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楊家將還牛,大宋神奇家族,如今卻鮮為人知

2021-03-03 最愛歷史


小說中的高俅,原本是個市井小民,經原老闆蘇學士介紹去給王駙馬打工,機緣巧合下認識了端王(即宋徽宗),憑藉出色的球技得到端王喜愛,從此平步青雲,成了大BOSS。高俅因攀附權貴而飛黃騰達,小說中英雄好漢出了事也是經常找後臺、託關係,才化險為夷。東京禁軍教頭王進得罪高俅,受到迫害後跑到延安投奔老種經略相公以求庇護,路過史家莊收了史進為徒。史進大鬧少華山後,西去渭州打聽「師傅去哪兒」,偶遇另一個好漢魯達魯提轄告訴史進:「洒家聽得說他(王進)在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處勾當,俺這渭州,卻是小種經略相公鎮守。」後來,魯達三兩下打死了惡人鄭屠,地方官員要捉拿兇手,發現魯達上司來頭不小,還得去經略府請示。《水滸傳》絕大部分情節是虛構的,魯智深口中所說的「老種」、「小種」,卻是真實的歷史人物。經略相公,是時人對經略安撫使的尊稱,這一職務掌一路軍政之事,類似於現在的軍區司令。「老種」的原型,是鎮守西北、抵禦西夏的北宋名將种師道,「小種」是他的弟弟种師中。种師道兄弟是種家將的第三代,從仁宗朝戍守西北到靖康之變,種家將守護了大宋近一個世紀。時至今日,種家將的知名度已比不上楊家將、嶽家軍等宋代大IP,但在宋代,種家將卻曾經天下聞名,甚至有機會挽救北宋王朝的傾頹,他們在開封圍城時千裡勤王,在靖康危局中奮力一搏,化作北宋覆滅前夕一曲悲壯的絕響。種世衡成名於宋仁宗時的宋夏戰爭,與同時代的大咖狄青齊名,也是得到範仲淹提拔的人才。當時,範仲淹受命主管西北軍務,時任鄜州(今陝西富縣)判官種世衡給這位新來的領導準備了一份項目計劃書,說:「延安東北200裡的唐代寬州故地,為戰略要地,可以在這裡築城固守。」範仲淹本來就主張以守為攻的積極防禦戰略,種世衡的計劃很對他胃口,於是上報朝廷,讓種世衡在宋夏邊境建一座新城——青澗城。種世衡率領這支一窮二白的創業團隊且耕且戰,鑿地挖泉,在抵禦西夏軍的同時修築新城。由於朝廷撥的經費不足,種世衡只好四處拉投資,招募商人從各地運送建城所需的貨物,來了就是青澗人。種世衡治軍深得人心,每次軍中有人生病,他會派自己的兒子專門負責病人的飲食醫藥。為了補充兵源,他鼓勵所有當地吏民參與軍事訓練,不管是敲鐘念佛的僧人,還是跳廣場舞的大媽,都被拉來練習弓箭(「僧道婦人習之」)。有人飽受徭役之苦,或者犯了法,種世衡就讓他們到軍營學射箭,射中者可以得到減免。因此,鄜延路一帶的男女老少戰鬥力倍增,一個個拉起弓就能上前線射西夏兵。西夏李元昊手下有一對兄弟大將——野利旺榮野利遇乞。此二人是西夏皇后的叔父(一說兄長),位高權重,以善戰著稱,讓宋軍吃了不少苦頭。《夢溪筆談》記載,種世衡為了除掉這兩個對手,用了一招借刀殺人的離間計。先是野利旺榮聽說種世衡不好對付,派了浪埋等三人前往宋軍營中詐降。種世衡知道這三個西夏人是臥底,就將計就計,「與其殺之,不如且款待之」,暫且給三位新同志安排工作。之後,種世衡讓一個叫王嵩的和尚帶上親筆信,打著大宋朝廷的旗號跟野利旺榮說:「浪埋等已至,朝廷知王有向漢心,命為夏州節度使,奉錢月萬緝,旌節已至,趣其歸附。」種世衡還玩起文字遊戲,在包裹裡塞了棗和龜,暗示「早歸」的意思。野利旺榮一看這封信就慌了,趕緊押著王嵩去見李元昊。此時,李元昊已對野利家族心生猜忌,他把野利旺榮撇到一邊,讓親信李文貴假裝成旺榮的使者去見種世衡,看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李文貴到宋營後,種世衡當著他的面把李元昊祖宗十八代差不多都罵了一遍,卻誇野利旺榮是個明白人,之後賜予厚禮,並對這位使者囑咐道:「回去告訴你的主子野利旺榮,快點兒來投,不要遲疑。」李元昊聽完李文貴的報告,二話不說就下令誅殺了野利旺榮。之後,野利遇乞也身陷種世衡的離間計,被李元昊賜死,這哥倆都悲劇了。種世衡的離間計能夠成功,一大原因其實是李元昊有意削弱功高震主的野利家族。在野利兄弟死後不久,野利皇后就被廢。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野利遇乞的遺孀沒藏氏竟因容貌出眾,被李元昊收入宮中,成為新任皇后。這不是李元昊第一次為美色所惑,也不是最後一次。野利兄弟喪命後,西夏軍一時大亂,甚至到了「不能軍」的尷尬境地,花了些時間才緩過來。《夢溪筆談》作者沈括對此評價道:「平夏之功,世衡計謀居多。」

臨終前,種世衡還抱病帶兵晝夜施工,在西夏和北宋環慶路(治所在今甘肅慶陽縣)之間修築細腰城。史載,「城成而世衡卒」,短短六字,無限感傷,種家將為大宋盡忠至死的宿命,似乎已在此時埋下了隱秘的伏筆。種世衡病逝後,範仲淹感慨「國之勞臣也,不幸雲亡」,並為他撰寫墓志銘,稱其「在邊數年,積穀通貨,所至不煩縣官,益兵增餉,善撫士卒,能得人死力。」鎮守西北數年間,種世衡寸土必爭、築城固守的戰略被範仲淹推廣到西北各城。種世衡半生戎馬,他一生最閃耀的一點,是得民心,就連宋夏邊境的羌人部落也受其安撫籠絡,深深懷念他。得知種世衡去世後,羌人酋長連續數日早晚哀悼,當地百姓紛紛畫種世衡之像,為其立祠祭祀。有道是「虎父無犬子」,種世衡留給大宋的寶貴遺產不只有西北的防線,還有一幫能打仗的好兒子。種世衡一家被宋人稱為「山西名將」,他的八個兒子俱有將才。其中,長子種詁、二子種診、五子種諤在關中號稱「三種」,三兄弟的名氣大概相當於大宋版TFBOYS,會不會唱跳Rap我們不知道,但他們與西夏作戰的工作業績槓槓的。三種歷任宋夏邊境各地知州、團練使等職,一生戰功赫赫,威震羌、夏。種世衡幼子種誼,年紀雖小,卻比哥哥們都能打,帶兵未嘗敗績,為人倜儻有氣節,喜愛讀書。當時的延安人說,得種誼一人,勝得精兵二十萬。他是種家將中當之無愧的實力偶像派。一個人成為國之棟梁已足以名垂青史,但種氏一族幾代人從軍,都有為國為民的情懷和戎馬倥傯的經歷,甚至戰死沙場,更是令人欽佩。在《宋史》等史書中,種家將無論是影響力之大,還是家族興盛之久,都不亞於楊家將。楊家將由於後世文人墨客的同人創作,可謂婦孺皆知。這些文學藝術作品卻沒有花太多筆墨為種家將的故事潤色,種氏一族的名氣也就隨著時光流逝而歸於沉寂,逐漸鮮為人知。看《水滸傳》的讀者,也很少會注意到種家將這個埋在故事中的「彩蛋」。種家將傳到第三代,種世衡的孫子种師道接過父、祖輩的旗幟,繼續在西北邊疆發光發熱,在與西夏、遼國交戰中建功,就這樣度過了風雲激蕩的大半生,成為種家的又一位名將。北宋末年,隨著年齡漸長,德高望重的种師道被天下人尊稱為「老種」,這才有了《水滸傳》中隱藏的大神級人物「老種經略相公」。然而,天下大勢的驚天變局並沒有發生在西北,而是出現在大宋的心臟。种師道76歲那年,收到了金人南下圍攻京師的震驚消息,開始他人生中最苦澀的一戰。

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南侵,進犯東京,年過七旬、原本在終南山豹林谷隱居的种師道東山再起,出任檢校少保、靜難軍節度使、京畿河北制置使,率領陝西兵勤王。種家將幾乎全程參與了這場驚險的開封保衛戰,种師道堪稱大宋朝廷的救命稻草,在這危急關頭,他至少給了宋欽宗三次死裡求生的機會。第一次機會,金兵圍城之時,种師道審時度勢,獻破敵之策。靖康元年正月下旬,种師道軍直抵開封城下,宋朝諸路勤王軍隊陸續趕到,大張旗鼓,號稱20。臨危即位的宋欽宗畏金如虎,此前已接受了朝中主和派宰相李邦彥的求和建議,遣使到金營議和。宋使見到金兵的陣仗,嚇得心驚膽戰,回去逢人就說:「彼金人之兵如虎,馬如龍,上山如猿,入水如獺,其勢如泰山,中國如累卵,不可敵也,宜速與和。」宋欽宗一聽,以為對面清一色的高科技特種兵。氣焰囂張的金人接見如「婦人女子」一般的宋使後,更是獅子大開口,要求宋朝輸金五百萬兩、銀五千萬兩、牛馬萬頭、表緞百萬匹,尊金為伯父,以宰相、親王為人質,並歸還在宋朝境內的燕、雲之人,割中山、太原、河間三鎮。宋朝主和派勸說宋欽宗一口答應了金人納幣割地等苛刻條件。主和派的李邦彥聽說种師道到來,不與他商議退敵之策,反而下了一道宰相敕令嚇唬他:「金人和議已定,敢言戰者族。」种師道當年連宋徽宗的寵臣童貫都敢懟,什麼場面沒見過,對此只是一笑置之。幸好,朝中還有主戰派宰相李綱與种師道站在同一陣線,他們一起反對議和,給宋欽宗吃下「定心丸」。种師道正色道:「臣以為絕對不能議和,三鎮之地不可割讓。女真人不懂軍事,他們孤軍深入,還想全身而退?臣看京城周圍八十裡,如何可圍?京師城高數十丈,糧食可支數年,敵不可攻。請陛下於城內紮營,派兵駐守城上,繼續等待勤王之師,不出數月,金人自困於此,到時他們退兵,即刻與之交戰。」為了打聽消息,种師道派驍勇之士出城抓金兵回來審問。宋軍俘虜了三名金兵,种師道命他們如實說出金營情況,前兩人不肯說,被斬了,第三個嚇得直哆嗦,將金軍虛實一五一十地說出來。之後,种師道命人將金兵剖腹,發現腹中只有黑豆而已。這再次印證了种師道的判斷。种師道宣示諸軍,賊糧已匱,待其撤兵,諸路勤王之師再合兵與金軍決戰,可以將其消滅。李綱也向宋欽宗獻策,等到金人食盡力疲,縱其北歸,半渡而擊之,此必勝之道。宋欽宗總算淡定了一些,想跟金人掰掰手腕,可他不聽种師道、李綱之言,而是繼承了宋朝皇帝將從中御的「光榮傳統」,由畏戰倒向了另一個極端——急戰,於是有了姚平仲劫營之敗姚平仲出自另一個將門世家,與種家同為河東大族。他擔心戰功歸种師道一人所有,於是極力主張速戰速決,跟宋欽宗說:「士兵不得速戰,有怨言。」猶豫就會敗北,果斷就會白給,宋欽宗聽信了姚平仲的鬼話,命他率步騎萬人偷襲金營,這比种師道春分日出兵的計劃提前了整整8天。這個日子,是皇帝請道士佔卜算出來的,朝廷為此還在城中四處修路,樹立三面大旗,上書「御前報捷」四字,城門擺設天子御座,靜候姚平仲劫營凱旋的捷報,好像惟恐金人不知此事。姚平仲這一去,果然白給了,宋軍慘遭大敗,主將遁逃,不知去向。宋軍劫營失敗的消息傳回城中,主和派再度叫嚷著議和。李綱、种師道成了替罪羊,背負出師敗績的罪名而被撤職,主和派還想把李綱等人縛送金營,以平息金人之怒。太學生陳東等憤青得知此事後大為憤慨,率領太學生們伏闕上書,痛斥主和派。城中軍民數萬人為李綱、种師道伸冤,在宮門外抗議,打死了內侍30餘人,這才迫使宋欽宗將李、種二人官復原職。老百姓強烈要求見种師道一面,如此才肯散去。宋欽宗為了穩定民心,只好讓种師道坐車進城。示威群眾掀開車簾,看到車中英武不凡的老將,歡呼道:「果我公也!」這場愛國請願運動漸漸平息。第二次機會,金兵北撤後,种師道主張召集山東、陝西戍兵以防金兵秋後南下。一切如种師道所料,二月起,金人疲憊不堪,解圍北歸,沿途大行劫掠。种師道終於等來了日夜盼望的出兵時機,他向宋欽宗建議,乘金人北渡黃河之時發起猛攻,「若縱之去,他日禍不可測。」宋欽宗這會兒卻慫了,不敢再出兵,生怕惹惱了金人,金兵因此順利渡河。宋欽宗還下了一道詔令:「朝廷既與金人議和,官民昔嘗附金而後復歸本朝者,所在發遣令還其鄉國。」這也就是說,宋朝將燕雲地區降宋的漢人全部送還給金人,宋廷不僅放棄了祖宗之地,連自己的子民都不敢要了。皇帝沒把种師道的話放在心上,還把他撤職了。金人撤走不到十天,种師道被調任中太一宮使這一閒職,丟了兵權。直到有人上疏力爭,說种師道「智慮未衰,尚可用」,宋欽宗才改命老種屯駐滑州,身兼河北、河東宣撫使。實際上,种師道只是個光杆司令,朝廷不再調撥軍隊歸他指揮。宋欽宗不過是個色厲內荏的膽小鬼,种師道無可奈何,但還可以搶救一下,比如提前做好禦敵工作,防止金人秋冬再至,這總行了吧。种師道主張召集山東、陝西兵屯駐於黃河南北的滄(今河北滄州)、衛(今河南汲縣)、孟(今河南孟縣)、滑(今河南滑縣)諸州,控守險要之地,形成一道綿延黃河兩岸的鋼鐵防線。宋欽宗卻以為,敵軍剛退,不宜勞師動眾,若敵兵不來,不就白白浪費錢了。大宋有這樣一個昏君和一群懦弱的大臣,种師道只能悲嘆道:「異日必為國患。」

儘管宋廷欲割河北三鎮之地求和,中山、太原、河間三地的軍民卻不肯出迎割地詔書,一心血戰到底,寧死不降。种師中以老成持重著稱,與其兄种師道一樣是久經沙場的老將,在進軍途中接連收復失地。太原之圍關乎宋金戰爭大局,种師中要求朝中全面籌劃此役,不要倉促行事。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朝中連糧餉都沒給种師中準備好,卻反覆督促其速戰,一天發出的命令多達六、七道,指責他有「逗撓玩寇」(貽誤戰機)之罪。种師中嘆息道:「逗撓,這是兵家的大罪。我自少年結髮從軍,如今老了,怎麼可以忍受這樣的罪名?」由於缺乏糧草,宋軍每天口糧只剩下黑豆一勺,臉上皆有飢色,种師中知道此戰難以取勝,還是接受了朝廷的命令,決定與另外兩路宋軍會師於太原城下,鏖戰金兵。臨行前,种師中與親友告別,說:「事之不成,天也。吾何愛一死,不以報國耶!」太原城外,宋軍被金軍各個擊破,种師中所部遭到圍攻,他命手下將士以神臂弓迎擊金兵。最後一戰,种師中親率百餘人與金兵死戰,身受四處重傷,在混戰時中箭陣亡,時年68歲。

种師中靈柩運回開封後,宋欽宗親制祭文,哭弔祭奠:「嗟乎虎臣,公而忘身。」 但這一位虎將,就是被朝廷活活害死的。靖康元年(1126年)九月,被圍250多天的太原,最終還是失守了。與此同時,金人再次來到汴京城下,大宋朝廷處於崩潰的邊緣。第三次機會,靖康之難前夕,种師道勸說宋欽宗避禍陝西。短短數月間,弟弟种師中戰死沙場,自己病重體弱、身無兵馬,這讓在鄭州養病的种師道悲憤不已。此時他再次接到了宋欽宗的詔令:起用他以同樞密院事,出任河北巡邊使,帶兵勤王。詔書到達後,种師道因病痛幾度昏迷。部下都勸他不要再上戰場了,种師道卻堅持扶病上陣,毅然決然地說:「國事如此,我豈能忍心不去前線。」南宋朱熹在評述靖康之變時說,种師道是當時抗金主帥,甚至是宰相的唯一人選,只有他,能擔負起北宋最後的希望。种師道深知太原等重鎮失守,精銳之師大多潰敗,京師已無險可守,這一形勢比年初時金兵圍城更為嚴峻。他向皇帝提出最後一個建議:「臣此前獻計沿黃河一帶駐軍拱衛京師,未被採納。如今金兵大舉進犯,銳不可當,與其困守開封,不如請陛下到長安以避鋒芒,再做打算。守御攻戰,是武將的責任,請陛下將守衛京城的職責全權委託給將帥。」种師道請宋欽宗西入陝西的策略十分大膽,尤其是為將領爭取兵權的做法,更是犯了宋朝的大忌,但這至少能為禦敵爭取時機,為開封圍城挽回一線生機。然而,宋欽宗否決了這一建議,他指責种師道年老膽怯,以議事為由將他召回京城。种師道抱病前往開封,猶如身陷囹圄,疾病讓他寸步難行,再也無法為國請命。回到京城不久後,76歲的种師道在遺恨之中病逝。
老將之死,使本已動蕩的士氣與民心雪上加霜。靖康之變,已經無法避免。

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即种師道死後一個月,金人攻下了東京。北宋面臨著亡國的命運,宋欽宗捶胸大哭:「我沒有採納种師道的意見,才有今日之辱啊!」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种師道的悲劇卻不斷上演,腐朽無能的朝堂似乎與壯志難酬的名將成為了標配。全文完,感謝您的耐心閱讀,順手點讚在看讓我知道您在看~

參考文獻:

[宋] 沈括:《夢溪筆談》,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

[宋]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中華書局,2004年

[宋] 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元] 脫脫:《宋史》,中華書局,1985年

[清] 畢沅:《續資治通鑑》,中華書局,1999年

顧宏義:《天裂:十二世紀宋金和戰實錄》,上海書店出版社,2012年

高錦花,白晶麗:《種世衡及種家將西北事跡考略》,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6期

各位,最愛歷史讀者群又來啦,歡迎感興趣的親們,掃描下方二維碼加入: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最愛歷史】原創內容,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您的讚賞,是對我們莫大的鼓勵!

相關焦點

  • 大宋神奇家族:名氣不亞於楊家將,也未逃壯志難酬的命運
    种師道兄弟是種家將的第三代,從仁宗朝戍守西北到靖康之變,種家將守護了大宋近一個世紀。 時至今日,種家將的知名度已比不上楊家將、嶽家軍,但在宋代,種家將卻曾經天下聞名,甚至有機會挽救北宋王朝的傾頹,他們在開封圍城時千裡勤王,在靖康危局中奮力一搏,化作北宋覆滅前夕一曲悲壯的絕響。
  • 北宋滅亡時,楊家將為何不再出來救國?
    作為北宋時期的一個典型軍事世家,楊家無疑是北宋時期的一個鼎盛家族,那麼說到這裡,一些歷史迷的問題就來了,北宋滅亡之際為什麼就沒看到楊家將大顯身手,忠勇衛國呢? 楊延昭是接替了自己父親的職位,繼續為大宋防守邊界對抗契丹的。到了宋真宗繼位之後,更是和契丹籤訂了友好協議《檀淵之盟》,也就是這個協議的籤訂,契丹和宋之間基本上沒有了戰事。
  • 【開封研究】天波府英姿再現 楊家將雄風永存
    院內有點將臺、兵器庫、帥字旗、馬廄等,楊家將在此騎馬射箭,練兵習武.。天波楊府整體建築布局嚴謹,規模宏大,巍巍壯觀。        (二)楊家將忠心耿耿,剛直義勇,前赴後繼,赤膽報國的英雄氣概為大宋歷史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天波楊府正是展示楊家將英雄事跡的最佳場所。
  • 北宋亡時,楊家將曾出來救國,只是無力回天!
    楊再興身陷小商河剛剛答了一個提問,北宋亡時,楊家將為什麼沒能出來救國?楊家將的故事寄託著我們內心深處最質樸的愛國情懷,但那並不是真實的歷史而是一段演義,既然是演義,我們就在演義的世界裡尋求一下它的答案吧!
  • 北宋滅亡時,為何楊家將不出來救國?
    楊家將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家族,作為歷史上知名的人物,人們對楊家將的事跡肯定是非常熟悉的。說起「楊家將」相信小夥伴們都不陌生,楊家將滿門忠烈,是值得後人學習的。楊家將是宋朝時期有名望的武將世家,在當時來說,楊家將不斷的為宋朝建功立業,只不過這樣能徵善戰的家族,仍然沒有改變宋朝走向滅亡的趨勢。很多人會有一個疑問,就是楊家將是宋朝的名將,更是歷史上非常有名望的武將世家,為何宋朝滅亡的時候楊家將不出現呢?宋朝崇尚文治天下,大宋的皇帝根本就不想打仗,朝堂之上也都是文官居多,武官不受待見。
  • 滿門忠烈的楊家將有後代嗎?後人分布在哪裡?
    到了明代,民間又把他們的故事編成《楊家將演義》、《楊家將傳》,用小說評書的形式在社會民間廣泛傳播。但是歷史與演義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楊家將的故事源頭肯定要說楊業,楊業,即演義中的楊令公,他是宋初名將,因抗擊契丹英勇善戰,得名「楊無敵」,最後被契丹俘獲,絕食三日而死,壯烈殉國。
  • 楊家將為何僅僅存在了三代人?大勢所趨的結果
    當時,宋太祖趙匡胤奪取了後周政權,建立了大宋王朝。國家統一的大局已經確定。楊業向北漢皇帝劉繼元提出「奉國還宋」的主張,遭到反對。楊業深深地感受到劉家的恩情,楊業並沒有改變對宋朝的看法,而是獻身於保衛北漢政權。後來,北漢戰敗後,楊業仍在城南與宋軍奮戰。宋太宗早就聽說楊業是個勇敢的將軍,於是派北漢皇帝劉繼元去勸他投降。
  • 為何北宋滅亡時,楊家將後人不出來護駕救國?真相很殘酷
    楊家將指的是是北宋時期的著名軍事家族,爺爺楊業,兒子楊延昭、孫子楊文廣等人為抗擊契丹人做出了巨大貢獻,故而被後人所傳頌。公元960年,趙匡胤手握軍權,於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建立了北宋王朝。按理說,在宋朝這麼一個重視文臣、輕視武將的國家,出現軍事名將是很難的,更何況楊家這世代名將之家呢呢?在文學作品之中,楊家將更是在原有的基礎之上被誇大了,其實除了楊業、楊延昭、楊文廣這三人之外,其他人的事跡大多都是文學家所杜撰出來的,都是在歷史上並不起眼的小字輩,就算是楊業等三人,也並非如文學作品中宣揚的如此大有作為,這也是為何宋亡之時,無楊家將站出來的原因。
  • 開封城破,北宋隨之滅亡,為何楊家將沒有出來救國?
    他們就是聞名遐邇的楊家將。楊業因熟悉邊防,所以被太宗派往宋遼邊境。 在邊境的楊業如魚得水,充分的將自己的才華展現了出來,多次挫敗遼軍,使得北宋平安了五年,是後世公認的第一代楊家將。 第二代楊家將——楊延昭
  • 《水滸傳》與「楊家將」,不僅只是有好漢與楊家將有血緣關係
    《宋史·楊業傳》等載,宋初,太宗徵太原時,北漢的節度使劉繼業降宋,改姓楊,名業,拜代州刺史,英勇善戰,遼國人望見他的旗幟,便紛紛逃去,號稱「楊無敵」。 楊家父子以及其部將孟良、焦贊等,固然被描寫成為抗遼的英雄,還創造出一批「楊門女將」,餘太君,穆桂英,楊八姐等,也象楊家男將一樣,馳騁沙場,抗擊遼兵,建立功勳。
  • 【楊家將】六郎星—楊延昭
    次年十月,蕭太后、遼聖宗再次親率軍侵宋,楊延昭與楊嗣等會師遂城,傅潛握重兵停留在中山。楊延昭與楊嗣、石普多次請求增加兵力,主動出擊,傅潛都不答應。更有甚者,他還刻意掩蓋部下抗遼的功績,妄圖獨佔。這與當年的潘美等人何其類似,正因為如此懦弱的將領,才導致宋朝長期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史載「致敵騎犯德、棣,渡河湊淄、齊,劫人民,焚廬舍」。
  • 楊家將三代槍神
    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楊氏文化,傳播楊氏正能量。
  • 歷史上楊家將的原型,為何北宋滅亡時,這個驍勇家族沒挺身而出?
    說起楊家將,幾乎是每個人都知道,楊家將的故事也是發生在北宋初年。而楊家將「忠孝節義」的典型更是家喻戶曉,還被後人以戲曲的方式傳承記載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歷史上楊家將原型,然而在北宋滅亡的時候,為什麼這個驍勇的家族卻沒有挺身而出呢?
  • 金軍即將攻破開封,為何名聲鵲起的北宋楊家將,不來都城救國?
    而今天小李子要為大家介紹的,是宋朝有名的武將家族,不管是正史還是小說都對他們推崇至極。他們就是聞名遐邇的楊家將。但小李子今天要聊的,不是他們的英勇,而是他們為什麼在北宋即將滅亡時,為何不出來拯救北宋呢?其實這其中的緣由,令人有些傷感!
  • 楊家將歷史文化遺址遺蹟概述
    楊家將家族群體表現出的中華民族的英雄品格、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形成了積澱深厚的楊家將歷史文化。 楊家將文化,是集楊信、楊業、楊延昭、楊文廣祖孫四代及其家族、部曲組成的群體,涵蓋關於楊家將的文學作品、民間傳說、文化遺存及其反映出的思想哲理、精神傳承和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 晉鄉情丨代縣鹿蹄澗村:楊家將的後人,為何會隱居在此?
    雁門關,曾是宋遼爭奪的主戰場,楊家將就曾鎮守在這裡,保家衛國浴血奮戰,上演了一幕幕盪氣迴腸的抗敵長歌,被萬世歌頌。7月24日,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山西雲媒體聯合推出的《晉鄉情》欄目組第二站,來到雁門關下的代縣棗林鎮鹿蹄澗村。歲月幽深,歷經千年時光洗滌,如今雁門關雄姿依舊,楊家將的後代卻在何處?答案,就藏在代縣的這個小山村裡——
  • 丟盡了楊家將的臉
    楊志是楊家將之後,說謊貪汙花石綱這事兒肯定是子虛烏有,但是其他人卻不會這麼想,先不管別人怎麼想丟了花石綱耽誤御花園修建,本就是大罪不丟命也得坐大牢。楊志可不想因為沒辦好差辱沒了楊家祖先的聲譽,可錯事已經犯下了該怎麼辦呀?
  • 山西這個村子,有一半都是楊家將後人,還存有中國最完整楊家祠堂
    在山西忻州代縣城東北20公裡的鹿蹄澗村,有一座楊忠武祠,俗稱楊家祠堂,是楊業後代為祭祀楊業夫婦暨楊氏後代英烈而建造的祠堂。楊忠武祠佔地一萬兩千平方米,祠對面樓臺三間為祭臺,上有「頌德樓」題匾,調堂門前築臺階24級,階下有石獅一對蹲距左右。
  • 楊家將保護宋朝抗擊遼兵,卻在金兵滅宋時沉默,嶽飛死後世人才懂
    他們的名字大家也不陌生,那就是楊家將。聽過他們名號的人都知道楊家將對當時的宋朝忠心耿耿,深受當時老百姓的愛戴,大家都認為他們是忠心勇武的化身。在每一次遼國入侵的時候,他們都會挺身而出,擊退遼兵,保得一方平安。那為什麼在金人滅宋的時候,他們卻視而不理呢?
  • 楊家將後代現今如何?37代傳人隱居四川,懷揣絕技卻瀕臨失傳
    當時,楊家老令公楊業在太宗皇帝北伐遼國,意欲收復燕雲十六州時卻驟然離世。遼國皇帝為奪取宋室江山,請宋朝皇帝赴金沙灘「雙龍會」,誰知遼賊兇險,暗藏殺機,楊家大郎、二郎和三郎為掩護皇帝撤走而戰死,四郎、五郎失蹤,七郎被潘仁美萬箭射死。整個楊氏一族,只剩楊六郎一個男丁,楊門女將開始登上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