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人能力平庸還是卓越的關鍵因素,不是天賦,而是長期刻意練習

2020-12-11 好學壹課

你好,今天繼續為你解讀《刻意練習》這本書。上一節我們說到了刻意練習,我們可以把刻意練習簡單地概括為六個字:專注、反饋、糾正。作者相信,刻意練習對一個人提高能力有著顯著的作用。作者接著指出了刻意練習的方法,他認為找到一名優秀的導師指導自己,是練習的最佳方法。其次,我們必須選擇一個準確的目標,專注地去完成,練習過程中還要有反饋。

接下來的這節課,我將為你講述的是,天賦和練習,誰的影響更大,天賦對於傑出人物又意味著什麼。

首先,我們來看天賦和練習,誰的影響更大。

作者認為,在一個人成為傑出人物的過程中,天賦也許在剛開始的時候可以帶來一點優勢,但總體作用微乎其微。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話:「他能掌握這麼多門語言,肯定是有語言天賦。」「他能成為世界著名的鋼琴家,是因為他有音樂細胞,從小音樂天賦就比別人高。」等等。這些就是典型的「天賦至上」觀念,而且這種錯誤思想根深蒂固,直到現在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還持有這種思想。為什麼人們會有這樣的錯誤觀念?我想是因為他們總是喜歡把一個人的成功簡單地歸結為天賦,而不去深入了解傑出人物們在各種有目的練習上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想當然地認為每個行業或領域的傑出人物都是依靠與生俱來的天賦在行業或領域內立足的。

我們之所以要抵制這種思想,就是因為過於高估天賦所帶來的影響常常是有危害的。過於高估天賦的作用,很容易向大家傳達一個錯誤觀念:有天賦的人,憑藉天賦就可以毫不費力地成功;而那些沒有天賦的人,再怎麼努力練習也是白費。不管是對於被認為是有天賦的孩子,還是被認為是沒天賦的孩子,這都會是一種巨大的傷害。我們想想看,如果那些被人們看作有天賦的孩子,誤以為自己取得的成績是靠天賦獲得的,他就不願意去努力,不願意每天堅持練習,最終親手毀掉自己的未來。

而且過於高估天賦的作用,也很容易讓人過早地給自己下斷論。我們小時候或多或少都遇見過這種情況:一個孩子由於語文考試沒有及格,而數學考了滿分,於是孩子的親戚或者老師就對著孩子父母一通念叨:「這孩子語文不行啊」「這孩子數學考得這麼好,準是個學數學的料,不適合語文。」大人們你一言我一語,早早地就給孩子的未來下了定論,給孩子的內心蒙上了一層陰影,讓孩子在心底產生對於數學能力的盲目自信或者早早放棄了對語文能力的練習。

對於這種情況,我們要了解一個事實,傑出人物是難以預測的,同時,天賦的具體優劣也難以界定,我們不能僅僅通過一個孩子表現出來的天生的能力,就對他和他的未來下一個定義。而最為危險的是,當我們過於高估天賦的作用以後,天賦會讓人自我束縛,使我們忽視練習在後天的巨大作用,早早地失去了練習的動力。

全書最為核心的觀點就是:決定一個人在所屬行業或領域的能力是平庸還是卓越的關鍵因素,並不是天賦,而是練習,長期的刻意練習。

下面我們來講一講天賦對於傑出人物又意味著什麼。籃球之神—麥可.喬丹,每次聽到別人把他的成就歸結為天賦時,都會表現的非常生氣:「你們總是忽視我為這些榮譽付出的巨大努力,不是一天兩天,而是每一天每一刻。你們可以去問一問我的隊友,問他們哪個人在訓練投籃時最刻苦,他們的回答一定是我。」我們可以看到,即便是人們公認的行業領域內最傑出的人物,他們自始至終都認為他們取得這麼多成就的原因就是練習。可笑的是,比起這些行業或領域內最傑出的人,許多普通人依然相信天賦比練習更有作用。

作者在書中特別提到一個人物,他作為歷史上最著名的音樂神童之一,曾經被許多心理學家認為是無法解釋的天才。莫扎特因此一直被作為一個典型例子,用來證明某些與生俱來的才華,往往只有少數幸運的人才能擁有,大多數普通人並不具備。他們堅信,這些少數的幸運兒不同凡響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他們天賦異稟。不過作者在《刻意練習》裡用一個個切實的理論證據,為我們破解了莫扎特天才傳說的秘密。

人們首先提到莫扎特最神奇的地方就是擁有萬中無一的完美音高。目前已經有試驗證明,原本沒有完美音高的孩子經過長期的正確訓練後可以獲得完美音高,就算是成年人,也有經過訓練獲得完美音高的成功案例。

書中提到,莫扎特能在6歲時就在歐洲巡迴演出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他早在4歲以前就已經開始接受父親的高強度音樂訓練。而研究指出,許多現代的幼兒,他們也可以通過鈴木教學法,達到極出色的古典音樂表演水平,有些年紀較小的孩子甚至打破了原來的「天才記錄」。講到這,作者給出了他的解釋:莫扎特的事例被人們推崇到這種地步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在18世紀的歐洲,很少有人會對年紀很小的孩子進行長期的系統訓練。我們在之前的內容中也提到:年齡越小,訓練所產生的效果就越大。莫扎特之所以顯得那麼突出,一方面是由於他從小受到的高強度練習,另一方面是當時大多數人沒有認識到練習的重要作用。

作者還指出,雖然有許多傳記記載莫扎特6歲就開始作曲,但更多更可靠的說法是莫扎特6歲左右開始學習作曲,真正寫出第一首原創的曲子是在十五六歲左右。那時候的莫扎特早已經在父親的嚴格指導下經過了十年的刻苦訓練。刻苦練習十年的天才,靠的就不是天賦了。打破莫扎特天才神話的同時,作者的觀點再次得到了印證:傑出人物身上預先存在的能力,即天生才華,是不存在的,我們都可以通過訓練學會以前我們從未擁有的技能。

作者提到的是莫扎特,我提一個我們熟悉的「神童」,方仲永。他五歲就可以寫詩,並且寫得十分優秀。四裡八鄉的人都被他吸引過來,看完以後也都誇他是奇才。與莫扎特不同的是,他並沒有得到訓練,也沒有開始練習。最後到了十二三歲的年紀,被人說是「泯然眾人矣」。原因我們都能想像到——盲目迷信天賦,忽視練習。

同時作者也承認,父母的基因確實會影響孩子早期的行為活動,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會展現出差距,但是差距相當有限。作者強調,對於一個人來說,真正重要的是後天的練習。即使他的天賦很好,如果缺少反覆的練習,也會在以後的日子中慢慢失去起跑線上的領先優勢。

作者對於這些傳統的天才早年所展現出來的天賦給出了自己的定義:各行各業中的傑出人物之所以成功,並不是因為天生擁有某種能力,而是因為後天大量的練習和他們創建的質量高、數量大的心理表徵的共同作用。他還提出了「練習人」的概念,即通過各種練習來掌握自己的命運,並使人生充滿各種困難的人。作者認為,每個行業或領域內那些傑出的人物並不是天才,更沒有所謂的天賦,他們和普通人最大的區別就是他們不迷信天賦,清楚地知道練習的作用。比起天賦,他們更加相信刻意練習是取得進步的最佳方法。當然,這也是我們應該做出的選擇。與其成為天賦的奴隸,不如努力成為 「練習人」。

以上就是本節課的全部內容,我們簡單總結一下:天賦真的存在嗎?天賦是創造傑出人物的根本原因嗎?作者認為顯然不是這樣。他明確表示:天賦確實存在,但是天賦對於傑出人物的作用是無關緊要的,相反,如果過於高估天賦的作用,不但不能提高,反而還會被它拖累。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傑出人物的成功都有著相似的原因,他們也是從新手一步一步成長為行業領域內的最傑出的人。他們都是先進行大量的刻意練習,再通過刻意練習創建有效的心理表徵,不斷突破自己的極限,最終成為行業或領域的最傑出的人。

相關焦點

  • 傑出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方法
    這本書叫做《刻意練習》。作者是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他的主要觀點是,天賦確實有,但是很多天才的表現離不開後天的「刻意練習」。或者說我們需要依靠「刻意練習」,才能把潛能激發出來。  什麼是刻意練習?艾利克森潛心鑽研「人的特長」幾十年,研究了諸多行業和領域中的專家級人物:西洋棋大師、頂尖小提琴家、運動明星、記憶高手、拼字冠軍、傑出醫生等。
  • 每天靜讀一本書:《刻意練習》
    要知道,真正決定我們工作水平高低的,並不是你畢業於哪所大學,也不是你智商有多高,更不是你從業時間的長短,而是你在這件事情上是否跳出了心理舒適區,是否足夠專注於你的目標,是否獲得了突破性的提高。簡單來說,是你在刻意練習上的程度,決定了結局是平庸還是優秀。
  • 刻意練習不是機械重複,只有明白這兩個關鍵,刻意練習才有效
    我知道自己跟大V在寫作能力方面還差很多,但是這種差距帶給我的不是繼續下去的動力,而是讓我覺得完全無法彌補,不知道各位正在寫作的讀者老爺們是不是有同樣的感覺。後來幫助我度過這段瓶頸期的是另一位老師。這是後話,暫且不表。在學習過程中加入對比,可以讓我們明確掌握知識的關鍵所在,也就是明確知道哪部分知識是最關鍵的深層結構。
  • 是天賦決定,還是努力至上?轉變過程全靠這兩點?
    「如果大家認為不努力也有成就的人是天才,那我不是天才;如果努力之後完成一些事的人被稱為天才,我想我是天才。」橫跨美日棒壇的世界級職棒選手鈴木一朗在上月宣布退休後,這句名言又再度被各家媒體引用傳頌。  成名迄今超過四分之一個世紀,鈴木一朗即使不上場比賽,仍堅持每日自主練習投球、打擊與守備達250球至300球的故事更為人驚嘆。
  • 《刻意練習》告訴你:傑出並非一種天賦,而是一種可以學習的技巧
    羨慕他們才華出眾,天賦異稟,感嘆自己平庸無能。認為他人的成功都是有天賦,先天條件優越,反觀自己再怎麼努力也不會有大成就。 其實不然,在《刻意練習》這本書中,作者給普通人傳達了一個肯定的觀點:如果你懂得刻意練習,並加以實踐堅持,一樣能成為傑出人物。
  • 堅持刻意練習就能成為高手?4個法則帶你走出刻意練習的誤區
    剛看到這個實驗的時候,我覺得很可怕,因為人工智慧的學習能力太強了,它基於策略,不斷練習,持續優化讓我非常震撼。我忍不住問自己:人可以做到這樣嗎?能!而且已經有不少人驗證了這個深度學習的邏輯。到底是什麼人做到了呢?那些在我們生命中自帶光環的天才們;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這正是我們今天要分享的刻意練習。
  • 使人陷入平庸的原因,不是天賦,也不是智商,而是缺乏自律能力
    能考入這所985一流大學,能力毋庸置疑,之所以落到如此地步,根本原因還是自律性太差。上中小學的時候,孩子一直有父母在身邊督促,老師也管得比較嚴厲,所以他們能出色地完成學業,擠入「天之嬌子」的行列。一旦離開了父母的視線,老師也不再時時陪在身旁,這批自律性差的學生就完全管不住自己的行為。他們心中也明白,不能這樣混日子,可就是拒絕不了誘惑,最終自食苦果。
  • 讀書筆記《刻意練習》
    實際上,到20歲的時候,這些卓越的演奏者已經練習了1萬小時,與這些卓越者相比,那些比較優秀的學生練習的時間是8000小時,而那些未來的音樂教師練習的時間只有4000小時。這個實驗結果被格拉德威爾引用,並在他的書《異類》中給出了一萬小時理論作者艾利克森的實驗是想強調刻意練習,而不是一萬小時理論。那麼一萬小時定律究竟有哪些問題呢?
  • 從新手到大師,你缺的不是時間,而是缺「刻意練習」
    細細想來,出現這種情況,其實並非大爺比年輕人的天賦差,而是因為他們的訓練方式和目的不同,老大爺下棋的目的是打發時間,圖個舒服,與別人對弈時多半是輕鬆的狀態,而年輕人雖然只經歷半年訓練,但卻是有目的的練習,每一步怎麼解、有何過失、下一步如何走等等,從大局到細節,都掌握得比大爺深刻,屬於「刻意練習」,這才是這次輸贏的本質所在。
  • 讀《刻意練習》,了解成為「天才」的「秘密」,刻意練習功不可沒
    有家長把孩子的優秀歸結於別人家孩子天賦異稟,比如孩子的智商高、父母的遺傳基因好,這完全是在給孩子的平庸找到充分的理由。沒有誰是天生的「笨小孩」,大多數孩子的智商水平相差無幾,父母的遺傳基因也沒有太大差別,極具天賦的孩子畢竟是極少數,真正影響孩子產生巨大差距的原因在於後天的刻意練習。
  • 關於刻意練習的清單
    不論在什麼行業或領域,提高技能與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則,就是刻意練習。成為任何領域高手的關鍵因素不是文化,不是藝術,不是哲學,不是制度,不是自虐,而是刻意練習。2. 關於刻意練習,被誤讀最久的一個概念是「一萬小時定律」。事實上,想把自己變成高手,光知道「一萬小時」毫無意義,因為真正的關鍵根本不在訓練時間,而是訓練的方法。3.
  • 如何超越那些天賦異稟的人?
    這些人似乎天生就有做某件事的天賦,有的人看起來註定就是音樂家,有的人看起來就像是天生的運動員,有些人就是更擅長與數字打交道。成年後,個人天賦更是決定了每個人的高度。從競技體育、音樂表演,到科學商業,似乎總有一些非同凡響的人,他們依靠自己非同凡響的天賦和能力贏得了更高的社會地位和收入。他
  • 從《摔跤吧,爸爸》到刻意練習
    我們經常說,「他真的很有天賦」,或者「她是真正的天才」。 但現實的確如此嗎?沒錯,這些人看上去的確有著卓越的天賦。但是,天才的他們,並非我們通常想像中的那種,是因為擁有某種超越常人的特殊品質,不是這樣的。真實的情況是,只是因為他們把每個人都擁有的某種潛力,通過特殊的方法發揮到了極致。
  • 如何超越那些天賦異稟的人
    回想一下你還是一個孩子時,剛剛學會寫字、踢球或畫畫,你逐漸掌握規則、進步並覺得有點意思了,但當你環顧周圍的人時你會注意到,在你的朋友、同學或同伴中,總是有那麼一到兩個比其他人做得更優秀些。這些人似乎天生就有做某件事的天賦,有的人看起來註定就是音樂家,有的人看起來就像是天生的運動員,有些人就是更擅長與數字打交道。成年後,個人天賦更是決定了每個人的高度。
  • 刻意練習一萬小時定律,唯有在刻意練習下一萬小時才能有用
    最強大的學習方法,刻意練習。一萬小時定律,唯有在刻意練習下一萬小時才能有用。所謂的潛能全部是可以被鍛鍊出來的,就像健身後能夠鍛鍊肌肉一樣,用正確的方法就可以訓練出來潛能,只要你堅持刻意訓練。我們要足夠了解自己,我們的身體和大腦有極強的適應性,通過刻意練習,就能夠極強地改變身體的適應能力。通過大量的訓練改變身體的適應性,我們可以創造潛能和天賦,創造天才。
  • 決定長壽最關鍵的因素不是菸酒和運動,而是……
    我們一直以為長壽的主要因素是:健康飲食戒菸戒酒堅持運動……但實際上美國心理學家經過二十年的研究發現決定壽命長短最最最重要的因素不是菸酒和運動而是人際關係!長期精神緊張會削弱免疫系統並加速細胞老化,最終讓人的壽命縮短4~8年。而人緣好的人,心情一般會很好,體內大量分泌有益的激素、酶類和乙醯膽鹼等,這些物質能把身體調節到最佳狀態,有利於健康長壽。諾貝爾獎得主的長壽金鑰匙「人要想健康活到100歲,心理平衡的作用佔50%以上,合理膳食佔25%,其他佔25%。」
  • 學習之道:成長型思維模式加上刻意練習,讓你迅速從新手到大師
    神童寫詩,便有很多人花錢來請他寫詩。方仲永的父親便覺得這是個生財之道,便不再讓方仲永繼續學習,到處去應酬、寫詩。後來到了十二三歲方仲永便成了一個寫詩很一般的人,再過幾年,方仲永已經和普通孩子無異,再也看不到有任何天賦和才華了。這是很可惜的,這麼好的天賦,沒有好好利用起來,最終還是成了一個平庸之人。
  • 《刻意練習》|有目的的練習很重要,走出舒適區更重要
    天真練習:基本上只是反覆的做某件事情,並指望靠那種反覆就能提高表現和水平。其實,很多傑出人物都靠一定大量練習終有成就。比如說,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麥凱拉·馬羅尼完成兩圈半轉體;一些西洋棋特級大師同時蒙眼進行幾十場比賽;莫扎特的完美音高。他們這些能力非常卓越,對於開發這些超常能力,並沒有秘密可言,他們經過了大量的刻意練習。
  • 因為他沒有《刻意練習》
    這本書《刻意練習》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從來沒有一條萬小時定律,他只是暢銷書作者對心理科學研究的不那麼嚴謹的解釋。成功與練習時間的關係不完整成正比,雖然人才在其中不起決定性作用,但他也將是一個主要的影響因素。練習的成果與時間成正無關,他還取決於練習方法。沙堆悖論可以有效地驅散10000小時定律的價值。那麼我就是一個喜歡寫作的人,我從前就有了做我們媒體的想法,因為我不會用電腦,我偶然發現了一個軟體「手機寫小說」,我是如此幸運,我開始了我的旅程,寫作和寫作在他上面。
  • 你也能從平庸到卓越(1):莫扎特的完美音高
    在音樂上,「絕對音高」(absolute pitch)是個技術術語【更多的人稱之為「完美音高」(perfect pitch)】。它異常罕見,大約在每萬人中,只有1個人具備這種能力。但是莫扎特是天才嗎?儘管在正常的條件下,每萬人中只有1人具有完美音高,但參加了研究的那些孩子,卻個個都擁有!這顯然意味著完美音高根本談不上是只有幸運的少數人才擁有的天賦,而是一種只要經過適度的接觸和訓練,幾乎人人都可以培養和發展的能力。這項研究徹底顛覆了我們對完美音高的理解!那麼,怎麼來解釋莫扎特的完美音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