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皇帝遇刺案:御前侍衛「身被三傷」

2021-01-07 騰訊網

嘉慶,清高宗乾隆皇帝的第十五子。生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秘密立為皇儲。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被封為嘉親王。六十年(1795年),被正式宣布立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受乾隆帝禪位繼帝位,但重大事件決策仍被太上皇乾隆帝控制。嘉慶四年(1799年),乾隆帝駕崩,嘉慶開始完全親政。嘉慶上臺第一件事情就是解決掉了和珅,並開始反貪運動。

嘉慶皇帝在位其間,整頓吏治,廣開言路,蕩平海疆,安定邊界,平定亂匪,減免負稅。他的勤政愛民,勵精圖治,聰明睿智,仁慈寬厚。嘉慶的廟號清仁宗,諡號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嘉慶的為政特點基本都體現在他廟號和諡號上。

說起來,非常奇怪,嘉慶被公認為仁慈寬厚,但他確成為清朝遇刺最多的皇帝。

要說民間傳說,刺殺雍正皇帝的故事傳說非常之多,但歷史上還真沒有記載雍正皇帝遇刺事件,而仁慈寬厚的嘉慶皇帝卻遇刺多次。

要說雍正和嘉慶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主抓反貪,加強吏治,或許正是這些政策被一些敵對分子恨的咬牙切齒。而雍正辦事縝密嚴厲,故那些人只是幻想去遇刺。而嘉慶仁慈寬厚,反而給那些人提供了刺殺的機會。

嘉慶八年(1803)年閏二月二十日發生了陳德在紫禁城北神武門刺殺嘉慶皇帝。

事件經過,嘉慶皇帝在大高殿和時應宮行禮、拈香後,起身回宮,準備為了先農壇行禮而進行齋戒。當嘉慶帝的轎子已經進入順貞門的時候,陳德跳出來行刺。嘉慶的姐夫固倫額駙喀爾喀親王拉旺多爾濟(乾隆帝第七女固倫和靜公主之夫)上前將刺客抱住,御前侍衛扎克塔爾、珠爾杭阿、桑吉斯塔爾也向刺客撲去,隨行幾位王公和侍衛與刺客進行搏鬥,定親王綿恩的衣服被斬破,御前侍衛丹巴多爾濟「身被三傷」,最終刺客被擒獲。

行刺皇帝是非常嚴重的恐怖事件,嘉慶皇帝命諸王大臣和六部九卿會審,故宮博物院編輯出版的《掌故叢編》中,有此案的陳德數十條口供記錄。

刺客姓陳名德(某些文獻也寫作成德),四十七歲,祖籍河南泰縣民人。其父親本身在一戶旗人家中為奴,隨著主人前往山東青州赴任。陳德在青州時娶妻,生活還算順利,但是三十歲的時候父母相繼去世,故而陳德在三十一歲時進京謀求生路。曾內務府廚房當過差,熟悉一些宮裡的路線。後來又在旗人孟明家裡當廚子。五年前,妻子去世,八十歲的嶽母又成了殘疾,下面又有兩個兒子,故而一家的生計都落到了陳德肩上,正在這時,他被旗人孟明家裡辭退了。

這樣說來,這刺客並非什麼武林高手,只是一個經常拿菜刀的廚子。可是到了民間,則把他吹噓的神乎其神,清末民初時金世宗後裔完顏佐賢將其聽到的成德案記錄在《康乾遺俗軼事飾物考》中,寫道:「相傳,成德武藝高強,勇猛逾常,在侍衛中無有能敵者。或云:為試其勇猛有力,嘗於地上釘短柱一行,成德騰一足掃去,柱皆拔起。七額駙亦能之,然額駙只能掃七柱,而成德可掃至十二柱雲。」可見民間想像力非常豐富。

那麼陳德的背後是否是某條大魚在背後指使他呢?

根據刺客陳德供述:

我因無路尋覓地方,一家老少無可依靠,實在情急,要求死路……我又想,自尋短見無人知道,豈不枉自死了。聽見皇上今日進宮,我就早起出門……同了大兒子進東華門,出東西牌樓門,從西夾道走到神武門……原想我犯了驚駕的罪,當下必定奉旨叫侍衛大臣把我亂刀剁死,圖個爽快,也死個明白,實在並無別故,亦無冤枉,亦無人主使是實。

按這說法,陳德就是想死,想通過刺殺皇帝讓侍衛大臣亂刀剁死,出個名上熱搜。經詢問陳德到底有何目的,陳德說「若事成,則公等所坐之處,即我坐處也。」這話似乎背後意思是與推翻政府的組織有關聯,即要成功,就會讓他當大官。但他又堅持說沒有人或組織指使。

因為清朝司法審理很文明,沒有嚴刑拷打,所以陳德就是不說刺殺真實原因,審理者也沒辦法。於是找來陳德好友黃五,兒子祿兒、對兒,僱主王四、孟明,宮中太監楊進喜等人訊問,除了知道陳德被孟家趕出是因為「今年正月陳德時常喝酒,在院唱歌苦笑,我母親恐怕他鬧事」,以及陳德熟悉宮中路線是因為曾經在內務府廚房當過差,按與陳德接觸的人反映,此人少言寡語,對他沒有過多了解。

到了二十三日,陳德終於供出了新的口供:

我於嘉慶二年曾做過一夢……我到個地方有些房屋,我夢裡說是東宮。又記得嘉慶三年上,夢見我在無水橋下躺著,忽像有人拉我上橋,我在橋上一看像在一知府大堂後頭,我身上穿著程鄉繭蟒袍……想這兩夢,東宮是守闕的意思,橋底睡的是個蚪龍,知府堂是個黃堂,程鄉繭蟒袍是個黃龍袍,我將來必有朝廷福分……本月十六日知道皇上於二十日進宮,我就定了主意……直奔轎前,驚了聖駕,皇上自然諸事由我,可得好處。

陳德大談做夢,開始了胡言胡語,過去也沒有精神病鑑定,不知道此陳德是否患有精神疾病。

一般人認為,指使陳德刺殺的可能是被嘉慶處理過的大貪官,或是反政府的恐怖組織。但因為陳德就是不說,也就只好就此結案。

會審大臣們認為照律凌遲處死。大臣們還建議嘉慶帝將陳德的兩子「一併駢斬」,嘉慶帝到底還仁慈寬厚,只判陳德一人絞刑,而沒有殘酷的凌遲。這類似情況要是發生在其他朝代,估計要株連九族了。

除此此刺殺案外,其後又發生了幾起。

陳德刺殺之事後的第二年即1804年,有一個和尚在皇宮中被抓獲。

經過審訊,這個和尚法名了友,因為時運不濟,決定闖宮,拿下嘉慶,威逼嘉慶讓自己一個御賜的主持。他摸清紫禁城摸清了侍衛的漏洞,成功地溜進了皇宮,但是因為不熟悉皇宮內的路徑,所以迷路了,最終被抓獲。

陳德刺殺之事後的第三年即1805年,同樣是2月20日,陳德刺殺嘉慶的兩周年紀念日,一個叫做劉士興的人,扛著一把火槍,拿著一把刀就要闖宮殺嘉慶。被守衛在紫禁城門前侍衛們攔下。

隨即劉士興拿出槍來準備開槍,結果發現自己沒有帶子彈,於是拿出刀就亂砍,侍衛們最終將他當場擊斃。

而刺殺嘉慶最嚴重的事件就是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天理教眾在紫禁城內部太監接應下,一路通過尚衣監、殺到隆宗門下,然而隆宗門緊閉,教眾攻打隆宗門並翻牆企圖殺進養心殿。正在讀書的皇子綿寧(後來的道光帝)沉靜應對,令太監取來腰刀鳥槍,率一幹侍衛來到激戰正酣的養心殿,立於養心殿臺階下,綿寧當即射殺了兩名正在翻牆的教徒。由於牆頭覆蓋琉璃瓦,天理教徒翻越行動遲緩,太監們紛紛朝牆頭放槍放箭,翻牆的教眾無一例外全部被擊斃。此時莊親王綿課率親兵趕到,隨後火器營、健銳營的一千多官兵也趕到皇宮,迅速平息了這次暗殺行動。當時嘉慶在木蘭圍場,並不在宮中。但這件事對嘉慶觸動非常大,事後嘉慶發了罪己詔,並一直保留被射中一箭的隆宗門匾額,以示讓後人長期保持警惕。

作者富察春兵

滿族文化網原創作品。

相關焦點

  • 清朝御前侍衛都帶著刀,皇帝會不會擔心被他們刺殺?
    清朝的御前侍衛雖然都帶著刀,但是皇帝絲毫不會擔心被他們刺殺。相反,在皇帝遇到危險的時候,御前侍衛還會奮不顧身的將皇帝保護的非常好。用現在的話來說,皇帝就是御前侍衛的大金主,只有金主平安無事,他們才能獲取地位及榮耀。
  • 嘉慶皇帝遇刺案的背後,究竟藏了什麼,竟讓皇帝望而生畏?
    雖然嘉慶皇帝對這件事,非常關心和在意,但是這場皇帝刺殺案,並沒有做到水落石出,而是草草結案。那麼問題來了,這場刺殺案的背後究竟藏了什麼?嘉慶皇帝又在擔心著什麼?這時候離嘉慶皇帝最近的,嘉慶的姐夫拉旺多爾濟上前抱住了刺客,緊接著御前侍衛扎克塔爾、珠爾杭阿、桑吉斯塔爾也撲向了刺客。其他人趁著侍衛與刺客搏鬥之際,迅速抬著嘉慶皇帝進入順貞門。這件事一出,可謂是震驚朝野,民間宮內都議論紛紛。不過刺客被制服後,再一次發生了讓眾人目瞪口呆的事。
  • 嘉慶皇帝遇刺懸案,最終竟成為了千古迷案,原因為何
    嘉慶八年閏二月二十日早晨,正當嘉慶皇帝坐口轎從西郊回宮,路過神武門將要進入順貞門之際,突然從西廂房山牆後面衝出一位四十多歲披頭散髮、手持利刃的漢子,直朝御輦撲去。當此危機之時,神武門內輦道東西兩側持械肅立的一百多名侍衛、護軍章京護軍校、護軍,竟無一人上前阻攔。
  • 清朝的御前侍衛,官階分為四級,相當於朝堂上的三品官
    就拿御前侍衛來說,御前侍衛的官階分為四級,分別為一等、二等、三等、藍翎。一等御前侍衛在朝堂上相當於三品官,和現在的副省級官員的官職是一樣大的。侍衛的主要職責就是保護帝王,我們在看一些古裝劇時,會看到白天和夜間都會有很多侍衛巡查皇宮,所以很多想要刺殺帝王的刺客,還沒有闖到帝王的寢宮,就已經被眼疾手快的侍衛拿下了。
  • 御前侍衛是什麼官職?是專門做什麼的?
    宋朝叫侍衛親軍,設有馬軍都指揮使正五品,馬軍副都指揮使正五品,馬軍都虞侯從五品,步軍都指揮使正五品,步軍副都指揮使正五品,步軍都虞侯從五品,另設諸軍指揮使。評書《三俠五義》裡的御貓展昭,被皇帝封為「御前四品帶刀護衛」,可在宋朝根本就沒有什麼御前帶刀護衛的官職。從展昭的官職來看,他應該屬於御前侍衛。因為宋代沒有這個官職。
  • 清朝御前侍衛是多大的官?有多威風?
    皇帝大喊一聲:「御前侍衛!」聲音還未結束,一群人影已飛撲在皇帝面前將其緊緊護圍住,同時與刺客展開了拼命地廝殺。也許,這就是我們常能在電影電視劇裡看到的橋斷,但我們可能更多的人都不會留意到御前侍衛這一角色本身,大不了,就以為他們只是皇帝身邊的一群保鏢而已。
  • 嘉慶皇帝到底有多不得人心?身邊有上百侍衛,遇刺時只有6人護駕
    ——塞萬提斯(西班牙)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793,閱讀約2分鐘據說清朝皇帝沒有昏君。他們從小就受到嚴格的管教。他們不僅要學習經文,還被灌輸了勤儉節約的美德。當了皇帝,他們每年都要花一天時間體驗農事。
  • 自大清以來,皇帝首次遇刺,嘉慶皇帝這次坐不住了
    嘉慶四年,嘉慶皇帝親政之後就開始全面整肅內政,讓沉積多年的內部腐化得到了遏制和緩解,進一步延續了大清的統治。非常不幸的是,嘉慶皇帝的這些改革,雷聲大雨點小,沒有什麼大的效果。反而下層大臣變本加厲的各種亂搞,甚至引火燒身到了皇上個人人身安全上。誰吃了熊心豹子膽敢危害皇上?
  • 皇帝在皇宮遭遇刺客,帶刀侍衛袖手旁觀,事後皇帝卻說:是我的錯
    清朝沒有暴君,也沒有昏君,連不作為的君主都很少有,最差也是像同治、光緒這樣的傀儡皇帝。可惜清朝不出昏君,卻經常出嘉慶、鹹豐這樣的窩囊君主,他們沒有遠見、沒有能力,即便想當好皇帝,卻時常感到力不從心。就拿嘉慶皇帝來說吧,清朝經歷過康雍乾盛世,從乾隆晚期開始走下坡路,到嘉慶手中,天下顯得太平安寧,但去如一潭死水一樣,沒有一點活力,大臣們尸位素餐,八旗子弟們也早已沒了當年的雄心。
  • 清朝御前侍衛都帶著刀,皇帝會不會擔心被他們刺殺?看完不淡定了
    清朝的御前侍衛是在清太祖時期所建立的侍衛制度。隨著努爾哈赤身邊的侍衛隊伍不斷擴大,因此清朝建立了比較規範的侍衛制度,侍衛被細緻劃分不同等級以及規定的名額。作為皇帝身邊近臣的御前侍衛,是保護皇帝最後的一道屏障,因此這些御前侍衛是允許帶刀的。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是帶刀作為皇帝的貼身保鏢,為什麼不擔心對皇帝進行刺殺呢?
  • 隆平出了個御前侍衛張俊生,皇帝為何賞賜他諸多榮譽?|百家故事
    前些日子看了一部電視劇叫《鑼鼓巷》,劇中男主為慈禧太后的御前帶刀侍衛,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尤其擅使一把大刀,真箇是威風八面。近翻史書,發現我們鄰縣隆堯也曾出過這樣一個傳奇人物,而且深受皇帝喜愛,道光皇帝賞賜了他諸多榮譽。來看看這是怎樣一個人物。
  • 清朝御前侍衛都帶著刀,清廷為何不擔心侍衛監守自盜,刺殺皇帝?
    這些本身就帶著刀,還離皇帝很近的侍衛,如果起了反心,皇帝勢必十分危險。那麼,皇帝有沒有擔心他們被自己的侍衛刺殺呢?既然存在這種可能,為何御前侍衛可以帶刀?皇帝難道不會擔心被他們的御前侍衛所刺殺嗎?據《清史稿》記載,在清朝初年,御前侍衛在上三旗滿洲、蒙古子弟中選拔,這些人首先就排除了上三旗中的漢軍,更別說對清朝抱有敵意的其他人了。因此,僅身份的要求和民族條件的限制,就已經將一部分有著刺殺之心的侍衛排除在外。
  • 御前侍衛想要造反很容易,皇帝如何防範這些人對自己不利?
    以保證自己絕對的安全,首先皇帝肯定不可能百分之百的信任這群人,畢竟皇帝連自己親生兒子都做不到百分百的信任,更何況是外人?不過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因為清朝的御前侍衛是在當時的既有條件下,皇帝能選拔出的對自己忠誠度最高的心腹,不信任御前侍衛,那皇帝也沒別人能信任了。侍衛,望文生義,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僕人兼保安式的下等人。
  • 1803年,在神武門外刺殺嘉慶皇帝的陳德,是誰指使的他?
    可是清朝卻有這樣一個人,他在光天化日之下就進了皇宮刺殺皇帝,而且這個皇帝還沒有做錯什麼,這就是清朝嘉慶八年的「陳德刺駕」案。清代皇帝在出遊過巡查的時候,儀仗隊大約有2000多人,後面還跟著無數的侍衛,在皇帝的身邊還有很多貼身帶刀侍衛,保證皇帝絕對不會出任何意外。可就算是如此嚴密的安保工作,也總會被有心之人找到漏洞,嘉慶八年的神武門,就發生了皇帝險些被刺殺的一幕。這一天北京城春寒料峭,和往日一樣的平和寧靜,嘉慶皇帝從圓明園休假回來,準備開始新的工作。
  • 漳平歷史上居然有御前侍衛,看看是誰
    嘉慶皇帝欽點為藍翎侍衛,之後授直隸固關中軍守備,改近任浙江衢標左營守備,升署浙江江山縣都司,官至正四品。      劉龍標一生三次連升兩級官階,倡修南宗孔廟,在第二故鄉修建文教和基礎設施常常傾囊而出捐盡俸祿。他的豐功偉績,依然可以在帥承瀛、杜堮、譚瑞東所立的石碑中領略到。他促成了東南儒釋道和民間信仰以及武學的水乳交融,推動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
  • 皇帝在紫禁城遇刺,百餘名侍衛充當看客,刺客的動機令人哭笑不得
    不過在清朝嘉慶年間,有一個小人物卻因為想死後留名便去刺王殺駕,一時間成為天下奇聞。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嘉慶帝在清朝歷史上很不得民心嘉慶帝大約是清朝史上最不得民心的皇帝,在位期間曾數次遭遇暗殺行動,其中最危險的一次發生在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
  • 大清的御前侍衛是什麼級別?僅僅是皇帝的保鏢?那你可就理解錯了
    大清的御前侍衛是什麼級別?僅僅是皇帝的保鏢?那你可就理解錯了文/寒秋現在古代劇的盛行,使人們知道古代官職與現今有很大的不同,在古代官職的大小等級按品來算,通常分為九品,這與現在部級、處級有很大的差別。在一些講述清朝的電視中,我們經常在皇宮中聽到御前帶刀侍衛這一職位名稱。人們對這一職位的理解大多是皇帝的貼身侍衛。其實他的工作就是這個,他們存在的唯一意義便是保護皇帝安全。這一職位由康熙時期設立,無數的清朝人們想要身居此職。要知道皇城內宮殿中,一般的官員不允許帶刀具的,而他們卻可以。有人認為再怎麼帶刀也不不過是一個保鏢。
  • 清朝為何有且只有嘉慶皇帝遇刺?一次差點沒命,一次嚇個半死!
    清朝有十二個皇帝,為什麼有且只有嘉慶皇帝遇刺?一次差點沒命,一次嚇個半死,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是嘉慶不得人心嗎?我們先來看看嘉慶兩次遇刺是怎麼回事。嘉慶第一次遇刺是在嘉慶八年,一個叫陳德的人因為窮得活不下去,就懷揣小刀到神武門去刺殺嘉慶,想死後留個名。
  • 遇刺時身邊僅6人護駕,至今仍有支箭插在故宮
    不過乾隆帝交給嘉慶帝的江山已經是爛事一堆,雖然從和珅家抄出了相當於清政府15年的稅收,但嘉慶帝的日子還是難的,他雖然是皇帝,但朝廷中有幾個臣子是看得起他的,嘉慶帝又得到了多少民心?「康乾盛世」是清朝最後一個盛世,即使嘉慶有心重振雄風,但奈何能力不夠。
  • 御前侍衛納蘭性德
    聖祖以其世家子,授三等侍衛,再遷至一等。」納蘭性德的官職是康熙皇帝身邊的一等侍衛。他深受寵信,經常隨駕出巡。在近十年的侍衛生涯中,納蘭性德多次跟隨皇帝離京巡幸。因為家世顯赫,又是近侍,所以他的角色不只是跟隨在皇帝的巡幸隊伍中,而是近距離伴君左右。現存的詩歌中可以看到不少納蘭性德與皇帝的同名詩作,均是他隨君巡幸時所作。比如君臣行吟塞上,都有詩《山海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