糙米是稻穀只剝去粗糠而保留胚芽和內皮的「淺黃米「。各種穀物的營養都集中在胚芽和內皮裡,胚芽掌管著米的命,相當於人的頭腦,內皮則相當於人的皮膚。
過精加工的白米失去了頭腦和皮膚,導致雜菌侵入,吞噬了本來就不多的營養成分。而糙米依賴原有的生命力和營養成分,就能抵抗雜菌入侵。人們常把白米叫」死米「,把糙米稱為「活米」。
不是說剝去了粗糠就是糙米,糙米必須是100%活的,把糙米浸泡在水裡,必須在一星期內出芽,否則依然是死米。因此糙米又稱發芽米。
糙米屬穎果,表面平滑有光澤。在糙米米粒中,米粒有胚的一面稱腹白,無胚的一面稱背面。糙米米粒表面共有五條縱向溝紋,背面的一條稱背溝,兩側各有兩條稱米溝。
糙米溝紋處的皮層在碾米時很難全部除去,對於同一品種的稻穀,溝紋處留皮越多,可以認為加工精度越低,所以大米加工精度常以粒面和背溝的留皮程度來表示。
縱溝的深淺隨稻穀品種的不同而異,它對出米率有一定的影響。有的糙米在腹部或米粒中心部位表現出不透明的白斑,這就是腹白或心白。腹白和心白是稻穀生長過程中因氣候、雨量、肥料等不適宜而造成的。
稻穀經加工僅碾去穀殼後為糙米。糙米是一個完整的果實,糙米一般需經過進一步加工才能食用。糙米經繼續加工,碾去皮層和胚(即細糠),基本上只剩下胚乳,即我們平時食用的白米或大米。
糙米和白米的區別是什麼呢?
大米是將稻穀的穀殼、果皮、種皮等全部脫去只留下胚乳部分的製品,顏色是白色的。而且糙米只是脫去了稻穀的外殼,其他的部分都是保留著的,顏色通常為深棕色或者是淺棕色。
稻穀中含有很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纖維素等營養成分的,大部分都是集中在果皮、種皮、外胚乳、胚芽等部位,所以糙米的營養價值是很高,而大米只有胚乳。大米中含碳水化合物75%左右,蛋白質7%-8%,脂肪1.3%-1. 8%,並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等。糙米中鈣的含量是白米的1.7倍,含鐵量是2.75倍,菸鹼素是3.2倍,維他命B1高達12倍。糙米中的維生素E是白米的10倍,纖維素高達14倍。
白米在加工中,結構被破壞,營養流失,喪失生命力。白米失去維生素(維生素B)後成了非活性化,在被人食用前就已經氧化,從而難以在人體內完全燃燒。形成中間代謝的產物,乳酸和焦葡萄糖酸,導致血液酸性化。
糙米是維生素B合成物的寶庫,有很高的代謝功能,並含有解毒物質,能將有害於身體的各種公害物質和有毒物質及重金屬等中和後排出體外。糙米中維生素E能預防動脈硬化和高血壓等,鈣含量比白米多一倍,有利於安神和淨化血液,使得血液更接近弱鹼性。
白米作為死米,胚芽和纖維素都被去掉了,使大部分營養流失,給人帶來各種有害的副作用,缺乏纖維素易引起便秘,沒有維生素B1會誘發肝病,鈣鐵不足會造成發育不良。
糙米在胚芽和內皮層裡含有大量各種有效成分,僅白米一半的量就能使胃感到充實。由於不用副食來輔助,自然就減少進入體內的化學物質數量,糙米被公認為是公害時代的必需食品。
對腦功能產生不好影響的諸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維生素B類不足,一旦缺少了磷,就會使判斷力記憶力減弱,白米中幾乎不含磷。
糙米中磷含量是白米的7倍,各種B類維生素之多,白米無法與之相比。攝取糙米養分能夠補充對腦子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的許多成分。還能使細胞新陳代謝更加活躍。從而使頭腦永遠堅持清醒。
癌症第一原因是缺少三種維生素B類(即核黃素,煙酸,泛酸)中的一種。人吃白米飯後會形成一種叫「雷瑣辛」的致癌物質,對每日食白米飯的人致癌物質日積月累危險可想而知。
糙米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尤適於肥胖、胃腸功能障礙、貧血、便秘等人食用。大米適宜所有人群。
糙米是稻穀脫去外保護皮層稻殼後的穎果,內保護皮層(果皮、種皮、珠心層)完好的稻米籽粒,由於內保護皮層粗纖維、糠蠟等較多口感較粗,質地緊密,煮起來也比較費時,但其瘦身效果顯著。與普通精緻白米相比,糙米維他命、礦物質與膳食纖維的含量更豐富,被視為是一種綠色的健康食品。
那朋友可能會想,那糙米這麼好,我們以後就吃糙米就行了,為什麼還把大米加工成精米?以後讓全家人改成吃糙米得了。其實糙米也是有注意事項,不是所有人都適合。
A. 首先說糙米的口感確實不比精米爽口,粘滑,反而粗糙,要不怎麼叫糙米,一般年輕人吃不慣,而且蒸煮的時間會表較長,對於很少做飯的人來說會比較麻煩。
B. 由於糙米保留了外層(果皮、種皮、珠心保護層)保護組織,其農藥含量會比精米高出許多,所有要多淘洗即便。
C. 糙米等穀類外皮所含有的"非定"(未曾被精白過的穀類)不利於鈣及鐵的吸收。由於含磷過多,鈣的吸收顯得格外困難。因此,當你改吃糙米飯的話,必須加倍地攝取鈣及鐵。尤其是長身體的青少年,骨骼發育時要注意。
D. 果皮的組織中含許多螯形化合物作用強烈的植酸。植酸和礦物質結合成為植酸鹽,植酸會阻礙礦物質的吸收。
亞洲第一稻專供五常稻花香大米,粒粒真米,香味十足,是您的不二之選。打開小程序搜索「亞洲第一稻」,趕快訂購吧!
文|來源網絡
圖|來源網絡,版權歸攝影師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