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別人的話之前,應該先去考證一下,別人有沒有說過,是在什麼時間、環境下說的,然後再去評價的。
1940年5月,史達林召見朱可夫的時候,詢問朱可夫日本軍隊的實力如何。
當時朱可夫說:「同我們在哈拉哈河(應該是指諾門坎事件)作戰的日軍士兵訓練不錯,特別是近戰。他們守紀律,執行命令堅決,作戰頑強,特別是防禦戰。下級指揮人員受過很好的訓練,作戰異常頑強,一般不會投降,剖腹自殺時毫不遲疑。軍官,特別是中高級軍官訓練差,主動性差,習慣於墨守成規」。
在這個評價中,我們看到,朱可夫對日軍的印象是,士兵很厲害,而越高級的軍官能力越差。
以我們對日本的神之藐視,日本不但軍官垃圾,士兵垃圾,整個日本軍隊都是垃圾,我們只要派出燕雙鷹,還有什麼解決不了的事情。
其實,如果我們能夠放下成見,深入地去了解曾經的敵人,應該會有不同的看法。
以前我寫過日本二戰時期士兵是世界上最勇敢的軍人,這一點,與朱可夫的評價相差不多,而關於軍官方面,朱可夫的評價有一定的客觀性,但是也不見的全對。
日本軍官的培養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幾乎每一個軍官都是接受過軍事教育的,中國近代以來的軍事思想大多出自日本。
在日本,一個人想要當軍官,最好的出路就是讀軍校,先上三年的陸軍幼年學校,然後通過考試升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對於日本陸士,我相信知道一點中國近代史的同學都是「如雷貫耳」,在二戰爆發前,中國從日本陸士畢業的留學生多達1600人,這些人對我國近代軍政產生了重大影響。
當然,並非所有的中國留學生都能考上陸士,很多人其實上的是陸士的預科軍事學校,也就是東京振武學院,在此畢業後,才有機會正式到日本陸士讀書,老蔣同志其實也只讀完振武學校。
雖然在陸士畢業的學生回國後,都混上了將領,但是從本質上講,陸士主要是為了培養軍隊中的基層軍事指揮官而設立的,在日本,真正想要在軍隊中混成中高級將領,必須要報考陸軍大學。
想要報考陸軍大學,必須是陸士的優秀畢業生,在部隊有兩年以上經歷,且未滿三十歲的中、大尉的軍官,而在陸軍大學的學業時間尤其長,通常情況下,至少要八年才能完成畢業。
日本軍事教育體系很大程度上借鑑了普魯士的經驗,是以培養專業化的軍官為目的,注重理論,也有實踐。
如果這樣的軍事體系下培養出來的日本中高級軍官都能被稱為垃圾的話,那我真的無話可說。
當然,很多人會認為這種軍事教育體制下,產生的軍官沒有士兵的經驗,高級軍官都是書呆子,因此,打仗過於死板。
實際上陸士畢業後基本都是從準尉做起,這其實可以算作是基層作戰經驗了,比如我們熟知的日軍名將岡村寧次,1904年陸士畢業後,參加日俄戰爭,從小隊副到小隊長,後來又到陸軍大學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成為日本陸軍新星。
陸軍大學的門檻其實很高,要求士兵必須有兩年以上部隊經歷,而且還要中尉以上資質,沒有實戰的人壓根就不可能擔任中尉!
朱可夫是世界公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將領之一,在蘇德戰場上有著卓越的功勳,如果我們看了朱可夫受的軍事教育,我們自然相信他所說的日軍軍官垃圾是有資本的。
朱可夫早年並非直接從軍校畢業後才參軍,而是從1915年應徵入伍,打了幾年的仗,到1923年被晉升為騎兵團長,次年考入列寧格勒高等騎兵學校,隨後又到伏龍芝軍事學院深造,是士兵出身,然後再接受軍事教育的軍官,這樣的軍官的確比完完全全的軍校生要強的多。
但是即使是這樣一位優秀的將領,在1939年諾門坎戰役中,也未能佔到便宜,最後的傷亡結果顯示,蘇軍陣亡失蹤9703人,受傷15251人,日軍陣亡失蹤8440人,受傷8766人。
在這場戰役中,由於日本害怕事態擴大,沒有擴大戰爭規模,投入兵力有限,朱可夫領導下的蘇軍是佔據全面優勢而慘勝。
朱可夫因為這場戰役而揚名蘇聯,1940年5月,史達林召見他的時候,也是預感到蘇德戰爭即將爆發,必須解決日本問題,所以才會對朱可夫提出這個問題。
從結果上來看,蘇聯和日本是各退了一步,1940年6月9日,雙方正式締結協議,1941年4月13日,日蘇籤訂《日蘇中立條約》,對日本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妥協。
如果蘇聯真的沒把日本放在眼裡,又何須籤訂這個條約?