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圖片均由視覺中國提供
說到影響一個人成就的後天因素,我們都非常熟悉勤能補拙這個概念。勤能補拙更強調的是「勤」,是投入和努力的程度,但也應當注意到,「勤」是需要方法的。天賦到才能、成就之間到底隔著什麼呢?我們不妨也來讀一本書。
這本書叫做《刻意練習》。作者是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他的主要觀點是,天賦確實有,但是很多天才的表現離不開後天的「刻意練習」。或者說我們需要依靠「刻意練習」,才能把潛能激發出來。
什麼是刻意練習?艾利克森潛心鑽研「人的特長」幾十年,研究了諸多行業和領域中的專家級人物:西洋棋大師、頂尖小提琴家、運動明星、記憶高手、拼字冠軍、傑出醫生等。他發現,不論在什麼行業,提高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則。他將這種通用方法命名為「刻意練習」。也就是說,刻意練習是一套學習方法,所謂的專家級水平是逐漸練出來的。
我們都熟知莫扎特是天才音樂家,4歲開始「譜曲」,6歲開始第一次歐洲巡演,7歲寫了第一部小提琴協奏曲。14歲那年他隨父親來到一個教堂聽了唱詩班演唱的《上帝憐我》,回到旅社就從頭到尾寫下了所有的樂譜,讓這部曲子提前結束了專利保護。
我們往往會認為這就是「天選之子」啊!但是艾利克森認為,莫扎特的天賦確實厲害,但也離不開他父親給予的長期訓練。他父親是個鬱郁不得志的樂師,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辭職在家專門訓練莫扎特,並且在莫扎特之前就訓練過莫扎特的姐姐,效果也很好。在莫扎特的身上,他的訓練方法更加成熟。據艾利克森考證,其實莫扎特小時候編曲的很多工作都有前人樂曲的基礎,而且是在父親的協助下完成的,真正作曲是他在十五六歲才獨立開始,而此時他已被嚴父訓練了10年。
「一萬小時定律」很多人都聽說過。大意是說從新手到專家的歷程要經過10年1萬小時的練習。這個「理論」出自一本書,名為《異類》,作者是個科普作家,但他只是簡單引用了艾利克森的研究成果,卻並沒有引用到位。他強調了時間的長短,卻沒有說出除了時間的累積,還需要有方法的練習。比如看門的大爺看上10年的大門,也沒有變成一個特別厲害的保安。一個老師,如果不用心思考,總是「划水」,教上10年也還是一個平庸的老師。所以,刻意練習是有方法的,最重要的是幾個核心原則:
目標明確 有效進步的關鍵在於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務,讓受訓者按順序完成。這些小任務必須是受訓者正好不會做,但又可以學習掌握的。
高度集中 完成這種練習要求受訓者思想高度集中,這就與例行公事或者帶有娛樂色彩的練習完全不同,要突破舒適區。我們很多人的重複練習,都是在舒適區或者娛樂狀態下。並沒有高度集中,更像是玩,沒有技能的提升。
有反饋 練習到哪裡了,哪裡需要調整,最好由導師指導,他知道你現在站在哪個臺階上,應該往哪個方面調整。
所以,《刻意練習》的主要觀點是,「天才」的很多表現其實是訓練的結果,也可以說有才能的人是有套路的。傑出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方法,包括莫扎特這樣的「神童」。
(作者為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教育學院副教授)
高豔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