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報》整版報導浦城

2020-12-16 騰訊網

點擊播放 GIF 0.2M

3月2日,《福建日報》世界遺產板塊整版推出浦城報導——《浦城牛鼻山遺址:與曇石山唱和 開閩地「山海經」之先聲》。

▲牛鼻山遺址航拍圖

文物名片

牛鼻山遺址

牛鼻山遺址位於浦城縣管厝鄉黨溪村,佔地面積約3200平方米。1989年、1990年,福建省考古隊先後兩次進行了發掘,共揭露面積900平方米,發現新石器時代墓葬19座、灰坑8個,出土石器、玉器、陶器等300多件,以及大量陶片。

這一遺址發掘的三袋足鬹、鴨掌足鼎等文化遺存,與閩江下遊曇石山文化有較大差別並有自身特點,學術界將其命名為「牛鼻山文化」。牛鼻山文化在史前區域文化交流、閩臺史前文化關係、史前文化發展序列、聚落考古研究、史前經濟形式轉變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2018年再次對牛鼻山遺址周邊進行區域性系統調查,發現碳化粳稻種子距今5300年~4800年。

在閩江流域新石器文化體系中,牛鼻山文化是閩浙贛地區大交流大碰撞而形成的融合形態,也是農業革命的濫觴地。

點擊播放 GIF 0.4M

前世傳奇

兼具橋梁和橋頭堡之功

講述者 陳兆善(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牛鼻山兩次發掘的資料,為福建新石器時代山地類型考古遺址的研究提供了一個珍貴的實例,與反映海洋文化的曇石山文化共同構成了福建新石器時代不同類型的文化代表。

眾所周知,福建地區史前時期的考古學文化當以曇石山文化為第一,而在整個閩北、閩西地區新石器時代的遺存發現數量尚顯不足。對於研究福建史前文化的區系類型,存在較多的文化序列與區域的缺環。

閩北在古代福建歷史文化中,發揮了先行者作用。就考古而言,福建北部經過歷年考古工作,發掘了浦城牛鼻山、黑巖頭和馬道坪,武夷山梅溪崗、葫蘆山和上七丘崗,光澤馬嶺和饅頭山,邵武鬥米山和延平葫蘆山等遺址,充實了福建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內涵。相對於其他地區,閩北的史前文化還算相對完善。

這些遺址中,最有代表性的遺存還是牛鼻山遺址,它是「牛鼻山文化」的命名地,是閩北地區早期文化的代表,也是福建山地類型考古學文化的代表,為福建史前文化序列的重要一環。地處偏遠的牛鼻山遺址,實際上是一顆遺落在深山之中的明珠。

浦城位於福建北大門,自古就是閩浙贛三省襟喉,其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在文化、人員、經貿等交流方面,兼具橋梁和橋頭堡的作用。前者體現在早期對接江南的良渚文化、江南土墩墓、越文化等,並在歷史時期繼續作為福建與江浙、中原聯繫的主要通道;後者表現為在吸收和引進先進文化時,先在本地生根發芽,然後再下傳至閩江流域等地區,為福建歷史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牛鼻山文化特點很明顯,其典型陶器有三足鼎、三足盤、三足鬹、凹沿長腹圜底罐、小侈口扁腹罐、侈口長腹圈足罐、斂口長腹圈足或圜底壺等十類器型,還有少量其他器型。其中三足器、長腹器、高圈足器造型最為典型,帶耳或帶把器型很發達。

我們發現,牛鼻山類型文化,出現了來自鄰近浙江、江西同期文化的交流和影響。從器物形態方面分析,牛鼻山類型下層遺存中的高喇叭形圈足豆、高柄豆、錐形足鼎以及壺、罐造型,與已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良渚文化關係密切,往上還可追溯至江南新石器的崧澤文化;另外與江西樊城堆類型文化也有一定的聯繫,兩者在陶器的陶質陶色方面,墓葬隨葬品的鼎、豆、壺組合,以及石斧、錛、鏃等生產工具形態上,都有相似的文化面貌。江西考古專家認為其歸屬極可能為江西的另外一支考古學文化——萬年文化,意味著牛鼻山文化極可能就是萬年文化的來源。

牛鼻山文化對閩江下遊的曇石山文化有很大的影響。曇石山文化的第二來源也是其主要來源,就是閩江上遊地區的早期文化,重點就是牛鼻山文化,當然還包括現南平地區所轄的閩江上遊地區其他的一些早期文化。從自然地理環境來說,閩北是閩江的源頭之一,沿江交通便利。除個別地段外,有連綿不斷的縱向延伸的山間谷地,使得閩江上下遊之間有機聯結在一起,為文化交往提供了便利條件。從考古學文化的意義上說,閩北是福建文化的源頭,這是有一定的基礎的。

具體比較曇石山文化和牛鼻山文化,我們發現有四類器物為兩地共同常見、形態基本一致的器型,如小侈口扁腹圜底罐、侈口長頸扁腹圈足壺、敞口淺腹中高圈足豆、敞口淺腹高寬圈足盤等;形態相同而較少見的器物,有凹折沿鼓腹矮圈足罐、微侈口折腹寬矮圈足簋、平折沿弧腹矮圈足簋、斂口斜弧腹矮圈足簋;相似或相近的器型,還有三足鼎、凹折沿鼓腹矮圈足罐等。

從上述對比可以看出,曇石山文化與牛鼻山類型在主要器型與次要器型方面雖有較大的區別,但兩者之間的聯繫還是相當密切的,有一些共同存在的東西,也有相互影響的成分在內。考慮到牛鼻山類型文化地處閩江上遊,能更早接觸到江浙早期文化,因此推測牛鼻山類型對曇石山文化的影響,要大於後者對前者的影響。

從牛鼻山與曇石山出土陶器相對照看,曇石山墓葬第一期至第五期都可看到兩者相同和相近的陶器存在,表明其文化的影響是持續的,而且表現為存在相互交流的成分,不是單一的,而是雙向的。

通過牛鼻山文化的橋梁作用,曇石山文化對浙江南部新石器時代文化也有一定的影響,比如浙南的好川文化就吸收了曇石山文化的因素。

▲三足陶鬹

▲陶尊

今生故事

兩粒碳化粳稻種子

在福建考古界,有「地上文物看泉州,地下文物看浦城」一說,此言不虛。誰曾想到,群山環抱,南浦溪支流躨跜蜿蜒,一處高出溪流水面約40米的獨立山頭中,深藏著幾千年的歷史文化信息,這是迄今所了解本地區最早的新石器文化,與曇石山文化遙相呼應,開始了福建新石器文化山與海的二元對話。

牛鼻山遺址所在地,如今僅餘6戶居民。數千年前,先民在此披荊斬棘,逐水而居,這裡曾是「詩意」棲居之地。「後靠山,前臨河,中間是塊大盆地,是牛鼻山遺址顯著的區位特徵。」浦城縣博物館副館長楊軍說,遺址淋漓盡致地呈現了先民擺脫遷徙遊移,結成聚落後的生產生活圖景。

閩北山區氣候溫潤潮溼,自然生態資源豐富。「在生產力水平低下而發展緩慢的新石器時代,先民相當程度還是要依賴自然資源的優勢,但已經有意識地進行開發和改造自然的鬥爭。」楊軍說。

入之愈深,其見愈奇。2018年7月,經福建省文物局批准,浦城縣與廈門大學歷史系合作開展牛鼻山遺址周邊區域系統調查。這是一種細緻到以平方為單位的野外調查方法,是區域系統方法在福建境內的首次實踐,也是在華南山地密林地區運用區域系統調查思維與傳統普查方式相結合的一次嘗試,大大豐富了對牛鼻山遺址的認識。

之後在牛鼻山山頂和西側探溝試掘中,從相當於牛鼻山文化早期的地層和灰坑中發現了兩粒碳化水稻,經廈門大學考古人類學教學實驗中心主任葛威副教授初步鑑定,屬於碳化粳稻種子;根據碳十四測年,顯示其年代範圍約在距今5300年~4800年。兩粒「谷」化石的發現,將閩北地區及閩浙贛三省交界地區水稻種植歷史在原基礎上又向前推進了1500年。

此前,在牛鼻山出土的農耕工具中,就出現了形制較為特殊的有段石錛。有段石錛在浙江河姆渡文化時期(距今7000年至6000年前)已經使用,被視為稻作農耕文化中裝柄使用的工具。牛鼻山遺址中有段石錛數量不多,農耕生產總體還處於原始粗獷的階段,但也證明在這一時期先民已開始農業革命。

陶器與農耕生產的發展,共同構成了先民定居並產生原始氏族的條件。在牛鼻山遺址出土的大量陶器中,有用作儲藏種子的器具,當時先民耕作有種有收,但總體產量不高,某些器皿還有火煨的痕跡,反映了先民從生食向熟食的轉變。

有趣的是,出土的文物中出現少量陶鬹,這是一種源自於黃河流域的傳統陶器造型。其造型奇特,口沿一側呈鴨嘴狀,修長的頸部連接三個分叉的袋狀足,是一種可炊可飲的器皿,有人研究其用途是被當作酒器使用。「清醠之美,始於耒耜」,使用穀物釀酒,伴隨農業生產而來。浦城陶鬹的發現,是否意味著當時的農業生產已經具備用糧食釀酒的可能,這是值得探尋的一個謎。

2009年,牛鼻山遺址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如今,為了最大限度保護歷史遺存,考古遺址已整體回填。作為文化沃土的見證,管厝鄉在打造生態水系的同時,在黨溪村建起了牛鼻山文化公園,遊客漫步園中,可見形態各異的陶器、農具等文化元素,來一場千年的歷史穿越。

不可否認的是,在閩江流域新石器文化體系中,牛鼻山文化是閩浙贛地區大交流大碰撞而形成的融合形態,也是農業革命的濫觴地,我們對牛鼻山文化還知之甚少。正如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陳兆善研究員所說:「浦城地下文物的地位和作用還遠未充分展現,值得深入發掘和研究。」

▲三足陶盆

▲陶豆

專家點評

四川大學考古系教授吳小平:

山坡遺址的農耕經濟形態以浦城牛鼻山為代表,這些遺址多分布在內地的河流臺地邊緣,由於生態環境與貝丘遺址有很大差異,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有很大不同,其文化內涵便可反映。如生產工具,農業生產工具所佔比例比貝丘遺址大,且製作精美,有長方形石錛、鑽孔石斧、石鉞、石刀和石磨盤等,而漁獵工具較後者少,反映了山坡遺址居民以採集植物和農業為主、漁獵為輔的生產方式,其農業生產較貝丘遺址發達。

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徐長青,江西省資深考古專家李家、申夏:

牛鼻山遺址的發展,為福建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提供了一份珍貴的資料。對它的研究,不但可以更深刻地了解牛鼻山遺存文化的性質,而且可以豐富以它為代表的這一類型的文化面貌,並且尋找到與曇石山文化的區別和聯繫。從這個意義上講,對它的研究,可以為福建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的區系類型研究提供幫助。同時,由於該遺址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它又為研究閩、浙、贛三省交界地區的古文化淵源與交流產生積極的影響。

廈門大學歷史系考古教研室付琳博士:

牛鼻山文化是閩浙贛三省鄰境地區新石器時代山地文化的典型代表,實證了距今5000年前後稻作農業已在本地生根發芽。浦城牛鼻山遺址作為牛鼻山文化首次發現的典型遺址,為探討牛鼻山文化先民的經濟生活、文化交流和葬俗習慣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今後對於這處遺址聚落形態的深入發掘與研究,也將極大拓展對於福建史前山地文化類型的認識,進一步明確福建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山海二元格局。

主 管 : 中共浦城縣委宣傳部

制 作 :浦城縣融媒體中心

監 審:王樹瑜

值班主任:吳勇君

編 輯:劉莉輝黃娜 王海麗

相關焦點

  • 程偉健:藏不住了,首播超100萬觀看量,廣州日報整版報導揭秘!
    發布會首播就超過了100萬觀看量,廣州日報更是通過整版報導首屆CP網紅直播帶貨雲競技賽,巨大的影響力自然不言而喻。廣州日報整版報導2020廣州直播帶貨年的啟動就是一個開端,在樂淘網+廣東省模特行業協會+暢流網紅孵化基地+樂淘影視傳媒強強聯手的方式下,助力傳統行業升級。
  • 中國電動衝浪板公開賽在浦城舉行
    臺海網11月1日訊 據福建日報APP—新福建報導 10月31日,2020年宜和佳苑杯·中國電動衝浪板公開賽在浦城縣南浦溪畔開幕。近年來,浦城深入挖掘良好的生態環境優勢和文化旅遊資源,不斷創新舉措、理念、方法,大力探索「水美經濟」等發展新模式,持續推動文化體育、健康養生、全域旅遊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通過招引更多元更優質的品牌賽事落戶舉辦,著力開發好體育+文化、+旅遊、+康養等新業態,做強做精體育產業,進一步健全政策牽引、活動策劃、產品開發、要素配套等辦賽機制,持續打響南平體育品牌。
  • 《長江日報》5年14次跟蹤探訪並推出70多個整版報導
    □本報記者 湯廣花 通訊員 朱建華  「這是一場持續的歷史記錄,我們看到熊常東家承包了魚塘,李濤家辦起了家庭養殖場,王雄家建設了茶園,易有德家創辦了苗木基地,朱哲良家攬上了快遞生意,滕方遠家女兒讀了大學,易德順家兒子上了軍校……」12月14日,《長江日報》在1版頭條和3至12版,刊發報導《全程記錄10戶武漢家庭脫貧奇蹟
  • 福建日報儲白珊 :不完整的報導
    儲白珊  2004年7月從廈門大學畢業後,先後就職於海峽都市報、東莞日報、福建日報等新聞單位,在一線新聞採編崗位工作至今。近五年獲獎經歷: 2020年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章; 2020年福建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美守護者」; 2017年福建省新聞工作者協會「福建新聞獎報紙通訊一等獎」; 2015年福建省旅遊局、省政府新聞辦「清新福建旅遊好新聞專題類一等獎」;福建省新聞工作者協會「福建新聞獎新聞論文二等獎」。
  • 今天,浙江日報整版報導慈谿!
    今天,浙江日報整版報導了慈谿朝著長三角區域性中心城市邁進的歷程!一起來看這則報導慈谿,地處杭州灣南岸,東靠寧波,西臨杭州,北接上海,是長三角地區連結上海、寧波兩大現代都市的「黃金節點」。來源|浙江日報編輯|芝麻原標題:《朝著長三角區域性中心城市邁進!今天,浙江日報整版報導慈谿!》閱讀原文
  • 北部灣再度聚焦北海,14家黨報聯盟整版報導,北海發生了什麼?
    9月24日,北海日報在《粵桂瓊十四市報業聯盟專版·北海》整版專欄中報導了「產城人文」四維融合轉型升級之——北部灣大挪移:北海謀變。向海經濟引領「產城人文」四維融合,宜居之城升級之路備受關注在《北海:從絲路始發港到「產城人文」四維融合》報導中,以「北海謀變」城市發展脈絡為引,介紹了北海的城市發展之路,「向海經濟」的概念,為邁入新時代的北海發展指明了航向,北海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城市經濟高速發展。
  • 上海日報整版報導唐詩之路藝術展:Traveling back through ancient...
    來源 |Shanghai Daily 1月7日第8版 展覽攝影 |申博原標題:《上海日報整版報導唐詩之路藝術展:Traveling back through ancient art
  • 莞媒整版報導東莞助力韶關脫貧攻堅走在全省前列
    12月10日,《東莞日報》在東莞·時事A07版以《東莞力量助力韶關脫貧攻堅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為題,整版全方位圖文並茂報導東莞對口幫扶韶關脫貧攻堅工作取得的新成效。報導截圖「今年4月,對口幫扶韶關的209個貧困村、2.3萬餘名貧困戶在全省率先全部達到脫貧出列標準。」
  • 古韻飄香 詩畫浦城
    作為全國唯一的「中國丹桂之鄉」,浦城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其地處閩浙贛三省交際,是「清新福建」的北大門。5月15日,第八屆全國網絡媒體採訪團走進浦城,感受清新的浪漫氣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剪紙,被譽為「無墨的中國畫」,是巧奪天工的指尖藝術,講究千刀不斷,線線相連。浦城剪紙字中有畫、畫中有字、以字組畫,花樣圖形多與裝飾對象相似,每種花樣必有背後的延伸含意,意必吉祥,開創了中國民間剪紙「禮品花」之先河。2014年,剪紙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 浦城山水——埋藏著豐富的文物資源
    浦城是文物大縣,在福建省文物界有著福建文物「地上看泉州,地下看浦城」的說法,這足以證明浦城在福建省文物界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首先要講到的必然是「牛鼻山遺址」。土墩墓群位於浦城縣仙陽鎮管九村,2006年省、市、縣文物部門聯合組成考古隊對土墩墓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本次發掘土墩墓30多座,出土陶器、原始青瓷器、青銅器、玉器等共計200多件,這是福建地區一次性出土青銅器最多的考古發現。浦城縣水北街鎮黃碧村大口窯遺址也是一處很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
  • 記中國電信福建公司駐浦城黃碧村村第一書記葉茂禎
    村民誇讚的就是扶貧駐村第一書記葉茂禎,他是中國電信福建公司的一名技術骨幹,從2017年底扶貧駐村至今,他帶領村兩委幹部,多方籌集近600萬元項目資金,拓展產業扶貧,建設美麗鄉村,幫助黃碧村提前摘掉了貧困村帽子。網上賣大米 村民增收入黃碧村地處丘陵地帶,水稻種植是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如何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是葉茂禎駐村後想得最多的事。
  • 浙江日報整版報導:國寶文獻重光的背後
    2019-05-31 07:09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俞吉吉 徐賢飛 侯明明 縣委報導組 朱躍軍今天《浙江日報》深讀版整版刊發《國寶文獻重光的背後:迄今出土最完整的宋代紙質文書——徐謂禮文書首次公展》,全文如下:5月24日,武義縣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國寶·重光——南宋徐謂禮文書陳列」對外開放。
  • 丹桂香裡生態遊 詩畫浦城新風尚
    又到一年金桂飄香時,10月12日至13日,以「清新福建·詩畫浦城」為主題的浦城縣首屆旅遊產業發展大會暨第二屆丹桂文化旅遊節隆重舉行,本次大會既是縣委、縣政府推進全域旅遊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進一步宣傳推介浦城,提升浦城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大好機遇。
  • 《詩畫浦城 金剪生花》 浦城縣剪花嫂剪紙坊作品展在福州畫院隆重...
    本次展覽以「慶祝新中國七十周年華誕 詩畫浦城 金剪生花」為主題,共展出浦城剪紙傳承人優秀作品100幅,既有傳統花樣,也有現代作品和主題創作,全面展現浦城剪紙的藝術特點,用剪紙的形式再現了一幅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畫卷以及社會主義新時代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精神面貌。
  • 融媒體傳播國際範十足—福建日報全媒體報導唱響海絲國際茶文化論壇
    福建日報社聚集福建日報、新福建APP、東南網及海外分站、海峽網、閩南網,以及集團旗下子報子刊新媒體力量,發揮「報網端微」聯動傳播優勢,製作了圖文、視頻、抖音、H5、圖解、直播等一系列的融媒體產品,多點發力、立體傳播,報導茶文化論壇的盛況。截至當日20時,福建日報全媒體關於論壇的發稿量超350篇,全平臺流量 超1758萬。論壇相關稿件在海(境)外各平臺推廣也備受關注。
  • 融媒體傳播國際範十足——福建日報全媒體報導唱響海絲國際茶文化論壇
    福建日報社聚集福建日報、新福建APP、東南網及海外分站、海峽網、閩南網,以及集團旗下子報子刊新媒體力量,發揮「報網端微」聯動傳播優勢,製作了圖文、視頻、抖音、H5、圖解、直播等一系列的融媒體產品,多點發力、立體傳播,報導茶文化論壇的盛況。截至當日20時,福建日報全媒體關於論壇的發稿量超350篇,全平臺流量 超1758萬。論壇相關稿件在海(境)外各平臺推廣也備受關注。
  • 今天,海南日報刊發整版報導,聚焦這件大事!
    今天(12月3日)海南日報A03整版刊發報導《勇立潮頭揚勁帆》聚焦海南「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各項成果12月3日《海南日報》A03版面圖報導全文如下↓↓歷史,總是在一些特殊的時間節點上被賦予非同尋常的意義。
  • 《福建日報》報導漳州檢察駐村幹部劉國才的戰「疫」事跡
    ▲4月15日《福建日報》報導今天,福建日報刊發《一位駐村書記的春天戰「疫」》一文,報導漳州市檢察院派駐平和縣大溪鎮下村村的駐村第一書記劉國才的戰「疫」事跡,以下為報導原文:春暖花開,10日上午,劉國才早早地來到村口,迎接一位漳州來的食品經銷商,準備帶他考察一下村裡剛建成的一座米粉廠
  • 整版特別報導!閬中這些村被四川日報「盯」上了
    今天四川日報整版特別報導閬中脫貧攻堅成效這些村被傾情關注快來看看有你們村沒?來源:四川日報
  • 你不能錯過的,舌尖上的美味之浦城特色美食!
    浦城縣,地處福建省最北端、閩浙贛三省交界處,是福建的"北大門",為福建省第三大縣,有著「中國丹桂之鄉」的美稱。浦城是一個山美水美,民風淳樸的縣城。這裡有很多好玩的地方,比如,浮蓋山、匡山、中國包酒文化博覽園(4A景區)、南平雲峰寺等。不過小編在這裡想介紹的是浦城的美食,請看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