚《春雨新篁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倪瓚《春雨新篁圖》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倪瓚《修竹圖》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倪瓚《畫竹圖》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倪瓚《畫竹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倪瓚《竹枝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倪瓚《野石修篁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如果說「元四家」中的黃公望、倪瓚更多地在筆線上展露個性,那麼吳鎮、王蒙則更多地在墨法上發揮特長。《圖繪寶鑑》卷五記載:「王蒙,字叔明,吳興人。趙文敏甥。
  • 一周觀展指南|上海讀江南與庚子藝事,東京展和服與變遷
    隨物生心地點: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展期:2020年5月31日—10月11日展覽呈現了芬蘭藝術家組合湯米·格倫德和佩特裡·尼蘇南的作品。臺北院藏善本古籍選粹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 第一展區展期:2020年6月13日—9月20日展覽分「清宮藏書」及「訪舊搜遺」兩大單元。
  • 一周觀展指南|上海「博物館奇妙夜」重啟,國外展館陸續重開
    一些國外藝術大家的展覽也終於回歸,如93歲美國藝術家亞歷克斯·卡茨國內首展正在上海復星藝術中心進行,緊隨其後,民生現代美術館、藝倉美術館也紛紛迎來國外藝術家展覽。浙博、南博、蘇博、寒山美術館等則新呈現了各自特色的文物展或當代藝術展,在臺北,新展「清代文書」帶人穿越歷史,以檔案重現清代王朝的面貌。
  • 一周觀展指南|卡茨大展來到上海,北朝壁畫繼續延期
    最近開幕的重要展覽中,上海博物館有「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約200件展品呈現江南藝術的豐富姿態與文化縱深。93歲美國藝術家亞歷克斯·卡茨首個中國大展則在上海復星藝術中心揭幕。山西博物院大展「壁上乾坤——山西北朝墓葬壁畫藝術展」再次延期,展至6月28日。
  • 一周觀展指南|上博將展文房供石,大都會150年線上呈現
    近期,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三大展覽「話畫:說明卡片探索記」、「筆歌墨舞—故宮繪畫導賞」成為了疫情期間的亮點,上海博物館的「胡可敏捐贈文房供石展」正進入布展階段,將於4月底對外開放。在上海,與抗疫相關的展覽包括中華藝術宮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為主題的大型美術、攝影展,也包括上海朵雲軒推出的「白雲天共遠——海上藝術家網絡慈善拍賣作品展」。在歐美,主要藝術博物館均處於休館狀態,其中,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將150周年的慶祝移到了線上,以多角度講述博物館故事。
  • 一周觀展指南|莫蘭迪「桌上風景」展北京,乾隆銅瓷臺北呈現
    本周起,臺北故宮博物院「呼畢勒罕——清代活佛文物大展」「鑑古—乾隆朝的宮廷銅器收藏」「風格故事—乾隆年制琺瑯彩瓷特展」三大展覽相繼對外展出,其中「鑑古—乾隆朝的宮廷銅器收藏」展出的「西清四鑑」是官方最具規模的傳世銅器圖鑑。在北京,以「極簡」知名的義大利藝術大家莫蘭迪的中國首次個展「桌子上的風景」明天起在北京開展,紀念沙孟海誕辰120周年展則將於明天閉幕。
  • 一周觀展指南|上博賞文房供石,杭州觀閨閣藝術
    臺北話畫:說明卡片探索記展期:2020年4月8日—7月5日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展覽以說明卡片作為探索主題,選取元代畫家倪瓚本人以及具有倪瓚風格的7幅繪畫,創作時間跨越元明清三代,將這些相似度很高的作品與不同年代製作的說明卡片並置展出
  • 一周觀展指南|敦煌莫高窟今起重開,北京「三國志」繼續延展
    共振——第七屆上海多倫青年美術大展地點: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展期:2020年5月10日—9月13日展覽由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主辦,特邀徐可、施瀚濤、陳曉陽三位評委,從全國各地800多位藝術家的投稿作品中,遴選出19位藝術家創作的影像、裝置、繪畫、雕塑作品入圍本次展覽。
  • 「津門網」奉道尚佛,扁舟蓑笠,超然物外的大畫家倪瓚
    《幽澗寒松圖軸》,元,倪瓚作,紙本,水墨,縱59.7釐米,橫50.4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幅是為友人周遜學所作,並題五言詩:「秋暑多病暍,徵夫怨行路。瑟瑟幽澗松,清蔭滿庭戶。寒泉溜崖石,白雲集朝暮。懷哉如金玉,周子美無度。息景以橋對,笑言思與晤。」倪瓚清高持節,一生不仕,他「白眼視俗物,清言屈時英。富貴烏足道,所思垂今名。」
  • 一周觀展指南|從故宮哥窯精品看到羅丹的青銅之軀
    11月中旬,上海的4場藝術博覽會結束後,先後開幕的有重要展覽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金絲鐵線——故宮博物院哥窯瓷器展」,中國美術館典藏精品特展,上海劉海粟美術館的「潤物無聲——陳盛鐸藝術展」,美國布魯克林博物館的「青銅之軀:羅丹逝世100周年紀念展」等都值得期待。
  • 一周觀展指南|山西北朝壁畫展倒計時,北京畫廊周重新啟動
    臺北貴冑榮華─清代宮廷的日常風景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展期:2020年5月1日起展覽透過家具與文物的陳列,了解清代王公貴族生活的日常樣態,從起居、文房及小憩等不同生活場域之流轉,明白家具使用與文物間的關係,不變的是對精緻生活的追求
  • 一周觀展指南|「武漢印象」重新開放,「庚子藝事」畫記疫事
    隨物生心地點: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展期:2020年5月31日—10月11日展覽呈現了芬蘭藝術家組合湯米·格倫德和佩特裡·尼蘇南的作品。臺北:院藏善本古籍選粹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 第一展區 104展期:2020年6月13日—9月20日展覽分「清宮藏書」及「訪舊搜遺」兩大單元。
  • 一周觀展指南|「黑石號」特展倒計時,清宮遺珍現國博
    在北京,國家博物館近期推出的「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是歷年來瀋陽故宮博物院在國內舉辦的文物展覽中文物數量最多、類型最為豐富的一次展覽;在浙江,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即將推出的「金石不朽:書寫、複製與文化衍生」展則精選百餘件金石拓本、金石圖書與金石學者的信札手稿,配合以古代銅鏡、簡牘、磚瓦、碑刻、墓誌的實物;在上海,「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將於明天落幕
  • 臺北故宮的宮廷家具,蘇博展廳的古代佳麗
    上海博物館除供石大展外,即將開幕的有「無盡意——趙樸初書法藝術展」,浙江省博物館呈現的「徐謂禮文書」猶如一部南宋官制百科全書,為世人開啟了一扇回望南宋的門扉;臺北故宮博物院「貴冑榮華─清代宮廷的日常風景」則藉由家具之精與文物之好,體現宮廷生活之精好。
  • 一周觀展指南|唐代沉船特展倒計時,盛京清宮遺珍現國博
    包括元代李衎、倪瓚,明代沈周、文徵明、陳淳、徐渭,清代「揚州八怪」近百件精品,勾勒半部中國花鳥畫史,構成南博展覽史上最強大的花鳥畫陣容。 臺北 權力的形狀—南薰殿帝後像特展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展期:2021年1月1日-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