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陝北會師
1936年10月,到達陝北會師時,紅二方面軍人數跟出發時差不多。11月,在陝北保安窯洞,毛澤東高興地迎接前來與他會面的賀龍和任弼。對賀龍兩次舉起了大拇指。
會師時,毛主席接見賀龍兩次點讚
毛澤東很高興地說:「二、六軍團在烏蒙山打轉轉,不要說敵人,連我們也被你們轉暈了頭,硬是轉出來了嘛!出貴州,過烏江,我們一方面軍是付出了大代價的。二、六軍團討了個巧,就沒有吃虧。」緊緊擁抱了賀龍後,他再次舉起大拇指,說:「你們一萬人,走過來還是一萬人,沒有蝕本,是個了不起的奇蹟,是一個大經驗,要總結,要大家學。」
紅二方面軍是長徵末期組成的。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叫中國工農紅軍,簡稱「紅軍」。第二方面軍是工農紅軍三大主力之一。由第二軍團、第六軍團、第三十二軍原為第一方面軍第九軍團)於1936年7月初在西康甘改(今屬四川)組成,賀龍任總指揮,任時任政治委員。
紅二方面軍長徵出發時,沒有紅一、紅四方面軍的人馬眾多,途中沒有那麼大的起伏,蒙受那麼慘重的損失,所以沒那麼受人們的重視。但是,就是這樣一隻部隊,長徵下來,會師時人數和出發人數都是一萬多,幾乎不減少,用毛主席的話就是沒有蝕本。
創造了紅軍長徵史上的一個奇蹟。
紅軍會師紀念郵票
那麼,紅二方面軍這支神奇的部隊發源至何方,其發展歷程怎樣?
紅二方面軍主要由二、六軍團組成。第二軍團是1930年7月由原在湘鄂西根據地活動的紅軍組成,賀龍任軍團長;第六軍團1933年6月由原在湘根據地活動的紅軍組成,蕭克任軍團長。這兩個軍團於1934年10月在黔東印江縣木黃會合後,成立了以賀龍、任弼時、蕭克等人為領導的指揮部。同年11月至1935年8月,進行了湘西攻勢,恢復和建立了湘鄂川黔根據地,粉碎了國民黨軍八十多個團的「圍剿」,然後東徵,圍攻常德,直逼長沙,有力地配合了第一方面軍的長徵。任弼時在總結時說:「在配合主力紅軍與其他蘇區上,是盡了我們的力,完成了歷史任務的。」當時,是湘鄂川黔根據地部隊發展最鼎盛的時期,發展到一萬七千餘人。
1935年11月19日,二、六軍團從桑植劉家坪出發,退出湘鄂川黔邊根據地,開始長徵,轉戰湖南、貴州、雲南廣大地區,擺脫了數十萬國軍圍追堵截,1936年7月2日,按照中央指示,第二、六軍團和三十二軍正式組成第二方面軍,賀龍任總指揮,任弼時任政治委員。接著,同第四方面軍甘孜會合,會師後,賀龍、任弼時得悉張國燾分裂黨分裂紅軍的真相後,旗幟鮮明地站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一邊,與朱德、劉伯承、徐向前一起,共同促使張國燾同意南下紅軍北上。10月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第一方面軍會師。會師時,紅二方面軍全軍尚有一萬一千多人。
賀龍廣場紀念雕像
紅二方面軍不光突破了敵人一次又一次重圍,勝利完成了自己的長徵。其至少有兩大功績:一是完成策應中央紅軍突圍任務。紅二方面軍的紅六軍團最先從江西出發為中央紅軍西進探路的,與賀龍的紅六軍團會師後,按照中央指示,為策應中央紅軍突圍,先後發動湘西攻勢和東徵,致使在湘江堵截的李覺等湘軍不經過蔣介石,偷偷撤退,回防省城長沙,不然中央紅軍在湘江戰役中可能損失會更大。二是促使紅四方面軍北上與中央紅軍會師。賀龍在甘孜同朱德、劉伯承、徐向前會合後,堅決反對張國燾的分裂活動,並主動團結和勸說紅四方面軍,成為紅四方面軍同意北上的最大助力。
抗日戰爭開始後,二方面軍編為八路軍120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