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激烈的,就要說是蘇德戰場了。蘇聯和德國從1941年到1945年,在廣闊東歐平原上展開了殊死搏殺。而這場戰爭的開始,正是源自於納粹德國的「巴巴羅薩」計劃,在後世很多史料中,人們都將「巴巴羅薩」計劃當成二戰閃電戰的經典案例,但隨著很多機密檔案的揭秘,真相最終水落石出,所謂閃電戰經典案例不過是水貨而已。因為在當時蘇聯已經從很多渠道得知德國要發動閃電戰。
就在納粹德國即將發動全面進攻的前夜,時任西方面軍司令員、大將巴甫洛夫已經得知德軍的行動時間,甚至連突擊地點都已經知曉。但遺憾的是,巴甫洛夫錯誤的判斷了形勢,選擇將這份情報扔進廢紙簍。而當德軍發動全面進攻時,巴甫洛夫才如夢方醒,但一切都已經太遲了。
毫無防備的蘇聯西方面軍兵敗如山倒,只用了一周時間就全軍覆沒。惱羞成怒的史達林以叛國罪將巴甫洛夫逮捕並槍決,而當時巴甫洛夫才44歲,剛剛晉升大將軍銜半年時間。雖然巴甫洛夫被處決,但蘇聯被動已經不可避免。
關於巴甫洛夫被槍決這件事,許多軍迷眾說紛紜,有人說巴甫洛夫罪不至死,有人說巴甫洛夫就是蘇聯版「趙括」是一個紙上談兵的人。然而我卻有不同看法,我認為巴甫洛夫之所以有這樣的結果,和他的觀念是分不開的。
作為一個沙俄時代參軍的軍人,巴甫洛夫和同時期的將軍並不一樣,他腦海中的戰爭還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樣子,就是塹壕鐵絲網和人海衝鋒,雖然在一戰末期坦克已經運用於實戰,但當時的坦克主要作用是支援步兵,也就是說,在巴甫洛夫的想法裡,坦克這種武器一定要和步兵一起出現才合理。
但遺憾的是,二戰從一開始就進入新式戰爭模式,也就是機械化戰爭時代,納粹德國全面機械化,坦克不但不支援步兵,甚至都不需要步兵!坦克集團突進速度快且難以阻擋,一旦遇到火力點無法拔除,斯圖卡俯衝轟炸機馬上就會呼嘯而至。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戰時步兵快速行軍,一天也就前進十幾公裡,而坦克裝甲集群卻可以前進幾十公裡甚至上百公裡。德軍閃電般的突襲速度讓蘇軍疲於應付。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巴甫洛夫並不是因為不會打仗或者紙上談兵而被處決的,歸根到底是他有些輕視坦克這種武器。但不可否認的是,因為巴甫洛夫的輕視,導致他麾下的幾十萬蘇聯紅軍死的死傷的傷,正所謂:「將失一命,而兵敗身死」,恐怕就是這個道理吧。
與之不同的是,朱可夫起點不如巴甫洛夫,晉升也沒巴甫洛夫快,但他敏銳地意識到了坦克裝甲集群的威力,所以他不但保住了性命,還成為二戰名將之一。前後相比讓人唏噓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