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弧並不神秘,但想要拉出一根勁爆的弧圈球,或拉長一些質量較好的弧圈球,此時「包球」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只要把球包好,拉出的球就可以賊轉,還可以提高命中率。
怎樣包球?
包紮球是一種學習,或者說是一種手部的拉力感。要建立這種感覺需要成千上萬次的大量練習和積累。下一步,我們將討論如何快速構建包球感覺:
圓弧圈是如何產生的呢?
為了理解好、學習好、掌握好,把弧圈球「包″住」的方法,就必須先知道它是如何被拉出來的。
弧圈球拉弧動作要點如下:
站立姿勢:左前腳,右後腳,兩腳合攏,稍寬於肩,微蹲。
引拍:右手持拍,引拍到右膝外側,重心移到右腳。
打擊:右腳蹬地,左轉腰部,同時身體上挺,以腰帶動肩→帶動大臂→帶動小臂→用手打擊,右下再向左前上揮臂,打擊後右手迅速收縮,重心移至左腳前上方。
打磨:打磨點位於球未升至最高點時的一段時間內。球拍的前拍形垂直於球拍的中後部。拍子觸球瞬間,手腕向前抖動,由球中後部向上再向上,弧形摩擦桌球,然後將球擊出。
第一,必須完成蹬-轉-收的技術動作,這一點非常重要。許多球友在拉球時,動作做到一半就停下來,這也是業餘世界的通病。將動作做完意味著當你碰到球時不要立刻停下來,而要順勢將動作做完,這樣你還可以延長球在球拍上停留的時間,停留的時間越長,這種感覺就越好,包住球的效果也會更好。
第二,包球需要對拍法有一定的控制,即我們常說的先擊球後擊摩。把拍面打稍高,不要向前傾斜太多,使球拍與球體接觸的區域能儘量大,在接觸球時先碰到球,然後再想前頂擦拭,有一種讓球體在球拍上滑行的感覺,其實很難做到這一點,因為球體接觸球拍時,瞬間會彈起,但這種感覺必須慢慢去體會。過了很久,才體會到包球的感覺。
另外,包球動作也要藉助身體的力量。假如僅僅是揮舞手臂,就很難建立這種感覺,或者你根本無法把球包起來。特別是頂胯轉腰這一點很重要,轉腰的過程實際上是身體參與發力的過程,只有學會了用身體來打,才能提高包球的穩定性和命中率。
把弧圈球打到摩擦力前,先「吃″住球」才說「包″住球」。
眾所周知,桌球運動中若沒有碰撞,它是不會向前移動的。拉弧圈也是一樣,不會撞前擊球,只是簡單的摩擦,桌球就不能飛過網。
擊球的另一個目的是通過球拍對球的撞擊,使桌球通過海綿的凹陷處,使球拍「吃」住球。因此可以讓球拍和球之間,有較大摩擦面積,產生較強的旋轉。因此,先把弧圈球拉出來,然後摩擦。
拉弧圈要想「包″住球,球拍要在摩擦中向前微轉動。
題主所說的包″住球,其實還是吃″住球。
上面說的是先用拉弧圈的方法,讓球與海綿的力形成凹陷,這樣球拍「吃″住球」,開始和球摩擦。
包球的過程,是球拍垂直於球,通過撞擊先包紮球,然後手腕開始向上擺動,擦拭球的後部。磨擦球時,拍形從垂直→再到稍前傾,球拍經過手腕有一個微小的轉動。
通過這種方式,球拍在「吃″住球後,邊磨擦球邊轉動,就像從球的後面,到球的稍上一點,形成一個小弧形,將球「包″住,不讓它跑掉」。
套住球使球拍與球之間的摩擦距離增大,面積增大,旋轉力增強。
最終,我想,包球是一種手感,需要長時間的積澱才能體會,有很多球迷打了很久的球仍然找不到這種感覺,可以試著從上面三點尋找原因。您的操作完成了嗎?你們學拉球的時候,是不是先拉球後摩擦?你們學著用身體來比賽嗎?試一試吧,我相信很快你就會發現包球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