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佛庭自畫像
呂佛庭,乳名天賜,字佛庭,以字行,號半僧。1911年11月29日,出生於河南省泌陽縣雙廟鄉後夭莊,中醫世家,家學淵源。父呂海波,為內科中醫師。呂佛庭自幼文靜,喜琴、詩、書、畫及蒔花、坐禪,10歲茹素念佛,皈依三寶。5歲起,由海波公教他開始套仿影練字,7歲開始臨帖,學習《皇甫誕碑》和《醴泉銘》;6歲起,學讀《千家詩》和《唐詩合解》,8歲就能作五、七言聯語,12歲就能作詩填詞;15歲時,已開始為慕名求字的鄉鄰們書寫對聯。呂佛庭5歲起,就喜歡在紙上、地上或牆上塗畫,海波公對牆上塗鴉感到奇怪,卻又感到筆畫景象非常生動有趣;就在呂佛庭8歲時,為了培養他的藝術天分,海波公就買來一部《芥子園畫譜》教他對著臨摹,待稍有根基之後,進而拿出家藏的惲南田、鄒一桂的花鳥畫,以及仇瑛、改琦的仕女畫供他賞臨,兩年多後,呂佛庭就能畫大幅中堂和四扇屏。16歲時,泌陽的縣長和各機關首長以及社會名流都紛紛向呂佛庭求畫。
1920年,從族兄花鳥畫家呂世勳習花鳥畫。
1923年,從前清秀才萬曉峰先生習畫雪梅。
1926年,呂佛庭入縣城基督教中學,專習西畫。
1927年,轉入縣立農村師範學校。
1928年,專程至開封隨省垣人物畫名家焦峻峰,學習人物仕女畫。
1929年,進入泌陽縣政府教育局擔任科員。教育局秘書張松齋先生給呂佛庭講授《全唐詩》與漢魏晉宋古詩,另外還指導他作詩及顏(眞卿)體書法的要領。
1930年,張松齋先生將女兒張書蘭許配給他。嶽父也是促成他遠離家鄉,負笈北平美專圓夢的關鍵人物。
1931年,呂佛庭考入北平美術專科學校,原先修西畫,後來轉習國畫,從齊白石、秦仲文、吳鏡汀、王雪濤、陳緣督、徐燕蓀、許翔階、管平湖等名師學習,是繪畫境界更上層樓的重要階段。呂佛庭珍惜求學機會,奮發向上,每日課後即閉門習畫、練字看書,專注不懈的努力,在校成績始終保持全班前三名以內。呂佛庭由不同名師指導而視野大開,一探傳統國畫的奧秘,深切認同許翔階老師強調「直接師法古人」、「從宋畫入手」的理念,而一頭鑽進宋元古畫,勤心研究。
1932年,在學期間,經嶽父松齋先生的介紹,呂佛庭書法也得到名家指導。當時,他隨擔任北平靜生生物調查所所長的張栩彬學習漢隸,張氏為河南南陽人,前清秀才,民國以後又畢業於河南高等學堂,與松齋公是同學,漢隸甚見功力,在北平頗有名氣,每逢周日呂佛庭常前往接受指導,這段時期在隸書方面的精進,為他日後結合楷、隸、篆的個人「呂體」書風打下紮實的基礎。
在每周日向張栩彬先生學罷書法後,呂佛庭都習慣順道往西直門裡彌勒院聽浩修住持講經,浩修是他的小同鄉,常為他講《無量壽經》和修心靜坐的方法,也常勉勵他「不要以能畫幾筆畫為滿足,要發願救渡眾生,超凡入聖。」《無量壽經》是淨土宗的「淨土三經」之一,經過浩修住持的講解,更能掌握淨土法門的要旨,這對他學佛的啟示很深。
呂佛庭在負笈北平行前,嶽父張松齋先生以家傳的明代古琴相贈,進入美專後,呂佛庭從管平湖老師學古琴,並向鄭穎孫、徐元白等人請教。1936年,呂佛庭還到南京參加清溪琴社舉辦的大規模古琴演奏會,時至今日,中國音樂史尙以古琴名家尊奉之。
呂佛庭為了提升詩境,增加切磋機會,他與美專七、八位志同道合的學友組成「重陽詩社」,經常相聚酬唱聯吟,互相交換心得,追隨古代文人雅士之風。
美專時期,呂佛庭常至北平故宮博物院研究古畫真跡,並用心觀摩在中山公園舉辦的當代名家畫展,並於此在1933年結識張大千先生。且曾遊歷八達嶺長城,賦詩曰:【萬壑千巖一徑通,遊騎聯轡嘯春風。登臨八達閒吟眺,萬裡長城夕照中。】
1934年,呂佛庭自北平美術專科學校畢業,畢業前曾在北平慧文中學舉行個人首次畫展,以工筆人物、仕女為主,搭配部分仿古山水畫。畢業後,呂佛庭返回河南省親,順便遊歷河南輝縣百泉。
翌年,應開封市河南博物館邀請,呂佛庭再次舉辦個展,並與徐元白、喬懋卿、譚方成、曹一民共組書畫研究社,互相砥礪切磋書畫,同時參加河南省全省美展。這段期間與畫友結伴遊黃山、南京、蘇州、杭州等名勝,沿途速寫筆記,勤畫不輟。
1937年7月,中日戰爭爆發,呂佛庭下山組織抗敵救國後援會,一方面成立話劇團宣傳抗日,一方面募款救國,並盡捐個人作品與妻兒金飾。
1940年,4月遊桐柏山,5月避寇至臨汝,遊中嶽嵩山,10月遊遂平嵖岈山與泌陽銅山。
1941年初,正月避日寇至魯山,4月遊香巖寺和武當山,8月,應聘任教於河南省源潭中學。
1943年,應聘至河南省唐西中學任教半年。
1944春,攜手繪歷代名將圖,赴秦蜀激勵士氣,沿途於西安、成都與重慶舉行義賣畫展。並在青城山與張大千先生常見面討論有關國畫的問題。秋天,因父喪返回河南,為躲避日軍搜捕,僅停留七天,即往南陽騎立山廣慈寺隱居,整理行旅西嶽華山、終南山、太白山、秦嶺,入四川遊青城、峨眉、夔門、巫峽、劍閣等遊蹤的畫稿。開始撰寫《蜀道萬裡記》。
1945年,在南陽騎立山廣慈寺,開始繪製〈蜀道萬裡圖〉長卷。
1946年,完成《蜀道萬裡記》和〈蜀道萬裡圖〉長卷(長2330cm,寬40cm)以及八十多幅人物、仕女畫,赴開封舉辦畫展,並應南陽師範學校之聘擔任美術老師。
1947年,赴武漢舉辦畫展,遊南嶽衡山。
1948年,呂佛庭由西安,途徑南京,從上海乘船渡海赴臺。
1953年,撰《中國書畫源流》一書。
1954年,呂佛庭與林之助、彭醇士、唐鴻、王爾昌、韓玉符、葉火城、楊啟東、賴高山、陳夏雨、王水河等人共同籌組「中部美術協會」,舉辦中部美展。
1955年,完成《中國書畫源流》。
1956年,撰《石濤大師評傳》。
1958年,2月,呂佛庭著《中國畫史評傳》完稿。與朱雲、徐人眾、高一峰、王爾昌、李長林、曹緯初、唐曉嵐等人組成「八清雅集」,在臺北中山堂舉辦畫展。
1960年,《呂佛庭畫集》個人出版(第一集),此時期的畫風筆法趨於簡逸空靈。在教學、作畫之餘,常至臺灣各地名勝遊覽、寫生,繪畫技巧更為成熟,格外強調筆趣和墨韻所呈現的純美,完成了〈寶島萬山圖〉手卷,並有〈雲海松關圖〉、〈雲山古木〉等代表性作品。
1962年,正月,開始繪製〈長城萬裡圖〉長卷。
1963年,2月,呂佛庭以一年的時間完成〈長城萬裡圖〉長卷(長4100cm,寬41.2cm)。7月,開始著手〈長江萬裡圖〉長卷之草稿。
1964年,2月,移居臺中寶華山大山精舍,並正式落墨〈長江萬裡圖〉。
1965年,2月,遷居臺北山佳靜律寺,繼續繪製〈長江萬裡圖〉。2月27日,於國立歷史博物館講「中國繪畫四種境界」。至6月,以兩年時間完成〈長江萬裡圖〉長卷(長6058cm,寬61.2cm)。
1966年,2月12日,「半僧傳」發表。
1969年,2月開始繪製〈橫貫公路〉長卷,8月,呂佛庭完成〈橫貫公路〉長卷(長3334cm,寬60cm)。經由十年的寫生作畫,筆法轉折卷屈,蜿蜒靈動,風格介於寫境與造境之間,採用高遠法或深遠法描寫,顯現山勢的磅礡和丘壑的重深。
1971年,3月,撰「禪畫」一文。
1972年,3月,遊北部橫貫公路。出版《蜀道萬裡記》。
1973年,8月,呂佛庭自臺中師專退休,在東山路居住,開始嘗試禪意畫。
1974年,元旦,文字畫和禪意畫。10月,《呂佛庭名勝畫集》個人出版(第二集),開始以潑墨畫法嘗試禪意畫,呈現煙雲朦朧和空靈飄渺的氣氛。為了拓展畫路,從象形圖畫文字尋求靈感,開創文字畫,以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等造型和筆意,重新組合成一種象徵性的境界。
1975年,《文字畫研究》一書出版。撰「評溥心畬、張大千、黃君璧」三大家。
1979年,畫〈中國十大名山〉。
1981年,7月,《江山萬裡樓詩集》出版。7月,〈長城萬裡圖〉畫冊、〈橫貫公路〉畫冊出版印行。
1982年,《中國繪畫思想》出版。9月,呂體書法之《金剛般若經》出版印行。
1983年,作〈黃河萬裡圖〉草圖,並開始落墨。
1985年,6月,《中國十大名都》由文建會出版。中秋節,歷經兩年又四月完成〈黃河萬裡圖〉長卷(長5106.7cm,寬67cm)。
1986年,呂佛庭自願捐獻四千美金,用於泌陽一高購買圖書,身體力行,澤被後學,為家鄉學校教育表達關愛之情。
1987年3月,《呂佛庭書畫集》個人出版(第三集)。
1991年,3月,臺灣省立美術館舉辦「呂佛庭書畫研究展」,並出版《呂佛庭繪畫藝術之研究(研究報告/展覽專輯)彙編》,由黃冬富教授執筆。《八千裡路雲和月—澳紐與峇里島之旅》由財團法人臺中市文教基金會出版。9月,回大陸鄭州探親,與家人團聚。同月,遊覽湘西天子山,重遊安徽黃山。同時,應泌陽一高校長之請,呂佛庭揮毫題寫校名。
1993年,《臺灣漫遊記》出版。《呂佛庭名山遊畫集》個人出版(第四集)。
1996年,元月,《憶夢錄》一書出版,為呂佛庭從自己歷年日記摘錄其要的自傳。6月,《半僧文存•畫評集粹》出版。時年,已經86歲高齡的呂佛庭,欣然接受泌陽縣委縣政府的邀請,創作出巨幅《泌陽勝景》圖,奉獻給自己的故鄉泌陽。
1997年,臺中東山草堂,一日有位工業界富商來拜訪呂佛老,向呂佛老講說願意拿貳億元購藏〈黃河萬裡圖〉,呂佛老不為所動,只跟客人談佛論道。
2005年,6月30日,在法院公證人及門生見證下,立下口述遺囑,交代一切後事,並指定遺囑執行人。將〈黃河萬裡圖〉(長卷)、〈抱琴觀流像〉(自畫像)及〈金剛般若經〉(呂體書法)六冊頁等十餘件捐贈博物院典藏,另將二百餘件的國畫、書法、文字畫、禪意畫分別捐贈典藏機構。7月15日,請臺北山佳靜律寺主持廣元法師為呂佛庭剃度,法名「完僧」。7月24日(農曆6月19日),呂佛庭在吉祥臥安睡中抱舍往生,享壽95歲。
呂佛庭(佛老)是書畫雙棲的書畫家,水墨繪畫更是他一生創作的主軸。他自從少年時期,即喜遊覽名山大川,其所繪「蜀道萬裡圖」、「長城萬裡圖」、「長江萬裡圖」、「黃河萬裡圖」及「橫貫公路」五件長卷巨跡,則是呂佛老遊遍奇峰異水的寫生草稿之結集,更是他一生山水畫創作的高峰。而「禪意畫」與「文字畫」,則是他在書法及繪畫之外的兩大創發。
佛老人品一流,創作豐碩,著作等身,不愧大師!
編者註:
《呂佛庭教授生平簡介》系呂佛老之孫呂禎琨先生編撰於公元二零二零年五月二十七日。本文有刪節,特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