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莫扎特僅僅7歲,身材矮小得只能勉強看到大鍵琴的頂部。
那是1763年,莫扎特計劃環歐洲旅行演出。正是這次演出,鑄就了他的傳奇。
但他用自己演奏小提琴及各種鍵盤樂器的技能,深深地迷住了家鄉薩爾茲堡的觀眾。他演奏的樂器,看上去讓人不敢相信,如此小的孩子居然能演奏?
年幼的莫扎特聽到某種樂器演奏出來的調子時,不論是哪種調子,馬上便能準確地辨別出來。
莫扎特這個小孩,還可以分辨任何足夠像音樂的聲音的調子,比如時鐘的報時、大鐘的鳴響,以及人們打噴嚏的聲響。在當時,大多數已成年的音樂家,即使是經驗最豐富的,也無法與莫扎特匹敵。
在音樂上,「絕對音高」(absolute pitch)是個技術術語【更多的人稱之為「完美音高」(perfect pitch)】。它異常罕見,大約在每萬人中,只有1個人具備這種能力。
但是莫扎特是天才嗎?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別的孩子經過刻意練習,也達到了他的水平!也就是說:人人都可成為莫扎特!
這是怎麼回事?
2014年,東京的一音會(Ichionkai Music School)開展了一項實驗。日本心理學家榊原彩子(Ayako Sakakibara)招募了24個年齡為2~6歲的孩子,組織他們進行長達數月的訓練,目的是教他們如何通過聲音來辨別鋼琴上彈奏的各種各樣的和弦。
研究人員給孩子們上了四五節時間較短的訓練課,每節課僅持續幾分鐘,一直訓練到孩子們能夠辨別榊原彩子選擇的所有14首和弦為止。有些孩子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完成了練習,另一些則花了一年半時間。
完成了訓練之後,參與研究的每個孩子都被培養出了完美音高,並且可以辨別出在鋼琴上彈奏的單曲的音高!
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結果!
儘管在正常的條件下,每萬人中只有1人具有完美音高,但參加了研究的那些孩子,卻個個都擁有!這顯然意味著完美音高根本談不上是只有幸運的少數人才擁有的天賦,而是一種只要經過適度的接觸和訓練,幾乎人人都可以培養和發展的能力。這項研究徹底顛覆了我們對完美音高的理解!
那麼,怎麼來解釋莫扎特的完美音高呢?只要對他的背景稍稍進行一下調查,就很好理解了。
莫扎特的父親名叫列奧波爾得·莫扎特,是一個具有中等天賦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他從來沒有達到自己渴望的成功,因此開始把心血傾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力求使他們成為他自己一直渴望成為的音樂家。父親首先從莫扎特的大姐姐瑪麗亞·安娜開始培養。安娜當年11歲,同時代的人稱她為鋼琴演奏家、大鍵琴演奏家和職業音樂家。
莫扎特的父親還專門撰寫了一部用於發掘孩子音樂才華的培訓書籍,並在莫扎特很小的時候,便開始教莫扎特。莫扎特4歲時,父親開始辭去工作,全職教他學習小提琴、大鍵琴以及更多其他樂器。
儘管我們不知道莫扎特的父親究竟用什麼樣的練習來訓練兒子,但我們知道,莫扎特六七歲的時候受過的訓練,和通過榊原彩子的培訓課來培養和發展完美音高的24個孩子相比,不但強度更大,時間也更長。
儘管這些能力非常卓越,但關於這些人如何開發這些超常能力,卻並沒有秘密可言。他們有目的地練習,大量地刻意練習。
有效進步的關鍵,在於找到一系列難度遞進的小任務讓受訓者按順序完成,並重複訓練。這些小任務必須是受訓者正好不會做,但是又有能力通過學習掌握的。
1、在「舒適區」和「恐慌區」之間學習;
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和技能分為層層嵌套的三個圓形區域:最內一層是「舒適區」,是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的各種技能;最外一層是「恐慌區」,是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技能,二者中間則是「學習區」。只有在學習區裡面練習,一個人才可能進步。有效的練習任務必須精確的在受訓者的「學習區」內進行,具有高度的針對性。
2、重複練習(時間*強度);
大量重複訓練:從不會到會,秘訣在於重複。
3、及時收集反饋改正錯誤。
正的高手都有很強的自學能力,對他們而言,老師和教練的最重要作用是提供即時的反饋。一個動作做得好與不好,最好有教練隨時指出,本人必須能夠隨時了解練習結果。看不到結果的練習等於沒有練習。在某種程度上,刻意練習是以錯誤為中心的練習。練習者必須建立起對錯誤的極度敏感,一旦發現自己錯了會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練習到改正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