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對應關鍵詞可查詢:家譜、各地譜序、各地家譜簡介、各地支系、各地古地名、源流、遷徙、班文、堂號、先祖、尋親、糾肖復蕭、蕭氏帝王、蕭氏將相、蕭氏家風、蕭氏組織、蕭氏之歌、蕭氏文化、蕭氏文化研究等等。特別注意,輸入的詞要和上面的完全一致,否則無法識別。
蕭家老宅一角
蕭家祠堂一角
蘭陵蕭氏族譜
國運昌隆修史志,族旺家盛續牒譜。近年來,編篡家譜在我市民間較為盛行,但被政府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僅有《蘭陵蕭氏族譜富順江陽支譜》。該家譜何以能夠列入「非遺」?是如何編篡的?記載了哪些內容?近日,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探訪。
五易其稿編成家族支譜
記者來到富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負責人徐玉才正在忙碌——整理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蘭陵蕭氏族譜富順江陽支譜》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材料。「《蘭陵蕭氏族譜富順江陽支譜》是富順縣童寺鎮、古佛鎮、中石鎮、寶慶鄉及瀘州市江陽區朝寶山一帶蕭氏族人合力編纂的。」徐玉才介紹說,該族譜完整地記錄了富順縣和瀘州市江陽區兩地蕭氏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羅列了其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以及編纂情況等。
1995年10月,由已經62歲的的蕭乾碩(又名蕭彥雲)倡導,富順縣和瀘州市江陽區蕭姓族人祖孫六代30多人聚在一起,成立了蕭氏宗親委員會,組建了修譜顧問委員會、編纂委員會,開始繁重的修譜工作。
由於年代久遠、天災人禍,如同絕大多數家族一樣,蕭氏家族的典籍、族譜散失十分嚴重,加之宗親遍布全國各地,修譜工作困難重重。修譜顧問委員會、編纂委員會人員奔走各地收集第一手資料。富順縣趙化中學一級教師蕭祥祝是該譜主編。當年已年過五旬的他,犧牲了大量休息時間,廢寢忘食地進行族譜編篡工作。於本地,他走村串巷,累計行程1000多公裡,進行拜訪宗親,查閱譜牒,登記表冊,稽考典籍等工作;於外地,他先後向全國各地的蕭氏族人寄出信函數百封,撥打電話數千人次,積極聯絡宗親,宣傳修族譜的意義,尋找老族譜,索要相關資料。
在短短幾年時間裡,「兩委」人員共計行程數萬公裡,其中走訪富順、瀘州等地肖姓(上世紀50年代簡化漢字時,「蕭」字簡化為「肖」)人家近1000戶,廣泛與省內外宗親聯繫,去信函1000多封,撥打電話5000多人次,到宜賓市圖書館(富順曾隸屬宜賓地區)、富順縣圖書館、瀘州市圖書館、富順縣文物局,及相關鄉鎮政府、派出所查閱了海量的相關史料和姓氏典籍,並通過宗親在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圖書部,獲得了清乾隆年間禮部尚書蕭江永所著的《蘭陵蕭氏本宗世系譜》《蘭陵保世譜大錄》複印本,共收集到了族譜、生庚簿300多部。
「兩委」人員根據清嘉慶十五年、清同治元年、清同治十一年蕭永升、蕭昶然、蕭乾遜和蕭乾恩主修的族譜,蕭氏其他支繫於1995年編篡的《蘭陵蕭氏族譜》,1996年編篡的《蕭氏蜀志》等,以及編委會稽考的典籍等,耗資10多萬元,五易其稿,終於在2004年編成一部圖文並茂、有歷史意義和收藏價值的,約80萬字的《蘭陵蕭氏族譜富順江陽支譜》。
《蘭陵蕭氏族譜富順江陽支譜》採用綱目與條目混合體,文言白話結合,橫排為主。該譜體例完整,脈絡清楚,內容詳略得當,易看易懂。該族譜包括前言、凡例、族派源流、新老班派、家訓、歷代世系、文獻、藝文、歷代名人等。該族譜不僅理清了富順縣和瀘州市江陽區這兩地家族成員的血緣關係,也是研究相關歷史、地理、社會、民俗、宗教等的重要資料。2011年,該族譜被批准為富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年6月20日,富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組織人員到童寺鎮,就《蘭陵蕭氏族譜富順江陽支譜》召開了傳習研討會。
管中窺豹探秘蕭姓淵源
蕭氏族人普遍認為,他們不僅是通常意義上的炎黃子孫,更是黃帝的直系後裔,認為黃帝是蕭氏第一世祖,乃帝嚳之後。
據《蘭陵蕭氏族譜富順江陽支譜》記載,蕭姓始於第四十六世祖大心(諱叔,字正義)。大心是帝乙(商朝第30代國王)長子微子的第十二世孫,生於公元前722年,即周平王四十九年,是宋國蕭邑大夫。公元前682年,宋國督軍南宮長萬,在與宋閔公下棋時發生爭執,遭到閔公羞辱而惱羞成怒,舉起棋盤將閔公砸死,接著又殺害大夫仇牧等人,另立新君,獨攬朝政。宋國戴、武等五族子弟逃亡蕭邑求救於大心。大心將六族子弟組成一支軍隊,平定了內亂。宋桓公即位後,以大心平亂有功,升蕭邑為附庸國,大心為蕭國君主,名為「蕭君」,其子孫為蕭姓。
該族譜還記載,輔佐劉邦奪取天下,建立漢政權的蕭何是黃帝六十一世孫、大心十六世孫。公元前193年,蕭何去世,被葬在山東兗州蘭陵(今山東省臨沂市蒼山縣蘭陵鎮)。蕭何是蕭氏蘭陵一支的第一世祖。蕭何的第四十九世孫蕭一菊從江西泰和縣遷入湖南寶慶府武岡縣,共育九男一女。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其第二子蕭明的第十五世孫蕭宗耀、蕭宗輝、蕭宗捷(即童寺富紳蕭永升之祖父)、蕭宗前四兄弟響應康熙詔令,率子侄40餘人徙川至當時的敘州府富順縣下東路鄧家灣(今富順縣中石鎮松林坡一帶)繁衍生息。同是蕭明第十五世孫的蕭宗鼎當時遷入貴州,至清雍正年間,其子從貴州遷入富順縣寶慶鄉的銅罐咀落戶繁衍;蕭明的另一個第十五世孫蕭志誠之孫蕭永庸又於清雍正三年(1725年)由湖南寶慶府邵陽縣攜子蕭承傑徙川至隆昌縣,依附於先入川的叔父蕭祖坤落業,後置業於現寶慶鄉烏龜咀、楊柳衝、羅家咀等地。而瀘州的蕭氏族人則是早於此三四百年,由大心之後蕭勝志於明洪武元年(1368年)自楚入川落業瀘州市江陽區的。
重建文廟蕭家居功至偉
《蘭陵蕭氏族譜富順江陽支譜》記載了歷史上許多蕭姓名人軼事,尤其濃墨重彩地記載了蕭永升(1762—1856年)獨資重修富順文廟的善舉。
古代讀書人一般走的都是這樣一條道路:少年青年時期苦讀報考功名,中年壯年在外做官,晚年回鄉著書立說。蕭永升的人生道路與眾不同,他「少讀史書,長聞家訓」,勤奮學習,府試貢生。但他通過考試博取功名後,卻在家鄉守祖業,經營田莊及煮酒、碾米等手工業作坊。掘到第一桶金後,他又將自貢地區出產的鹽、隆昌盛產的麻布遠銷異地。船隻回來時,又捎帶回各地的山貨、杭州綢緞及景德鎮陶瓷等。經年累月,積累了豐厚的財富。
蕭永升成為一方首富後,做了許多善事。在1825年前後因平抑米價解救饑民受到鄉人的頌揚、官員的褒獎,被清政府誥封為「朝議大夫」。
富順縣是千年古縣,建於南北朝末年的北周武帝天和二年(567年)。建縣後至北宋初年(960年)的近400年間,富順雖然鹽業比較發達,但因地處偏遠,文化發展滯後。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朝廷選派太常博士周延俊來富順任知監。周延俊積極創辦學校,發展教育。在他任職的第六年,富順縣終於出了第一個進士李冕。兩年後即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在周延俊的倡導下,富順縣集資在縣城的南門建成一座文廟,並在廟內立石質「雁塔碑」,以刻全縣歷次中進士者的名字。此後,歷任富順知監均熱心教育事業,親自教授儒學。於是,該縣文風大開,科舉業績斐然,僅宋代在雁塔刻名的進士就有67人之多。
明末清初戰亂不斷,殃及文廟。清朝建立後至道光中期,文廟雖經多次修葺,然均屬小修小補,未改殘破不堪大局。這期間,全縣僅出了11名進士,民間認為「文章風水移動」是因文廟破敗,對孔聖不敬的原因。道光十六年(1836年),富順知縣鄧任坤決定重建文廟,遂召集當地富豪進行募捐。那天,坐在首位的大富豪朱九,率先提筆在募薄上寫明捐銀2000兩。餘下者依次少捐,因為即使有錢,捐款也不便超過朱九。輪到蕭永升時,他不拿筆,喊拿算盤來,一算前面7人共捐銀8000多兩。他把算盤一推,說:「這點銀子都要想重修文廟呀?算了,你們都不必捐了,由我一人出資。」眾人當然擁護。
隨後,蕭永升僱工請匠,拆除舊廟,派人前往山東曲阜縣,通過任縣令的富順籍進士張震取回建築文廟的規製圖紙,又從雷波、馬邊運回巨木,並從江西景德鎮定製琉璃瓦等,共耗白銀3.6萬兩,歷時4年建成新的文廟,較過去擴大規模數倍。此後至1905年廢除科舉考試制度,該縣又產生了20位進士。
170多年過去了,文廟至今保持著其原有的歷史風貌,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蕭永升居功至偉。
老宅祠堂歷經百年風雨
「蕭氏家族留下的不可移動文物有兩處,即蕭家祠堂和蕭家老宅。」徐玉才介紹說,蕭家老宅現被蕭氏族人命名為「蘭陵堂」。
蕭家祠堂早已破舊不堪,僅存前後兩處破敗的廳房及兩側廂房,經現在的文姓住戶用水泥、瓷磚等現代建築材料修整後,取名為「文家莊」。蕭家老宅位於富順縣童寺鎮墨香村靈芝壪,2009年初,被公布為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蕭家老宅為蕭永升嫡孫蕭之芮修建於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該建築分前後兩院,木結構,懸山式屋頂,穿鬥式結構。前院大門為磚砌的高大山牆,四合院型制,內設豎排天井兩口,左右為房舍,分別六開間,通過中部石門進入後院,中間設長方形天井一口,兩側房舍分別六開間,每間由石柱相隔,北端牆中部設後門一道,南右角設側門一道,樓上為迴廊式,中部設長方形木圍欄,其建築型制仿西方建築風格,整個建築實用、嚴謹。該宅曾經富麗堂皇,寬敞明亮,中廳可同時擺放40桌酒席。
據《蘭陵蕭氏族譜富順江陽支譜》記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盤踞在童寺龍貫山的土匪王老泰攻打墨香村清平寨,因久攻不下,便放火燒毀靈芝壪的蕭家老宅,建築物僅剩下十分之二多點。殘敗的蕭家老宅由蕭永升第六代嫡孫蕭健湘居住至新中國成立初年,在土地改革時被充作公房,用於國營童寺果園的職工宿舍和豬圈,現為富順第二職業學校校舍的一部分。
2008年,蕭家後人將一間閒置房屋休整後,製作了相關展板懸掛在堂屋,有蘭陵堂訓、部分祖先事跡介紹、故居簡介、部分祖先畫像及書法作品等,給這座老宅增添了厚重的歷史文化氣息。
自貢網 記者 蔣周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