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北再來給大家介紹一款北京傳統小吃——驢打滾。
驢打滾是老北京和天津衛傳統小吃之一,成品黃、白、紅三色分明,煞是好看。
因其最後製作工序中撒上的黃豆面,猶如老北京郊外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陣陣黃土,因此而得名「驢打滾」。
我是驢
我是打滾
我是驢打滾~
什麼?你說沒有揚起的黃土所以不像?
那這個呢?
來來來,小夥伴們你們要誠實的告訴我,這個像不像?
反正小北覺得蠻像的,哈哈。
好了,我們言歸正傳。
驢打滾,是滿洲以及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種之一(滿洲地區一般叫豆面卷子),它的原料是用黃米麵加水蒸熟,和面時稍多加水和軟些。
它源於滿洲,緣起於承德,盛行於北京。
喜吃粘食本來是滿族人的傳統,因為滿族的狩獵生活,經常是早出晚歸,吃粘食耐餓,
由於清朝的八旗子弟愛吃粘食,「驢打滾」很快就傳到了北京,成為北京的一種風味小吃。
至於這豆面卷子為什麼改了名,變成了驢打滾,說法也有很多。
說法一
據說有一次,慈禧太后吃煩了宮裡的食物,想嘗點兒新鮮玩意兒。於是啊,大廚左思右想,決定用江米粉裹著紅豆沙做一道新菜。
新菜剛一做好,便有一個叫小驢兒的太監來到了御膳廚房,誰知這小驢兒一個不小心,把剛剛做好的新菜碰到了裝著黃豆面的盆裡,這可急壞了御膳大廚,但此時再重新做又來不及,沒辦法,大廚只好硬著頭皮將這道菜呈到慈禧太后的面前。
慈禧太后一吃這新玩意兒覺得味道還不錯,就問大廚:「這東西叫什麼呀?」大廚想了想,都是那個叫小驢兒的太監闖的禍,於是就跟慈禧太后說:「這叫『驢打滾』。」從此,就有了「驢打滾」這道小吃。
小夥伴們?你們相信嗎?反正小北不信。
這明顯就是抄襲沙琪瑪的嘛╮(╯_╰)╭
任職的一位滿洲將軍,姓薩,喜愛騎馬打獵,而且每次打獵後都會吃一點點心,還不能重複!有一次薩將軍出門前,特別吩咐廚師要「來點新的玩意兒」,若不能令他滿意,就準備回家吃自己。負責點心的廚子一聽,一個失神,把沾上蛋液的點心炸碎了。偏偏這時將軍又催要點心,廚子一火大罵一句:「殺那個騎馬的!」才慌慌忙忙地端出點心來。
想不到,薩將軍吃了後相當滿意,他問這點心叫什麼名字。廚子隨即回答一句:「殺騎馬。」結果薩將軍聽成了「薩騎馬」,因而得名。
看來滿族的同胞們在大家心目中都是大吃貨啊~天天不是要吃驢打滾,就是要吃沙琪瑪~
不過至少說明老佛爺耳朵不錯,沒聽差。
說法二
傳說清乾隆平息了大、小和卓叛亂後,把新疆的一個維吾爾族首領的妻子搶到宮中作他的妃子,也就是香妃。
香妃被搶到北京後,日夜茶飯不思,乾隆急壞了,傳旨給御膳房,說:如果誰能做出香妃愛吃的東西,不但升官,還賞銀千兩。這一來御廚們大顯身手,使出了看家本領,山珍海味,風味名吃,做了數千樣,但香妃連看也不看。乾隆只好下旨叫白帽營的人給香妃做家鄉吃食送進宮。
話分兩頭說,香妃的丈夫自香妃被搶進宮後,也跋山涉水從新疆來到北京,藏身在白帽營裡,想方設法打聽香妃的下落。當他聽說皇帝下旨讓白帽營的人做一樣最好吃的東西送進宮去給香妃吃,覺得這是個聯繫的好機會。於是就做了一盤他家祖傳的自製點心江米糰子,香妃見到這江米糰子,就會知道是她丈夫來了。
哈哈哈,我居然也會做點心了
乾隆聽說香妃吃東西了,高興地不得了。下旨讓白帽營的艾買提天天做驢打滾送進宮來。從此,艾買提就天天做驢打滾送進宮來,驢打滾也就出了名。後來又流傳到了民間。
這個版本,小夥伴們相信嗎?
反正小北不信
這傢伙要是會做點心,還用扮成薩滿混進宮嗎?
唉,算啦算啦,我們只要愉快地把驢打滾送進肚子裡就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