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毛耳草
來源產地為雙子葉植物藥茜草科植物黃毛耳草的全草。
夏、秋採收,曬乾或鮮用。生於山地林下、巖石上、路旁、溪邊及田野草叢中。
分布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別名拖地蓮、鋪地蜈蚣、白頭走馬仔、細種節節花、蜈蚣草。
【原形態】黃毛耳草,多年生草本,常呈鋪散匍匐狀,全株均被有黃綠色細長柔毛,以莖、葉柄、託葉、葉背、脈間等處為多。莖具角稜,纖弱,節上有鬚根。葉對生,具短柄;葉片卵形至長圓狀披針形或橢圓形,長1-2.5cm,寬6-12mm,先端尖,全緣,基部稍圓;託葉連合成鞘狀,膜質,頂鈍鑽狀齒裂。花數朵簇生於葉腋;花柄長2-3mm,萼筒漏鬥形,4裂;花冠漏鬥形,長5-6mm,4裂,淡紫白色,稀為白色,4裂;雄蕊4;子房2室,柱頭2裂,棒狀。蒴果,扁球形,長和寬均約2mm,室背開裂;萼片宿存。種子黑棕色,細小。花期7月。果期9月。
【性狀】性狀鑑別 全體被黃色或灰白色柔毛。莖細,稍扭曲,表面黃綠色或綠褐色,有明顯縱溝紋;節上有殘留鬚根;質脆,易折斷。葉對生,葉片多向外捲曲,完整者展後呈卵開或橢圓狀披針形,長1-2.2cm,寬5-13mm,全緣,上面綠褐色,下面黃綠色;兩面均被黃色柔毛,託葉短,合生;葉柄短。蒴果球形,被疏毛,直徑約2cm。氣微,味苦。
《全國中草藥彙編》
苦,涼。清熱利溼,解毒消腫。用於腸炎,痢疾,急性黃疸型肝炎,小兒急性腎炎,乳糜尿,功能性子宮出血,咽喉腫痛;外用治毒蛇、蜈蚣咬傷,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疔瘡腫毒。
《中藥大辭典》
辛苦酸澀,無毒。清熱,除溼,活血舒筋。治黃疸,水腫,乳糜尿,痢疾,腹瀉,跌打損傷,無名腫毒,乳腺炎。
《中華本草》
味苦;性涼。清熱利溼;消腫解毒。主溼熱黃疸;洩瀉;痢疾;帶狀皰疹;腎炎水腫,乳糜尿;跌打腫痛;毒蛇咬傷;瘡癤腫毒;血崩;白帶;外傷出血
【歸經】肝;膽;膀胱;大腸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2兩;搗汁或浸酒。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運用】①治溼熱黃疸:
鮮黃毛耳草一至二兩。水煎服,連服三至七天。
②治黃疸型傳染性肝炎:
鮮黃毛耳草一兩。水煎服。
③治溼熱水腫:
鮮黃毛耳草一至二兩,水煎服;另用石蒜鮮鱗莖一兩,蓖麻種子二錢,共搗爛敷足心。
④治小兒急性腎炎:
鮮黃毛耳草水煎加紅糖服。二至三歲八錢至一兩;四至六歲一兩至一兩半;七至十歲一兩半至二兩;十歲以上者二兩至二兩半。以上均為一日量,分三次服。
⑤治乳糜尿(膏淋):
鮮黃毛耳草二兩,金櫻根六錢,燈心草、貫眾各五錢。加水三碗煎成一碗。每日一劑,二次分服。如尿中有圓柱樣物,加星宿菜全草七錢,牡荊子五錢;婦女患者加地菍根一兩;病重者黃毛耳草增加一兩。忌食姜、蔥、蒜等。
⑥治痢疾,腸炎:
鮮腹瀉草二兩(幹品一兩),洗淨,加水濃煎,去渣,取藥液,赤痢加白糖,白痢加紅糖衝服。一天分兩次服。
⑦治中暑吐瀉:
鮮黃毛耳草一兩。水煎服。
⑧治小兒高熱昏睡:
黃毛耳草三錢,艾葉一錢,鉤藤二錢,山查三錢,蜂窩一錢。水煎服。每小時服一次,每次服一匙。
⑨治乳腺炎:
黃毛耳草一兩。水煎服,
⑩治婦女血崩:
黃毛耳草,水煎,取汁衝紅糖服。
⑾治跌打損傷及蛇咬傷:
鮮黃毛耳草搗汁飲,渣敷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