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舊,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1500餘平方公裡的國土面積上共生活著38個民族,其中,漢、彝、回、苗、壯、傣6個民族為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總人口的43.20%。生活在這裡的各族人民既是風雨同舟、休戚與共、同心協力開發和守護個舊安定團結的見證者,也是個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源遠流長的建設者。
加級寨梨花盛放 張宇曼 攝
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源頭活水」。「十三五」期間,箇舊市把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和諧民族關係、促進民族團結進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少數民族辦實事作為重要工作來抓,沙甸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成效顯著,和平社區「四梁八柱」、市法院「三注重三堅持」典型經驗受到國家民委和省民宗委的充分肯定,為紅河州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的成功創建貢獻了「個舊力量」,「民族團結和睦、社會穩定和諧、生態環境優美」已成為箇舊市的一張名片。
戈賈七月火把節(白章磊 攝)
如今的錫都大地上,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環境更優,共同團結進步意識更強,平等互助的和諧民族關係更加鞏固,呈現出一幅民族團結進步的美麗畫卷……
項目帶動示範創建落地生根
黨的十九大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對民族工作也作出新論述、新要求、新部署。紅河州更將民族團結擺在工作首位,並提出持續深入推進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事業。
政策宣傳進村入戶
健全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示範創建工作成為各族幹部群眾的共識和行動。箇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於2017年制定出臺了《箇舊市貫徹落實紅河州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文件,把全面貫徹紅河州創建民族團結示範州工作各項任務要求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貫穿於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與「融入滇中、聯動南北、開放發展」戰略和市委「12536」工作思路同步協調推進。夯實政治基礎,在堅持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上作出示範;夯實思想基礎,在加強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上作出示範;夯實文化基礎,在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上作出示範;夯實物質基礎,在以生態文明建設引領民族地區加快發展上作出示範;夯實社會基礎,在深化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上作出示範;夯實法治基礎,在推進民族事務治理上作出示範。
大屯街道幸福社區巾幗脫貧刺繡車間的少數民族婦女
該市成立了由市委書記任組長,市委副書記、市長任常務副組長,市級四套領導班子相關領導任副組長,市級51個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在人、財、物上給予充分保障。全市上下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民宗部門綜合協調、其他部門各司其職、社會廣泛參與」的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工作格局,打造了一批可聽可看可複製的民族團結進步示範點,讓人民群眾在示範創建工作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和平社區民族團結示範崗
「十三五」期間,箇舊市落實民族政策,通過多渠道爭取資金支持,實施了一批「十縣百鄉千村萬戶示範創建工程」少數民族發展資金項目,扶持了一批對少數民族群眾生活和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有重大拉動作用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紮實做好創建工作與脫貧攻堅「雙融合、雙促進」。少數民族文化教育事業繁榮發展,民族村文化設施明顯改善,文化建設蓬勃發展,社會影響逐年擴大;少數民族學生升學比例逐年提高,升學人數逐年增多。以市民族工作領導小組為平臺,積極協調組織各成員單位幫助解決少數民族群眾和民族地區在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在各類培訓、幫扶、就業等方面對少數民族群眾優先安排,對少數民族群眾的各類難題和合理要求優先受理、優先辦理,真正做到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為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的成功創建貢獻了「個舊力量」。
卡房中心校教唱民族歌
示範創建增強民族自豪感
「不管是在經濟上,還是在教育孩子、孝敬老人等夫妻共同關心的家庭生活問題上,我們倆始終平等、民主、和諧地商量,共同分擔困難,共同分享歡樂。」對被評為「紅河州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家庭」的彝族夫婦羅豔吉和盧慶光來說,今年正好是兩人結婚20周年。作為賈沙中心幼兒園的一名教師,羅豔吉將27年的青春化作對山區孩子的愛,生活中與丈夫一起孝敬老人、互敬互愛,將良好的家風傳承給下一代。
「紅河州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家庭」羅豔吉、盧慶光夫婦
優美的舞蹈動作伴隨著頗具民族特色的音樂,這是卡房中心校學生的彝族課間操,根據卡房當地的彝族三步弦改編而來,成了該校一道亮麗的風景。卡房中心校是一個少數民族學生佔多數的鄉鎮小學,多年來,該校以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育人環境。「我們學校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活動,比如故事會、學跳民族舞、學唱哈尼歌等。美術課上,老師還教我們把喜愛的民族人物剪成了剪紙。」卡房中心校哈尼族學生李文華說,學校組織的這些活動既讓他們增長了民族知識,還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卡房中心校「六一」兒童節民族服飾展演
在有著「雲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社區」光榮稱號的和平社區,大廳裡展示著特色民族服飾、器具和樂器,社區大院內還設有一個民族工藝角,每到晌午,一群身著民族服裝的彝族、哈尼族婦女便會三五成群相約前來,圍坐在一起,認真地縫製著手中的繡片,互道家常,談笑風生。因地制宜激發少數民族流動人員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創造性,增強他們對社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成為和平社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的一個亮點。
和平社區少數民族手工藝品展示
在箇舊市中醫醫院,三語標識窗口、民族團結示範病房等設施不斷完善,醫院充分尊重和方便少數民族患者的生活習俗和宗教信仰;醫護人員盡心盡力為少數民族地區居民提供義診服務,不斷加深各民族之間的感情。
「堅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用法律保障民族團結。」箇舊市人民法院牢牢把握這一主題,立足審判職能,以審判執行為載體,以司法為民為理念,以少數民族法官為主力軍,以文化建設為抓手,以精準扶貧為支撐,紮實推進民族團結工作,為助推箇舊市民族團結進步提供了強有力的司法保障。
……
阿邦村宣傳欄
無論是家庭、學校、醫院還是機關、鄉鎮、社區,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新時代社會主義民族關係深入人心,走進箇舊市的每一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點,懸掛的標語、設置的宣傳牌、張貼發放的宣傳畫冊、圖文並茂的展板,將民族團結進步融入到每一個角落;深入挖掘的典型事跡,真正發揮著示範引領作用;認真收集的文件、記錄、表冊、名單、圖片、聲像等,具體反映著創建工作的開展情況。
阿邦民族特色牆畫
突出特色,以點帶面,示範引領。「十三五」期間,箇舊市落實「共創共建機制」,按照民族團結進步示範「進機關、進企業、進園區、進社區、進鄉(鎮)村、進學校、進宗教活動場所、進軍(警)營、進醫院、進家庭、進景區」等「十一進」活動要求,制定並下發「十一進」實施方案和工作指標體系。截至目前,全市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榮譽稱號1家;被州委、州政府授予全州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3家;全市創建省級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單位13家,州級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單位70家,市級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單位86家,創建州級示範家庭200戶、市級500戶,形成了以點串線、以線連片、以片帶面的示範創建格局。
產業動能讓民族村寨
實現美麗蝶變
位於紅河岸邊的「紅河州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蔓耗鎮黃木樹村委會九股水村是一個苗族聚居的村寨。走進村裡,乾淨整齊的新房一棟挨著一棟,各種民族特色的牆畫隨處可見,踩高蹺、吹蘆笙、舂年糕,每一幅牆畫都反映著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或熱鬧的節慶場面,民族團結進步的氛圍格外濃厚。
蔓耗鎮黃木樹村委會九股水村的民族特色牆畫
「我從小就學做甑子,如今會這門手藝的人已經不多了,通過發展種植養殖業,再加上賣甑子的收入,自家脫貧根本就不是難事。」做甑子是九股水村民陶光有的拿手活,曾經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他在政府的幫扶下實現了脫貧,房子也從原來的土坯房變成了現在美觀牢固的磚瓦房。
脫貧攻堅與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共同推進,精準幫扶見實效,民族團結花盛開。「從來沒想到能住上這樣好的房子,能有這樣舒適乾淨的環境,真心感謝黨和政府。」在紅河岸邊的另一個彝族移民新村——保和鄉麻玉田村,寬敞乾淨的進村道路,鱗次櫛比的嶄新小樓,生態自然的村容村貌,勾勒出村民安居樂業的幸福畫卷,「民族團結一家親」成為村民共同的心聲。
民族歌舞表演
「決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箇舊市以鄉村振興戰略統攬全局,著力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全面解決貧困民族聚居區區域性整體貧困。如今,從山區到壩區,走過箇舊市的村村寨寨,各族群眾的生活都發生著巨大變化。在大屯街道樓坊寨社區,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林輝正和苗族群眾熟絡地交流著,自從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黨的好政策就像春雨一般滋潤著這裡,家家謀產業,戶戶搶發展,曾經貧窮的小苗寨建起了數不清的小樓房。在「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賈沙鄉阿邦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村內傣族特色濃鬱的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交相呼應,旅遊市場的不斷開拓助推著阿邦村鄉村旅遊產業持續發展,曾經陳舊落後的小村莊蝶變為生態宜居的少數民族村,正以它獨具特色的生態風光和人文風情喜迎八方遊客。
賈沙阿邦各族同胞共享美食(王建昆 攝)
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生態文明……箇舊市民族地區產業發展動能不斷增強,正向高質量發展加速邁進。
文化交融發展共享
位於箇舊市沙甸街道的民族團結主題公園內亭臺樓閣、綠樹蔥鬱、池水靜謐,公園西入口處佔地10畝的民族團結林栽種了頗具代表性的11個樹種,寓意紅河州11個世居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繪製民族團結「同心圓」。這座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理念融入其中的主題公園,不僅進一步豐富了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宣傳,也活躍了當地居民的文化生活。
民族團結主題公園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群眾的精神家園。箇舊市以民族文化為重點,創新創建載體,積極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擦亮「世界錫都·宜居個舊」名片,精心打造了民族團結主題公園、戈賈森林公園、乍甸牛奶小鎮;舉辦加級寨梨花節、端午節龍舟賽、手作金屬工藝品大展賽、彝族火把節、苗族花山節、傣族潑水節等。同時,積極做好少數民族文化搶救和保護發展項目,2016年至2020年,累計實施錫城鎮煙盒舞培訓項目、蔓耗鎮苗族蘆笙舞保護傳承項目、斑錫工藝大師百名人才扶持項目、錫工藝品補助項目、卡房鎮龍頭寨村少數民族傳統音樂舞蹈保護傳承項目、沙甸街道中國民族音樂培訓(金川小學、魚峰小學、新沙甸小學、沙甸生活品質館)、卡房鎮卡房村委會板凳龍傳承保護項目,共計爭取上級項目補助資金104萬元,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號和民族形象,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戈賈七月火把節
以文化為橋梁,堅持民生優先,共享發展成果。箇舊市以民生保障和改善為目標,實現城鄉義務教育、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全覆蓋,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做到應保盡保,讓全市各族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滿意度進一步提高,各族群眾也用自身的民族文化謳歌黨的好政策,繪就自身的幸福未來。
「東邊唱來西邊合,幸福生活萬年長……」一首新穎別致的彝族民間音樂,56歲的個舊彝族漢子蔣良順把對家鄉的愛唱進了民族歌曲,唱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也唱到了央視舞臺。
大屯倮莫彝族火把節演出
無獨有偶,同樣出於對民族文化的熱愛,箇舊市80多歲高齡的大爺李增榮花了幾十年時間,把《東方紅》等許多經典歌曲用彝族語翻唱,既保留了本身的音樂美感,又突出了濃鬱的民族特色,令人回味無窮。
在大屯街道幸福社區巾幗脫貧刺繡車間,少數民族群眾一針一線繡出了富有特色的工藝品,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勞「繡出」幸福路;大屯團山的彝族鄉親們把少數民族的勞作動作演繹成特色武術,練出了少數民族群眾的精氣神兒;紅河畔的阿邦村,各族同胞共享美食,慶祝一年的豐收……各民族攜手共創美好生活的生動景象,讓個舊處處盛開民族團結之花。各族群眾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生動實踐已成為「源頭活水」,源源不斷地潤澤著個舊曆久彌堅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
慶祝一年的豐收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箇舊市將持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持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工作,推動「創建模式」轉變為「示範模式」,不斷續寫「世界錫都·宜居個舊」的嶄新篇章。
團結舞韻(吳玉珍 攝)
特約記者:呂婷
圖片除署名外由箇舊市民宗局、箇舊市融媒體中心提供
責編:金賢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